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詞教案
古詩詞教案
更新時間:2024-05-15 07:56:21
  • 相關推薦
古詩詞教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教案 ,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詞教案 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讀,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讀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古詩詞教案 2

  課型: 古詩詞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

  說說詩句的.意思。

  德育目標

  讓學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學方法

  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

  教學準備

  1、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3課時

古詩詞教案 3

  教學目標:

 、睍䦟憽奥、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灿懈星榈乩首x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⒊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锤惺茉娙税挡赜谠娭袩o限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想象意境,領會詩情,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绷私馔醢彩埣、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2.搜集這三位詩人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背誦比賽,激趣導入。

 、苯M際比賽背誦關于思鄉的古詩詞。

  ⒉家鄉,是每個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誰一觸動它,就會發出最纏綿的思念之音。今天我們就隨著古詩《泊船瓜洲》,與王安石共彈一曲思鄉曲吧!

 。郾痴b思鄉古詩,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亮相的機會,喚起他們的成就感,激發他們樂于自覺背誦古詩文的興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之琴弦,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⒈揭題討論:

 、拍阒馈安创钡囊馑紗幔俊肮现蕖痹谶@里指哪里?

 、颇懔私膺@首詩的作者嗎?誰來介紹一下。

  ⑶師相機介紹王安石。

  ⒉正確、流利朗讀詩歌。

  ⑴學生自由試讀,注意讀準字音。

  ⑵正音:正音:間、數、重、還。

 、亲杂勺x古詩,或同桌互讀,或師范讀。

 、确磸投嘧x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詩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

  [讀通是讀懂的前提,因此,先讓學生試讀,適時輔以教師的范讀,或學生的賽讀,力求讀通的同時,讀美。并讓學生借助圖、課后注釋,以學生自己對詩歌內容的領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來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三、品詞析句,體會感情。

  ⒈反復品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抛x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同桌之間互讀、練說。

 、泼枋鲫P于綠的好詞: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綠”過江南的美麗景色?( “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姹紫嫣紅”、“生機盎然”、“綠滿江南”、“桃紅柳綠”、“春風和煦”……)指數名學生說。

 、抢首x體會“綠”意。

  師: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一派綠意盎然的春光圖。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學生朗讀。

  師:你看,這“綠”字讓你們這么一說,竟如此的豐富多彩;這“綠”字讓你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05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四,古詩三首,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詩詞教案 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王維、李白、岑參、韓愈,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四首詩。

  2.結合旁批注釋理解詩歌大意。

  3.體會每首詩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背誦四首詩歌

  教學方法:

  知(知作者)、誦(誦古詩)、解(解詩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詩)、練(做練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型:自讀課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一顆明珠,一首古詩就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婉轉動聽的歌。也是初中生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幾首古詩。

  二、展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王維、李白、岑參、韓愈,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四首詩。

  2.結合旁批注釋理解詩歌大意。

  3.體會每首詩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課:

  (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關作家的填空:

  1、王維(701年-761年)字,號摩詰居士,時期的著名、。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外號“詩佛”。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

  秋暝》等。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2、李白,中國偉大的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終身不得志,在其詩中表達出追求自由和對未來積極向上的精神。

  3、岑參(約715~770)邊塞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歲孤貧,遍讀經史。

  20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寶三載(744)中進士。八載、十三載兩次出塞任職;爻,任右補闕、起居舍人等職。大歷間官至嘉州刺吏,世稱岑嘉州。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4、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昌黎先生”。杰出的_______。

  (二)學習《竹里館》

  1、讀:讀古詩

  老師配樂范讀,學生學讀,指名讀

  2、解:解詩意

  參照課文旁批,理解詩意

  譯詩: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里。

  我彈著琴還不時地吹著口哨。

  竹林很深,沒有人知道,

  只有那天晚上的月亮將我相照。

  3、悟:悟情感

  思考:1、詩人獨自生活在這里,他每天都做什么事?他的生活是怎樣的?他是個什么人?作者寫了哪些景,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傳達出詩人怎樣的的心境?

  明確: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小結:本詩寫詩人與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

 。、背:背古詩

  一分鐘快速背詩,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抽查)

  (三)學習《春夜洛城聞笛》

  解題: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時間、地點、事情。

  學習方法同《竹里館》

  譯詩: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

  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思考: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詩歌抒發了詩人客居洛陽時被夜晚的笛聲引發的思鄉之情。

  一分鐘速背古詩,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抽查)

 。ㄋ模⿲W習《逢入京使》

  學習方法同《竹里館》

  譯詩: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

  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思考: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詩歌描寫詩人遠涉邊塞,路遇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慰藉家人的場面,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名句賞析:怎么理解“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明確: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速背本詩。選擇抽查。

  (五)學習《晚春》

  學習方法同(竹里館)

  譯詩: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競相爭妍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思考: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各自競相展顏,挽留春天,就連那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片片飛舞的雪花,加入留春的行列,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感情,同時也提醒人們抓住時機,乘勢而為,創造美好的未來。

  速背本詩,抽查。

  四:當堂反饋

  1、《竹里館》里表現詩人安閑自得的生活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竹里館》里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表現詩人淡泊情懷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竹里館》里寫月夜竹林的幽靜,以_________來反襯。

 。、《晚春》里運用擬人、比喻手法表達了要珍惜光陰、不失時機的人生態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怠ⅰ洞阂孤宄锹劦选防锉磉_詩人對家鄉和親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春夜洛城聞笛》詩中能揭示主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它表達了詩人聽到《折柳曲》后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逢入京使》里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逢入京使》里表現詩人既渴望建功立業又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反思:這是一節課外古詩誦讀指導課,課堂容量比較大,既然是指導課,就只對詩歌的情感和詩意做一個指導,學生因為事先已經背會,所以在背詩時沒有怎么耽誤時間,但是學生在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上還存在障礙,這里費時有點多,不過總體感覺這節課書聲朗朗,達到了誦讀的目的。

古詩詞教案 5

  一、語言描述,從情景到感情

  教師在講述古詩詞鑒賞時,需要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那么就應先讓學生了解詩詞的具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將語言凝練的詩歌化作富有文采、能夠吸引學生的白話文字,讓學生沉浸于意境之中。如杜甫的《登高》中對于景色的描述,那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用白話文表述可以是:天高風急,猿嘯聲似乎蘊含著無盡的悲戚。孤洲沙白,只有沙鷗在不停地回旋。無邊的落葉啊,紛紛飄零墜落,奔騰不息的長江,從天際滾滾而來。這樣學生更好地領略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以此激發學生對詩歌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更加重視詩歌背后的含義,從更深的層次認識和了解每一首詩詞。

