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原文及鑒賞
古詩原文及鑒賞
更新時間:2024-05-19 11:05:09
  • 相關推薦
(通用)古詩原文及鑒賞1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原文及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原文及鑒賞1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注解:

 、艑⑦M酒:屬漢樂府舊題。將(qiāng):愿,請。

  《將進酒》選自《李太白全集》。

  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岑勛曾多次應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內)元丹丘家里做客。

 、凭灰姡耗銢]有看見嗎?是樂府體詩中提唱的常用語。君:你,此為泛指。

  天上來:黃河發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勢極高,故稱。

  ⑶高堂:在高堂上。另譯為父母。

  朝:早晨。青絲:黑發。此句意為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

 、鹊靡猓哼m意高興的時候。

  ⑸須:應當。盡歡:縱情歡樂。千金:大量錢財。還復來:還會再來。且為樂:姑且作樂。會須:應當。

 、梳蜃樱褐羔(cén)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吮#阂蛔鳌熬!。

 、膛c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

 、蛢A耳聽:一作“側耳聽”。傾耳:表示注意去聽。

 、午姽模焊毁F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

  饌(zhuàn)玉:美好的食物[4]。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饌,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喜辉感眩阂灿邪姹緸椤安挥眯选被颉安粡托选。(現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詩歌散文欣賞中是----但愿長醉不愿醒)

 、嘘愅酰褐戈愃纪醪苤病

  平樂:平樂觀,宮殿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

  恣(zì):放縱,無拘無束。

  謔(xuè):玩笑 。

  ⒀言少錢:一作“言錢少”。

 、覐巾殻焊纱,只管,盡管。

  沽(gū):通“酤”,買或賣,這里指買。

  ⒂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價值千金的皮衣。將出:拿去。

 、誀枺耗銈,指岑夫子和丹丘夫。

  銷:同“消”。萬古愁:無窮無盡的愁悶。

 、帐ベt:一般指圣人賢士,又另指古時的酒名。

  《將進酒》翻譯:

  你難道看不見?

  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不掉頭返回。

  你難道看不見?

  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白發,早晨的滿頭青絲,怎么才到傍晚就變成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時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只要生下來就必有用處,黃金千兩一揮而盡還能夠再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一次痛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將進酒》

  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長駐醉鄉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錢不多?

  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

  什么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都讓令兒拿去換美酒來吧。

  讓我們共同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是一首樂府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時李白在政治上失意之后,離開長安,漫游梁宋,在嵩山與友人元丹丘和岑勛相會。此時,詩人在政治上受到打擊和排擠,找不到出路,心中充滿悲憤和苦惱,常借酒澆愁,發泄心中的積郁,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兩句中前句表現了對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并非大言不慚,而是積極進取精神的自然流露,是為壯志;后句顯示為了實現抱負,廣結有識之士,為朋友慷慨解囊,輕財仗義,揮金如土,是為豪情。在豪邁曠達氣概下,透露“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悲慨。氣勢雄渾,感情奔放,語言平易自然,顯出深厚的功力,為后世傳誦之千古名句。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兩句詩表現了李白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憤慨情緒。世之所重也,李白之所輕,詩人在這里對圣賢表示了大不恭。他說,自古以來的圣賢,都已變得默默無聞,非常寂寞,他們生受尊榮,死受冷落,只有善于飲酒的寫詩人,死后才能留下盛名。詩人的憤懣情緒升華到如此程度,說明了他的叛逆精神和反抗情緒十分強烈,這是封建社會對人才壓抑的結果。情發于衷,滿紙不平,一語千鈞,氣度豪縱。

  將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譯詩:

  你沒看見嗎?黃河之水是由天上而來。

  波濤滾滾奔向東海,永不回頭。

  你沒看見嗎?可悲的是高堂明鏡照見了白發,早晨如青絲般烏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時,要盡情地尋歡作樂,別讓金杯玉露,空對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處,即使千金耗盡,還會重新再來。

  烹羊宰牛,且圖眼前歡樂,應該痛痛快快一口氣喝它三百杯。

  岑勛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進酒吧,杯兒不要停!

  讓我為你們唱一曲,請你們側耳仔細聽:鐘鳴鼓響飲食如玉,何足珍貴?

  我只愿長醉享樂,不愿醒來受罪!

  古來圣賢,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們卻芳名永駐。

  古時陳王曹植曾在平樂觀宴飲尋歡,斗酒十千不嫌貴,任性地享樂一番。

  主人呵,為何說我少銀錢?

  直接沽取醇酒,咱對飲個醉意綿綿。

  這一匹名貴的五花馬,這一件價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兒們拿去換美酒吧。

  我與你喝個大醉,同消萬古長愁。

  評析: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疤焐笔洌瑢懭松毁F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指出“自古圣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疤焐也谋赜杏谩本,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想感情。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將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3

  唐代:李賀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譯文及注釋譯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鐘,酒是琥珀色的,還有珠紅的。經過烹、炮的馬肉(龍)和雄雉(鳳)拿到口中吃的時候,還能聽到油脂被燒烤時的油爆聲,像是在哭泣。用綾羅錦繡做的帷幕中充滿了香氣。羅幃之中,除了食品與酒的香氣外,還有白齒的歌伎的吟唱和細腰的舞女和著龍笛的吹奏、鼉鼓的敲擊在舞蹈。宴飲的時間是一個春天的黃昏,他們已歡樂終日了,他們飲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時光。桃花被鼓聲震散了,被舞袖拂亂了,落如紅雨...

  顯示全部

  譯文及注釋

  佚名

  譯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鐘,酒是琥珀色的,還有珠紅的。經過烹、炮的馬肉(龍)和雄雉(鳳)拿到口中吃的時候,還能聽到油脂被燒烤時的油爆聲,像是在哭泣。用綾羅錦繡做的帷幕中充滿了香氣。羅幃之中,除了食品與酒的香氣外,還有白齒的歌伎的吟唱和細腰的舞女和著龍笛的吹奏、鼉鼓的敲擊在舞蹈。宴飲的時間是一個春天的黃昏,他們已歡樂終日了,他們飲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時光。桃花被鼓聲震散了,被舞袖拂亂了,落如紅雨,他們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費了。我奉勸你們要像他們那樣,終日喝個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們喝光,酒鬼劉伶墳上已經無酒可灑了!

  注釋

  ①琉璃鐘:形容酒杯之名貴。

 、阽辏虹晔菙登f年前的樹脂被埋藏于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后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內部經?梢姎馀菁肮爬侠ハx或植物碎屑。顏色一般為黃紅色,透明到半透明。這里借喻酒色透明香醇。

 、壅嬷榧t:真珠即珍珠,這里借喻酒色。

  ④烹龍炮鳳:指廚肴珍異。

  譯文及注釋二譯文 明凈的琉璃杯中,斟滿琥珀色的美酒,淅淅瀝瀝槽床滴,濃紅恰似火齊珠,煮龍肝,爆鳳髓,油脂白,點點又似淚珠涌,錦鄉帷簾掛廳堂,春意呵濃濃,笛聲悠揚如龍吟,敲起皮鼓響咚咚,吳娃楚女,輕歌軟舞,其樂也融融,何況春光漸老日將暮,桃花如雨,飄落滿地紅,勸世人,不如終日醉呵呵,一日歸黃土,縱是酒仙如劉伶,望一杯,也只是,癡人說夢。注釋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蕭鐃歌的曲調,這里意為“勸酒歌”。鐘:盛酒的器皿。...

