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清照的詩詞1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艨舟,
載不動、許多愁。
這是李清照避難金華時所寫的一首詞。當時國破家亡,夫傷物散,她也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所以,詞情及其悲苦凄慘。
首句寫當前所見,“風住塵香”四個字表達了一場小小的災難的后果:狂風摧花,落紅無數,花已沾泥,人踐馬踏,依然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這四個字不但含蓄,而且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了詞人更為豐富復雜的感情。次句寫由于所見所聞,故所為如此。日頭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蕭]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情景極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轉而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皆因物是人非。而這種變化是廣泛的、重大的、劇烈的變化,無盡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所以,詞人以事事休來作結,來概括自己的絕望之情。
前兩句含蓄,后兩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無處所訴;真率,是由于雖明知無處可訴,仍不得不訴。故似相反,而實則相輔相成。
上片既極言所見景色之凄慘,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說起。李清照是極愛游山玩水的。雙溪是浙江金華的名勝風景區(qū),她想借游覽來排遣心中的凄慘心境。但實際上, 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經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擔了。詞人的設想既新穎,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后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來轉折傳神。試想,春日的雙溪好呀,只是聽說;泛舟出游,也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做在家里發(fā)愁。
這首詞的文思新穎,自然貼切,絲毫無矯柔造作之嫌。以船來載愁,形象筆致,將愁物質化了。在布局上,古人以“掃處即生”來評判。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fā)生之生。先寫前一段情景的結束:春光已盡,又由風住香留觸發(fā)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這里才是要表現的.最動人的部分。抒情詩因受著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個點或一個側面。而本詞這種寫法,就能夠將省略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
李清照的詩詞2
蝶戀花日巳召親族
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這首詞建炎三年上巳作于建康(今江蘇南京)。據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所述,趙明誠建炎三年己酉春三月罷建康守,具舟上蕪湖,入姑孰(當涂),五月至池陽(貴池),又被旨知湖州,遂駐家池陽。六月,獨馳馬赴建康陛辭,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病危,八月卒。卒前,李清照急返建康看視,已不可救。葬畢明誠,金兵已迫建康,清照攜帶圖書逃出,終生未再至建康,亦不可能在他處召親族。故這首詞作于建炎三年上巳無疑。上片首韻“永夜懨懨歡意少”,采用一起入情、開門見山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動蕩,金兵不斷攻迫,憂國傷時的激越情緒,使清照雋永含蓄的風格,一變而為沉郁蒼涼。上巳雖是傳統(tǒng)的水邊修禊節(jié)日,詞人此時心情不愉,入手即表明此意。次韻“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長安”代指汴京。長夜輾轉反側,夢見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然而實不可到,故說“空”,抒寫對汴京被占的哀思,和屈原在《哀郢》中驚呼:“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返之何時”,同樣沉痛。結拍“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和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詩:“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一樣沉郁蒼涼,感慨萬端。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樣好,而今年的政局遠遠不如從前了。“為報”二字,點明這春天的`消息是從他人處聽來的,并非詞人游春所見。實際上是說,今年建康城毫無春意,雖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無。“宜相照”的“宜”字,作“本來應該”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說它們沒有相照,更確切一點,是詞人對此漫不經心,反映出她的憂悶。建康是當時“行在”,皇帝臨時駐蹕之地,又是軍事重鎮(zhèn),可是高宗卻不接納宗澤、李綱、岳飛的誓師北伐主張,不但不能收復失土。連建康也危在旦夕了。
