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黃鶴樓的古詩
黃鶴樓的古詩
更新時間:2024-05-19 09:00:47
  • 相關推薦
黃鶴樓的古詩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鶴樓的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鶴樓的古詩1

  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悠悠:飄蕩的樣子。

  3、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歷歷:清楚可數。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譯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鑒賞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宇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宇宇皆有定聲的七律。

  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厭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卒閱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在這里,崔頗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因旬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

  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睛川草樹,歷歷在目,妻妻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借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

  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臺”,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黃鶴樓的古詩2

  如今已是陽春三月,花兒競相開放,小草探出腦袋,一棵棵挺立的大樹蒼翠無比,生機勃勃,蜿蜒的河流上也有許多過往的船只,一切甚是美好。

  這天,李白與孟浩然正在黃鶴樓飲酒作詩,好不快活。“太白兄,來一碗!”孟浩然舉起酒杯,李白立刻回應,舉杯痛飲。這時,孟浩然神情暗淡地說:“太白兄,有件事我不得不與你說,如今,我便要離別于你了,哎——”李白內心無限感傷,雙手顫抖起來,遠處果然有一條船只正在向他們靠近,李白頓時沒了飲酒時的笑容,他和孟浩然來到江邊,準備給孟浩然送行。

  這時,李白兩眼都濕潤了,他握著孟浩然的手說:“希望我們以后還能相見!”“一定會的,我雖然去了揚州,但我們永遠是最好的知己。”說著,便緩緩地走上船只,揮手告別,不舍地唱道:“古來何人無離別,請君莫為思我愁。”

  那一刻,李白真希望自己有雙翅膀去追孟浩然。他強忍著內心的`悲痛,與孟浩然告別,在他眼中,即使陽春三月有許多的船只,可他仍覺得只有那一只孤單的小船在江中航行。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映照著長江,他們的友誼也好比這染得鮮紅的長江水一樣悠長,李白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個知己,不禁吟誦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又是一年陽春三月,桃花開了,大樹長出新芽了,小草也探出頭了,一切都充滿了生機,可李白還在反復地吟誦著這首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的古詩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翻譯·賞析

  【原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蛇山的黃鵠磯頭,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廣陵:到廣陵去。之,往,去。廣陵,廣陵郡,揚州的舊名,今江蘇揚州市。

  故人:老朋友。指大詩人孟浩然。

  西辭:孟浩然是從西向東行,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春天楊柳如煙、繁花似錦的繁華景象。

  下:沿江順流而下。

  孤帆遠影碧空盡:意思是只有一葉帆船遠遠地消失在天盡頭。

  天際:天邊。

  【譯文】

  在黃鶴樓送老朋友孟浩然東下揚州的時候,正是楊柳如煙、繁花似錦的暮春時節。帆船孤獨遠去的影子在蔚藍的天空里漸漸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邊默默地奔流。

  【賞析】

  這首詩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別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剛腸離別,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種“悲莫悲兮傷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似的離別,更沒有高適《別董大》那種同是失意之人的勸勉與激勵。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了一種得意之人充滿詩意的離別,充滿喜悅的離別,充滿向往的離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不僅僅是兩位不同尋常的風流瀟灑的浪漫派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送行地點與友人欲前往的繁華的目的地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與眾不同的詩意。

  開篇“故人西辭黃鶴樓”,一句不只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應該是兩位詩人好友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之仙人飛上神圣的天宮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說明詩人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去揚州的季節正是煙花三月,在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這個開元盛世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揚州城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難怪清人孫洙譽之為“千古麗句”。

  詩的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卻飽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順流東去,船已經揚帆而去,詩人仍然在江邊目送遠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久。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對游覽揚州的向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通觀全篇,沒有一個“送”子,也沒有一句話寫離別之情,前兩句僅僅以敘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兩句也僅僅是以描繪的筆調寫別后的場景,然而詩人與有人之間篤厚的交情,詩人內心深處淡淡的離愁,詩人對繁華揚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躍然紙上,極為傳神地表現了出來。