  二、將學習與實際相連系

  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覺得古詩詞離自己的生活較為遙遠,與現在的生活不搭邊而失去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將古詩詞的學習與實際相連接的方式改進教學。例如,在學習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將這首詩所描寫的天姥山和現實中的天姥山相聯系。在教學時,我們可先讓學生閱讀詩詞,感受詩人筆下的天姥山,然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介紹天姥山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真實的景色。這樣通過比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再覺得古詩詞離自己的生活很遠,還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了詩人的寫作風格,更好地理解了詩詞的內容與意義,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性學習

  每一首詩歌都有背后的故事,每個詩人都有獨特的經歷,所以造就了他們獨特的詩歌風格。所以對于詩歌鑒賞來說,對于詩人以及歷史背景的探求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了解詩人的人生有助于了解他們蘊含于詩歌精練的語言中的千言萬語,了解歷史背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詩歌背后的故事,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背景知識。閱讀是獲取背景知識的很好方式。同時,小組的討論、團隊共同的探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詩歌的相關背景。

  中國古代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詩詞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古詩詞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看的。我們要高度重視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式,通過意境與想象將學生帶入古人們的生活領域,通過學習與實際相連接,讓學生更加準確、全面地理解和學習古代詩詞作品,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激發對古文學的熱情與興趣,接受古文化的精神洗禮。在這個過程中,高中生要深入理解和欣賞古代文化,享受古詩詞帶來的精神體會,開闊視野,潤化心靈。因此,我們要向古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這么寶貴的財富。

  如何進行高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呢?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第一,古詩詞對提高人文精神具有積極意義。

  高中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倘若以古詩詞作為培養人文精神的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國的古詩詞博大精深,遺產豐富,把這一資源利用好,使其為實現語文教育的現代化服務,可以增強學生抵制腐朽文化腐蝕的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娊洝贰冻o》等古代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利用這些美好的作品來塑造學生靈魂,陶冶學生情操,肯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每個高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二,古詩詞對完善學生人格具有積極意義。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素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而古詩詞的教學活動可以完成以上要求。曹操的《觀滄海》可以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以及寬闊的心胸;李白的《贈汪倫》可以使學生重視友誼;陸游的《游西山村》包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可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出悲壯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詩人為了自身堅守的信念和生命的尊嚴,毅然舍生取義,如此高尚的人格魅力,對培養學生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三,古詩詞對提高語文的審美教學具有積極意義。

  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美并且感受美,進而獲得情感的升華和靈魂的凈化以及身心的平定,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厚的精神積淀和健全的品質特征。而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審美的重要途徑。古詩詞用凝練的語言就可以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可以準確表達詩人當時的生活環境或者遭遇以及當時的社會現實等。另一方面,倘若教師具備深厚的古詩詞文化功底,那么他的美學素養水平也會很高,這樣的教師可以更好地把審美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之中。從而調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還能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重視朗讀積累,在反復吟誦中提高理解能力

  詩詞是人類情感的載體。詩歌所特有的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通過朗讀或朗誦才能體會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該重視和運用這種方法。通過朗讀,體會出詩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與詩人感情上的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憂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激憤,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則是凄婉……凡此種種情感,不讀,安能體會得出?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它不僅指出了詩詞的可讀性,而且向我們暗示了學習詩詞的一種方法積累。積累可以說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師就要在如何保證學生學習詩詞的量的規定上下一番功夫。教學時在課堂上開辟“每課一詩”、“專欄”等,要求全班學生輪流向同學們推薦自己喜愛的詩,談談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學生課后做到兩點:第一,討論該同學的分析是否中肯,談自己的見解;第二,在短時間內背誦這首詩。這樣日積月累,三年下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品味意境

  司空圖說詩詞創作要做到“思與境偕”,說的就是意境。意境是由一系列意象營造出來的藝術境界,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交融的產物。簡單來說,意境就是情與景的和諧統一。高中語文教材中節選的詩詞大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如何引導學生跨越時空限制,根據古詩詞中的景物描繪、感情抒發或者事件敘述,結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詩人創造的意境,是每一位高中教師必須深思的重要問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充分發揮想象力,描繪詩詞表達的意境,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如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讓學生根據作者的描繪想象詩詞畫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感受到了“大江東去”的宏偉氣魄;有的感受到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氣勢,從而把握住整首詩詞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豪放之情,真正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3、擴展延伸,提升能力

  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構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鑒賞方法、名家賞析的文章、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購恼n內向課外擴展,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涵詠中感悟陶冶。②引導學生通過專題探索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象與情感、意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③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書刊,讓學生走進經典、走進名家大師,感受他們的學識、睿智、氣度,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大氣,提升自我。④指導學生廣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傳記(評傳),走進歷史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云、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從而深潛到文化的深層,感悟人生真諦和宇宙哲理。生命發展的高度取決于手腳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腳架,重在讓學生積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識和能力相生相長。

古詩詞教案 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并默寫詩歌。

  2.培養學生讀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并默寫詩歌。

  2.培養學生讀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

  1.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復習背誦唐朝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師出示“魚”)誰來讀讀這個字(指名讀),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們平常吃的魚。(加上“氵”)這個字誰認識?(指名讀)這兩個字意思一樣嗎?師解釋“漁”。(捕魚)那漁者就是--指名答(捕魚的人),那江上漁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魚的人)。今天我們就跟隨宋朝的大詩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魚的人。(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工于詩、詞、散文。代表作有《岳陽樓記》。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鱸(lú)”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詩句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是。

  愛:喜歡。

  鱸魚:魚的一種。體側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鰭有黑斑,口大,下頜突出。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忽隱忽現。

  風波:波浪。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出示古詩,師范讀,看圖讀詩,想想:古詩中寫了哪些人?

  2.交流反饋。(捕魚的人--“漁者”;吃魚的人--“江上往來人”)

  3.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關注與同情。)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學習前兩句。

  出示圖片:畫面上描繪了在江邊的酒樓里,人們舉著筷子,品嘗著鮮美的鱸魚,歡快地談笑著。

  師:同學們,你們看,每天在江邊來來往往的人們,他們都非常愛吃魚,特別是味道鮮美的鱸魚?粗鴪D,想一想,這些人們在吃魚的時候,會怎么說?(鱸魚的味道太鮮美了,太好吃了……)

  這些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啊,只知道贊美鱸魚味道的鮮美。那他們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學習后兩句。

  出示圖片:畫面為漁人駕駛著一葉小舟,在風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師讀詩句,引導:吃魚的人們不知道這些魚是從哪里來的?是怎么來的?你們看看圖,聽老師讀讀詩,你們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圖,了解:捕魚人的船是一條小舟。這條小舟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飄蕩在江面上的小樹葉;一片隨時都會被風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們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漁船像一片小樹葉,一會兒被卷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底。

  引導學生讀一讀句子,發表感嘆:漁人們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險;真辛苦;真不容易;真艱難啊)