  顯示全部

  譯文及注釋二

  佚名

  譯文

  明凈的琉璃杯中,斟滿琥珀色的美酒,淅淅瀝瀝槽床滴,濃紅恰似火齊珠,煮龍肝,爆鳳髓,油脂白,點點又似淚珠涌,錦鄉帷簾掛廳堂,春意呵濃濃,笛聲悠揚如龍吟,敲起皮鼓響咚咚,吳娃楚女,輕歌軟舞,其樂也融融,何況春光漸老日將暮,桃花如雨,飄落滿地紅,勸世人,不如終日醉呵呵,一日歸黃土,縱是酒仙如劉伶,望一杯,也只是,癡人說夢。

  注釋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蕭鐃歌的曲調,這里意為“勸酒歌”。

  鐘: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黃凈,喻指美酒。

  槽酒:釀酒的器皿。真珠:喻酒色的柔潤瑩潔。真珠紅:名貴的紅酒。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時發出的聲音。

  羅幃:一作“羅屏”。

  龍笛:長笛。

  鼉(tuó)鼓:用鼉皮制作的鼓。鼉:揚子鱷。

  酩酊:大醉。

  劉伶:晉人,“竹林七賢”之一,以嗜酒著稱,著有《酒德頌》!

  參考資料:

  1、 林庚 .林庚詩文集 第7卷 .北京市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xx年 :452頁 .

  2、 李哲 .古詩詞經典 唐詩 宋詞 .西寧市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xx年 :68-69頁 .

  鑒賞這首詩將一個宴飲歌舞的場面寫的繽紛絢爛,有聲有色,形神兼備,興會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切體驗。這首詩的前五句描寫一幅奇麗熏人的酒宴圖,場面絢麗斑斕,有聲有色,給讀者極強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遺余力地搬出華艷詞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鐘”、“琥珀濃”、“真珠紅”、“烹龍炮風”、“羅幃繡幕”,作者用這樣密集的華麗字眼描繪了一場華貴豐盛的筵宴。其物象之華美,色澤之瑰麗,簡...

  顯示全部

  鑒賞

  佚名

  這首詩將一個宴飲歌舞的場面寫的繽紛絢爛,有聲有色,形神兼備,興會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切體驗。

  這首詩的前五句描寫一幅奇麗熏人的酒宴圖,場面絢麗斑斕,有聲有色,給讀者極強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遺余力地搬出華艷詞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鐘”、“琥珀濃”、“真珠紅”、“烹龍炮風”、“羅幃繡幕”,作者用這樣密集的華麗字眼描繪了一場華貴豐盛的筵宴。其物象之華美,色澤之瑰麗,簡直無以復加。

  諸物象之間沒有動詞連接,就像一組蒙太奇鏡頭,將畫面與畫面按照內在邏輯順序一一呈現出來。杯、酒、滴酒的槽床……這些具體意象的相繼出現,給讀者酒宴進行著的意念。這種省略敘寫語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時也能啟迪讀者活躍的聯想,使之主動地去填補、豐富那物象之間的空白。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彼木鋵懷鐦返墓狞c愈來愈急,連串三字句法襯得歌繁舞急,僅十二字,就將音樂歌舞之美妙寫得盡態極妍。不僅讓讀者目不暇視,甚至耳不暇接。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飲,而是抵死的狂歡。下面的詩句作者開始解釋這炊金饌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贝汗庹溃枀s冷酷地移向地平線;青春正美,白發卻已在悄悄滋長。曾在繁茂的桃花園中,看花瓣隨風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麗,都是以死亡為代價的。何等奢侈的美麗。人們伸出手想挽留殘春,但最終留下的,只是那空蕩蕩的枝頭和指間的幾片殘紅。在這凄艷的花雨中,在這漸漸拉長的日影下,愈轉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時間的腳步,在時間鼓點均勻而無情的敲擊聲中,入唇的玉液瓊漿己變得苦澀。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詩的前一部分是大段關于人間樂事瑰麗夸張的描寫:美酒佳肴,歡歌曼舞,人生之樂似乎莫過于此。但結尾筆鋒倏轉,出人意料地出現了死的意念和“墳上土”的慘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澀幽怨的意緒。時光難逗留,詩人遂道,罷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既是壺中日月長,就多喝幾杯,終日酩酊吧,無知無覺也就沒有困擾了。何況哪怕好酒如劉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憂。劉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窈敉达,及時行樂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燭夜游,人生又有幾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閑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獨和空虛之感。況且生時的輝煌更加襯托出死后的悲涼,正是前后這種極度的反差和不協調給讀者帶來極大的震撼。人間樂事極力地反襯出死的可悲,終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過來表露出生的無聊,這就是詩人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無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悶。人生總難免面對差別,在差別面前,莊子喜歡否定它,以求心靈的寬慰和淡泊;作者李賀則喜歡確認它、甚至放大它,以強化主體對生命、生活的敏感和執著。他為此寧愿悲憤傷感,寧愿陷入感性的深淵而不愿自拔。

  這首詩以幽遽朦朧、瑰艷凄冷的意境,生動靈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構設意與境渾的美學特質,充分表達詩人身處病態社會的煩悶、壓抑、凄涼與憤激心緒,給讀者以深刻的精神啟示和審美感受!

古詩原文及鑒賞2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

  張先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

  燕子占巢花脫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

  君家正吳門住。

  贈我柳枝情幾許。

  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發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渝州附近,周代為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把嘧诱汲病毙稳萑缃耠p燕歸來,接著寫花開又復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餞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凈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為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夔州(今奉節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庇衷疲骸鞍椎鄢穷^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北驹~亦是敘行路之難,鄉關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疊回環,頗有民歌風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所。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與霅溪(作者故鄉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如今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啟思鄉之情。這里字面有意重復,以使詞意進一步發展。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云‘折柳贈君君且住’!闭哿泟e,意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為: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懼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古詩原文及鑒賞3

  目錄

  作品簡介《赤壁》是唐代詩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點明赤壁之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作品原文

  赤壁

  [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作品注釋

 、耪坳赫蹟嗟年。戟,古代兵器。

 、其N:銷蝕。

 、菍ⅲ耗闷稹

 、饶ハ矗耗ス庀磧。

 、烧J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蕱|風:指火燒赤壁事

 、酥芾桑褐钢荑,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吳軍大都督。

 、蹄~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里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投䥺蹋簴|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作品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作品鑒賞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边@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這里的銅雀臺,就表現了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很是蘊藉。

  詩中的大喬、二喬兩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于東吳統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的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她們雖與這次戰役并無關系,但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于曹操;連她們都受到凌辱,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句詩來描寫在“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后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后的屈辱,正是極其有力的反跌,不獨以美人襯托英雄,與上句周郎互相輝映,顯得更有情致而已。詩的創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實。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里,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另外,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杜牧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并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于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于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場時所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

  作品評價

  許顗《彥周詩話》:“杜牧之作《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系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涂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

  紀昀等《四庫提要》:“(許顗)譏杜牧《赤壁》詩為不說社稷存亡,惟說二喬,不知大喬乃孫策婦,小喬為周瑜婦,二人入魏,即吳亡可知。此詩人不欲質言,故變其詞耳!