  孟浩然的身份證上,名字其實寫的是孟浩,可能覺得沒氣勢,重起藝名的時候,就把孟浩然,當成了自己的字號,他出生在湖北襄陽,家里條件不錯,很可能是做生意的讀書人,小康家庭。

  這一點對孟浩然的前半生,影響很大,因為在他的字典里,人生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落魄,流浪。

  孟浩然九歲開始讀書,課余學習劍法。

  讀書,畢竟是枯燥的,在私塾,孟浩然除了學習之外,因為家里有錢,也喜歡偷偷溜出去旅游,19歲那年,寫了一篇名氣比較大的游記,叫《題鹿門山》。

  之后,進入大學,認識了個新朋友,叫張子容。

  張子容的家庭條件也不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僅送進大學讀書,還為他的仕途,鋪好了路,在公元712年,也就是李隆基當上皇帝的第一年,進入長安,準備參加來年的科舉考試。

  考中了嗎,中了,進士,去江蘇武進,當了縣尉。

  與宰相張嘉貞一樣,管理治安,因為工作期間,把活搞砸了,被處分。

  不過,張子容沒有張嘉貞嚴重,一個是官都沒了,在家當了二十年的農民,張子容畢竟家里有點勢力,大事化小,官還是官,只是地方從江蘇,換到了浙江,在溫州,還是縣尉。

  公元725年,孟浩然求職,四處碰壁,為了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專門去溫州,找張子容玩了半年,中間寫了一篇有名的作文,叫《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這篇文章,可能溫州人民還有點印象。

  李隆基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國家比較富裕,仗打的也少了,所以社會上的主流,就是讀書,考取功名,文化人在一起,如果能寫上幾篇好文章,那是相當的受歡迎。

  孟浩然和張子容,書都讀的不錯,文章寫的也好,通過這些詩文,可以看看在唐朝,旅游探親,是個什么過程。

  從洛陽出來,孟浩然寫了封信,告訴張子容,自己年底到溫州,找他玩。

  張子容看到信后,到了年底,就提前派了人,在城外七十里的酒店,日夜候著。

  估計當時也沒有接機牌:孟老師,歡迎到溫州旅游,全靠張子容描述的特征,一個個問:是孟大官人嗎?

  等了小半個月,孟浩然到了溫州,一邊安排在酒店休息,一邊就去找張子容:報告老爺,人給接到了。

  張子容得到報信后,騎著馬就到酒店,先大吃一頓,喝了接風酒,兩人就浩浩蕩蕩的回家。

  古代交通不便,有朋友來玩,而且又是十幾年沒見的老朋友,肯定得多住幾天,玩玩溫州附近的旅游景點,據說上面那首詩,就是當時寫的。

  很快到了年底,馬上就是春節,孟浩然就在張子容家,過了年。

  每逢佳節倍思親,孟浩然在大年三十那天,想起了老爹老娘,再回憶這些年來,到處求官,卻沒人賞識,一下就傷心的哭了起來,這一哭,十年的壓抑,都釋放出來了,第二天,發高燒,生病了。

  自從張子容712年進京之后,孟浩然就開始了旅游,一方面確實喜歡玩,另一方面呢,可以認識些風云人物,希望這些官場上的老油條,能夠賞識自己,和皇帝說道說道,給個官做做。

  比如,在公元717年,游洞庭湖的時候,經過岳陽,就拜訪了這里的大人物張說,就是那個策論第一的宰相,因為得罪了姚崇,被貶到這里,當了岳陽的刺史。

  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張說的仕途,也沒好到哪里去,兩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詩作對之后,就分手了。