  教師小結:這就是那些吃魚的人所不知道,所沒有看見漁人們的生活。漁人們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換來生活的美味,我們應該體會到他們的艱辛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五、誦讀和背誦詩歌。

  六、拓展延伸。

  師:面對艱辛的漁民,這不由讓老師想到了艱辛的農民(出示《憫農》,隨之吟誦),還想起了艱辛的養蠶人(出示《蠶婦》,隨之吟誦)。我們可以學著發揮想象,根據這首詩編寫小故事,還原詩人創作這首詩時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詩。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南來北往

  但愛鱸魚美。肉嫩味鮮

  君看一葉舟,波濤洶涌

  出沒風波里。謀生艱辛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理解古詩含義,了解寫作背景,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勞動人民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積淀一定的語文素養。

古詩詞教案 7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教學目標:

  通過詞句品讀和場景再現,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李清照在詞中表達出的“愁”

  教學內容:

  一、導入

  以猜字謎方式導入!帮L起了,葉落了,心碎了”,(愁板書)(聰明!)秋天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發愁,敏感一點的同學難免有時候會見月傷心,聽風落淚。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位將愁字寫絕了的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

  在中國的詞壇上,有一位才情出眾的女詞人,她的詞作哀婉凄,美打動了無數后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婉約詞中的杰作《聲聲慢》。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字漱玉,號易安居士,出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人的代表之一

  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李清照嗎?(請一個學生)初中學過她的詞嗎?能背出來給大家聽聽嗎?忘了,沒關系,我們一起回憶一起背好嗎?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齊。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詞作,詞風還是比較婉約清麗。但是到了后期她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詞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無兒無女,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守著一個孤清的寂寞小院過日子。又是一年秋風起,秋葉落,她一個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寫下了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聲聲慢》

  補充介紹: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良好寬松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她出落成為一個外美如花,內秀如蘭的才女。十九歲嫁給宰相之子趙明誠,夫妻兩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諧,經常一起踏雪尋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題詩作畫,堪稱神仙眷侶。但是好景不長,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趙構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跟隨著南下,一路歷經戰亂。不久深愛他的丈夫趙明誠病逝離開了她,她又被誣陷通敵買國,一個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這種情況下能怎么辦?她只能終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趕著那個南宋小朝廷。在流離失所之中在戰亂之中在匆忙之中,她與丈夫多年收集的視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丟失了,多少痛,多少傷啊。在心灰意冷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她答應了當時一個財政部長求婚,帶著名節被毀的恥辱,只想晚年能過一些平靜安定的生活。誰知這個人,卻是個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為了得到她身邊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紗,對李清照拳打腳踢。李清照冒著牢獄之災,解除樂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無兒無女,只能一個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個孤清的小院過日子。名滿天下的一代才女競淪落到這樣的田地。

  所作詞,前期多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風光,風格清新明麗(板書)。后期多反映戰亂痛苦的.生活,風格沉郁凄愴(板書)。

  《聲聲慢》是她在遭受國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丟失殆盡,嘗遍顛沛流離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用適當的語調吟讀詞作。

  1、全體男同學朗誦詞作,女同學細聽,挑他們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女同學齊讀,請輕聲而滿蓄李清照的傷痛情感(女聲在“二泉映月”背景音樂下彌漫了整個教室)

  3、師總結:我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學讀書時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學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種種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換位成李清照,去用語言表達那無盡的傷痛!

  四、請說出自己最有感觸地方(要落實到字詞)。要求同學用清晰的語言表達!

  問:這首詞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天氣、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板書)

  問: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確:1、淡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詞人獨自一人守著窗口,寒風不停的襲來,喝了好幾杯酒,卻仍抵擋不住寒風,身上很冷,總覺得這酒很淡,酒性不烈!實際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詞人的憂愁太濃,愁得用酒都無法消除,所以才感到這酒是很清淡!詞人的愁苦就是再濃的酒也不能讓她從中解脫出來啊,愁比酒濃得太多了!這里的什么字讓我們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來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舉出幾句嗎?(學生舉出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酒的詩句。)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看來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風 怎么理解“晚來風急”?秋風渲染什么情緒?

古詩詞教案 8

  一、教學過程描述

  老師在同學讀通詩句的基礎上引領小朋友疏通字詞,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意境:

 。、師:從小學一年到現在俺們學了很多古詩,回憶一下,俺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首先要借助注釋,疏通字詞, 接著讀通詩句,了解詩意,最后想想畫面,體會情感。下面俺們借助注釋,疏通字詞,了解詩意,假如還有不懂的地方請作上記號。

  師:借助注釋,你知道哪些詞和句的意思?

  生:俺理解山原、白滿川、子規、了的意思……

  師: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生:俺不理解蠶桑。

  師:誰理解了?

  生:蠶子、桑葉、蠶桑樹…..

  師:剛才俺們借助注釋知道了是結束的意思,再把蠶桑放進句中讀一讀——剛剛結束蠶子和桑葉又插秧,通嗎?蠶桑該做什么講?

  師點撥:看來理解古詩,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詩句中去讀。

  師:鄉村人家多忙呀!難怪詩人說:“鄉村四月閑人少”,這里的閑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組詞說一說嗎?

  生:清閑、悠閑、空閑、休閑、閑暇……

  師:哪些詞的解釋放在這最合適?你能說說原因嗎?

  生:清閑的意思是沒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這兒最合適

  空閑的意思是人們沒有事情做,很無聊……

  師:你們說得言之有理,老師總結一下你們的說法,其實你們都想說,鄉村每個人都很忙,沒有人閑著呀!由此可見,他們就是這樣勤勞,來,讓俺們贊一贊勤勞的人吧!齊讀第二句詩。

  2、這句寫人贊人,而第一句寫景,這句里你們還有哪些詞理解有困難?

  生:雨如煙是什么意思?

  師:剛才俺們知道子規的意思是杜鵑鳥,讀讀第二行詩,你知道杜鵑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嗎?

  生:杜鵑鳥在雨中鳴叫

  師:雨下得怎么樣?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擬人手法說說嗎?

  生:雨像煙霧一樣又輕又小。

  蒙蒙細雨一直下著,讓天空蒙蒙朧朧,像童話中的仙境。

  那雨絲很細,細得像牛毛、花針、銀絲,俺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層輕紗。

  雨絲輕得像煙霧在俺眼前縈繞……

  3、師:簡單疏通詩意后,俺們感受到鄉村的景色很美,現在讓俺們再一次走進詩句,品味其中的關鍵詞句,或許你對詩人筆下的鄉村四月有些新的認識。

  師:在第一行詩中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綠遍山原的“遍”

  師引導:綠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滿是的綠色,這綠色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碧綠的毛毯。

  師:你抓住“遍”字想開去,一用上比喻句,畫面就變得更活了,更美了。誰還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說說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經變成了綠色的海洋,像綠墨水打翻了似的;

  這綠色仿佛是山原的綠衣裳,讓山原充溢生機;

  山原綠得仿佛是被綠油漆染過似的……

  師: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綠色?