  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

  王堯衢《古合解》:“杜牧精于兵法,此詩似有不足周郎處!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古詩原文及鑒賞4

  原文:

  文帝議佐百姓詔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

  愚而不明,未達其咎。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

  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

  何以致此?

  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

  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猶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

  無乃百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

  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

  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土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

  譯文:

  近來連續幾年作物欠收,又有水災旱災和疾病成災,我非常擔憂啊。我愚而不明,不知道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我想,我的政策有過失因而執政有過錯嗎?是天道有不順、地利或許沒有得到、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鬼神被遺棄沒有祭祀嗎?為什么會這樣呢?養官的俸祿是不是太多了,沒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為什么民眾的糧食會匱乏呢?計算(一下)田地沒有更少,統計民眾人口沒有增加,按照人口來算田地,那比古人還有多余啊,但吃的東西非常不足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呢?難道是百姓從事商業損害農業的地方很多,還是做酒浪費的.谷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糧食很多嗎?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沒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要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們討論這個問題,有可以幫助百姓的辦法,用心大膽地廣開思路,不要有所隱瞞!

  注釋:

  (1)間:jián,近、近來。

 。2)比:連續,頻繁。

 。3)登:作物的成熟和收獲。

 。4)咎:災禍、禍根,也可引申為過失。這句是說,不明白它的禍根所在。

 。5)度:duó,量,計算,此處為丈量土地。

 。6)末:古有士、農、工、商的順序,商排最末尾。有輕視商的意思。

 。7)蕃:繁多。

  (8)醪(láo):酒。靡(mí):浪費。

 。9)六畜:即馬、牛、羊、雞、犬、豕。

  (10)義:道理,意義。

 。11)二千石:漢代內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這里是以祿俸為職務的代稱。

  (12)博士:秦及漢初立博士,掌管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到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此后博士專講經學傳授,與文帝、景帝時的博士制度有區別。

 。13)率意:竭盡心意。

  賞析:

  這篇文章全文共分四段:首段說明憂慮民生的日益困苦。二段從朝廷行正和官吏方面設想民困的原因。三段從民情習俗方面設想民困的原因。末段令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等仔細討論,不可以隱諱。通篇辭、意委婉,官式文書而如話家常,流露在字裏行間的愛民之心,特別感人。漢文帝劉恒是封建社會中一位比較能體貼民間疾苦的皇帝。

古詩原文及鑒賞5

  原文

  寄當涂趙少府炎

  作者:唐·李白

  晚登高樓望,木落雙江清。

  寒山饒積翠,秀色連州城。

  目送楚云盡,心悲胡雁聲。

  相思不可見,回首故人情。

  注釋

 、兖:多。

  譯文

  夜晚登上高樓四處了望,雙江清麗,葉落紛紛。

  山色清寒,積翠聚秀,秀色連通州城。

  極目遠望,楚云消失在天的盡頭,天上傳來胡雁聲聲,讓人心悲。

  相思卻難以相見,再回首,故人情深。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繁體對照

  寄當塗趙少府炎 李白

  晚登高樓望,木落雙江清。

  寒山饒積翠,秀色連州城。

  目送楚雲盡,心悲胡雁聲。

  相思不可見,回首故人情。

古詩原文及鑒賞6

  作品簡介《憫農·其一》是唐代詩人的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生存狀態。其一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憫農》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并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李紳

  作品原文

  憫農二首

  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作品注釋

 、艖懀簯z憫。這里有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扑冢悍褐腹阮悺

 、乔锸眨阂蛔鳌扒锍伞。子:指糧食顆粒。

 、人暮#褐溉珖。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猶:仍然。

  作品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作品鑒賞

  其一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后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作品點評

  范攄《云溪友議》:初,李公(紳)赴薦,常以《古風》求知呂光化,溫謂齊員外煦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惫缙溲。

  周珽《選脈會通評林》:吳山民曰:由仁愛中寫出,精透可憐,安得與風月語同看?知稼穡之艱難,必不忍以荒淫盡民膏脂矣。今之高臥水殿風亭,猶苦炎燠者,設身“日午汗滴”當何如?

  吳喬《圍爐詩話》:詩苦于無意;有意矣,又苦于無辭。如“鋤禾日當午”云云,詩之所以難得也。

  徐增《而庵說唐詩》:種禾偏在極熱之天,赤日呆呆,當正午之際,鋤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熱殺人……及至轉成四糙,煮飯堆盤,白如象齒,盡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農人肋骨上汗雨中鋤出來者也!公垂作此詩,宜乎克昌其后。此題“憫”字,自必點出,若說得透徹,則“憫”字在其中矣。

  吳瑞榮《唐詩箋要》:至情處莫非天理。暴棄天物者不怕霹靂,卻當感動斯語。

  賀裳《載酒園詩話》:“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比焕碓蛔阋缘K詩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東野《游子吟》、韓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憫農》(即《古風》)詩,真六經鼓吹。

  李锳《詩法易簡錄》: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豳》之變風也。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二詩說盡農民遭剝削之苦,與剝削階級不知稼穡艱難之事,而王士禛(《唐人萬旨絕句選》)乃不入選,但以膚廓為空靈、以縹渺為神韻,宜人多有不滿之論。

  作者簡介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后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仆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薄度圃姟反嫫湓娝木。

古詩原文及鑒賞7

  靜夜思[明代版本]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宋代版本]

  [唐]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作品注釋

  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

  ⑵床:此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今傳五種說法。①指井臺。②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⑤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且桑汉孟。

 、扰e頭:抬頭。

  作品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創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作品鑒賞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椭猩钜共荒艹擅、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凈。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后兩句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巴弊终諔饲熬涞摹耙伞弊郑砻髟娙艘褟拿噪D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暗皖^”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致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作品點評

  《品匯》:劉云:自是古意,不須言笑。

  《唐詩正聲》:百千旅情,妙復使人言說不得。天成偶語,詎由精煉得之?

  《批點唐詩正聲》:樂府體。老煉著意作,反不及此。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盡此十字(末二句下)。

  《李杜詩選》:范德機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說盡,含糊則有余味,如此篇也。

  《唐詩廣選》: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轉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蔣仲舒曰:“舉頭”、“低頭”,寫出躊躕躑躅之態。

  《詩藪》:太白五言,如《靜夜思》、《玉階怨》等,妙絕古今,然亦齊、梁體格。他作視七言絕句,覺神韻小減,緣句短,逸氣未舒耳。

  《唐詩歸》:鐘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湊泊不得,所謂不用意得之者。

  《李詩鈔》:偶然得之,讀不可了。

  《李詩通》:思歸之辭,白自制名。

  《唐詩解》:摹寫靜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濟南所謂“不用意得之”者。

  《增訂唐詩摘鈔》:思鄉詩最多,終不如此四語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語,后人復不能摹擬,摹擬便丑,語似極率,回壞盡致。

  《古唐詩合解》:此詩如不經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唐詩別裁》:旅中情思,雖說叫卻不說盡。

  《唐詩選勝直解》:此旅懷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電,易動鄉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舉頭低頭、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間多少情懷。題云《靜夜思》,淡而有味。

  《唐宋詩醇》:《詩藪》謂古今專門大家得三人焉,陳思之古、拾遺之律、翰林之絕,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確論。至所云唐五言絕多法齊梁,體制白別:此則氣骨甚高,神韻甚穆,過齊梁遠矣。

  《唐詩箋注》:即景即情,忽離忽合,極質直卻自情至。

  《網師園唐詩箋》:得天趣(末二句下)。

  《湖樓隨筆》:李太白詩“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齡詩“閨中少婦不知愁”云云,此兩詩體格不倫而意實相準。夫閨中少婦本不知愁,方且凝妝而上翠樓,乃“忽見陌頭楊柳色”,則“悔教夫婿覓封侯”矣。此以見春色之感人者深也!按睬懊髟鹿狻,初以為地上之霜耳,乃舉頭而見明月,則低頭而思故鄉矣。此以見月色之感人者深也。蓋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則雖深仍淺矣。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意則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詩乎!

