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無論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詩,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詩1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為人激賞的七絕,“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尤其膾炙人口。這首詩以含蓄取勝。清代詩人兼詩歌評論家沈德潛認為它“不說明已之感秋,故妙。”這是深中肯紫的。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畫出了一幅靜謐而又不乏溫馨的清秋月夜圖。如銀的月光灑滿了庭院,烏鴉早已歸巢;清冷的露水悄然地在花木上凝聚,而桂花已把它的縷縷甜香彌漫在空氣中。這是寫景,但景中含情。中秋之夜圓月升起之際,時間已經(jīng)不早了,而到露濕桂花恐怕已近夜深了吧?誰人夜深不眠還在一片清輝中佇立中庭?無疑是詩人自己。詩人自身的形象本來就是清秋月夜圖的核心部分。詩人雖未把它明朗地刻畫出來,但讀者體會得到,而且由此可以體察到,在桂花的縷縷甜香中,還搖曳著一線略帶苦澀的情思。不然的話,詩人為何深夜不眠,又為何對于棲息于巢的烏鴉如此敏感呢?曹操在《短歌行》里曾經(jīng)寫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今夜烏鴉已依于枝棲于巢了,那么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怎能不思念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的親人又怎能不思念遠去的游子!
當然,在詩的前兩句里,這些只是潛臺詞。不過這一線思念的情絲在不斷地搖曳壯大,終于汗漫得不可遏止,讓詩人作出了直白的抒情:“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人盡望”,詩人自然也在望月人之列;家家秋思,詩人之家自然也不例外。讀者還不難想到杜郎中以及杜郎中的家人和友人……三、四兩句是直白的抒情,但情中也有景:詩人舉首望月、低頭思鄉(xiāng)的.形象,秋思人家思念遠方游子的形象。雖然它不甚鮮明,但不難聯(lián)想得到。三、四兩句最精采之處,還在于詩人把個人的思親之情溶于一聲為眾生而發(fā)的浩嘆之中,這樣不僅使個人情感得到了鮮明卻又含蓄地表現(xiàn),而且使這情感得到了升華:它愈益寬廣,愈益深沉。
意大利美學(xué)家克羅齊曾經(jīng)表述過這樣一個觀點:“藝術(shù)把一種情趣寄托在一個意象里,情趣離意向,或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驗之以王建這首情景交融的詩作,可以論定克羅齊的話確有道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詩2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在誰家?
鑒賞
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杜郎中,名不詳。
首句寫中庭望月。整個庭院中,月光皎潔,一片銀白。月明星稀之夜,烏鴉往往因為明亮的光照而驚飛不定,這里寫到庭樹上烏鴉已經(jīng)棲息,可見時間已至深夜。這句寫望月,視線由下而上,由中庭而庭樹。下句即集中筆墨寫月露中的庭樹。
“冷露無聲濕桂花。”夜深露濃,涼冷的清露潤濕了庭中桂樹的花瓣,枝頭花間,閃爍著晶瑩的露珠,散發(fā)出縷縷桂花的幽香。冷露濕桂,正點秋景,也暗透夜之深與望月時間之久。露水于夜深時分悄然暗凝,故說“冷露無聲”。此句不但細膩地傳出夜露浥花的神韻,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的靜謐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態(tài),由此自然暗渡到下兩句。如果循著“ 望月”的題目細釋此句,好像還可對句中的“桂花”作別一種理解。傳說月中有桂樹,月宮亦稱桂宮,因此“桂花(華)”也可用作月亮光華的代稱。
那,“冷露無聲濕桂花”也不妨理解為:涼露暗凝,布滿枝頭花間、庭中草上,連月亮的光華也好像被露水沾濕了。這就生動地描繪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時月色的清潤,使人仿佛感到這皎潔的流光也帶著濕意和涼意。李賀《李憑箜篌引》:“露腳斜飛濕寒兔”,李商隱《燕臺詩·秋》:“月浪衡天天宇濕”,與這句中的“濕”字似可參證。
“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秋思(“思”字在這里讀去聲),即秋天的懷想思念,指對遠人的懷念。誰家,即誰。三四兩句是由“望月”而觸發(fā)的聯(lián)想,意思是說:今夜中秋佳節(jié),人人都在望這團圓的明月,但不知觸景生情,懷著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誰。詩人由自身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到各人處境不同,心情亦別:
有人合家歡聚,共賞明月而慶團圓;有人夫妻分離,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說“不知秋思在誰家”。同對佳節(jié)良夜,而境遇心情各異,這本是生活中習(xí)見的.現(xiàn)象。處于歡樂境遇中的人們往往不易體會到處于另一境遇中人們的心情,以致樂者自樂,愁者自愁。詩人借助藝術(shù)的聯(lián)想,將這一普遍存在而又常為人所忽略的現(xiàn)象,富于詩意地表現(xiàn)出來,遂使人頓感耳目一新,思想感情上獲得一種啟示和熏染。
詩人自身,作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懷有“秋思”呢?詩里沒有明說。從全詩的情調(diào)口吻來體味,詩人好象是既身屬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寫感觸。這種表達方式,更增添了含蘊不盡,搖曳生姿的風(fēng)情,惹人浮想聯(lián)翩,聆類無窮。
