- 相關推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夏日絕句》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夏日絕句》古詩1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翻譯: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詩意: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講訴為人要有氣節,前兩句雖說字面為生死兩種境地的描寫,實則說無論何時都應有骨氣與擔當。而后兩句引經據典,從楚漢之爭,項羽落敗卻至死不屈,雖仍有一線生機卻依然就義自刎烏江,皆因無顏面對江東的父老與戰死的將士。筆者的言詞流露出敬佩之情。
賞析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夏日絕句》古詩2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解說】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夏日絕句》古詩3
古詩二首——夏日絕句
1課時
教學目標:
1、 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認識7個生字。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感受古詩的精練,喜歡讀古詩。
重點難點:
識字、朗讀、背誦古詩。感受項羽寧死不屈的品質和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小小古詩朗誦家(背誦古詩,揭示課題)
1、背誦自己知道的古詩,爭當小小古詩朗誦家、
2、揭示課題,簡介詩人
二、 合作學習,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我會讀
(1) 學生自由讀
(2) 同桌讀,你讀我認真聽,注意糾正字音
(3) 請生讀,其余學生評一評,教師相機指導
(4) 聽示范朗讀
2、我會認
(1) 自瀆古詩、勾畫生字、并讀一讀
(2) 考考同桌
(3) 匯報學習情況,游戲:讓美麗的星星出來吧
3、我想問 學生自由質疑,感知古詩
三、 讀中感悟
1、學生自瀆古詩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2、匯報交流
3、前兩句自由讀,抓住人杰、鬼雄體會詩句,舉例項羽,簡單介紹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機板書
4、后兩句在反復朗讀中結合項羽的故事以及這首古詩的寫作背景感受項羽寧死不屈的精神和詩人的愛國情懷
四、 深情朗讀,深入體會
1、聽課件朗讀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古詩,看誰讀得最好
3、配樂朗讀,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4、多種形式賽讀,讀出感情。
5、配樂齊讀
五、熟讀成誦。
六、拓展
1、把這首詩有感情的背誦給父母聽
2、把這首詩的意思講給同學聽。
古詩二首——示兒
1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古詩《示兒》,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3、體會兩位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是什么。
2、體會這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難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并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復吟誦來體會。
2、在指導學生理順句子時要增補詩句中省略的內容,適當調換詞語的順序。
3、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老師渲染氛圍: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人們都說:胸有詩書氣志華。讀詩可以使人靈秀,讀詩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以前同學們學過不少好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燴炙人口的好詩。(揭示詩:示兒)
2、師配樂誦讀《示兒》;學生在老師渲染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3、同學們,你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嗎?(陸游)
說說你對陸游的了解吧。請你把收集到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拿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4、簡介作者:(課件展示)
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現在你知道題目“示兒”是什么意思嗎?《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壓卷之作”嗎?
這么好的詩,同學們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嗎?
二、自由讀這首詩
1、自由地讀詩句,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
2、 指名讀詩句;再齊讀詩句。
三、學習這首古詩
我們知道,學習古詩只把詩句的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是不夠的,還應該怎樣學?
1、回憶學法。
說說我們以往學習古詩的要求。(揭示學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
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誦詩句、背詩文。)
2、自讀古詩。
請你借助書后的注釋或你自己的`工具書,自讀詩句,了解詩意,體會詩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學習。
(生合作學習,師巡視指導)有好些同學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書上批注,在圈劃,在思考。咱們古人就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很好的學習習慣。現在經過你剛才的自學,你一定有很多收獲,或許也有一些疑問吧。沒關系,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解決。
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與同學共享你的學習收獲;也可以懇請同學幫助你解決剛才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4、匯報交流。
告訴大家你讀懂了那些內容。(結合課后的注釋,說說自己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
①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教師鼓勵、點拔讀詩方法。
②結合學生的體會指導朗讀。
5、剛才好多同學都能抓住關鍵的字詞,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這種學習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現在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6、現在你了解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了嗎?(祖國何時能夠統一這一件大事,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
7、小結: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啊!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師給學生配樂朗讀。
②生練習背誦詩句,師配樂。
四、課外延伸。
(1)一位懷著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帶著他的畢生的遺憾和無限的希望離開了,陸游南宋統一的愿望實現了嗎?(生討論)
老師這里查到了相關資料,看到了《示兒》“續篇”:宋末林景熙《題陸放翁詩卷后》一詩的后幾句:床頭孤劍空有聲,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課件展示)從詩中你能看出南宋統一了嗎?