  《詩境淺說續編》: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舉頭、低頭俄頃之間,頓生鄉思。良以故鄉之念,久蘊懷中,偶見床前明月,一觸即發,正見其鄉心之切。且“舉頭”、“低頭”,聯屬用之,更見俯仰有致。

  《李太白詩醇》:謝云:直書衷曲,不著色相。徐增曰:因“疑”則“望”,因“望”則“思”,并無他念,真“靜夜思”也。

  《唐人絕句精華》:李白此詩絕去雕采,純出天真,猶是《子夜》民歌本色,故雖非用樂府古題,而古意盎然。

  版本考證

  《靜夜思》流傳有兩種版本,一個版本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背鲎浴短圃娙偈住,為明代版本,是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另一版本為宋代版本,載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绷鱾鞑粡V。兩種版本中,有兩個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時比之《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一般認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元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詩品匯》,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靜夜思》應該是可靠準確的;在清朝玄燁皇帝親自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也并沒有受到前面同時代不同刊本的影響而對此詩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靜夜思》已傳入日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冊),因日本人對唐詩崇尚,在后世流傳過程中并未對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里,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欽定的《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后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也沿用著這一表述。

  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經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國民間更受歡迎的原因。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范大學教授薛天緯先生在《漫說》(《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了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間嵌進一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說“明月光”,則似不經意間月光映入眼簾,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說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謂“篡改說”、“山寨說”實在是言過其實。有學者認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原本。‘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確定下來的”。

  明代版本雖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個別字詞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傳度很高,并被收錄于各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8

  作品簡介

  《長相思·其一》是唐代大詩人的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詩通過描寫景色,渲染氣氛,抒寫男女相思,似有寄意,深刻地表現了離人的相思之苦,寫得情真意切,纏綿悱惻。

  作品原文

  長相思·其一

  [唐]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作品注釋

 、砰L相思:屬樂府《雜曲歌辭》,常以“長相思”三字開頭和結尾。

 、平j緯:昆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金井闌:精美的井欄。

 、囚。汗┳P用的竹席。

  ⑷不明:一作“不寐”,又作“不眠”。

 、汕嘹ぃ呵嗌炜。高天:一作“長天”。

  ⑹淥:清澈。

 、岁P山難:關山難渡。

  作品譯文

  日日夜夜地啊,我的人在長安。

  秋夜里紡織娘在井欄啼鳴,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燈昏暗暗思情無限濃烈,卷起窗簾望明月仰天長嘆。

  親愛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上面有長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萬丈波瀾。天長地遠日夜跋涉多艱苦,夢魂也難飛越這重重關山。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斷心肝。

  創作背景

  《長相思》的創作時間一般認為是在李白被“賜金還山”之后,大約是他被排擠離開長安后于沉思中回憶過往情緒之作。

  作品鑒賞

  這首詩大致可分兩段。第一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詩中描繪的是一個孤棲幽獨者的形象。他(或她)居處非不華貴──這從“金井闌”可以窺見,但內心卻感到寂寞和空虛。作者是通過環境氣氛層層渲染的手法,來表現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寫所聞──階下紡織娘凄切地鳴叫。蟲鳴則歲時將晚,孤棲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寫肌膚所感,正是“霜送曉寒侵被”時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當是通過逼人寒氣感覺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羅帳燈昏”,益增愁思。一個“孤”字不僅寫燈,也是人物心理寫照,從而引起一番思念!八加^”(猶言想煞人)可見其情之苦。于是進而寫卷帷所見,那是一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詩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發出了無可奈何的一聲長嘆。這就逼出詩中關鍵的一語:“美人如花隔云端!薄伴L相思”的題意到此方才具體表明。這個為詩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遠隔云端。與月兒一樣,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長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句是詩中唯一的單句(獨立句),給讀者的印象也就特別突出,可見這一形象正是詩人要強調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緊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寫一場夢游式的追求。這頗類屈原《離騷》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詩人浪漫的幻想中,詩中人夢魂飛揚,要去尋找他所思念的人兒。然而“天長地遠”,上有幽遠難極的高天,下有波瀾動蕩的淥水,還有重重關山,盡管追求不已,還是“兩處茫茫皆不見”。這里,詩人的想象誠然奇妙飛動,而詩句的音情也配合極好!扒嘹ぁ迸c“高天”本是一回事,寫“波瀾”似亦不必兼用“淥水”,寫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頗有犯復之嫌。然而,如徑作“上有高天,下有波瀾”(歌行中可雜用短句),卻大為減色,怎么讀也不夠味。而原來帶“之”字、有重復的詩句卻顯得音調曼長好聽,且能形成詠嘆的語感,正《詩大序》所謂“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長聲調歌唱),能傳達無限感慨。這種句式,為李白特別樂用,它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句中“之難”、“之日”、“之水”從文意看不必有,而從音情上看斷不可無,而音情于詩是至關緊要的。再看下兩句,從語意看,詞序似應作:天長路遠關山難(度),夢魂不到(所以)魂飛苦。寫作“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不僅是為趁韻,且運用連珠格形式,通過綿延不斷之聲音以狀關山迢遞之愁情,可謂辭清意婉,十分動人。由于這個追求是沒有結果的,于是詩以沉重的一嘆作結:“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三字回應篇首,而“摧心肝”則是“思欲絕”在情緒上進一步的發展。結句短促有力,給人以執著之感,詩情雖則悲慟,但絕無萎靡之態。

  此詩形式勻稱,“美人如花隔云端”這個獨立句把全詩分為篇幅均衡的'兩部分。前面由兩個三言句發端,四個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個七言句敘寫,兩個三言句作結。全詩從“長相思”展開抒情,又于“長相思”一語收攏。在形式上頗具對稱整飭之美,韻律感極強,大有助于抒情。詩中反復抒寫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這種相思苦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實際生活的寫照,而顯有托興意味。何況我國古典詩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傳統,如《楚辭》“恐美人之遲暮”。而“長安”這個特定地點更暗示這里是一種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詩的意旨在抒寫詩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就此而言,此詩詩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隱然不露,具備一種蘊藉的風度。

  作品點評

  高棅、桂天祥《批點正聲》:音節哀苦,忠愛之意藹然。至“美人如華”之句。尤是驚絕。

  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詩鈔評林》:綴景幽絕(“絡緯秋啼”二句下),如泣如訴,怨而不誹(末句下)。

