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維詩詞的原文及鑒賞1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宋代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風格鮮明。他的山水詩、邊塞詩,意境悠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精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
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詩詞賞析:
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這首《辛夷塢》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全詩用比的手法,有優美生動的形象和樂府民歌的韻味,詩意極其含蓄。宋人方回認為此詩是輞川詩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極”,應在它的精巧寓意。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
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詞賞析:
該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首。《鳥鳴澗》中,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該詩是王維山水詩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末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便是以動寫靜,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里的幽靜與閑適:月亮從云層中鉆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下來,幾只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是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拆開來看,這首詩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詞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五言絕句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輞川的地名。《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山水詩中的代表作之一。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九說:“佳處不在語言,與陶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王維此詩與陶淵明的空靈、隱逸是類似的境界。這就是說,此詩的優長之處在于蘇軾評論王維時所說的“詩中有畫”。王維長年在京師做官,又多與親王貴主交接往來,文名盛極一時,被公認為開元、天寶時期的文宗。
《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詩詞賞析
王維的詩,“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涵泳大雅,無異天籟。這是一首知名度較高的小詩,很有藝術特色。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偉大抱負不能實現之后的矛盾苦悶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靜”了。頸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末聯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韻味,灑脫超然、發人深省。
王維詩詞的原文及鑒賞2
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
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歸。
王維詩鑒賞
王維的送別詩,幾乎首首都有新意。這一首藝術構思新巧縝密,想象大膽豐富,比喻自然貼切,感情深切濃郁。
首二句點出送別的時間、地點。楊柳渡頭是實寫春景、既為下面的別后相思伏筆,又渲染送行的環境氣氛。在楊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爛漫的時候,與朋友分手,心情尤為抑郁。這是以美景反襯離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楊柳的意象又暗示離別。行客稀,表現別后渡頭岑寂之景。行客越來越稀少了,只有詩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著友人遠去。
這又是采用了反襯手法。罟師蕩槳句再添一筆:
連漁人也都搖著船槳,向著近水的曲岸邊蕩去準備歸家了。詩人卻忘了歸家,他的身心都被離去的友人帶走了。今人劉拜山云:行客、罟師本屬局外,卻被牽入局中,借彼之漠不關心,形己之深情獨往。烘染無痕,妙不著力。(《千首唐人絕句》。
后兩句,描寫友人已乘船遠去,詩人眺望大江兩岸,桃紅柳綠,碧草如氈,春光怡人,此時,他突發奇想,感到心中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如同眼前無處不在、無邊無際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追隨友人歸去。這兩句詩,巧妙地同時運用比喻、象征、擬人、幻想等多種手法,將春色寫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濃郁、無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詩人惜別之情的深厚浩茫、纏綿悱惻、超越時空。相思之情是抽象無形的,詩人以春色來比喻,它也就變得生動具體,使人可見可觸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歸去的意象,新鮮獨創,創造出一個深邃闊遠的意境。明人鐘惺《唐詩歸》評說:相送之情,隨春色所至,何其濃至!末兩語情中生景,幻甚。可謂深得其妙。
鐘惺所指出的這種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寫離別的手法,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及北宋詩人鄭文寶的詩句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柳枝詞》), 都明顯地受到王維這首詩的啟發。
【王維詩詞的原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王維的詩詞鑒賞01-04
王維《酬張少府》詩詞鑒賞11-23
《王維·雜詩其二》詩詞原文10-18
王維的詩詞05-28
王維的詩詞【精選】05-28
[優秀]王維的詩詞05-28
王維的詩詞【推薦】05-28
關于王維的詩詞01-26
詩詞鑒賞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