(詩意:……你的子孫雖然見到了統一的國家,但是這國家是由元兵統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時候告訴你呢?)
(2)為什么朝廷會滅亡,國家會衰敗呢?請看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
課件出示: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這首詩的含義嗎?請你找出國家衰敗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國富民強呢?中國近代改良主義者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課件出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過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光大道……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中國少年,于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4)是的,只有像梁啟超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前途,陸游的悲劇才不會發生,同學們,讓我們懷著陸游那滿腔的愛國之心,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把我們少年的心聲說出來吧!
五、拓展總結:
1、同學們,國富民強,匹夫有責。我們應該像詩人陸游那樣胸有祖國,抱效祖國。讓我們再次誦讀他的壓卷之作——《示兒》吧。(師再次給學生配樂朗讀。)
2、陸游還寫了許多的愛國詩詞,今天老師給你們推薦兩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課件展示),請同學們自由讀讀。
3、今天老師還向你們推薦一些有關古詩文的網站,那里有豐富的資源,同學們可以盡情地去共享吧!
《夏日絕句》古詩4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課文主題:
《出塞》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②龍城: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③飛將:漢朝名將李廣。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④教:令,使。⑤胡馬:當時內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間常發生戰爭。“胡馬”指襲擾內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騎兵。⑥陰山: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
鑒賞:
1、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邊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
2、后兩句詩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戰亂,安定邊防。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課文主題:
《涼州詞》這首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寫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還有視死如歸的勇氣。
[注解]
①涼州詞:唐代曲名,起源于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一帶。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間能夠發光。這里指極精致的酒杯。③欲飲琵琶馬上催:正要舉杯痛飲,卻聽到馬上彈起琵琶的聲音,在催人出發了。④沙場:戰場。
鑒賞:
前兩句詩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欲飲”二字進一步寫熱烈的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
后兩句詩寫宴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曠達、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視死如歸的勇氣。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課文主題:
《夏日絕句》這首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典故來諷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徑,表達了詩人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感情。
[注解]
①人杰: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③項羽:秦朝末年的起義軍領袖,后來與劉邦爭奪天下,失敗自殺。④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東北流向,古人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
鑒賞:
前兩句詩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后兩句詩追思西楚霸王項羽。為什么思項羽呢?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肯過江東”,在烏江自刎。南宋統治者卻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者的無恥行徑。
《夏日絕句》古詩5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意思: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夏日絕句的賞析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
夏日絕句作者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夏日絕句》,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夏日絕句》古詩6
李清照《夏日絕句》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夏日絕句》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其全詩如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前言】
李清照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滴。
【譯文】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經死了,也應該成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還在懷念楚漢爭雄時的項羽,即便是自刎于烏江,也不逃離江東的.場景。
【鑒賞】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夏日絕句》古詩7
《夏日絕句》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4、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詩意: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
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
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賞析: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夏日絕句》古詩8
【教材分析】
這三首古詩是小學四年級語文第七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都是關講于歷史上英雄的豪邁氣節的。《出塞》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表達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涼州詞》這首詩沒有直接描寫戰爭場面的險惡,也沒有具體敘述邊疆生活的艱苦,而是從出生之前的飲酒寫起。詩中以生活的美好與戰爭的殘酷做對比,抒發了人生感嘆,盡管這首詩的格調是悲壯蒼涼的,但不悲觀絕望;詩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死亡并不畏縮,“醉臥沙場”一語尤其顯示出豪邁的氣概。《夏日絕句》是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詩歌。一、二句“言理”,從生為人杰、死作鬼雄兩方面具體說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襟懷高遠,極富英豪丈夫之氣。三、四句將“楚漢之爭”中的項羽故事,熔冶為詩,語帶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辭放歌行》《雜曲歌辭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王翰(生卒不詳),唐代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詩。與后來的大詩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詩流麗暢達,七絕《涼州詞》是流傳很廣的名篇。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賞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首詩沒有直接描寫戰爭場面的險惡,也沒有具體敘述邊疆生活的.艱苦,而是從出生之前的飲酒寫起。開篇第一句就充分寫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著生命的珍貴。但是,這次痛飲之后,就要奔赴戰場,立即面臨生死的考驗。而從古到今,真正能從殘酷的戰爭中活著回來的又有多少人呢?難怪他們要一醉方休。詩中以生活的美好與戰爭的殘酷做對比,抒發了人生感嘆,盡管這首詩的格調是悲壯蒼涼的,但不悲觀絕望;詩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死亡并不畏縮,“醉臥沙場”一語尤其顯示出豪邁的氣概。