過片點題:“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透露了女主人公并無心過好這個上巳節(jié)日,酸梅釀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懷抱是相稱的。這兩韻,貌似率直,其實極婉轉,極沉痛,所以煞拍著意勾勒:“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這里把“花”擬人化。兩句有幾層的意思。清照有一首《菩薩蠻》云:“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詞意與“醉里插花”同。
“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這一層詞意,與末句“可憐春似人將老”緊接,意思是說最需要憐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樣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國家社稷”,“春將老”,國將淪亡。《蝶戀花》是一首六十字的令詞,這一首詞題是“上巳召親族”,帶含豐富的思想內容,深厚的感傷情緒,寫得委婉曲折,層層深入而筆意渾成,具有長調鋪敘的氣勢。
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詞人,她寓南渡之恨的詞作,對南宋一些詞人,如辛稼軒、姜白石等,影響都很大。辛稼軒有一首寓南渡之痛最深切的《摸魚兒》,結尾“閑愁最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和清照這首的“可憐春似人將老”一樣,都是將“斜陽”、“春暮”暗喻國家社稷現狀的。(黃墨谷)
李清照的詩詞3
臨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幾許1?云窗霧閣常扃2。柳梢梅萼3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安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1、幾許:多少。
2、扃(jiōng):關閉。
3、萼:花瓣外的一層小托片。
幽深的庭院能有多深呢?雨霧繚繞中閣樓的門常常關閉著。柳樹枝頭的嫩芽以及梅花的花萼能漸漸地看清了。美麗的春天又回到了秣陵這個地方,而客居此地的人也一天天老去。
曾經寫過多少吟風弄月的詩句啊,可惜如今年紀一大把還是一事無成。有誰會憐惜我容顏憔悴、到處飄零呢?元宵佳節(jié)去賞燈讓我覺得沒意思,外出踏雪也沒有這個心情。
【幽閉之美】
詞中“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二句寫出了一個幽深的院落,也許作者就將自己幽閉在此。作者在開頭連用三個“深”字來形容庭院,可見庭院有多么深。前兩個“深”字為形容詞,后一個“深”字為動詞,以疑問句的形式,加重了語氣,再次強調了深。接下來我們看到云霧繚繞著閣樓,閣樓的門窗常常緊閉,又增加了庭院的幾分深度。我們猜想,這門窗“常扃”,一定是作者本人關閉的了。她不愿外出,所以不僅要閉門,更要關窗,體現了幽閉之意。
【賞析】
詞人在這首詞中,上片從江南早春生機無限的景色寫起,反襯詞人“云窗霧閣常扃”的幽閉生活。下片詞人將自己流落異地的傷感與往昔“感月吟風多少事”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巧妙地寄托了作者的哀苦與憂愁。抒發(fā)了深沉的情感,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請你仔細回想一下,哪些詩詞中還用到了這一手法,試著比較它們。
【啟示】
這首詞是李清照在顛沛流離中,途徑南京時所作。在這里,我們看到詞人選擇一處幽靜之所暫住,而且在春機盎然之際,詞人卻緊閉門窗,不知原因何在。如果結合作者在詞中的`心境,不難看出,李清照想借此來思考個人、甚至國家的命運,除了追求民族氣節(jié)和政治上的堅外,還要保持個人的修養(yǎng),頑強地守住自己的做人標準,不放棄人生的理想。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李清照的詩詞4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精點評】
重陽佳節(jié),夜半微涼,薄霧愁云,黃昏把酒,西風卷簾,人若黃花,獨自一人,心上人在哪兒呢?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精點評】
月滿西樓,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紅藕殘荷,大雁歸來,好一個愁緒的季節(jié)。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精點評】
黃花滿地,乍暖還寒,倚欄望遠,點點滴滴愁到天明。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精點評】
暮秋,夜有白霜,
秋已盡,日猶長,
不如醉去,東籬幽香。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精點評】
蓮蓬小,藕葉稀,
天氣依舊,情懷依然!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精點評】
梧桐落,又寂寞。
詞人的詩詞多半是寫愁緒,從詩詞中我們不難看出詞人也是喜酒之人,大有李白借酒澆愁的'意思。
不管如何,詞人的詞總是那么輕易的就說到了我們的心底。你最喜歡詞人的哪一首詞?