  公元720年,可能常年出門旅游,身體搞垮了,再加上心情不好,得不到賞識,生病,在家住了一年。

  第二年,孟浩然也想通了,開始頻繁的參加酒會,終于認識了兩位貴人,襄州刺史韓思復和襄陽令盧饌(讀 zhuan)。

  兩人也是文化人,看到孟浩然的詩,很喜歡,知道他希望做官,兩人就聯合寫了一封推薦信,讓孟浩然去京城,碰碰運氣。

  結果待了三年,還是沒人看中,心灰意冷,才去找張子容說說話。

  既然求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吧。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名落孫山,沒考上。

  孟浩然詩寫的好,名氣也不小,為什么輪到考試的時候,成績卻那么差呢?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8年,張說剛從第三次的宰相任期上,退下來,不過依舊在京城,皇帝給他的職位是集賢殿學士,孟浩然就去拜訪人家,看看有沒有機會,求老宰相推自己一把。

  兩人也是老相識,沒有寒暄,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

  沒想到,兩人剛聊了一半,管家就來稟報,皇帝李隆基來了。

  唐玄宗親自來看望老臣,張說又是高興,又是激動,把孟浩然安排進臥室,就去見老板了。

  李隆基來到客廳,看到桌上有兩杯茶,就問張說,家里是不是有客人,為什么不請出來,一起見見呢?

  皇帝是微服私訪,既然遇到了,當然要表現出自己親民的一面,張說把孟浩然帶到皇帝身邊后,簡單介紹了一下。

  看到李隆基,孟浩然也是感慨萬千,從713年,到728年,15年的時間,自己的各種努力,不就是為了能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現一次,希望皇帝能賞識自己嗎。

  張說是文學泰斗,江湖地位高,皇帝呢,也喜歡詩詞歌賦,正好孟浩然擅長這個,于是張說就請孟浩然,即興寫幾首。

  無論科舉考試,還是策論,講的都是治國安邦的策略,但是孟浩然的詩,更多的,是抒發情感。

  搞政治的,和寫愛情小說的,似乎談不到一塊去,最后孟浩然有點自暴自棄,寫了一首詩,叫《歲暮歸南山》。

  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

  官不做了,心灰意冷了,水平太差,好皇帝都不會喜歡我,連朋友也看不起我,我還是回家,茅草屋住住算了。

  皇帝一聽,不高興了:做不做得了官,不是我說算的,文章寫的好不好,自然有官員來評價,這和我是不是個好皇帝,有什么關系,怪我干嘛!

  個老子的,老子火了。

  和皇帝的會面,不歡而散,孟浩然的仕途,算是沒戲了。

  從京城回來,孟浩然回到了老生活,吟詩、喝酒、找朋友,有見過李白,一起玩了三次。

  《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孟浩然從京城出來,遇到李白后,李白為他寫的,兩人在襄陽碰面,玩了幾天,之后孟浩然進入四川。

  當初在皇帝面前,孟浩然說自己已經看開了,不想做官了,其實那也是氣話,公元734年,張九齡成為中書令時,孟浩然找過他,希望給個機會,再見皇帝一次,沒結果。

  不過皇帝沒見到,和張九齡的關系,倒是不錯,后來張九齡從宰相的位置上,退下來,在荊州,做長史,把孟浩然招到麾下,讓他做個幕僚。

  48歲的孟浩然,對于做幕僚,真的沒有想法,只待了幾天,就辭職,出去旅游了。

  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把孟浩然的所有銳氣,都消磨掉了,告別張九齡后,孟浩然很清楚,做官的夢,怕是沒指望了。

  一年后回家,大病了一場。

  生病了,不可怕,吃點藥,就好了,但是心病了,藥是治不好的。

  公元740年,江寧丞王昌齡,被貶到嶺南,路過襄陽,找孟浩然聚聚,說說話,寫寫詩,喝喝酒。

  因為上一年的病,還沒有好,喝酒又太猛,51歲的孟浩然,留著淚,死在了病床上。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黃鶴樓的古詩4

