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維的詩詞1
贈裴迪
[唐] 王維
不相見。
不相見來久。
日日泉水頭。
常憶同攜手。
攜手本同心。
復嘆忽分襟。
相憶今如此。
相思深不深。
新秦郡松樹歌
[唐] 王維
青青山上松。
數里不見今更逢。
不見君。
心相憶。
此心向君君應識。
為君顏色高且閑。
亭亭迥出浮云間。
魚山神女祠歌
[唐] 王維
〔一作漁山神女智瓊祠二首〕
〔張茂先神女賦序曰。魏濟北從事弦超。嘉平中。夜夢神
女來。
自稱天上玉女。姓成公。字智瓊。東郡人。早失父母。天
地哀其
孤苦。令得下嫁。后三四日一來。即乘輜[車并]。衣羅
綺。智
瓊能隱其形。不能藏其聲。且芬香達于室宇。頗為人知。
一旦。
神女別去。留贈裙衫[衤兩]襠。述征記曰。魏嘉平中。
有神女
成公智瓊。降弦超。同室疑其有奸。智瓊乃絕。后五年。
超使將
之洛西。至濟北漁山下陷上。①遙望曲道頭。有車馬似智
瓊。果
是。至洛。克復舊好。唐王勃雜曲曰。智瓊神女。來訪文
君。按
十道志云。漁山一名吾山。漢武帝過漁山。作[夸瓜]子
歌云。
吾山平兮巨野溢。是也。〕
①箋注本“陷”作“陌”,是。
相和歌辭·祠漁山神女歌·迎神
[唐] 王維
坎坎擊鼓,漁山之下。吹洞簫,望極浦。
女巫進,紛屢舞。陳瑤席,湛清酤。風凄凄,又夜雨。
不知神之來兮不來,使我心兮苦復苦。
謁璿上人
[唐] 王維
少年不足言,識道年已長。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養。
誓從斷臂血,不復嬰世網。浮名寄纓珮,空性無羈鞅。
夙承大導師,焚香此瞻仰。頹然居一室,覆載紛萬象。
高柳早鶯啼,長廊春雨響。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方將見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無生獎。
濟上四賢詠·崔錄事
[唐] 王維
解印歸田里,賢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俠,晚節更為儒。
遁跡東山下,因家滄海隅。已聞能狎鳥,余欲共乘桴。
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
[唐] 王維
座客香貂滿,宮娃綺幔張。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
積翠紗窗暗,飛泉繡戶涼。還將歌舞出,歸路莫愁長。
寄荊州張丞相
[唐] 王維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和尹諫議史館山池
[唐] 王維
云館接天居,霓裳侍玉除。春池百子外,芳樹萬年馀。
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書。君恩深漢帝,且莫上空虛。
登辨覺寺
[唐] 王維
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窗中三楚盡,林上九江平。
軟草承趺坐,長松響梵聲。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
王維的詩詞2
上張令公
[唐]王維
珥筆趨丹陛,垂珰上玉除。步檐青瑣闥,方幰晝輪車。
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
伏奏回金駕,橫經重石渠。從茲罷角牴,且復幸儲胥。
天統知堯后,王章笑魯初。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
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學易思求我,言詩或起予。
當從大夫后,何惜隸人馀。
濟州過趙叟家宴
[唐]王維
雖與人境接,閉門成隱居。道言莊叟事,儒行魯人馀。
深巷斜暉靜,閑門高柳疏。荷鋤修藥圃,散帙曝農書。
上客搖芳翰,中廚饋野蔬。夫君第高飲,景晏出林閭。
春過賀遂員外藥園
[唐]王維
前年槿籬故,新作藥欄成。香草為君子,名花是長卿。
水穿盤石透,藤系古松生。畫畏開廚走,來蒙倒屣迎。
蔗漿菰米飯,蒟醬露葵羹。頗識灌園意,於陵不自輕。
投道一師蘭若宿
[唐]王維
一公棲太白,高頂出風煙。梵流諸壑遍,花雨一峰偏。
跡為無心隱,名因立教傳。鳥來遠語法,客去更安禪。
晝涉松路盡,暮投蘭若邊。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豈唯暫留宿,服事將窮年。
紅牡丹
[唐]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羽林騎閨人
[唐]王維
秋月臨高城。
城中管弦思。
離人堂上愁。
稚子階前戲。
出門復映戶。
望望青絲騎。
行人過欲盡。
狂夫終不至。
左右寂無言。
相看共垂淚。
相和歌辭·班婕妤三首
[唐]王維
玉窗螢影度,金殿人聲絕。秋夜守羅幃,孤燈耿不滅。
宮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那堪聞鳳吹,門外度金輿。
怪來妝閣閉,朝下不相迎。總向春園里,花間語笑聲。
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唐]王維
楊子談經所,淮王載酒過。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
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
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笙歌。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唐]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爾不能薦,羞稱獻納臣。
送孫秀才(《紀事》作王縉詩)
[唐]王維
帝城風日好,況復建平家。玉枕雙文簟,金盤五色瓜。
山中無魯酒,松下飯胡麻。莫厭田家苦,歸期遠復賒。
王維的詩詞3
作品原文
隴西行
[唐]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作品注釋
1、隴西行:古曲名,屬樂府古題《相和歌·瑟調曲》,又名“步出夏門行”。隴西,隴山以西地域,在今甘肅省隴西縣以東。
2、走:跑,奔馳。
3、都護:官名,都護府的長官。漢代設置西域都護,唐代設置六大都護府以統轄西域諸國。
4、匈奴: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善騎射,散居大漠南北,過著游牧生活。這里泛指中國北部和西部的少數民族。酒泉:郡名,故城在今甘肅省酒泉市東北。
5、關山:泛指邊關的山岳原野。
6、烽戍:古代邊防用烽火狼煙報警的土堡哨所。古代邊疆告警,以烽燧為號,白天舉煙為“燧”,夜晚舉火為“烽”。戍,一本作“火”。斷:中斷聯系。
作品譯文
十里又十里縱馬飛馳,五里又五里不斷揚鞭。
都護告急軍書到,匈奴已圍困酒泉。