李清照的詩詞5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夫人閣端午貼子》
【內容】:
三宮催解粽,妝罷未天明。便面天題字,歌頭御賜名。
【作者】: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釋】:三宮:皇帝、太后、皇后合稱三宮。解粽:京師人以端午日為解粽節(jié)。便面:扇子。天題字:天,指皇帝,天題字,即皇帝題字于扇。歌頭:唐宋曲中篇名。指歌曲頭一部分的第一段。御賜名:皇帝賜名。
【賞析】:此詩作于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李清照在臨安(杭州)時。系端午節(jié)前送往后宮的`應酬之作。
李清照的詩詞6
1、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2、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3、玉鴨薰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4、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5、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6、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7、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8、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9、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是傷春時節(jié)。
10、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11、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12、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13、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4、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15、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6、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17、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18、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19、眼波才動被人猜。
20、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21、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
22、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2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4、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25、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26、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27、多少事,欲說還休。
28、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29、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30、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31、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32、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33、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34、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5、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36、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7、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3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39、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40、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
41、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4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43、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44、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45、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46、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47、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48、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49、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50、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51、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52、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53、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54、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55、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56、笑語檀郎,今夜紗櫥秋簞涼。
57、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58、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59、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60、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詩詞7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
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
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
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李清照的詩詞8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她也擅長詩、文創(chuàng)作,但最為人們稱道的,還是她的《漱玉詞》。其詞帶有婉約清新的風格,被稱為“易安體”。
李清照的詞,以宋朝南渡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門世家,早有詩名,婚后又與丈夫趙明誠伉儷情深,唱和相隨,生活比較美滿,所以,其早期的詞作大多表現一位處境優(yōu)裕的少女、少婦,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閑愁或夫妻別緒,也不過幾縷淡淡的感傷,無妨其歡快明朗的基調。從金人入侵的“靖康之變”起,她在突然之間接連遭受到國破、家亡、夫喪的慘痛巨變,自己也不得不顛沛流離,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內心充滿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詞作充滿了家國之痛、滄桑之感,基調趨于孤寂而悲涼。總的看來,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了宋詞中婉約派的風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長,故能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并對后人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游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jié),猶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的早年之作。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憶”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溪亭”,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現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后,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態(tài),蘊含著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著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yōu)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尾,重復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tài)和迫切的口吻。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來的結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只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話,她后來又怎么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確在詞人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態(tài)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后世的無數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這首小詞,語言生動流暢,風格清新自然,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它雖然只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卻讓它折射出心靈世界中的七彩陽光;雖然只敘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卻賦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審美意義。
<
李清照的詩詞9
在廣袤的水星上,有一座以婉約派詞宗李清照命名的環(huán)形山。曾經無數次,我夢幻那里山清水秀,融蓄著清照濃濃的詞情詩意……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時的清照,不諳世事,活潑、快樂而又無所顧忌,我陶醉于她生活的悠閑與愜意。溪亭、晚舟、鷗鷺……此景只應瑤林有,身臨其境,你才會深刻的感受到清照的無憂無慮; 你才會真正的體味到清照泛舟溪水的愉悅。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嚴冬傲放的寒梅猶如迎春花般嬌艷嫵媚,又似剛出浴的美人一樣婀娜多姿,如此非凡,宛如清麗而秀美的清照。我折服于她傲霜斗雪的稟性,我折服于她卓然獨立的氣節(jié)!明月、白雪、怒放的寒梅……難怪乎“此花不與群花比”了。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清照那天真爛漫的倩態(tài),酷似春天初綻的桃花,含羞嬌開。我驚嘆于她的人美!曾經千百次在心底想象她倚窗臨月,手執(zhí)輕毫,于案前揮出一頁頁飄逸而雅致的詩詞,那曾經笑得的繾綣而令人心儀的容顏,一定如花般綻著動人的韻致。我甚至嗅到風中有一種無以言傳的美麗彌漫、飄散……
拜讀清照的詩詞,就是與清照同喜同樂,同悲同傷;就是與清照一起吟詩品酒,一起月下長談。
我喜歡清照的詞,緣于她詞中讓人無法抗拒的輕怨。“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乃清照與其夫趙明誠分隔異地后所作,字字句句流露出對丈夫深深的思念。獨有的語言特色,使她緣自內心的真實情感躍然于筆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把一番離愁別緒渲染得淋漓盡致;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一種揪心的纏綿、那一種刻骨的思念更在字里行間酣暢無遣。清照,好一個情深款款的女子啊!
我喜歡清照的詞,緣于她詞中那難以訴說的哀愁。在清照的`人生中,先是其父被迫罷官,然后丈夫客死他鄉(xiāng)……鋪天蓋地的洪流把她漂成一片孤苦無依的葉子,只剩下一顆滴著血淚飽經風霜的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闋《聲聲慢》演繹著幾許悲涼幾許凄慘,書寫著清照近乎凄厲的沉痛!