  我在澗失漸蕭的`小雨中看到了煙雨中的黃鶴樓,此時友人已乘小舟遠遠離去,只留下我一人在這空悠悠的黃鶴樓中。黃鶴一只接著一只略過,就再也沒有回來,白云,藍天裝飾著大地,在陽光的照映下,綠樹更像加了一道高光。不知不覺天已漆黑。自己眺望遠方,心中不由得感慨,只見一處湖水被煙霧遮住,幾度哀愁。

黃鶴樓的古詩5

  有人已經乘著黃鶴走了。我望著這。空蕩蕩的黃鶴樓,心里不禁多了一絲孤獨。讓我想到了,我的家人不知道我的家人在遠方過著怎么樣的生活。遠遠望去,藍天和白云,不知有人什么時候還會乘著黃鶴再回來。在看著遠方漢陽。漢陽的`樹十分的茂盛。那些白云千載不變。而我們卻終會離去

黃鶴樓的古詩6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這首詩在當時就很有名,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有人請李白題詩,他說:“眼前有景道不的,崔顥題詩在上頭。”嚴羽《滄浪詩話》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黃鶴樓

  崔顥

  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的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賞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的,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的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的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的、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的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的”,“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借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的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黃鶴樓的古詩7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詞,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厚情誼。

  4、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意思,并能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難點:

  想象古詩所描述的情景,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歌曲《祝您一路順風》。

  3、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及詩中所涉及到的人物與作者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認識李白,孟浩然嗎?知道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嗎?

  2、介紹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讓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關系,由此而導入課題。

  二、講授課文內容

  (一)初讀

  1、讓學生大概了解黃鶴樓,理解課題意思。

  2、聽課文讀音,然后給課文劃分節奏。

  3、學習生字詞。

  4、練習朗讀詩歌,然后比一比看誰讀得更有節奏、更有感情。

  5、獎勵讀得好的同學。

  6、理解課文詞語。

  7、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首古詩的。

  (二)細讀

  1、請學生再讀詩歌然后思考: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的圖景,李白這時候有心情

  (三)精讀

  1、請同學們想一想:李白與孟浩然告別時能說些什么?發揮你們的`想象,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邊,看著好友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三、課外延伸

  1、想一想,我們還學過哪些關于送別的古詩?

  2、讓學生由詩歌聯想到現在的歌曲,比較古時候人們表達離別之情的的方式與現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賞音樂:《祝您一路順風》

  4、回憶一下,平時生活中你有沒有經歷過或看到過送別的場面?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練習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西辭黃鶴樓

  黃鶴樓送孟 敘事

  三月下揚州浩然之廣陵寫景孤帆碧空盡

  長江天際流

  春景送別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別

黃鶴樓的古詩8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我奉命到邊防慰問,輕車簡從,行進在居延地區。隨風而去的枯蓬飄出塞外,秋天歸來的大雁已飛入北方少數民族居住地的上空。

  烽火臺上燃起的一道孤煙在廣闊的沙漠上升起又高又直,蜿蜒曲折的黃河邊遠望一輪落日大而渾圓。在蕭關巧遇偵察騎兵,告知我都護正在遙遠的前線(大破敵軍)。

  【賞析】

  1.首聯敘事——出使邊塞。“單車”,寫其輕車簡從,表明慰問使團規模不大。開頭緊扣“使至塞上”,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經過的地點。

  2.頷聯寫景——塞上秋景。緊承前句,既實寫塞上秋景,也是以征蓬、歸雁自比,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苦悶、抑郁。

  3.頸聯繪景——塞外風光。頸聯以十分工整的對仗,描繪出塞外雄奇壯觀的獨特風光。“直”狀寫孤煙之高,“圓”狀寫落日之低。這兩個詞突出了大漠、長河地區的平曠。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4.尾聯敘事——途中得知軍情。顯示出一位使臣對邊疆戰事的關心。

  5.主題:作者通過敘述出使邊塞的經歷,描寫沿途風光,體現了作者內心的激憤、苦悶和抑郁,對邊疆戰事的'關心。

  6.全詩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畫,畫面奇麗壯美。以大漠、秋天為背景,用征蓬、歸雁、孤煙、長河、落日組成一幅塞外風光圖,意境奇特,氣象博大。