  生:到處都是綠色,深綠淺綠,耀眼的綠,灰暗的綠;或濃或淡的新綠……

  綠得鮮亮、綠得耀眼,綠得充溢了生機。

  師: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詞,聯系生活的場景,選一行詩,寫寫鄉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用上學過得好詞佳句就更好了。

 。ǚ乓魳纷陨韺,再交流)

  師評:隨著你的描述,俺仿佛看到看到一塊塊明鏡似的水田,泛著點點銀光,使鄉村得更純,如同無瑕的翡翠。你豐富的想象,讓俺聽到了杜鵑鳥清脆的鳴聲,和著沙沙的雨聲,讓這幅畫卷充溢生機,這真是一首動聽和諧的春之曲呀!

  4、師:鄉村四月有聲有色,有靜有動,色彩鮮亮,充溢生機,多美的`田園風光!合上書,閉上眼,想象著畫面,讀出你的感受。(齊背)

  師:春天是萬物復蘇的時節,是農家耕種的時節,看著鄉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著家家戶戶忙碌的身影,俺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一年之計在于春”,你能體會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嗎?

  生:他們很快樂。

  師:為什么快樂?

  生:為秋天的豐收,為過上好日子而快樂。

  師:對,他們享受著大好的春光,神往著幸福的生活。春天,他們不只播下的是種子,還有希望!他們春天播種希望,秋天豐收碩果,累,但快樂地享受生活。

  5、師:詩人就這樣飽含贊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溢活力的鄉村美景,放聲朗讀,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R背全詩)

  在小朋友們的朗朗書聲中,本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三、考慮題

  同學的個性化見解越來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時同學說得寬泛,甚至還會游離于文本以外,時效性的語文課堂不能為了“尊重”同學的“自主”性,不顧課文的思路,不顧全局,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在關注個體差別,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同時,怎樣對同學的價值取向,創意閱讀進行正確引導與評價,重視同學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導向。

  四、分析與研究

  語文課程規范指出:“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應讓同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是同學、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個性化閱讀教學第一就是同學自主閱讀,自讀自悟,只有讀懂文本,讀通文本才干有所感悟和考慮。同學是閱讀的主體,應該讓同學以真正的“讀者”地位,能夠自主閱讀、直接閱讀,只有在課堂上給足時間讓同學閱讀課文,同學與文本的對話及自主閱讀才干夠體現。因此,俺們的課堂重在給足同學讀書的時間,同學在讀的過程中悟得越多,積累的效果就會越好。

  教師還應成為同學閱讀的導師,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權威,并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讓同學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溢人情味的課堂氛圍中進行交流。

  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同學的獨特體驗:同學是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使解讀課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同學對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尋求“統一答案”“規范答案”,為同學個性化閱讀創設空間,促進同學的個性化發展。例如:在這堂課中,從這一個“閑”字的理解,就充沛體現了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同學的尊重,同學對文本的解讀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師沒有用規范化的解讀去規范同學的閱讀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同學說得寬泛,甚至游離于文本以外時,俺們不能為了“尊重”同學的“自主”性,不顧課文的思路,不顧全局,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在關注個體差別,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同時還要對同學的價值取向,創意閱讀進行正確引導與評價,重視同學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導向。

 。薄⒔涣鞲形蝮w驗要以同學的讀書與考慮為基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假如同學只是粗粗地讀了一遍課文,句子都尚未讀通,教師就花很多時間讓同學說感悟,這樣做且不說收不到教學實效,還把浮躁的風氣帶到讀書活動中。因此,應讓同學在充沛讀與思的基礎上說感悟說體驗。例如:在對“綠遍”的理解上,老師首先讓同學仔細品讀第一行,在同學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同學用上比喻的手法,說說綠得像什么?有哪些綠色?在充沛想象、充沛說的基礎上引導同學寫下這時優美的畫卷,進而將自身的感受帶到讀書中展現出來。就這樣,讀書、感悟層層推進。

  2、交流感悟體驗要有層次感,要突出重點:

  讀課文時,同學的思維活動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過程,情感活動有一個入境入情到動情抒情的發展過程。多讀課文不是傻讀課文,而是讓閱讀層層推進,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質量。讀中說感悟與體驗的要求也隨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讀詩句的一開始,從教師與同學的對話中,俺們不難看出,老師在學習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確的層次感,在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的情況下,抓住關鍵字詞品讀詩句,了解詩意,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說感悟說體驗還要選擇重點,忌泛忌濫。課文的重點往往是全文的精華所在,是深入閱讀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個片段,也可以是課文中的關鍵性詞句,即所謂的“文眼”“點睛之筆”。對課文的重點,首先要細細地讀,讀出課文的情味;繼而細細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與整體的有機聯系,體會字里行間豐富的內涵。例如,這堂課中,教師抓住“遍”,引導同學展開想象,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手法,將同學頭腦中的畫面再現,既體會了字里行間豐富的內涵,又進行了語言訓練,一舉兩得。

 。础檎n堂教學的生成而預設:

  生成是一種教學方式!吧伞睆娬{的是教師、同學、文本三者之間的互動,即同學在原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文本的對話交往,實現意義的獲得及自俺主體的建構。“生成”者,當然首先是同學,同時也是教師與文本,三者通過對話,一起進入一個新境界。

  同學的學習和發展具有動態性與整體性,教師在課前是很難完全預設的。正如鐘啟泉說的那樣:“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生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例如在這堂課中,老師引導同學通過組詞理解了“閑”的意思,讓同學明白了他們就是這樣勤勞。接著由 “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詩,讓同學體會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同學的回答是:(他們享受著大好的春光,神往著幸福的生活,累并快樂著。)在此基礎上,老師順學而導,說:對,在春天,他們不只播下的是種子,還有希望!他們春天播種希望,秋天豐收碩果,累,但快樂地享受生活。

  同學在原來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文本的對話交往,獲得了新的自俺體驗,進入一個新境界,使課堂真正成為了極富生命力的課堂。

  五、感悟

  閱讀教學中,只有在關注同學個體差別,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同時,對同學的價值取向,創意閱讀進行正確引導與評價,重視同學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導向,才干使語文課堂成為真正富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才干讓同學在閱讀活動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生長起來。

古詩詞教案 9

  學習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激趣導入

  1、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2、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學生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1、學生邊瀆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舉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人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書設計

  課后小記

古詩詞教案 10

  5.古詩詞三首

  教學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恫创现蕖肥菍懢笆闱,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并不遙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情。三個地名是理解詩句的基礎,“只隔”有助體會詩情,“綠”是謝謝用詞的范例!肚锼肌肥菙⑹率闱,借助寄家書適當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芭R行又開封”是個教學生長點。如果說,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是肅殺的秋風引起,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它融寫景、敘事于一體,是一首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耙怀獭薄ⅰ耙怀獭,“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詩歌意境的`體會!肮蕡@無此聲”意味無窮,是個有力的生長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激發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引用詩詞的興趣。

  2.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三首詩詞的對比學習和拓展,初步了解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3.通過對三首古詩詞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家鄉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4.通過對重點字詞的品讀,學習古詩詞用詞的確切性。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積累并內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體會三首詩詞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感受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學習兩首古詩《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課時:學習詞《長相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單元導入,明確目標

  1.出示幾句古詩,讀讀,說說這些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達的?(思鄉情:寫景、敘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還知道哪些思鄉的詞句,是如何表達的?