我喜歡清照的詩,還緣于她詩中那心系國家的愛國情懷。面對破碎的山河,李清照曾和趙明誠感嘆道:望帝懷念故國,子規(guī)啼血;楚霸王逐鹿敗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肯一死以謝天下。于是乎“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橫空出世……
清照,她的才情,她的癡心,她的豪情,她的完美……我用再多的言辭來表達,也是徒顯蒼白的。于是,在電腦網落的今天,我依然會在她的詩詞中迷失了自己,任憑自己的情感于她的文字中跌宕起伏;任憑自己的思緒暢游于她的詞情詩意……
世事滄桑,日月輪回,但清照的詞情詩意,清照的才藝光輝一如水星上的那座環(huán)形山,將永恒于天地環(huán)宇!
李清照的詩詞10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現出那個娉婷優(yōu)柔、略帶感傷的女子,她那精妙絕倫的文字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直廣受人們關注。她的筆下,有著“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糾結相思,有著“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孤寂……但在《如夢令》這首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潑、無所顧忌、充滿勃勃生機的李清照。這首詞,寥寥三十三個字,似乎是詞人信手拈來,毫無雕琢,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熟讀理解并不是難事。但在這淺淡自然的語言背后,卻是詩意盎然、精彩無限,必須讓學生走入文字中,感受其詩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人。
一、字字皆是畫
李清照用她那生花妙筆向我們勾勒了一幅幅蕩舟晚游圖,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整片天空,一輪紅日倒映在水中,真可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便是“溪亭日暮”,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而“藕花深處”,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靜,詞中點明是“誤入藕花深處”,一個“入”字,證明詞人是置身其中。這荷花、荷葉的姿態(tài)、形狀、顏色盡收眼底。在蒼茫暮色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葉挨挨擠擠,嬌艷的荷花姿態(tài)萬千。這是一個流光溢彩的藕花深處,一個清香飄逸的藕花深處。詞末的“一灘鷗鷺”,更叫人心之神往,一大河灘的鷗鷺嘩啦啦地一齊飛上了天,真是難得一見的壯觀奇?zhèn)ァ!跋と漳骸薄芭夯ㄉ钐帯薄耙粸t鷺”便是李清照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那一幅幅如詩般流動的畫卷。
二、牽一“醉”而動全詞
詩詞的教學切記一步一步地講解,支離破碎的分解只會使詩詞寡然無味。在《如夢令》中,一個“醉”字,便是一個抓手,可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李清照被“溪亭日暮”的美景所陶醉,不覺夕陽西沉,也因為與朋友喝酒言歡,帶著醉意誤入藕花叢中解讀李清照詩詞《如夢令》解讀李清照詩詞《如夢令》。而藕花深處的美景讓詞人的醉意更濃了,隨即爭渡著驚起那一灘鷗鷺。因為“醉”了,這次的郊游才顯得如此珍貴,充滿著不期而至的驚喜;因為“醉”,才會那么難以忘懷,繼而“常記”;有了“醉”,才有“藕花深處”的清香流溢、神秘幽靜;有了“醉”,才有“爭渡”的歡暢無拘、“一灘鷗鷺”的驚喜無限。精彩,應該就在意料之外,在這“醉”之中。沉醉于美景,心醉于意外的收獲,陶醉于少女時期幸福的生活。這一切的一切,使得李清照常常甜蜜地記起。
三、詞中亦有聲
這首詞中,不僅有令人陶醉的畫面,還藏著許多聲響。讓我們靜心聆聽詞的最后一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其中,有鷗鷺鳴叫的聲音,有鷗鷺拍打翅膀的聲音。從詞中的“一灘”看出鷗鷺數量很多,“驚”字又告訴我們,鷗鷺是一下子起飛,速度非常快。回蕩在耳畔的聲響似乎更大了,這聲響片刻之間便讓靜止的畫面靈動起來。再聽,“爭渡,爭渡”!這里傳出的聲響便更多了,有水花四濺的聲音,有船槳撞擊的聲音,有歡樂嬉笑的聲音,有嗔笑爭執(zhí)的聲音。所有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那無拘無束的暢快,那驚喜連連的酣暢。
四、“興”在盡與不盡之間
上面提到,整首詞可以“醉”為線索,貫穿始末。但是,對李清照在這首詞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如果僅僅停留在陶醉、沉醉于美景的愉悅之上,卻是遠遠不夠。詞中“興”這個字眼,非常值得推敲。詞人跟朋友品著美酒,賞著美景,吟詩作對,聊天下棋,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這個“興”,可以理解為興盡了,該回家了,這個時候詞人的心情是高興的、滿足的。但這個“興”,也可以理解為興未盡,只是因為此時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那么這時詞人的心情又是留戀的、依依不舍的。所以,一句詩,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接著,詞人在蒼茫的暮色中誤入藕花深處,朋友們爭著劃,搶著渡,你說要往那兒劃,我說要往這兒劃。雖然暮色已晚,父母的催促聲已在耳邊回響,但這爭渡中的樂趣實在是太妙了。大伙兒大聲地笑啊,鬧啊,少女無拘無束的個性完全釋放出來。那聲音太響,太熱鬧了,只聽見嘩啦啦的一聲,一河灘受驚的鷗鷺一下子沖破夜幕飛向天空。這發(fā)生在一瞬間的大自然的奇觀看得詞人心都醉了。而這,才叫一個真正的盡興啊!詞人內心深處的無拘與豪放也躍然紙上。此時,詞人的興致、整首詩的意境都達到了最高潮,至于后面究竟回家沒有,怎么找到路回家的,已經不重要了。