  【原文】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仙人已經騎著黃鶴離去,只留下一棟黃鶴樓在這個地方。

  黃鶴離去之后再也沒有回來過,而白云千年以來依然飄浮在空中(不因黃鶴的離去而有所改變)

  天氣晴好,遠遠望去,江北漢陽的樹木清晰分明,鸚鵡洲上的草長得繁茂濃綠。

  傍晚時分在暮色中眺望遠處,看不清故鄉在什么地方。看著遠方煙霧籠罩的江面,使人忍不住心生憂愁。

  【賞析】

  1.首聯以傳說寫起,給黃鶴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詩人借今昔變化之大,抒發了寂寞、惆悵之感。

  2.頸聯描寫了登樓所見實景。(漢陽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所以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之中)這兩句不是單純的寫景,而是為下文抒發思鄉之情作鋪墊。

  3.尾聯用煙波浩渺的長江烘托愁思,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思鄉情懷。

  4.主題:詩人描寫了登黃鶴樓的所見所感,抒發了詩人懷念家鄉的愁思。

  【當堂訓練】

  一、閱讀《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問題。

  1、詩人奉命出使邊塞慰軍,為什么寫“征蓬”、“歸雁”?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奇觀,請自選角度,進行賞析。

  3、尾聯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哪兩個字中?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全詩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畫,畫面奇麗壯美。以XX為背景,用XX組成一幅,意境奇特,氣象博大。

  二、閱讀《黃鶴樓》,回答下列問題。

  1、開端以傳說寫起,作用。詩人借今昔變化之大,抒發了之感。

  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所展現的景象。

  3、末句烘托,抒發了詩人。

  4、“此地空余黃鶴樓”和“白云千載空悠悠”中都有一個“空”字,試比較這兩個“空”字的意義作用有何不同。

黃鶴樓的古詩9

  黃鶴樓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蛇山之上,以其雄偉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我也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參觀了黃鶴樓,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筑親密接觸,不僅讓我更加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讓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以下是我對黃鶴樓的心得體會。

  首先,黃鶴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建筑風格和結構。黃鶴樓是木結構建筑,建于公元223年,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雖然歷經多次的修復和重建,但它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和風采。黃鶴樓采用了經典的中國式建筑風格,其主體建筑是由三重檐式和四角樓組成。整個樓閣氣勢恢宏,層次分明,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登上樓頂,可以俯瞰整個武漢市,感受到了樓的崇高和氣勢。

  其次,黃鶴樓也給我帶來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樓內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其中最有名的要數一塊青石碑——黃鶴樓碑。這塊碑刻于公元725年,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杜甫為紀念黃鶴樓而題寫的。黃鶴樓碑上的字跡依舊清晰可見,字里行間透露出杜甫對黃鶴樓的熱愛和敬仰之情。這塊碑成為了黃鶴樓的標志之一,也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者,黃鶴樓還讓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參觀黃鶴樓時,我了解到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比如,黃鶴樓所在的地方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許多著名文學家都曾在這里留下過不朽的作品。黃鶴樓的美景也激發了無數文人騷客的詩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黃鶴樓還是中國古代游覽勝地的代表,被譽為“江南第一勝地”。這里不僅有千年古樓的壯麗景觀,還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讓我更加珍惜中國的'傳統文化。

  最后,黃鶴樓還給我帶來了心靈上的洗禮和啟發。在攀登黃鶴樓時,我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融合和和諧。從蛇山拾級而上,一路風景盡收眼底,讓我忘卻了塵世的紛擾。站在樓頂,遠眺長江之美,心神寧靜,仿佛置身于另一個世界。在這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寧靜和魅力,也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與從容。這種感受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讓我更加珍視和尊重自然,更加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