  李攀龍、袁宏道《訓解》:千里不忘君,可為孤臣泣血。此太白被放之后,心不忘君而作。不敢明指天子,故以京都言之。

  王夫之《唐詩評選》:題中偏不欲顯,象外偏令有馀。一以為風度,一以為淋漓。嗚呼,觀止矣!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絡緯秋啼,時將晚矣。曹植云:“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逼湓⑴d則同,然植意以禮義自守,此則不勝淪落之感!缎l風》曰:“云誰之思,西方美人。”楚辭曰:“恐美人之遲暮。”賢者窮于不遇而不敢忘君,斯忠厚之旨也。詞清意婉,妙于言情。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云:他人不能著“色”字(“微霜凄凄”句下)。“美人”句,單句。嚴云:“不到”似當作“砍到”,義始醒(“夢魂不到”句下)。謝云:此篇戍婦之詞,然悲而不傷,怨而不誹,可以追《三百篇》之旨矣。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9

  古詩全文如下:

  小小春情先漏泄,愛綰同心結。喚作莫愁愁不絕,須未是,愁時節。

  才學避人簾半揭,也解秋波瞥。篆縷難燒心字滅,且拜了,初三月。

  【前言】

  《四合香·小小春情先漏泄》是清代著名詞人朱彝尊的詞作,詞中描寫了一位年紀尚小、情竇初開的少女,作者通過對其儀態、神情、動作等方面的刻畫,將少女既羞澀又含情的心理栩栩傳神地表現出來。

  【注釋】

  ①春情:指男女愛戀之情。

 、谕慕Y:一種古老而寓意深長的花結。由于其兩結相連的特點,常被用來象征男女間的愛情,取“永結同心”之意。

  ③莫愁:即“莫愁女”,古樂府中所傳女子,善歌謠,而詞人筆下的“莫愁”,正是位“解語花”。

 、芮锊ǎ盒稳菖拥难劬θ缜锾斓乃话闱宄。

 、菪淖郑杭础靶淖窒恪保瑺t香名。宋 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詞:“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鑒賞】

  詞的開篇首句即向讀者展現了一位楚楚風姿的女孩子,“小小春情先漏泄,愛綰同心結!彪p聲疊韻的“小小”,是對小姑娘的昵稱。太白詩:“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闭翘煺鏍漫中人,一舉一動無不惹人憐愛?墒窃~中的“小小”,卻在天真爛漫中另有出格的表現,“愛綰同心結”,猶如東風中初探春信的小花,已將其心靈深處的秘密全然泄漏。同心結者,是以錦帶編成的連環回文樣式的結子,象征著如膠似漆的感情。古來吟詠同心結的詩文極多,其中不乏搖魂動魄之作。南朝梁武帝有首《有所思》便是言此:“誰言生離久,適意與君別。衣上芳猶在,握里書未滅。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炙悸,瑤華未忍折!痹谔拼环Q作古心古貌的詩人孟郊也寫過一首《古結愛》:“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痹娭械耐慕Y,與其說是一種結衣束裳的'實物,不如說是一種柔腸百結的情意。相愛的人,總免不了奢望為歡百年,一世同心!皢咀髂畛畈唤^,須未是,愁時節!痹~中的主人公還是個小女孩,可為什么卻“愁不絕”呢?也許那是初戀的少女都會有的這般情態吧。此處的描寫十分傳神,仿佛主人公的形象已然呼之欲出,在讀者的心里呈現出來。

  “才學避人簾半揭,也解秋波瞥!背鯌僦,有時勇氣十足,有時又非常猶豫。雖已編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同心結,但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每次見到自己欲贈同心結的那個人,卻都靦腆得抬不起頭來。只得挑起垂簾,一再偷眼觀瞧!白|難燒心字滅,且拜了,初三月!苯液熯b望,于失望之中又暗生希望。那印成篆文心字的四和香,如同純真熾熱的情感越燒越烈。雖然他也知道這份情感是多么的難,但又能如何呢?且到戶外去向月神深深下拜吧。一個“且”字,當真計出無奈。

  “愛綰同心結”、“難燒心字滅”,歡樂為痛苦的根源,痛苦為歡樂的牽系。此結何時解,此情何時了?誰能回答她的這些問題呢?只能交與時光,交與歲月吧。多年后的初三之夜,可會見明月變得豐盈圓滿?多年后的初三之夜,在同樣的月光下,那冉冉行來的身影是憂是喜,是單是雙。

古詩原文及鑒賞10

  作品簡介《清平調》是唐代偉大詩人的作品,共三首七言。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全詩構思精巧,辭藻艷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作品原文

  清平調詞三首

  [唐]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作品注釋

  ⑴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啤霸葡搿本洌阂娫浦疇N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菣懀簷跅U;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

 、取叭舴恰瓡颉保合喈斢凇安皇恰褪恰钡囊馑肌H河瘢荷矫,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紅艷:紅艷艷的牡丹花滴著露珠,好像凝結著襲人的香氣。紅,一作“秾”。

 、饰咨皆朴辏簜髡f中三峽巫山神女與楚王歡會接受楚王寵愛的神話故事。

 、孙w燕:趙飛燕。倚新妝:形容艷服華妝的姣好姿態。

 、堂ǎ耗档せāA國:喻美色驚人,此指楊貴妃。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⑼解釋:了解,體會。釋,一作“識”。春風:指唐玄宗。

 、纬料悖和っ,沉香木所筑。

  作品譯文

  其一

  見云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其二

  像枝紅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楊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傷。

  請問漢宮佳麗誰能和她媲美,就算趙飛燕也要靠精心化妝。

  其三

  名花伴著絕色美人令人心歡,贏得君王滿面帶笑不停地看。

  春風中消解了君王無限悵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著欄桿。

  創作背景

  據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準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币蚣闭俸擦执t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

  作品鑒賞

  在這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捌湟弧敝械拇猴L,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后遙相呼應。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云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叭舴恰、“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霸朴晡咨酵鲾嗄c”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后有人據此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但這種說法遭到很多學者反對。這些學者認為: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有明顯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ㄔ陉@外,人倚闌干,十分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光,又似在面。“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么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作品點評

  總評

  《松窗雜錄》:(開元中,玄宗、楊貴妃于沉香亭賞牡丹)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欣承詔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頷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龜年常話于五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于此,抑亦一時之極致耳。上自是顧李翰林大異于他學士。

  《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太白《清平調》三章,語語藻艷,字字葩流,美中帶刺,不專事纖巧。家澹齋有謂:以是詩,合得是語,所謂破空截石、旱地擒魚者。近《詩歸》選極富,何故獨不收?吾所不解。

  《摘鈔》:三首皆詠妃子,而以“花”旁映之,其命意自有賓主。或謂襯首詠人,次首詠花,三首合詠,非知詩者也。太白七絕以自然為宗,語趣俱若天意為詩,偶然而已。后人極力用意,愈不可到,固當推為天才。

  《詩辯坻》:太白《清平調詞》“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想”字已落填詞纖境“若非”,“會向”,居然滑調。“一枝濃艷”、“君王帶笑”,了無高趣,“小石”*之坦涂耳。此君七絕之豪,此三章殊不厭人意。

  《古歡堂雜著》:少陵《秋興八首》,青蓮《清平詞》三章,膾炙千古矣。余三十年來讀之,愈知其未易到。

  《原詩》:李白天才自然,出類拔萃,然千古與杜甫齊名,則猶有間。蓋白之得此者,非以才得之,乃以氣得之也!绨住肚迤秸{》三首,亦平平宮艷體耳,然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無論懦夫于此戰栗趑趄萬狀,秦舞陽壯士不能不色變于秦皇殿上,則氣未有不先餒者,寧睱見其才乎?觀白揮灑萬乘之前,無異長安市上醉眠時,此何如氣也!