五、順逆對照,回環(huán)升華
這首詞是詞人的早期作品,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出身名門,父親對她寵愛有加,生活條件非常優(yōu)越。此時的李清照不僅沉醉在美酒、美景和美麗的意外之中,還沉醉在她那美好、幸福的.生活中。那個時候,她是常常甜甜地記起那令人陶醉的往事解讀李清照詩詞《如夢令》中國古代詩詞。所以全詞伊始,便是“常記”。但靖康之變改變了北宋王朝的歷史,也改變了李清照的命運。在她那些顛沛流離、輾轉逃亡的日子里,在她那凄苦無依、飽嘗艱辛的晚年生活中,她一定無數次地記起,記起那“溪亭日暮”、那“藕花深處”、那“一灘鷗鷺”。此時的李清照家破人亡、孤苦漂泊,那是“故國不堪回首”,那是“往事知多少”,那是一種撕心裂肺的回憶此時的“常記”,帶著哀愁、帶著憤恨、帶著幽怨。這首詞在詞人的順境與逆境中回環(huán)升華,當時代處境發(fā)生變化,感受心境也不一樣。從李清照一生的軌跡中,在她晚年那些帶著哀怨的詞句中,我們更能加深對《如夢令》特殊的解讀。
千百年來,李清照廣受人們的關注,除了詩詞方面的成就外,她那百轉千回、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也打動著無數人的心。隔著遙遠的時空,枕著詩意的靈魂,讓她那精妙絕倫、如夢似幻的詩詞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李清照的詩詞11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土,祖籍山東濟南。出生于一個有名的學者仕宦家庭里。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精諳經史,擅長詩文,是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母王氏也是一個通文墨,懂詩書的大家閨秀。李清照十八歲前,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學氣息十分濃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比的。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閨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閨房繡樓之內,而是常常走出重門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少年時的李清照,性格活潑開朗,是個無憂無慮的樂天派。一個初夏露濃壓得花低垂的早晨,李清照來到后花園打秋千。正當她打過秋千,正欲回房梳洗的時候,只見有人影影綽綽走進了花園。此時的她衣衫不整,披頭散發(fā),不好見人,只得含羞而走,慌亂中,顧不得穿鞋,頭上的金釵落地。回到樓上,她突發(fā)靈感,便將剛才發(fā)生的事情寫成了一首小令《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青衣透。見有人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詩寥寥數行,將閨門少女突然見到生客來訪時的天真嬌憨之態(tài)寫得逼真自然。嗅梅觀客,將少女羞澀中又帶新奇的心理描寫得大膽明朗。一個天真活潑、熱情、聰毅、多情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如寫于十七歲的《如夢令》一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中一次夏日結伴舟游,姑娘們因為“沉醉忘路”而“誤入藕花深處”這一誤,卻“誤”出了一個美妙的藝術境界:“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沉寂的蓮花池因為這一群誤入者一下子沸騰起來,從姑娘們的驚呼聲,劃漿聲和水鳥驚起拍翅聲中,我們親切地感受到了詞人那種從心中迸發(fā)出的,不可名狀的歡快之情。在這首小詞中,作者運用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優(yōu)美意境,勾出了一幅生機盎然的荷湖日暮圖。而透過這幅圖,一位活潑開朗、無拘無束、率真灑脫的少女便飄然從畫面深處走來。這便是年輕時的李清照。正如今人薛祥生所說:“這是一首絕妙的大自然的贊歌……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蕩舟晚游圖,熱情洋溢地贊美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自然的濃厚情趣,具有喚起人們追求自然美的巨大作用。①
徽宗靖國元年(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結為伉儷,開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歲月。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甜美的愛情使得新婚燕爾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在詩作中大膽表露自己的情感,表達了一個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摯纏綿的柔情。在《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一詞中就塑造了一位閉月羞花的美貌而嬌憨純真的情態(tài)的女子形象。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露痕。怕郎猜透,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寫她愛春愛美,在賣花擔買了一枝含苞待放的鮮花,又生怕“郎”說她不美,最后,將那鮮花斜插在發(fā)簪上,讓“郎”比比,到底哪個更美?