  3.出示單元閱讀目標:閱讀課文的時候,要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

  二、自主學習古詩兩首

  1.自讀,要求:逐句理解古詩,不理解的打上“?”。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2.同桌交流,討論疑難。

  三、全班交流,適當點撥

  1.明確兩首詩表達上的不同:寫景抒情與敘事抒情。

  2.交流詞句理解上的疑難,然后解釋整首詩。

  3.教師點撥,深入理解古詩意境。

  《泊船瓜洲》

  1)簡筆畫地理圖,理解“京口、瓜洲、鐘山”之間的關系。

  2)小討論:“一水間”、“數重山”到底是遠還是近?

  教師補充杜甫再次再次赴京的背景資料。

  3)一起學習關于“綠”的課后資料袋。

  4)感情朗讀,讀出憂慮惆悵的思鄉情。

  《秋思》

  1)體會“又開封”的行動細節。

  2)補白想象“意萬重”。(我們都不是游子,卻也想出了……漂泊在外的有子哦……)

  3)感情朗讀,讀出無奈為難的思鄉情。

  四、總結積累

  1.背誦古詩。

  2.作業本1~5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默寫古詩兩首,同桌批改,訂正。

  2.小結表達特點。

  3.介紹納蘭性德,引出《長相思》。

  二、閱讀整首詞

  1.自主閱讀,要求:逐句理解詞意;想想這首詩詞的表達特點。

  2.交流:

  1)明確:這首詞是融寫景、敘事于一體的。

  2)“一程、一程”,“一更、一更”,有連續不絕的含義,寫出了路途之遙遠,行軍之艱難,身心之煎熬。

  三、研讀“故園無此聲”

  1.補白體會“故園無此 聲 ”。

  這里是怎樣的聲音,故園是怎樣的聲音?

  2.拓展補白“故園無此 ”。(景、痛……)

  3.想象練筆:故園

  四、總結課文

  1.比較三首古詩詞的異同。

  題目   作者  背景    思鄉緣由      作者表現表達特點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詔入京  春意濃 追問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張籍  客居洛陽  見秋風寄寫家書   敘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征旅途中  遇風雪輾轉難眠   寫景敘事 傾訴心聲

  2.背誦這一課,同桌交換。

  3.完成作業本。

古詩詞教案 11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于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著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在學生朗讀中,注意正音!八颉弊x suō,“遮”讀 zhē,不要讀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了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蹦愀惺艿搅耸裁?

  六七里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梢愿惺艿胶⒆邮悄敲吹挠崎e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⑵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蹦憧吹搅耸裁?說說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讀。

  牧童牧;貋硪训近S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 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后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里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臥”。

  (可愛、調皮、疲倦。)

 、 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2、學習第二首詩:

  ⑴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弊x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為什么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 朗讀詩句:

  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么?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一、揭題,初知“美”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釋題:

 、 介紹作者辛棄疾。

 、 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⑶ 村居,詞的題目!熬印笔裁匆馑?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鄉村。)

  二、初讀,走近“美”

  1、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

  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學生再讀:

  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怎么辦呢?

  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可以看圖、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三、品讀,感受“美”

  1、通過剛才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獲:

  (先說前面的,再說后面的.,依次說。注意說話要有條理,先說字意、詞意、再說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笨磮D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簡樸的鄉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學生朗讀。

 、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音聊天說話。)

  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溫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 一對白發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么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面的內容。

 、 追問:

  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 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 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

  2、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3、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

  四、再讀全詞,回味“美”

  1、想一想:

  這對白發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情怎么樣?

  (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2、作者偶爾看到了白發翁媼的生活環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繼續品味“醉”字。)

  3、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你呢?

  4、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延伸“美”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古詩詞教案 1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A案

  課前準備

  配樂磁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牧童》

 。ㄒ唬⿵土暋端姟罚蹲x導入

  師:有一首題目為《所見》的古詩大家十分熟悉的,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1.全體同學齊背《所見》(清 袁枚所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突然閉口立。)

  2.交流《所見》一詩中的牧童形象。

  3.過渡:聽同學們背《所見》這首詩,仿佛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的樣子,現在,我也給大家讀一首題目就叫《牧童》的詩,看看詩中的描寫敢一個什么樣的牧童。

  4.師配樂范讀。

  5.生猜大意,交流詩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引導學生用一些詞來描述,如:悠閑、舒適、自在、自得其樂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詩意

  1.生自由讀全詩,要求讀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書、注釋、與同學合作,初步理解詩歌大意,并在小組內練習誦讀全詩。

  3.指名誦讀,正音。提示學生按一定的節奏來讀。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4.師生互動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

  5.師:請同學們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把詩歌的語言變成一幅畫面,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CT埃谎弁,盡是長勢茂盛的青草,晚風中,牧童吹奏的笛聲悠揚悅耳。黃昏時分,吃完晚飯,連蓑衣也不脫,就悠閑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賞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可閉起眼睛聽讀,想象畫面。交流聽后所感,師生互動評議。

 。ㄈ┰O身處地,感悟詩情

  1.師: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動交流。

  師小結:學習這首詩,使我們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我想,大家一定會記住這個牧童,記住他在風中吹奏的曲子,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3.誦讀全詩。結束本詩學習。

  二、學習《舟過安仁》

 。ㄒ唬┙柚嬅,導入新詩

  1.觀察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詩歌是怎么描寫他們的?

  2.生自由讀詩!罢凇,注意要讀翹舌音。記住字形。讀通、讀順全詩。

  3.通過讀注釋或借助工具書,基本理解詩歌大意。

 。ǘz查自學,深入探討

  1.指名讀詩,正音,注意“篙、棹”兩個生字的讀音。

  2.再讀全詩,并想一想,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沒有讀懂。

  3.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討。

  (全詩大意:一只不再揚帆劃槳的小船中間,坐著兩個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沒有下雨,這兩小孩居然撐著傘,仔細一看,原來他們撐傘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舞動著傘柄起到類似揚帆的作用。)

  4.說一說,這兩個小男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5.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兩個小童張傘使風的樣子。通過朗讀把兩個小童天真、淘氣的樣子表現出來。

  6.指名讀、齊讀。讀后點評。

 。ㄈ┎贾米鳂I,延伸拓展

  背誦兩首詩。預習《清平樂 . 村居》

  第 二 課 時

  一、課題導入,介紹知識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中間有個分隔符號,前者是詞牌,后面是詞的題目。)

  2.師生互動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3.師小結:詞原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詞鼎盛時期,句的.長短隨著曲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就是上下兩段。宋代的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詞人。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題入手,想象內容。

  師:課文描寫的村居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場景?詩人是怎么描寫的?