  總之,參觀黃鶴樓讓我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也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黃鶴樓承載著千年的文化,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啟迪和鼓舞。站在黃鶴樓的樓頂,感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寶貴意義。黃鶴樓的美景和文化內涵讓我終身難忘,這次經歷將成為我人生旅程中的一片瑰寶。

黃鶴樓的古詩10

  菩薩蠻·黃鶴樓

  詞牌名:菩薩蠻|朝代:近現代|作者:毛澤東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古詩簡介

  《菩薩蠻·黃鶴樓》創作于1927年,正值中國多事之秋,*處于低潮時期,北伐雖然獲得了一些勝利,但軍閥及各種勢力依然存在,蔣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臨王位。此詞獨有的胸襟及氣概表達了作者對于他所處的時代的沉郁抱負和熱切期待。

  翻譯/譯文

  多少大河流貫中國,而潛隱之一條鐵路連接南北。煙云細雨舒卷著迷茫,龜山與蛇山緊鎖著長江。

  昔日的黃鶴已飛去了何方?如今這兒只有些游客過往,我將借酒澆江以表慷慨,我的'心之潮汐勝似滾滾長江的浪濤。

黃鶴樓的古詩11

  故人乘著黃鶴樓飛去,只剩下一座高大但空虛的'黃鶴樓。故人乘黃鶴樓而去再也沒有回來,只有白云在此飄蕩。在晴天時,漢陽的樹木看得清清楚楚,也能看到鸚鵡洲上大片大片茂盛草木。夕陽就快要落山了,煙雨籠罩在江面上,令人發愁。我的故鄉又在哪里呢?唉!什么時候才能回到那個熟悉的故鄉呀?

黃鶴樓的古詩12

  傳說中的仙人——費祎早已經乘著黃鶴飛去,在這地方只留下了空蕩蕩的黃鶴樓。載著費祎的黃鶴再也不會復返了,唯有那悠悠白云的徒然千載依舊。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這古今前后巨大的.差異令無數人心生感慨。使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的大江令我鄉愁大發。

黃鶴樓的古詩1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廣陵:即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6.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7.盡:消失。

  8.唯見:只見。

  9.天際:天邊。

  古詩賞析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游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 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 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 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 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 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 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 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么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么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 “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 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 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 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 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 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試中考察古詩的大體內容,在準備考試時,可以做復習材料看看,有助于語文考試詩詞類題。

黃鶴樓的古詩14

  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離開了。這里只剩下了一座黃鶴樓,黃鶴已經駝著仙人歸去,可是,他是不會再回到黃鶴樓的。只有那千百年來飄在空中的浮云,在陽光的照耀下,牽引著一輪紅日升起,長江對岸漢陽城里的樹木清晰可見,長江中的鸚鵡洲春草茂密。天色馬上就要晚了,哪里是我的.故鄉呢?我放眼江面,煙波浩渺,不禁想起家鄉來。

黃鶴樓的古詩15

  在湖北武漢,有一處著名的景點——黃鶴樓。曾經有個傳說:黃鶴樓的仙人們乘鶴遠去,黃鶴飛出去后,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來,白云帶著思愁向遠方飛去。晴日里的'原野,漢陽的一草一木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鸚鵡洲上,每種植物都開的特別茂盛。夕陽落了下去,遙問故鄉在哪里?濃霧和水波擋住了路線,讓人不禁引起思鄉之情,也感到了愁悶和孤獨。

【黃鶴樓的古詩】相關文章:

關于黃鶴樓古詩01-28

古詩崔顥《黃鶴樓》12-06

古詩黃鶴樓解析01-27

黃鶴樓古詩崔顥詩意03-30

黃鶴樓古詩崔顥拼音03-31

登黃鶴樓古詩的原文01-22

中考古詩崔顥《黃鶴樓》02-03

崔顥《黃鶴樓》古詩賞析及翻譯01-22

黃鶴樓古詩詞鑒賞02-0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中文一二区精品在线 | 亚洲第一网址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观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天堂婷婷六月丁香 |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