作者以活潑、清淅、淺俗的語言表現了一個少婦嬌羞動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閑適、幸福的生活及婚后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趙明誠是一個聰明好學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訂金石刻詞。熱愛文學藝術的李清照嫁給這樣一個醉心于文學藝術品收藏與鑒賞的丈夫,自然是如魚得水。夫婦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滿,但她畢竟是生活在一個封建時代,又是嫁給了一個宰相之子。在嫁給趙明誠七年之時(大觀元年即公元1107年),便遇公公趙挺之去世。李清照隨趙明誠遷居山東青州故家。在這里一住就是十年,后來趙明誠復仕,連任山東萊州和淄州多年。在這前后二十來年的時間里,李清照便過著一種多愁善感的閨怨生活。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吧,李清照已由天真無邪,活潑快樂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的青年。青春情懷和各種人生的滋味,漸漸潛入她的心頭。此時李清照的詞流露出自己所處深閨的淡淡哀愁和閨怨。她以她特有的女性視角和女性筆觸去感悟人生,去抒發(fā)內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詞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如她新婚不久后寫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州。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是李清照重陽佳節(jié)寄給丈夫的,詞中描寫了她孤寂凄清的處境和對丈夫的思念。前兩句以景為主,沒有明寫相思之意,但從“紅藕相殘”的秋景中,隱約透露出作者愁悶的心情:送別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舉目所見,不管是白云、飛雁、明月,還是落花流水,時時處處,皆與丈夫聯系起來,這種感情既執(zhí)著,又纏綿,擺脫不開,擱置不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夫妻間的相思之情被描寫得細膩委婉,使我們仿佛看到女主人公眉頭的一顰一蹙,心頭的一震一顫,離愁別恨躍然紙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斷,理還亂”,一旦萌發(fā),難于消失;它刻骨銘心,像游絲一般縈繞于心。它可以從外在情態(tài)的“眉頭”上消失,卻又不自禁地鉆入“心頭”。李清照對這種感情作了獨特、深細的體察和把握。女詞人一路寫來,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隱或顯,時露時藏,于詞中的結尾猛然出現,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燈蕊,令讀者震動、深思。從中可見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溫柔、善良、細膩的特點,也有作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留情話”。在這首詞中所有景物的描寫都包含作者情思,“紅藕”、“玉簟”、“蘭舟”、“雁字”、“月”、“花”都融進了作者的相思之情,離別之苦。用話慰貼切,坦率深摯;表情熱情、大方、毫無扭捏之態(tài)。在此我們可見一個少婦在真摯地剖白內心,純真而又無計排遣的愛情軻知其愛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癡,真可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隨著明誠離家日子的無情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此時此刻,花開花落,四季更迭,秋風春雨,都會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動,女詞人坦率地描繪了相思的苦楚和對丈夫的真摯感。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抒發(fā)了與丈夫的離別之情。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首詞,從周圍環(huán)境和物品的細節(jié)刻畫中,我們已可以品味到隱藏于詞人胸中的沉痛的離別之恨。“這樣曲曲折折、藏藏露露的心理刻畫,寫出了思婦的情之深,思之切,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片癡情,讓讀者看到一個情深意篤、多愁善感、回腸千轉、深沉內向的女子的內心世界”。②示了作者動人心弦、撼人心魄的離別閨愁。
《醉花陰》則從更深的層次刻畫出了詞人深切懷念丈夫的離愁別緒。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此時李清照夫妻暫時分離,思念之情綿綿不絕。上片述由白晝到深夜一整天獨處深閨的離愁。窗外陰沉暗淡,室內香煙繚繞,“永”“銷”二字透露出獨處香閨、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為九九重陽,又逢佳節(jié)倍思親之際,離思轉深,以故香帳憑枕,夜深難寐。“涼初透”,兼寫秋節(jié)蕭瑟與心境凄冷。下片紀重陽賞菊情事。自古即有重九飲酒賞菊風俗,陶潛九月九日于“宅邊東籬下菊從事叢中……就酌,醉而后歸”(《續(xù)晉陽秋》)。詞人繼踵文苑雅事,黃花拂袖,而離愁難解,遂逗出煞拍三句。“銷魂”,深化篇首“愁”字,由“愁”而致人瘦,見出離思深沉。簾外黃花與簾內佳人,相映生輝,形神酷似,同命相恤,物我交融,創(chuàng)意極美。李清照以其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yōu)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遣詞,在詞壇一枝獨秀。輕下筆,將女性脈脈搏柔情點染到極致,濃蘸墨,將女性的纖纖柔弱刻畫入微。柔潤,潤到稱絕,凄美,美到無比。
李清照的詩詞12
1、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李清照《小重山》
2、想見皇華過二京,壺漿夾道萬人迎。連昌宮里桃應在,華萼樓前鵲定驚。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圣君大信明知日,長亂何須在屢盟。——李清照《上韓公樞密二首·其二》
3、禁幄低張,彤闌巧護,就中獨占殘春。容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待得群花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妖嬈艷態(tài),妒風笑月,長東君。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竟走香輪。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李清照《慶清朝·禁幄低張》
4、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李清照《憶秦娥·詠桐》