  2.練習朗讀,讀準生字音,讀順詩句。

  3.邊讀邊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困惑,或板書黑板,或與學生個別交流。提倡組內合作,借助注釋以及工具書,初步理解詞的大意。

  4.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正音、評價,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亡、剝”兩個字在本課的讀音。

  5.交流比較生僻、不易理解的詞。如,醉里、相媚好、亡賴。

  6.指名說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距離農家低小的屋檐不遠處,是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屋檐下,有兩個頭發發白的老頭、老太正借著酒意說著悄悄話。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老二呢,正忙著編織雞籠。最頑皮、可愛的莫過于最小的那個孩子了,瞧,他趴在溪邊剝蓮蓬,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三、發揮想象,加深理解

  1.師:這一家子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兩口正在說什么悄悄話嗎?

  2.生各抒己見。只要想象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

  3.這一家子的其樂融融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樣通過朗讀把這樣的一家子帶到我們面前呢?請同學們邊讀邊在頭腦里產生相應的畫面,看看他們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練讀。展示讀,集體評議,糾正。再讀。提醒學生在讀的時候是否表現出鄉村自然環境的優美,“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溫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輕松、活潑、愉快。

  四、改編歌曲,激發興趣

  1.師:詞本身就是為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建議學生自己嘗試配樂演唱。師可范唱蘇軾的《水調歌頭》,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生練習試唱。眾評議。

  五、總結談話,回歸整體

  1.師:關于詞、關于辛棄疾,我們才剛剛有了很膚淺的認識,希望同學們課外多閱讀些經典文學作品,吸取更多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2.誦讀全詞,結束本課時學習。

  六、布置作業,積累升華

  1.背誦課文。默寫《牧童》

  2.收集、背誦其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開展一次背誦比賽。

古詩詞教案 13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耕耘、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3、體會詩詞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增強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教學難點:

  體會詩詞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增強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一、談話導入,初步感知鄉村美

  1、導學:走進田園,就像走進了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

  我們剛剛欣賞了那獨特迷人的《鄉下人家》和充滿異國風情的《牧場之國》,相信這些美文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詩人筆下的鄉村又是怎樣的呢。

  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去領略江南的《鄉村四月》吧。

  2、“四月”是什么時節。

  (江南農村初夏時節)

  3、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4、你心中的“鄉村四月”是什么樣的。帶著這種感受再讀課文題目。

  二、朗讀全詩,感受詩的節奏美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再讀,注意詩句的停頓,讀出節奏。

  3、指名讀。

  教師指導學生對七言律詩進行有節奏的朗讀。

  4、教師檢查生字“蠶”“!钡念A習情況,相機糾正。

  指導“了”在這里的意思(結束)。當它做“結束”的意思講的時候,就讀liǎo。

  5、學生反復誦讀全詩。讀出韻律,讀出節奏。

  三、理解詩意,感悟詩的語言美

  1、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結合注釋說說詩的意思。

  2、引導學生匯報交流。

  3、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全詩。

  4、教師引問:讀完了這首詩,你對鄉村四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品味詩句,感悟詩的意境美

  過渡:淡雅的田園詩不但是一首動聽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畫呢。(出示:聽讀,想象畫面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里有怎樣的畫面呢。

 。ㄒ唬┢肺兜谝、二句(課件出示一、二句)

  1、教師引問:讀過這兩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綠原、白川、子規、煙雨)

  2、教師指導品讀:遍、滿。

 。ǚ椒ǎ鹤ピ娧郏

  (1)教師引問:除了山陵原野是綠的,這樣的綠還可以在哪里見到。(在屋前屋后、小溪邊……)(方法:想象畫面)

 。2)教師引讀: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一個“綠”字和一個“遍”字就把四月的鄉村那綠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把這美景通過你的誦讀表達出來吧。

  (3)教師導學:滿眼的綠色讓人感到單調,四月的鄉村讓你感到乏味嗎。

  還有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美。(白滿川)要是覺得只有綠色會顯得單調的話,那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會讓你失望了。

  3、教師導學:讀了這兩句,你仿佛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ā岸霹N鳥的叫聲”“春雨沙沙的聲音”)“子規”是怎樣啼叫的。

  (不停地叫著)

  4、教師導學:“雨如煙”是什么感覺。看圖片,用你的語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樣的雨。(蒙蒙細雨,像牛毛,像花針)

  5、教師導學:誰愿意聽著動聽的鳥叫聲,看著那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再讀讀這兩句詩。

  6、教師指導朗讀:一動一靜的杜鵑煙雨圖已呈現在我們面前了。讀出一動一靜的美感。

  7、小結:你們真了不起,憑著多誦讀、看注釋、抓詩眼、想畫面的法寶就走進青山綠水、杜鵑煙雨圖了。

  (二)學習第三、四句(課件出示三、四句)

  1、教師引問:要說前面寫的是景,那這兩句寫的是什么呢。這里的景美,人怎樣。(忙)

  2、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哪兩個字最能體現村民的忙碌。(才、又)

  3、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把農民忙碌的景象讀出來。

  4、教師導學:讀到這兒,你現在最想說什么。(農民可真辛苦,農民伯伯,謝謝你們。)

  5、教師引問:小孩子們在忙什么呢。除了人們,還有誰也忙起來了呢。

  怪不得詩人寫道:鄉村四月閑人少。

  過渡:在忙忙碌碌中,五月過去了,六月、七月過去了。

  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啊。

  (出示辛棄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教師引學:在感悟詩的意境時你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

  6、教師引讀:是啊。要不是“鄉村四月閑人少”,哪有這“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要不是“才了蠶桑又插田”,哪有這“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五、回歸整體,感悟詩情之美

  1、教師導學:前兩句和后兩句描寫的內容有什么不同。是啊,這鄉村四月既是絕美的山水畫,又是勤勞的農忙圖。

  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什么感情。(體現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與欣賞,也體現了詩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

  小結: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沒有具體寫人們是怎樣勞作的,只一句“才了蠶桑又插田”,就把鄉村四月的繁忙景象勾勒了出來。

  2、引讀古詩。

  農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一幅多美的畫面啊——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這如畫的美景正是因為——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從這里,我們也看到一種美,那就是農民身上樸實的美,勤勞的美。讓我們帶著這種贊美之情、敬佩之情再讀讀這兩句詩。