  《唐詩選勝直解》:《清平調》三首章法最妙。第一首賦妃子之色,二首賦名花之麗,三首合名花、妃子夾寫之,情境已盡于此,使人再續不得。所以為妙。

  《唐詩別裁》:三章合花與人言之,風流旖旎,絕世豐神。或謂首章詠妃子,次章詠花,三章合詠,殊見執滯。

  其一

  《碧雞漫志》:《松窗雜錄》云: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李龜年手捧擅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焉用舊詞為?命龜年宣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調》三章,白承詔賦詞,龜年以進。上命梨園弟子約格調、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真妃笑領歌意甚厚。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

  《唐詩絕句類選》:蔣仲舒曰:“想”、“想”,妙,難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想”字妙,得恍惚之致。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聲響調高,神彩煥發,喉間有寒酸氣者讀不得。

  《唐詩摘鈔》:二“想”字是詠妃后語。

  《而庵說唐詩》:“春風拂檻露華濃”,此句須略重;ㄉ巷L拂,喻妃子之搖曳;露濃,喻君恩之鄭重。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琦按蔡君謨書此詩,以“云想”作“葉想”,近世吳舒鳧遵之,且云“葉想衣裳花想容”,與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俱從梁簡文“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脫出。而李用二“想”字,化實為虛,尤見新穎,不知何人誤作“云”字,而解者附會《楚辭》“青云衣兮白霓裳”,甚覺無謂云云。不知改“云”作“葉”,便同嚼蠟,索然無味矣。此必君謨一時落筆之誤,非有意點金成鐵,若謂太白原本是“葉”字,則更大謬不然。

  《唐詩箋注》:此首詠太真,著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卻映花說,是“想”之魂!按猴L拂檻”想其綽約,“露華濃”想其芳艷,脫胎烘染,化工筆也。

  《詩法易簡錄》:三首人皆知合花與人言之,而不知意實重在人,不在花也,故以“花想容”三字領起!按猴L拂檻露華濃”,乃花最鮮艷、最風韻之時,則其容之美為何如?說花處即是說人,故下二句極贊其人。

  《填詞雜說》:“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太白佳境。柳屯田:“擬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談何容易!”大畏唐突,尤見溫存,又可悟翻舊換新之法。

  《雨村詞話》:李調元云:太白詞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已成絕唱。韋莊效之“金似衣裳玉似身”,尚堪入目,而向子湮“花容儀,柳想腰”之句,毫無生色,徒生厭憎。

  《李太白詩醇》:清便宛轉,別自成風調。謝云:褒美中以寓箴規之意。嚴滄浪曰:想望縹緲,不得以熟目忽之。

  其二

  《唐詩直解》:結妙有風致。

  《唐詩摘鈔》:首句承“花想容”來,言妃之美,惟花可比,彼巫山神女,徒成夢幻,豈非“枉斷腸”乎!必求其似,惟漢宮飛燕,倚其新裝,或庶幾耳。

  《唐詩合選詳解》:梅禹金云;蕭(士贊)注謂神女刺明皇之聚麀,飛燕譏貴妃之微賤,亦太白醉中應詔,想不到此,但巫山妖夢、昭陽禍水,微文隱意,風人之旨。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力士之譖惡矣,蕭氏所解則尤甚。而揆之太白起草之時,則安有是哉!巫山云雨、漢宮飛燕,唐人用之已為數見不鮮之典實。若如二子之說,巫山一事只可以喻聚淫之艷冶,飛燕一事只可以喻微賤之宮娃,外此皆非所宜言,何三唐諸子初不以此為忌耶?古來《新臺》、《艾豭》諸作,言而無忌者,大抵出自野人之口,若《清平調》是奉詔而作,非其比也。乃敢以宮闈暗昧之事,君上所諱言者而微辭隱喻之,將蘄君知之耶,亦不蘄君知之耶?如其不知,言亦何益?如其知之,是批龍之逆鱗而履虎尾也。非至愚極妄之人,當不為此。

  《唐詩箋注》:此首亦詠太真,卻競以花比起,接上首來。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巫山妖夢,昭陽禍水,微文隱諷,風人之旨。

  《詩法易簡錄》:仍承“花想容”言之,以“一枝”作指實之筆,緊承前首。三、四句作轉,言如花之容,雖世非常有,而現有此人,實如一枝名花,儼然在前也。兩首一氣相生,次首即承前首作轉。如此空靈飛動之筆,非謫仙孰能有之?

  《李太白詩醇》:馳思泉涌,敷藻云浮,而卻得詩禍!人世遭遇,總出意表,可謂奇矣。謝云:以巫山嬌夢,昭陽禍水入調,蓋微諷之也。

  其三

  《唐詩直解》:四出媚態,不以刻意工,亦非刻意所能工。

  《詩藪》:“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闌干”、“解釋東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崔魯、李白同詠玉環事,崔則意極精工,李則語由信筆,然不堪并論者,直是氣象不同。

  《唐詩解》:太白于極歡之際,加一“恨”字,意甚不淺。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三詩俱鑠金石,此篇更勝。字字得沉香亭真境。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同敬曰:“帶笑”字下得有情,第三句描貴妃心事。

  《唐詩摘鈔》:釋恨即從“帶笑”來。本無恨可釋,而云然者,即《左傳》(野太子申生):“君非姬氏(指鱺姬),居不安,食不飽”之意。

  《增訂唐詩摘鈔》:婉膩動人,“解釋”句情多韻多。

  《古唐詩合解》:此章方寫唐皇同妃子同賞木芍藥。

  《唐詩別裁》:本豈釋天戶之愁恨,托以“春風”,措詞微婉。

  《詩法易簡錄》:此首乃實賦其事而結歸明皇也。只“兩相歡”三字,直寫出美人絕代風神,并寫得花亦栩栩欲活,所謂詩中有魂,第三句承次句,末句應首句,章法最佳。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旖旎動人。錦心繡口。

  《唐人絕句精華》:第三首總結,點明名花、妃子皆能長邀帝寵者,以能“舞釋存風無限恨”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11

  《采桑子·重陽》

  【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⑴,歲歲重陽⑵。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⑶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⑷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⑸江天萬里霜。

  【題解】

  采桑子,詞牌名,本為古樂采桑曲。又名丑奴兒、羅敷媚、醉夢迷、伴登臨。重陽,題目。我國農歷的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傳統上有文人登高賦詩的習俗。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陽歷的十月十一日。便呈現出“寥廓江天萬里霜”的壯麗景象,“萬里霜”寫出了秋天的神韻和朝氣,由于詩人的革命樂觀精神,連秋景也“勝似春光”。全詞極大地鼓舞了革命的'斗志和信心。

  【注釋】

  ⑴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⑵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十月十一日。