5、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qū)區(qū)之意,以待采詩者云。——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其一》
6、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7、沉水香消人悄悄,樓上朝來寒料峭。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滿東山風未掃。金樽莫訴連壺倒,卷起重簾留晚照。為君欲去更憑欄,人意不如山色好。——李清照《木蘭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
8、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矣!——李清照《金石錄后序》
9、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0、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李清照《金石錄后序》
11、春殘何事苦思鄉(xiāng),病里梳頭恨最長。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細一簾香。——李清照《春殘》
12、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大鮮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李清照《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
13、奉天克復,本緣陸贄之詞;淮蔡底平,實以會昌之詔。——李清照《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
14、弟既可欺,持官文書來輒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李清照《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
15、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1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李清照《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17、猶將歌扇向人遮。水晶山枕象牙床。彩云易散月長虧。幾多深恨斷人腸。羅衣消盡恁時香。閑愁也似月明多。直送凄涼到畫屏。——李清照《失調名》
18、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19、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20、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李清照《金石錄后序》
21、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22、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李清照《蝶戀花·其二·離情》
23、繡面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李清照《浣溪沙》
24、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李清照《釣臺》
25、素約小腰身,不奈傷春。疏梅影下晚妝新。裊裊娉娉何樣似,一縷輕云。歌巧動朱唇,字字嬌嗔。桃花深徑一通津。悵望瑤臺清夜月,還照歸輪。——李清照《浪淘沙·素約小腰身》
26、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李清照《金石錄后序》
27、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莫悟阱塹之墜。——李清照《打馬賦》
28、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29、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李清照《詠史》
30、弟既可欺,持官文書來輒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李清照《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
31、局天扣地,敢效談娘之善訴;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李清照《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
32、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干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33、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fā)南枝。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李清照《臨江仙·梅》
34、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其一》
35、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李清照《滿庭芳·殘梅》
36、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李清照《金石錄后序》
37、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征鴻。——李清照《浪淘沙·簾外五更風》
李清照的詩詞13
宋朝詞人李清照的詩詞賞析
中國的詞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fā)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fā)展而來)。前面幾篇文章主要是介紹了詩人以及古詩。本文就簡單的介紹宋朝的詞人及他們的詞。
李清照:宋朝杰出女詞人,婉約派代表,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表明時間、地點)
沉醉不知歸路。(表明興致之高)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人聲鳥聲交響,意境優(yōu)美)
(中心:追敘一次夏日郊游的歡樂情景的尾聲,亭臺、小溪、流水、夕陽、池中藕花、詩情畫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作在何時?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重陽節(jié)。表現了作者思念親人(丈夫)的心情。
人比黃花瘦中瘦字呼應了該詞中哪個字?試分析這兩個字的表達效果。
愁字。大膽夸張,比較的方式,生動地刻畫出作者因離愁而形容憔悴腰肢瘦損的形象,傳神地表達出作者思念親人的凄苦之情。
描繪詩句意境: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薄霧濃云籠罩著淡淡的哀愁,瑞腦香煙繚繞在金獸爐口,哀愁中又度過了一個漫長的白晝!