宋代有一首聞名的民歌:“ 月兒彎彎照九州, 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和這首詩的后幅內(nèi)容相近。但民歌表情明朗直率,反復(fù)盡意,王詩則細膩委婉,含而不露,兩相比照,可以看得出民歌與文人詩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貌。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詩3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鑒賞:
題中的“十五夜”,結(jié)合三.四兩句來看,應(yīng)指中秋之夜。詩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聞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yīng)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樹棲鴉”,主要應(yīng)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身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身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身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好像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后兩句不直抒自身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很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煉字上,XX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利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詩4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在誰家?
王建詩鑒賞
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杜郎中,名不詳。
冷露無聲濕桂花。夜深露濃,涼冷的清露潤濕了庭中桂樹的花瓣,枝頭花間,閃爍著晶瑩的露珠,散發(fā)出縷縷桂花的幽香。冷露濕桂,正點秋景,也暗透夜之深與望月時間之久。露水于夜深時分悄然暗凝,故說冷露無聲。此句不僅細膩地傳出夜露浥花的神韻,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的靜謐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態(tài),由此自然暗渡到下兩句。如果循著 望月的題目細釋此句,似乎還可對句中的桂花作別一種理解。傳說月中有桂樹,月宮亦稱桂宮,因此桂花(華)也可用作月亮光華的代稱。
那么,冷露無聲濕桂花也不妨理解為:涼露暗凝,布滿枝頭花間、庭中草上,連月亮的光華也似乎被露水沾濕了。這就生動地描繪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時月色的清潤,使人仿佛感到這皎潔的流光也帶著濕意和涼意。李賀《李憑箜篌引》:露腳斜飛濕寒兔,李商隱《燕臺詩·秋》:月浪衡天天宇濕,與這句中的濕字似可參證。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秋思(思字在這里讀去聲),即秋天的懷想思念,指對遠人的懷念。誰家,即誰。三四兩句是由望月而觸發(fā)的聯(lián)想,意思是說:今夜中秋佳節(jié),人人都在望這團圓的明月,但不知觸景生情,懷著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誰。詩人由自己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到各人處境不同,心情亦別:
有人合家歡聚,共賞明月而慶團圓;有人夫妻分離,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說不知秋思在誰家。同對佳節(jié)良夜,而境遇心情各異,這本是生活中習(xí)見的現(xiàn)象。處于歡樂境遇中的人們往往不易體會到處于另一境遇中人們的.心情,以致樂者自樂,愁者自愁。詩人借助藝術(shù)的聯(lián)想,將這一普遍存在而又常為人所忽略的現(xiàn)象,富于詩意地表現(xiàn)出來,遂使人頓感耳目一新,思想感情上獲得一種啟示和熏染。
詩人自己,作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懷有秋思呢?詩里沒有明說。從全詩的情調(diào)口吻來體味,詩人好象是既身屬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寫感觸。這種表達方式,更增添了含蘊不盡,搖曳生姿的風(fēng)情,惹人浮想聯(lián)翩,聆類無窮。
宋代有一首著名的民歌: 月兒彎彎照九州, 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和這首詩的后幅內(nèi)容相近。但民歌表情明朗直率,反復(fù)盡意,王詩則細膩委婉,含而不露,兩相比照,可以看出民歌與文人詩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貌。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詩】相關(guān)文章: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_古詩大全12-27
望月懷遠古詩03-06
古詩夜雨寄北01-28
夜雨寄北古詩鑒賞01-28
[精]古詩夜雨寄北03-31
古詩《十五從軍征》01-12
寄人古詩詞鑒賞02-24
寄蜀客古詩原文及賞析04-03
夜雨寄北古詩翻譯及賞析03-29
古詩春夜喜雨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