蕭關隴山飄大雪,茫茫不見烽火煙。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當時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參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幕府。
作品鑒賞
此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這樣寫有可能產生把讀者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的效果。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馬”“一揚鞭”的`瞬息之間,“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風馳電掣般地一閃而過,以夸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塑造了極其鮮明而飛動的形象。這是兩個倒裝句,按一般的寫法是:一走馬十里,一揚鞭五里。但是這樣寫,一個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詩歌語言的正常節奏,讀起來拗口。像這樣“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不僅上口,也因為將“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強調,而突出了馬的速度之快。中間兩句,點明了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可見形勢的嚴重。一個“至”字,則交代了軍使經過“走馬”“揚鞭”的飛馳疾驅,終于將軍書及時送到。最后兩句,補充交代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按理,應當先見烽火,后到軍書。然而如今在接到軍書之后,舉目西望,卻只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是因雪大點不著烽火呢,還是點著了也望不見,反正是烽火聯系中斷了。這就更突出了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寫到這里,全詩便戛然而止了,結得干脆利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盡管寫形勢危急,氣氛緊張,而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充滿自信的。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并不正面描寫戰爭。詩人的著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后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來寫,至于前前后后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象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篇幅集中而內蘊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作品點評
宋代張戒《歲寒堂詩話》贊譽此詩:“信不減太白。”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王維的詩詞4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僻字難典]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燕然:本來是地名,即愛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國境內,因為東漢將軍竇憲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記功,所以后來以“勒石燕然”作為保衛祖國、立功邊疆的代稱。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聯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哪兩個字中?_________________
3.頸聯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頸聯是寫景名句,依據這首詩,描述一下王維看到的景色以及當時的心情。(60左右字內)
參考答案:
1.“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2.“燕然”二字。3.“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4.(略)
王維的詩詞5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春天的夜晚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落,寂靜使春夜里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竟驚動了正在棲息的小鳥,山澗中時不時地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
王維的詩詞6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解
太乙:即“太一”,終南山主峰,也是終南山別名。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
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
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賞析
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王維的詩詞7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解釋:
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自己覺得沒有什么高明的主見,只知道返回舊時的山林。解開衣帶讓松林的風吹過來,在山間明月的照耀下彈琴。你問我窮通的道理,就聽江水深處漁夫唱的歌吧。
譯文2:
晚年只圖個安靜的環境,對世事件件都不太關心。
自認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好歸隱到這幽靜山林。
松風吹拂我且寬衣解帶,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邊深處漁歌聲音!