  第二課時

  四時田園雜興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教師引問:我們剛學了一首田園詩《鄉村四月》,誰來背背。

  一起來吧。

  (學生背詩)

  2、教師導學:田園詩向我們展現了充滿著鄉土氣息的田園生活。今天我們將走進另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田園世界,去感受那濃濃的鄉土味兒。

 。ò鍟n題)

  3、讀詩題,解題意。

  (1)教師指生來讀詩題,讀準字音“興”,讀出詩題的節奏。

  (2)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雜興”是什么意思。(雜興:各種興致。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四時”又指什么。

 。ㄋ募荆

 。3)指生連起來說題目的意思,再讀詩題。

  4、了解詩人。

  師生交流范成大的資料。(交流時,可以相互補充,取長補短。)

  5、小結: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其中的一首。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再讀,注意詩句的停頓,讀得有節奏、有板有眼。相機點撥朗讀節奏。

  3、教師檢查生字“晝”“耘”“績”的預習情況,相機糾正。

  4、學生再自由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田園風光。

  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先借助詩句下面的注釋,讀懂重點字詞的意思,把這些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每行詩句的含義,再把每行詩的意思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是整首詩的意思。)

  6、學生根據總結的學習古詩的方法進行自學。

  7、教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大概說說詩句的意思。

 。1)指出“傍、績、各當家”等重點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2)學生練說這首詩的意思。

 。3)根據練說情況,教師總結。

  借助注釋,能把詩的意思說完整;借助工具書,能讀懂詩意,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但在說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想法加進去。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并不是簡單地把詞句的意思串起來,可以通過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時間、人物等信息,這樣表達的意思就會更生動、更形象。

  指名說,同桌之間互相說。

 。4)學生再讀這首詩,注意停頓。(齊讀)

  三、精讀全詩,領悟意境

  過渡:同學們,我們不僅讀通了整首詩,而且讀懂了詩的意思。

  下面,我們就再一次走進詩歌,從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

  1、想一想,你覺得詩里哪兩句寫得最有趣。

  2、相機賞析詩句:“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教師導學:你為什么喜歡這兩句。這兩句主要寫了什么。

  指導學生看圖:孩子們在干什么。從一個“學”字,你體會到了什么。(天真、勤勞、可愛)

 。2)你們喜歡這些孩子嗎。

  通過朗讀表達你的情感吧。讀出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對孩子的喜愛之情。

 。3)教師引問:我們今天要學習《四時田園雜興》這首詩,先讀一讀,再想一想:為什么這些孩子要學種瓜呢。又在跟誰學種瓜呢。

 。ㄕ諔暇,是由于村莊兒女的熏陶、影響。)

  3、相機賞析詩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1)教師導學:這兩句詩寫了什么內容。

  村莊兒女是怎么“當家”的。

  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會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施肥……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2)村莊兒女這么勤勞是為什么。(建設美好的家園……)

 。3)小結:因為看到這些勤勞的村民,一個個天真好學的“童孫”,所以詩人興致勃發,不禁感嘆——“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齊讀)

  設計意圖:由意及境,逐步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感受鄉村與眾不同的生活美。

  四、總結全詩,升華情感

  村莊兒女日夜勞作,雖然繁忙、辛勞,但很快樂,孩子雖然不懂耕織,卻愛學做農活,也是快樂的。

  這樣和諧、恬適的勞動場面感染了詩人,讓詩人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愛上了這里勤勞樸實的人們,更愛上了這溫馨美好的田園生活。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再次朗讀古詩。

  五、拓展閱讀,積累古詩

  1、拓展閱讀:教師出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的其他作品和其他詩人寫的田園詩。

  2、教師導學: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化遺產之一,希望同學們課后多去積累,多去閱讀名篇佳作。

  第三課時

  漁歌子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教師帶領學生復習第一單元學過的詞——《憶江南》。

  2、教師導學: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同。

 。ㄔ~有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詞每句的字數有長有短。)

  3、教師引導: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的詞牌名叫《漁歌子》。(板書課題)生讀課題,師指導“子”的讀音。

  過渡:古代的詞譜上曲后,可以當歌唱,傳唱于大街小巷。這首詞描寫了怎樣的田園景色呢。

  讓我們走進《漁歌子》這首詞。

  二、初讀詩詞,讀出節奏

  1、學生自由讀一讀,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指名朗讀。這里有一個多音字,你發現了嗎。給其它兩個音各組一個詞。(“塞”讀sài,還讀sāi和sè。)

  3、教師出示:“白鷺、箬笠、蓑衣”三個帶生字的詞語。范寫“鷺”字,提醒學生“鷺”字上部表音,下部表形。

  “箬笠”兩個字都是竹字頭,指的是頭上戴的用竹子制成的帽子!八蛞隆钡摹八颉笔遣葑诸^,因為“蓑衣”是用草編織的。

  4、教師導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之后,我們還要試著讀出節奏。同學們拿出筆,邊讀邊標出節奏,試著讀出韻味兒來。(生自由練讀標節奏)。

古詩詞教案 14

  【教學目標】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通過體會韻腳的轉換感受詩中箜篌曲的特點,感知樂曲的音樂美;

  3、通過比較鑒賞,體會詩歌瑰詭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

  1、“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詞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培養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賞析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設備

  【教學方法】誦讀體味、合作探究、問題引導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解題導入

  李憑: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二、作者及作品風格簡介

  李賀: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時期的一個代表者,他繼承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幽奇神秘的意境。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

  [設計目的] “知人論世”,讓學生對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誦讀詞作,初步感知

  音樂是一種訴諸于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要用文字將其妙處表達出來就更困難了。李賀這首箜篌引可以說是“摹寫聲音之至文”,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這首詩,從朗讀中去體味音樂的魅力。

  1、聽范讀。

  2、學生齊讀。(自信)

  3、學生齊讀,讀出音韻美(要求:①舒緩、柔和 ②注意節奏和重音 ③注意語調)

  [設計說明]在反復誦讀過程中體會詞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

  四、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我們先替李憑設計一張演奏會海報,畫面上應有什么?

  時間:高秋(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 )

  地點:中國 晚唐(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樂器:箜篌(“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

  演奏者:李憑: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關于她當時的身價與聲名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彼康募妓囀艿搅嗽娙藗兊臒崆橘澷p,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所以李賀才用他的如花妙筆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

  2、大明星的演奏會一定有很多粉絲參加,參加李憑箜篌演奏會的除了詩人,還有哪些“聽眾”?

  云、江娥、素女、長安、紫皇、石、天、神嫗、老魚、瘦蛟、吳質、寒兔

  3、這些“聽眾”有什么特點?