  ⑶黃花:指菊花。

 、炔凰疲翰活愃,不像。

  ⑸廖廓:空闊遠大。

  “采桑子”是詞牌,“重陽”是題目,這個題目確定了詞的內容與重陽節相關。

  【譯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鑒賞】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蓖鹑缫簧斤w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后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后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后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后句只是進一步申說。于此,必須弄清楚以下三點: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古詩詞中傷春怨秋,嗟貧嘆老,這種作品是太多了。

  但在這里,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里著重說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難老”就是指發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簡直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詩的說明,必須注意。

  再次,明白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說法,不但不是慨嘆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這里是說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以有涯積為無涯,盡可能多地發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意義是豐富的,這情緒是昂揚的。它揭示出不朽的歷史發展規律,它體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象格言一樣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自然現象或客觀現實生發出來,是通過具體感性而顯現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賓,后句是前句的申說,卻不意味著后句較之前句不重要;因為,從另一角度著眼,便又看到:前虛后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

古詩原文及鑒賞12

  作品簡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作品。這首詩描寫了李白陪族叔李曄暢游洞庭湖排遣愁緒的情景,運用獨特的奇想,鏟去人生坎坷障礙,用無窮盡的酒醉刷掉心頭的愁悶。全詩層次分明而又環環相連,絲絲入扣,通過借酒吟詩消愁,排遣李白心中數十年壯志未酬、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滅的千古愁、萬古憤。

  參考資料:

  作品原文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唐] 李白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作品注釋

  1、刬(chǎn)卻:削去,鏟掉。君山:在洞庭湖中,又名洞庭山、湘山。

  2、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潴成,此處即是指洞庭湖水。

  3、巴陵:岳州唐時曾改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陽。

  作品譯文

  把君山削去該有多好,可讓洞庭湖水平鋪開去望而無邊。

  巴陵的美酒飲不盡,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這一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運地遇到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后,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是因為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曄,當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游洞庭湖,心中充滿感慨,因有此作。

  作品鑒賞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組紀游詩。它由三首五言絕句組成。三首均可獨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獨特構思的抒情絕唱。

  其三:“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鏟去擋住湘水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的君山,就好像李白想鏟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鞍土隉o限酒,醉殺洞庭秋”,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窮盡的酒來盡情一醉,借以沖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這首詩,前后兩種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系。聯系它們的紐帶就是詩人壯志未酬的千古愁、萬古憤。酒和詩都是詩人借以抒憤懣、豁胸襟的手段。詩人運用獨特的想像,不假安排,自然拈出“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詩句。“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句設喻巧妙,令人回味。只有處在這種心情下的李白,才能產生這樣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這樣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達此時此際李白的心情。

  作品點評

  《鶴林玉露》:李太白云:“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二公所以為詩人冠冕者,胸襟闊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詩家直說》:《金針詩格》曰:“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內外含蓄,方入詩格。若子美‘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論,殆非盛唐之法。且如賈至、王維、岑參諸聯,皆非內意,謂之不入詩格可乎?然格高氣暢,自是盛唐家數。太白曰:“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逼衲捴巳碎T,謂有含蓄之意,則鑿矣。

  《批選》:率爾道出,自覺高妙。

  《摘鈔》:放言無理,在詩家轉有奇趣。四句四見地名不覺。

  《酌雅詩話》:瞿存齋云:太白詩:“鏟卻君山好,平浦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笔巧跣卮危可倭暌嘣疲骸耙棺黹L沙酒,曉行湘水春!比粺o許大胸次也。余謂不然。洞庭有君山,天然秀致。如鏟卻,是誠趣也。詩情豪放,異想天開,正不須如此說;既如此說,亦何大胸次之有?

  《唐詩箋注》:詩豪語辟,正與少陵“斫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匹敵!鞍土辍币痪洌瑯O言其快心。

  《唐詩選勝直解》:言鏟去君山而令湘水平鋪,太白胸中放曠豪邁可見。中流暢飲,洞庭秋意,盡收于醉中矣。

  《詩式》:首句,若以君山在湖中不免猶為芥蒂,不如鏟除更好。二句,君山鏟去,湘水平流,則眼界彌覺空闊。三句,先點“酒”字,四句,落到“醉”字。步驟一絲不亂。三句有了“無限”二字,四句“醉殺”二字迎機而上,所謂一應一呼也。結句有醉倒在洞庭秋色之中,有“一腳踢翻鸚鵡洲,一拳捶碎黃鶴樓”之概。(品)豪邁。

  《李太白詩醇》:嚴云:便露出碎黃鶴氣質。

  安旗云:其三純是奇想。其所以發此奇想者,總為胸中與積憤欲抒,況又在醉后。故自然流出,不假安排。然亦須其一、其二為之鋪墊。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13

  一、《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遍_篇即氣勢如虹,以黃河之水喻人生短暫,豪放中透露著對生命的珍視與無奈。

  二、《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碧K軾以赤壁為背景,抒發了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仰與懷念,展現出豪放不羈的情懷。

  三、《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碧K軾在詞中展現了老當益壯的豪情壯志,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在詞中描繪了醉后夢回戰場的.場景,展現了報國無門的悲憤與豪情。

  五、《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毙翖壖步韫胖S今,抒發了對國家興衰的感慨與擔憂,展現出豪放派詞人的憂國憂民之情。

  六、《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毙翖壖舱驹诒惫虡巧,眺望神州大地,抒發了對故土的深深眷戀與憂思。

  七、《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以中秋之月為引,抒發了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慨,豪放中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八、《俠客行》·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崩畎滓詡b客為題材,展現了豪俠之氣與英勇無畏的精神風貌,令人拍案叫絕。

  九、《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崩畎自谠娭斜磉_了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信念與豪情壯志,令人感受到詩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

  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毙翖壖步杈笆闱椋郧褰疄檩d體,抒發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與憂慮,展現了豪放派詞人的家國情懷。

  這十首豪放派詩詞各具特色,既有對國家的忠誠與擔當,也有對自然的熱愛與向往,更有詩人們獨特的個性與情感。它們如同一幅幅壯麗的畫卷,展現了豪放派詩詞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讓我們在品味這些詩詞的同時,也感受到詩人們心中的豪情壯志與不羈個性。

古詩原文及鑒賞14

  幸會東城宴未回,年華憂共水相催。

  梁家宅里秦宮入,趙后樓中赤鳳來。

  冰簟且眠金鏤枕,瓊筵不醉玉交杯。

  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

  【前言】

  《可嘆》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此詩開頭寫作者自己與意中人幸會于東城可華宴難再,春光與流水相催。接著用秦宮與孫壽以及燕赤鳳與趙飛燕的典故來反襯自己與意中人關系如陳思王曹植與宓妃的關系有情而不能親近的可悲可嘆。

  【注釋】

  ①梁家宅里秦宮入:《后漢書·梁冀傳》:“冀愛監奴秦宮,官至太倉令,得出入壽(梁冀妻孫壽)所。壽見宮,輒屏御者,托以言事,因與私焉。”

 、谮w后樓中赤鳳來:《飛燕外傳》:“后所通宮奴燕赤鳳者,雄捷能超觀閣,兼通昭儀。……十月十五日,宮中故事上靈安廟,是日吹塤擊鼓,連臂踏地,歌《赤鳳來》曲。后謂昭儀曰:‘赤鳳為誰來?’昭儀曰:‘赤鳳自為姊來,寧為他人乎?’”