本詞是懷念親人的名篇,說說詞中景物和時令描寫對抒發(fā)感情的作用。
襯托了詞人重陽佳節(jié)思念親人的心情.
本詞最后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為公眾稱贊,你能說點理由嗎?
用比較的方法寫出自己內心的情感,襯托出自己思念丈夫的感情。
武陵春
風住沉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中如何表現愁苦之情的?聞說也擬只恐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作者用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兩個外在的行為具體的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怒重哀愁,無心打扮,不能提起,足見深重。
聽說雙溪春色尚好,詞人想去,借以消愁,轉而又否定自己的計劃,擔心小船載不動自己內心沉重的哀愁。
描繪詩句意境: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只擔心雙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呀,它載不動我那無限的憂愁。
賞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藝術手法。
大膽想象,奇特的夸張。愁原本是抽象的情感,看不到,摸不著。作者采用夸張手法,給愁賦予了重量,變?yōu)閷嶓w。而且愁之重輕舟難載,形象生動的表達出作者國破家毀的凄涼感情。
李清照的詩詞14
宋詞之美,反復被人們咀嚼至今。李清照,是其中被反復提及的名字。她是大眾印象里的古代才女。下面我就為大家推薦一本《李清照詩詞全集》帶領大家走進宋詞。
幼時,她出生于書香門第,不受物質困擾,受到良好的家學熏陶。在她的早期作品中,有這首《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豆蔻少女,在院子里面蕩秋千,懶懶地收拾衣裳,整理發(fā)絲。院子里的.植物上面布滿了一層露珠,而自己的薄衫也被汗水浸透了。
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見到客人來,害羞地匆忙躲避,來不及穿鞋子,只穿襪子走路,頭發(fā)上的金釵也不小心滑落了。盡顯倉皇失措的樣子,悄悄地藏在門口,卻還想看看是什么樣的客人,手里捻一枝青梅,細嗅起來。
剛剛倉皇失措緊張?zhí)幼撸笥旨毿崆嗝穪硌陲梼刃牡男邼@兩個畫面一動一靜地切換,把少女的調皮展現得淋漓盡致。仿佛可以看到門后面少女那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對外面未知世界充滿了探索的好奇。
讓我們慢慢去體會李清照的精神世界,在柔軟情義的包裹之下,是深刻而堅韌的內核。
李清照的詩詞15
1、惜別傷離方寸亂。——李清照《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2、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3、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4、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5、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6、未來會怎樣我已不怕,有這樣美麗的過程已足夠。
7、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8、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9、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10、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1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2、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13、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14、淚濕羅衣脂粉滿。——李清照《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15、黃昏疏雨濕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16、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17、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李清照《鷓鴣天·桂花》
18、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19、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傷春時節(jié)。
20、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21、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2、髻子傷春慵更梳。——李清照《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
23、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李清照《臨江仙·梅》
【李清照的詩詞】相關文章:
《李清照》詩詞04-24
李清照詩詞12-07
李清照的詩詞11-22
李清照詩詞08-19
李清照詩詞賞析07-21
【合集】李清照的詩詞05-21
李清照詩詞【必備】12-30
[優(yōu)]李清照的詩詞01-20
李清照的詩詞賞析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