  不僅有凡人,還有動物和天上的神仙,更有沒有生命力的云、石、天。

  [設計說明]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詞的結構和內容,積極醞釀感情進入詞的賞析。

  五、內容賞析

  1、云:

  優美悅耳箜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諦聽。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張”顯得飽滿,“頹”顯得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

  2、石、天

  補天的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石破天驚逗秋雨”,為什么 不是“下”秋雨呢?

  連秋雨都逗引下來了,應該是不由自主,音樂太迷人。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

  3、老魚、瘦蛟:

  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音樂的力量真了不起!能化腐朽為神奇!

  4、寒兔:

  月宮中嫦娥的寵物。蹲伏在一旁,任憑露水斜飛滴在身上,把毛浸濕,也不肯離開。

  5、長安:

  唐代的都城長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門,共十二門,所以稱長安為十二門。

  長安為都城,繁華熱鬧,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如今清冷的箜篌曲一經傳出,整個長安的百姓都沉默了,所以說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其實是長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樂曲聲中。——音樂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滲透力

  6、紫皇:

  “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聽過天上和人間最美妙的音樂,如今,李憑的箜篌曲把她們打動了,可見非同凡響。

  7、江娥:

  就是湘夫人,傳說中的湘水女神。因為丈夫舜的去世,她傷心欲絕,淚水落在竹子上化為斑竹,聽了李憑彈奏的箜篌,她又淚灑斑竹。

  8、素女:

  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

  9、神嫗:

  就是成夫人,身份——仙人;職業——箜篌頂尖極高手。做凡人的老師綽綽有余,可這兒卻用一個“教”字,為什么不是“學‘呢? 因為李憑的技藝太嫻熟了,引仙人競折腰,音樂太美了,那簡直就是“此曲只應人間有,天上能得幾回聞”,讓神嫗甘愿向李憑學習。

  10、吳質:

  吳剛,他因學仙有過,被罰在月宮中砍桂樹,樹創隨砍隨合。聽了李憑的箜篌聲,吳剛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倚著桂樹靜聽,徹夜不眠。

  六、技巧賞析

  1、剛剛我們討論了聽眾對樂曲的感受和反應,那么作者為何要寫這么多聽眾的反應呢?作者的目的是為了突出什么呢?(李憑演技的高超,樂曲的動聽,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里沒有直接描寫樂曲怎么動聽,那這是屬于描寫方式中的哪一種呢?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魚、瘦蛟,神話傳說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等等。李憑彈箜篌的樂聲連沒有感覺的靜物、無知的動物都為之感動,連高踞仙界的神仙們也被樂聲緊扣心弦。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樂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独顟{箜篌引》也是從虛處著筆,讓讀者自己體會李憑所演奏的樂曲聲是如何的優美動聽。

  2、那么這首詩有沒有正面描寫呢?同學們能找出來嗎?(寫音樂自身的音調、節奏、音色等)讓學生朗讀這句,看看這句中樂曲是如何變化的?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昆山玉碎(壯其聲之清脆) 有時激越得像昆侖美玉碎裂的聲音,鳳凰叫(壯其聲之和緩) 有時又柔和得像鳳凰對舞唱和的聲音,芙蓉泣露(壯其聲之慘淡) 有時凄傷哀怨,像是帶露荷花在哭泣

  香蘭笑(壯其聲之冶麗) 有時又明快歡樂,像是盛開的蘭花在微笑

  3、那么在這一句中有修辭手法嗎?什么修辭手法呢?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寫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耙月晫懧暋辈皇峭ǜ,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寫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4、那么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有關音樂描寫的詩歌呢?( 白居易的《琵琶行》)

  讓我們回顧《琵琶行》中以聲寫聲的形象化描寫——(學生齊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側面描寫)

  思考:在這段節選中哪些是側面描寫?哪些是正面描寫? 最后一句

  七、比較鑒賞: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六、思考探究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體會詞中作者情感,整體把握詞的內容,突出教學難點。

  八、全詩總結

  一唱三嘆則回腸蕩氣,余音裊裊而繞梁三日。這就是音樂的魔力。不過這還未必是聽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李賀,才華橫溢的詩人,巧遇李憑箜篌,令他浮想翩翩,令他夢筆生花。最好的樂器、美妙的樂曲、一流的樂師遇到卓越的詩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憑箜篌引》這首千古不朽的詩篇。

  九、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聽《高山流水》,請大家試著用文學語言把聽這段音樂的感受描寫出來。

  【板書設計】

  《李憑箜篌引》李賀

  技法——以聲寫聲、以形寫聲

  樂曲——美妙動聽、技藝高超

古詩詞教案 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并默寫本詩。

  2.通過注釋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的詩句意思。

  3.結合相關詩句,體會這首描寫春天的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復習背誦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師:一年之計在于春。生活在嚴冬中的人們對春天總是有著強烈的企盼。是誰最先發現了春的蹤跡?李白說是柳樹,于是李白這樣寫道:“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蘇東坡說是鴨子,他則這樣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毛澤東說是飛雪,他寫下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其實都是詩人們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和描寫到的春天到來的跡象。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詩歌,看一看詩人韓愈是怎樣發現春天的特點的。(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的詩奇崛雄偉,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風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為詩”之評。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對照注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絕勝:遠遠勝過。

  煙柳:形容綠柳成蔭,望去如同煙霧籠罩的樣子。

  皇都:指京城長安。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春天!疤旖中∮隄櫲缢帧薄白钍且荒甏汉锰帯。)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學生借助預習,理解“天街”“潤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春雨滋潤細膩。酥:酥油。)

  (2)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3)教師歸納小結這兩句詩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近卻看不出草的顏色了。)

  (4)“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的特點。)

  2.理解本詩的三、四句。

  (1)理解“絕勝”的意思。(絕勝:遠遠勝過。)

  (2)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3)“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

  3.引導學生朗讀全詩。

  (1)展示體現本詩意境的教學掛圖,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生看圖聽教師朗誦。

  (2)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用自己的話簡述全詩大意。

  (3)抽學生單個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相應作指導。

  (4)讓全班學生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么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3)引導學生帶著贊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早春的美麗景象,呈現給我們無盡的美感。指導學生搜集整理一些關于“春”的寫景的詩詞名句。

  板書設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遙看無

  最是 春好處

  絕勝 皇都

  教學反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寫景詩,贊美了當時京城長安的早春微雨時的優美景色。指導學生學此詩的關鍵在于領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詩的前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來體現的,應將此作為教學的重點。

【古詩詞教案 】相關文章:

經典古詩詞07-29

經典古詩詞03-05

古詩詞好句01-07

中華經典古詩詞02-24

落花古詩詞03-14

古詩詞賞析03-07

語文古詩詞04-12

經典古詩詞【精】06-12

【熱門】經典古詩詞06-13

經典古詩詞【推薦】06-1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 |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少妇 |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 | 日本欧美在线α免费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