解釋:
自顧:自念。
空:徒然。
窮通:困厄與發達。
浦:寬闊的近岸水面。
賞析:
王維早年,也曾有過政治抱負,對現實也曾充滿希望。然而,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李林甫手中后,很多忠正之士被打擊、遭排斥,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雖然在這期間,王維沒有遭排斥,反而得到了升遷,但他內心仍很矛盾,“自顧無良策”,只好跳出是非圈子,歸隱山林。
這是一首酬和的詩,詩人在詩中自述志趣,表明心跡,說明自己決意歸隱,從詩面上看,詩人樂觀通達,生活得悠然自得,但細細品味,字里行間還是流露出消極無奈的情緒,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為什么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為什么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系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里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王維的詩詞8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我輕騎要去邊塞慰問,作為使者經過居延。像那遠飄的蓬草,離開邊塞,大雁,飛進了天空。大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走到蕭關恰好遇見偵察兵,前敵統帥正在前線。
王維的詩詞9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注釋:
①來日:來的時候。
②綺(qǐ)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③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鑒賞: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
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應知”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是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王維的詩詞10
原文: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澈的川水環繞一片草木,駕車馬徐徐而去從容悠閑。
流水好像對我充滿了情意,傍晚的鳥兒隨我一同回還。
荒涼的城池靠著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金色秋山。
在遙遠又高峻的嵩山腳下,閉上門謝絕世俗度過晚年。
注釋
⑴嵩山:五岳之一,稱中岳,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當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帶:圍繞,映帶。薄:草木叢生之地,草木交錯曰薄。
⑶去:行走。閑閑:從容自得的.樣子。
⑷暮禽:傍晚的鳥兒。禽:一作“云”。相與: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縣,屢有興廢,荒城當為廢縣。臨:當著。古渡:指古時的渡口遺址。
⑹迢遞:遙遠的樣子。遞:形容遙遠。嵩高:嵩山別稱嵩高山。
⑺且:將要。閉關:佛家閉門靜修。這里有閉戶不與人來往之意。閉:一作“掩”。
王維的詩詞11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3、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4、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5、 蓮花塢
日日采蓮去,洲長多暮歸。弄篙莫濺水,畏濕紅蓮衣。
6、 春園即事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7、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8、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9、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10、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的詩詞12
《送別》王維
第一首: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第二首: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譯文】
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 我想問問你要去哪里?你說官,場生活不得志, 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 白云無窮盡足以自娛。
王維的'詩詞13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花樹繽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云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里共建了世外田園。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爭相邀請,詢問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云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只把家園掛牽;出洞后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自認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注釋
(1)逐水:順著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為。
(4)一說“行盡青溪忽值人”。見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6)曠望:指視野開闊。旋:不久。
(7)攢云樹:云樹相連。攢,聚集。
(8)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櫳:房屋的`窗戶。
(13)喧:叫聲嘈雜。
(14)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5)引:領。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
(16)平明:天剛亮。閭巷:街巷。開:指開門。
(17)薄暮:傍晚。
(18)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去:離開。
(19)靈境:指仙境。
(20)塵心:普通人的感情。鄉縣:家鄉。
(21)游衍:留連不去。
(22)自謂:自以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峽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王維的詩詞14
作品原文
留別王侍御維⑴
寂寂竟何待⑵,朝朝空自歸⑶。
欲尋芳草去⑷,惜與故人違⑸。
當路誰相假⑹,知音世所稀⑺。
只應守索寞⑻,還掩故園扉⑼。
詞句注釋
⑴王侍御維:即唐代詩人王維。唐代稱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為侍御。
⑵寂寂:落寞。漢秦嘉《贈婦詩》:“寂寂獨居,寥寥空室。”竟何待:要等什么。
⑶朝(zhāo)朝:天天;每天。《列子·仲尼》:“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與辯。”空自:獨自。南朝梁何遜《哭吳興柳惲》詩:“樽酒誰為滿,靈衣空自披。”
⑷芳草:本義為香草,古詩中常比喻為美好的品德。此處指美好的處所,暗喻隱逸生活。《楚辭·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⑸故人:舊交;老友。《莊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違:分離。
⑹當路:身居要職的當權者。宋陳亮《庶弟昭甫墓志銘》:“疇昔之年,當路欲置我于死地,病馀而繼以囚系。”假:寬假,優容的意思。
⑺知音:知己。《列子·湯問》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說“峨峨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說“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⑻索:一作“寂”。
⑼故園:舊家園;故鄉。唐駱賓王《晚憩田家》詩:“唯有寒潭菊,獨似故園花。”扉(fēi):門扇。
白話譯文
這樣寂寞我還在等待什么?天天出門求仕卻一無所獲。
本打算歸隱山林尋找佳境,又因與故友離別深感惋惜。
身居高位者誰能保薦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
我這寒士只應該甘守寂寞,還是回到故園閉門隱居吧!
作品背景
此詩是孟浩然游京師,應進士試,失意后回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的。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又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載:王維曾邀孟浩然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命其出,并問其詩,浩然乃自誦所作(指《歲暮歸南山》),至‘不才明主棄’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于是孟浩然決定歸隱山林,但不忍心與朋友分別,就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鑒賞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由于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全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第一聯寫自己落第后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又有誰來理睬,又有誰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么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源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斗爭,從這個思想活動里,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于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于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頗為感人。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英漢對照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TAKING LEAVE OF WANG WEI
Meng Haoran
Slow and reluctant,I have waited.