  ③宓妃愁坐芝田館:曹植《洛神賦》:“秣駟乎芝田!卞靛,指曹丕妃甄后,芝田館指她所住的館舍。

 、苡帽M陳王八斗才:《釋常談》:“文章多,謂之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陳王:指曹植。

  【鑒賞】

  后人對此詩有”一首中五人名,未免獺祭之!“這樣的憤然的評論,原因自然還是不明白李商隱想說什么,所以有人說:”這首詩所諷指的事情不得而知,難道是有貴人年邁,而他年少的姬妾卻恣意放蕩?“ —— 這是字面上大致的含義,因為詩里的第二句講得是漢代跋扈將軍梁冀的妻子孫壽與他的屬下秦宮私通的`故事;第三句講得是漢成帝皇后趙飛燕與燕赤鳳私通的故事;第四句第五句又無比的香艷,以至于有人斥責此詩”大傷忠厚“,不該流傳。但是問題是,這首詩最后兩句筆鋒一轉,回到曹植與洛神的故事中去了,而曹植對于宓妃則只是“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并沒有無禮之事,與前面孫壽與秦宮,飛燕與赤鳳對比明顯。但與此同時,宓妃卻在愁坐,而陳思王亦在惆悵,顯然李商隱是在說一件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事情,而這一切聯系在一起的原因,恐怕后人很難明白,也不必徒勞的去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解釋。

古詩原文及鑒賞15

  作品簡介《越女詞·其三》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組詩共有五首,這是其第三首詩,寫采蓮看見客人便唱著歌將船劃入荷花叢中,并假裝怕羞不出來的情景。李白用一種近乎白話文的形式,描寫了一幅如水墨畫一樣的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筆墨洗煉簡潔,語言自然流暢。

  參考資料:

  作品原文

  越女詞五首·其三

  [唐] 李白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作品注釋

  1、耶溪:即若耶溪,在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南。

  2、棹(zhào)歌:劃船時所唱之歌。

  作品譯文

  若耶溪中采蓮的少女,見到行客,唱著歌把船劃回。

  嘻笑著藏入荷花叢,假裝怕羞不出來。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何時尚難確定,有待詳考。根據詩中的內容推論,當是記述其初游吳越時的所見所聞。胡震亨《李詩通》在此詩題下注云:“越中書所見也。”如果冷靜地考察一下詩中內容的話,似乎還可以在這句話前再加上“初游”二字。李白是蜀地人,距吳越數千里之遙,兩地風俗迥異。按一般常情來理解,人到外鄉乍見異地風情時往往產生一種很強烈的新鮮感,對于天生好奇、反應敏捷的詩人來說尤其是這樣。反之,如果是早已見過非常熟悉的事物,由于司空見慣反而難以引起人們的審美情趣。這五首詩所表現的恰恰都是初見新鮮事物時的好奇的感受,所以可能是詩人初入會稽時的作品。

  據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考證,在天寶元年(742年),李白“春夏間居東魯,旋攜妻子入會稽,與道士吳筠隱于剡中”。觀詩中所說“長干吳兒女”“吳兒多白皙”之句,都涉及吳地,而且這兩首詩又都被列在前邊,故其游歷路線當是由吳入越的,從泰山下來游吳越到會稽正當循此路線,故可以認為此組詩當作于是年。

  作品鑒賞

  其三首詩所寫則是另一種性格的勞動婦女。這位在若耶溪上采擷蓮藕的與前一首詩中的吳兒大不相同,當她看見別的.船上的客人時便唱著歌掉轉船頭,伴隨著歡樂的歌聲將小船劃入荷花叢中,并假裝怕羞似的不再出來。這位女子性格內向,雖然也懷有春心,卻把這種情感深藏在內心,有點羞羞答答的。但其內心蕩漾的春潮還是無法全部掩飾住的,詩人早已窺破其內心的隱秘,否則難以寫出“佯羞不出來”的詩句。“佯羞”二字極精彩,將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澀不好意思的心理與情態刻畫得惟妙惟肖。透過這兩個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層層的荷花叢中,那位采蓮的姑娘正從荷花荷葉的縫隙中偷偷地窺視著客人。鮮艷的花朵與美人的臉龐相互映襯,這和諧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夢心醉。于此可以看出,這首小詩雖很淺白,但蘊味卻很雋永。

  詩歌描寫了吳越女子美麗的容顏和活潑的姿態,加上花紅水綠景色的襯托,給讀者以清新活潑的感覺,正如《甌北詩話》中所說的“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情趣自見。從題材和語言風格來看,作者受南朝民歌的影響頗深。這首小詩主要寫了采蓮女的嬌憨可掬之態,耐人尋味。

  首句點明了人物及身份,扣住了詩題。接著描畫了人物的活動及嬌情憨態。次句的“見客”是因,“回”是果。采蓮女一邊劃著船,一邊唱著歌,是那么豪爽自然,活潑可愛,寫出了江南水鄉的情趣。嗣后一個“笑”字,更增添了幾分生動與嫵媚,令客人不勝神往。然而,就在這瞬間采蓮女卻躲到了荷花叢中,不再與客人照面,營造了一種令人無奈的氛圍,這或許也是一種缺憾之美吧。其原因是什么呢?表面看來是有點害羞,實質上是假裝的含羞。如果真有羞意,還能“棹歌”“笑入”嗎?再說“客人”是如何知道“不出來”的呢?若非心存再見之念,若非在岸邊佇立良久,又豈能知道出來還是不出來呢?這又不禁令人神馳遐想,也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從側面烘托了景物之宜人與人物之嬌態。

  這五首小詩雖總題名為越女詞,但所詠實非一時一地之事,當是詩人初游吳越時所見的幾個情景的個別記錄。因吳越疆域毗連,自然地理狀貌與民情風俗相似,而且這五首小詩的形式與語言風格亦頗相近,故統而言之也未嘗不可。五首詩選擇的角度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各異,但組合在一起卻寫出了吳越女子給人的總的印象,即她們相貌美麗,膚色皙白,性格淳真開朗,樸素大方;摯愛人生,熱烈大膽地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懊寄科G星月”的“吳兒女”也好,“賣眼擲春心”的“吳兒”也好,“佯羞不出來”的“采蓮女”也好,都能給讀者留下很強烈的印象。在表現方法上,作者善用白描的筆法,抓住帶有特征的景物和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細節,寥寥數語便勾畫出一個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筆墨很洗煉簡潔。語言方面自然流暢,毫無雕琢板滯之感,清新可愛。

  作品點評

  明代鐘惺、譚元春《歸》:“譚云:說情處,字字使人心宕。鐘云:非‘佯羞’二字,說不出‘笑入’之情(末二句下)!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笑入’、‘佯羞’,如親見之!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寫出如畫。嚴滄浪曰:調客不如避客,眼擲不如突去。女兒情以此為深,如前者(按指前首中‘賣眼擲春心,折花調行客’句)易喜,亦易賤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原文及鑒賞05-19

古詩原文、譯文及鑒賞03-09

《蟬》虞世南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

《絕句》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2-11

《曲游春》周密古詩原文及鑒賞04-03

《黃鶴樓》崔顥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

《長干曲》崔顥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9

《越女詞》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1-12

《旅夜書懷》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一国产欧美在线看 |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 久久综合亚洲国产 | 婷婷丁香亚洲综合素 |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