《出塞》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格律】
本詩格律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首詩依然是一首五言絕句。但是近體詩兩句之間平仄相對,叫“對”;兩聯之間平仄相似,叫“粘”。這首詩第一聯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對,屬于近體詩中的“拗救”現象。同時,第二聯平仄依然相對。但是鄰聯失粘。應該屬于折腰體的五言絕句。吟誦時相對比較難一些。調式應該重新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絕句調式。另外,對“拗救”現象的處理,吟誦時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押韻]
本詩押的是“一東韻”,一個很開闊雄渾的韻。詩歌的主旋律是豪邁雄渾的,然而入聲字比較多,顯得有些決絕。[聲韻]
“生—當——作!人—杰!”,“當——”字拖長,是一種強調,確信、肯定。“作!人—杰!”,三個字中用了兩個仄聲字“作”“杰”,改換音韻,并且起強調作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告訴我們,是男子漢就應該活著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為—鬼-雄————”,“死亦”與“生當”相對,一個去聲字和一個入聲字“亦”連用,聲如破竹,造出一種強烈的對比感和聲韻鏗鏘的發誓的感覺,同時,拉長“鬼雄———”,讓人感覺豪氣萬丈自胸中發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獄里做一個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項-羽-”,“至今——”拉長述說從一千多年前遙遠的漢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著那位叫項羽的英雄。
“不-肯-過-江——東————”,一個入聲字“不”和去聲字“肯”“過”,連著一個拉長的平聲字“江”,一個押韻的,可以無限延長的字“東”,仿佛再現出那個戰敗后,不肯茍且偷生、寧死不屈的英雄項羽自刎的畫面。讓人肅然起敬。
【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夏日絕句》古詩9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塞、秦、征”等8個生字,會寫“胡、催、醉”等11個生字,理解“但使、飛將、欲飲、人杰”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默寫古詩《出塞》《夏日絕句》。
3.理解詩句的意思,再明白詩的大意。
4.體會詩人的思想,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人的思想,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
3.背誦古詩《出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知詩人解詩題
課前預熱:以詩會友《靜夜思》。李白在什么情況下會思念家鄉?你有過想家的經歷嗎?
1.知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說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了解多少?我們今天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課件出示2)
2.讀詩題《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釋?
(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邊塞看看嗎?
欣賞圖片。邊塞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教師板書:《古詩三首》)
在學習在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
(課件出示3)
(出示課件——王昌齡照片、生平簡介)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4)“塞、秦、征、還”
2.學習生字
(課件出示5)“塞、秦、征”
指導書寫:(課件出示6)
“塞”的中間第三橫長;
“秦”上大下小;
“征”左窄右寬。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
(2)大家跟讀,學習“秦”字。
(3)提問“但使,飛將,不教,胡馬”等詞的意思。
2.朗讀古詩:根據平仄規律和七言絕句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
師:到底詩人吟了什么詩,我們來聽聽看。
(生聽課件中范讀)(課件出示7)
(指名讀,齊讀,師范讀。)
讀得字正腔圓是學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感情,這就是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來說說學習古詩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師:現在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我們說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5.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課件出示8)
6.指導第一句的修辭手法“互文”。像這樣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詞這樣的修辭手法叫“互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教師板書:互文秦漢)
7.同桌互說詩意,再讀古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8.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三、悟詩情
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現在我們來體會詩中的情感。
(一)感悟畫面之悲。
1.師范讀詩句。
你眼前出現一幅什么畫面?
(板書:明月關人未還)這樣的畫面給了你什么樣的感覺?
2.指導讀出感覺。
小結: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和邊關。“明月”“邊關”已經成了戍守邊關將士們生活的兩個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從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書:同情征人)(唐代鎮守邊塞的士兵統稱征人)
(1)想一想: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和一輪明月,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駐守邊關的征人們,會想什么呢?(家親人)
(2)補詩句:(課件出示9李頎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蘆笛聲,引得征人直往家鄉的方向望。他們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邊關。)他們什么心情?體會失望、悲傷。
讀出語氣。
(3)激情引讀:回家是千百萬征人縈繞心頭上的夢啊!卻只能化為一句——(引讀)
課件出示10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從親人的角度感悟
(1)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說話:白發蒼老的雙親,拄著拐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xxxxxxxxxx。勤勞善良的妻子,干完農活,站在村口,對遠方的丈夫說xxxxxxxxxxxx。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xxxxxxxxx。(課件出示11)
指名反饋
(3)師:多么動情的呼喚,多么強烈的期盼,但他們等來的盼來的卻依然是“人未還”引讀。此時月圓人卻不圓他們會是什么樣的心情?(悲傷)(板書:悲壯)
(4)指導讀出感情。
(三)感悟歷史之悲
師:這樣的思念,這樣的等待,是不是一年,兩年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翻開歷史的長卷,朝代變遷:我們發現從秦代到唐代中間隔著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這是悠悠千年的歷史啊。(課件出示12)
師:至秦至漢至唐,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多少征人盡望鄉啊,依然是——(引讀)
課件出示13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悠悠千年,月圓家不能圓,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依然是(引讀)
體會詩人情感: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寫下這兩行詩句,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看淚。這是什么樣的眼淚?反饋并讀出語氣。
師: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讓我們帶著感受來齊讀這兩行詩。
3.征人們為什么不回家?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另外還有許多邊塞詩,也反應了邊塞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課件出示14“據《資治通鑒—唐》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看到征人悲慘的.生活,看這千百萬妻離子散的家庭,你們想對這無休止的戰爭說什么?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為什么要寫西漢飛將李廣呢?