Day after day,till now I must go.
How sweet the road—side flowers might be
If they did not mean good—bye,old friend.
The Lords of the Realm are harsh to us
And men of affairs are not our kind.
I will turn back home,I will say no more,
I will close the gate of my old garden.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王維的詩詞15
王維《辛夷塢》賞析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木末,指樹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顏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輞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注腳。詩的前兩句著重寫花的“發”。當春天來到人間,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云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詩的后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
王維的《輞川集》給人的印象是對山川景物的流連,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現詩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寧靜淡泊。這些詩集中在組詩的末尾,象《辛夷塢》下面一首《漆園》:“古人非傲吏,自闕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就頗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組詩的末章《椒園》:“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辭》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詩中干脆用“幸堪調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點破。因此,若將這些詩合看,《辛夷塢》在寫景的同時也就不免帶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為香木,多次寫進自己的詩篇,人們對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著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條上綻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這個形象給人帶來的正是迎春而發的一派生機和展望。但這一樹芳華所面對的卻是“澗戶寂無人”的環境。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境描寫插入其中,前后境況迥異,由秀發轉為零落。盡管畫面上似乎不著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境的寂寞感。所謂“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的感慨,雖沒有直接說出來,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王維《酬郭給事》賞析
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這首酬和詩,是王維晚年酬贈與給事中郭某的。“給事”,即給事中,是唐代門下省的要職,常在皇帝周圍,掌宣達詔令,駁正政令之違失,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效果。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是說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是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這樣,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詩的三、四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總是政務繁忙,人來人往,現在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不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嗎?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省中啼鳥”,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五、六兩句,直接寫郭給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裝,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著皇帝的詔令向下宣達。他那恭謹的樣子,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晨”、“夕”兩字,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怎樣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構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王維《酬張少府》賞析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為什么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為什么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系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里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王維《出塞作》賞析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本詩原注說:“時為御史監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里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里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云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番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后四句便采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這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里借指唐軍將士。“障”是障堡,邊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御,后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并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斗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后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后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后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
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賞析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后,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新昌里在長安城內。呂逸人即呂姓隱士,事跡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于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向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于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見《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境,是實寫。“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后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志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并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構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王維《春中田園作》賞析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思遠客。
這是一首春天的頌歌。從詩所展現的環境和情調看,似較《輞川集》的寫作時間要早些。在這首詩中,詩人只是平平地敘述,心情平靜地感受著、品味著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難見到的斑鳩,隨著春的來臨,很早就飛到村莊來了,在屋上不時鳴叫著,村中的杏花也趕在桃花之前爭先開放,開得雪白一片,整個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開頭兩句十個字,通過鳥鳴、花開,就把春意寫得很濃了。接著,詩人由春天的景物寫到農事,好象是春鳩的鳴聲和耀眼的杏花,使得農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們有的拿著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著鋤頭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經冬以后最早的一種勞動,可說是農事的序幕。
歸燕、新歷更是春天開始的標志。燕子回來了,飛上屋梁,在巢邊呢喃地叫著,似乎還能認識它的故巢,而屋中的舊主人卻在翻看新一年的日歷。舊人、歸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東風暗換年華”,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與前進。對著故巢、新歷,燕子和人將怎樣規劃和建設新的生活呢?這是用極富詩意的筆調,寫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嗎?新歷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開了一樣嗎?
詩的前六句,都是寫詩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結尾兩句,寫自己的感情活動。詩人覺得這春天田園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樣富有生氣,充滿著生活之美。他很想開懷暢飲,可是,對著酒又停住了,想到那離開家園作客在外的人,無緣享受與領略這種生活,不由得為之惋惜、惆悵。
這首詩春天的氣息很濃,而詩人只是平靜地淡淡地描述,始終沒有渲染春天的萬紫千紅。但從淡淡的色調和平靜的活動中卻成功地表現了春天的到來。詩人憑著他敏銳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較早發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賞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傾聽春天的脈搏,追蹤春天的腳步。詩中無論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啟動下,滿懷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們的精神狀態也有點象萬物欣欣然地適應著春天,顯得健康、飽滿和開展。
【王維的詩詞】相關文章:
王維的詩詞05-28
王維的詩詞鑒賞01-04
關于王維的詩詞01-26
[優秀]王維的詩詞05-28
王維《酬張少府》詩詞鑒賞11-23
《王維·雜詩其二》詩詞原文10-18
王維的古詩12-13
相思王維的古詩01-28
《鳥鳴澗》王維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