(補充:《塞下曲》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讀出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從這兩行詩中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希望?(板書: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2.激情引讀
(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殷切的希望,我們來表達下詩人的希望好嗎?(引讀)
(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是呀,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這也是千百年來征人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
3.體會壯的感情
出示《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體會戰士們的豪情壯志。齊聲朗讀。
四、布置作業
將你今天在課堂上的收獲加上你的想象,將《出塞》這首詩改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個故事。
五、總結
1.“人未還”雖說是悲痛的,但也見證了戰士們保家為國的壯烈。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這首詩。從詩中你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板書:憂國憂民)
2.寫法: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氣勢雄壯,既寫了征人的哀嘆,又寫出了渴求良將的愿望和報效國家的志向。真不愧為“七絕詩”的壓卷之作。
同學們,古時戰事不斷,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這樣一首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詩篇。讓我們帶著體會齊誦這首詩。有能力的同學可以不看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學習李清照崇高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的精神。
3.背誦古詩。默寫古詩《夏日絕句》。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外兩首詩。
2.出示并理解課題。
(課件出示16:沙漠圖片)西域沙漠,人煙稀少,這,就是唐朝的邊塞重鎮,涼州當地歌曲中夾雜有少數民族的曲調,別具一格,人們稱之為涼州詞,許多詩人都喜歡為它填寫新詞詠唱。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著名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教師板書:《涼州詞》)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感。
(課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讀音。
2.學習生字
(課件出示18)“催、醉”
指導書寫:“詞、催、醉”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催”是左窄右寬;“醉”左右結構勻稱。
3.教師范讀,指導讀出節奏。
4.學生自由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感,借助注釋說說讀懂了什么。
5.小組交流讀懂了什么。
三、學習古詩《涼州詞》
師:剛才大家通過讀詩初步了解了古詩的內容,你剛才說到那盛宴擺滿了葡萄美酒啊,讓我們讀讀這一句(出示詩句第一行)。(課件出示19)
1.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閃著亮光盛滿了香甜的美酒。
師:同學們,這就是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涼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魯番,那里可是盛產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課件出示20)很多同學發出了驚嘆聲,誰來讀出這樣驚喜的感覺?
這樣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讓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場景?你想想到些什么?
碰杯聲、歡笑聲,勸酒聲,多么歡快的氣氛啊。這情景使人異常興奮——讀: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滿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很多將士在舉杯歡慶,真是豪華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誰能把這樣盛大的場面讀出來。
指名讀,女生讀。
2.將士們剛要舉杯豪飲時,你們聽,什么聲音傳來了?急促的琵琶聲。
邊聽邊讀,這急促的琵琶聲在催促什么?
(1)這急促的琵琶聲在催促戰士們趕快奔赴戰場。
(2)這急促的琵琶聲還在催促什么?還有不同的感受嗎?西域人有騎在馬上彈奏他們特有的琵琶以助興的習俗。
——是不是應該從“催”里讀出:
(1)快盡興暢飲;(2)快奔赴戰場(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戰場。
師小結:同學們通過邊讀邊想,從這個“催”字中讀出了不同的情懷。
3.小結:這場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歡快的琵琶聲,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聲鼎沸、酒杯交錯,誰來讀出這樣盛大的場面。指名讀、分組讀。
4.激越的琵琶聲,讓我們在場所有的將士們興致飛揚,諸位老兄,我有點醉了,想告辭了,你們想對我說什么?這樣難得的盛宴就應該一醉方休。
展開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臥沙場,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嗎?請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板書:醉)
指名讀,從“醉臥沙場”中我聽出了你們那份瀟灑從容,小組讀,醉了躺著沙場上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為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在戰場上能活著回來。
5.是啊,你抓住“幾人回”讀出了將士的心聲,大家再好好讀一讀這一句,想一想你從幾人回中讀出了什么?小組討論匯報。
自古以來邊關烽火難息,多少將士血灑疆場!多少母親失去自己的兒子,多悲涼啊,指名讀,從你的朗讀中讓我想到王昌齡《出塞》的一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多少將士就這樣到了戍邊再也沒回來啊,誰再讀。女生配樂讀,我聽出了母親們的心聲。
傷人一萬,自損八千,戰爭是多么殘酷啊。——讀全句沒有幾個人活著回來啊,這里運用反問的句式說出將士們的心聲,在質問這場殘酷的戰爭啊。
小組讀。
盡管有那樣多的將士們戰死沙場,可仍然有無數的熱血男兒們奔赴戌邊、前仆后繼,這是為什么?為國戌邊死得其所,是無比悲壯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從古至今戌邊的戰士為了國家領土的完整拼死沙場、寸土不讓,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更是豪邁的。(板書:悲壯豪邁)
——男生齊讀。
正是因為將士們有這樣的豪邁的氣度,才有醉臥沙場的瀟灑從容。全班讀。
小結:好一個“幾人回”,同學們今天很會學習,通過反復品讀,讀出了幾種不同的感受。
6. 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涼州詞》短短四行,二十八個字,那盛大的場面讓我們聞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將士們一醉方休、醉臥沙場的那份瀟灑從容,全詩前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抒發了戍邊將士為國捐軀的悲壯與豪邁。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把整首詩自己試著讀一讀。
師:從你們這悲壯豪邁的聲音中,讓我們聽到了戰士們的心聲:為國捐軀、視死如歸。
7.指導背誦。
師:下面讓我們將這種豪情融化在記憶中,融化在血液里,把這首詩試著背一背。
學生試背,指名背,小組背,全班齊背。
四、學習古詩《夏日絕句》
(一)(課件出示21)全詩內容
1.用多媒體出示,指導朗讀。
師導語: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時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治者卻整日沉迷于享樂,不思恢復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經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渡口,觸發了她的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在激昂的琵琶聲中,毛筆楷書的詩句一一出現,師富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同學們聽出老師怎樣的感情讀的這首詩嗎?
(悲憤、激昂)
誰來試著讀一讀?
2.請三、五名同學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么?
((課件出示22)用多媒體課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將學生帶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因此,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理解第一句
學生討論,匯報:活著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板書:生人杰死鬼雄)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討論,匯報: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板書:有骨氣有氣節)
4.思考討論:
(1)“項羽”是什么人?李清照為什么“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
(課件出示23)秦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杰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功,秦朝滅亡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殺敵數百,負傷十余處,最后從容自刎,時年31歲。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啊!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統治者卻在做什么?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師小結:雖然岳飛被害的事情發生在李清照寫這首詩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這件事也一定會痛罵當時的統治者。有一首寫道“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詩“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么不能像項羽那樣……”生接著說“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么……”
(詩句內容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就能理解詩意,后面幾道思考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李清照為什么要寫這首詩。)
6.總結全詩,朗讀升華
師總結:是啊!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7.配樂朗讀全詩,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地升華。
((課件出示24)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聲朗讀,讓這首詩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中。)
五、作業
1.寫一寫這首詩的讀后感。
2.讀一讀李清照其他的詩詞。
板書設計:
21古詩三首
《出塞》
互文明月關
秦漢人未悲壯
同情征人,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涼州詞》
唐:王翰
醉
悲壯豪邁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人杰有骨氣
死鬼雄有氣節
教學反思: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范,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翻譯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為學生后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里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后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3.詩是要多朗誦的。可是在本教學過程的朗誦的成分顯然是比較少的。
《夏日絕句》古詩10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①人杰:人中杰出者。
②鬼雄:鬼之雄杰者。
③項羽:即楚霸王,秦亡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后失敗。
④不肯過江東:《史記?項羽本紀》記:項羽垓下兵敗后,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言罷,拔劍自刎。[2]?
翻譯:
活著的當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夏日絕句》古詩】相關文章:
《夏日絕句》李清照古詩賞析11-22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01-20
絕句古詩賞析01-21
絕句古詩詞11-23
夏日炎炎古詩01-28
五言絕句古詩11-21
夏日古詩詞12-11
《絕句》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2-11
七言絕句古詩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