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原文】
此腔自虜傳至邊,飲牛馬即橫笛吹之,不鼓不拍,聲甚凄斷。聞兀術每遇對陣之際,吹此則鏖戰無還期也。
邊頭春未到,雪滿交河道。暮沙明殘照,塞烽云間小。斷鴻悲,隴月低,淚濕征衣悄。歲華老。
譯文
這支曲子原在金人統治區域流傳,又隨著金兵的南侵流傳到宋朝邊境,金人飲牛馬時就橫笛而吹,不需要鼓樂伴奏,也不用牙板節拍,樂聲極其凄涼悲壯,金兵統帥兀術特別喜歡這首歌曲,每當兩軍對陣之時,一聽吹奏此曲,就斗志昂揚,鏖戰不休。
邊塞的春天還未到,積雪覆蓋著交河的大道。黃昏時,落日殘照白茫茫的沙漠,邊塞的烽火臺高高聳入白云間,顯得很小。失群的孤雁聲聲悲鳴,隴山上明月低懸,戍邊將士思鄉的淚水悄然沾濕了身上的軍衣。不知不覺之間年華已老。
注釋
飲馬歌:詞牌名。始見于曹勛詞,產生于金國。《松隱樂府·序》記,金人放牧,飲牛馬即橫笛吹之,不鼓不拍,聲甚凄斷。單調,三十四字,八句六仄韻。
交河:古縣名,治所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交河城故址。這里是泛指塞外。
塞烽:塞上烽火。
歲華:年華。
【作者簡介】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靖康末年(1127),作者隨徽欽二帝北遷,行至燕山遁歸,紹興中又奉命使金,對北方的情況比較了解。這首詞的曲子原在金占區流傳,作者據以填詞并題名為《飲馬歌》,雖非自撰腔,但配以歌詞則屬首創。
賞析
讓人真切感到其傷悲之深,亦可見戰爭并非廣大胡人士卒的意愿。
“邊頭春未到,雪滿交河道”,這是寫邊塞的氣候。邊關氣候嚴寒,遍布積雪,氣候惡劣。“暮沙明殘照,塞煙云間小”,這是寫邊境傍晚之景。日暮時分,夕陽灑在沙漠上,黃沙發出一片亮光。遠處烽火臺上點著烽火,其煙塵升騰到云間變得越發細小,并逐漸模糊。這邊塞之景雄奇而顯孤獨荒寂。“斷鴻悲,隴月低,淚濕戰袍悄。歲華老”,鴻雁和月亮是最引人相思。“斷鴻悲,隴月低”,孤雁哀鳴,隴月低垂,渲染出一片凄清。后兩句則直接抒情,詞人因思念家鄉而暗自垂淚,那淚水多得都浸濕了戰袍。句末一個“悄”字耐人尋味,他只能悄悄落淚,因為他仍在戍邊,不應哭泣,但他確實是年事已高,應告老還鄉了。
這首詞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易于傳誦。
【飲馬歌·邊頭春未到】相關文章:
幸運過了頭03-03
夢見獅子頭06-19
夢見打別人的頭09-12
夢到雙頭蟒蛇11-15
馬蘭頭作文12-18
歌的作文03-12
夢見老公頭流血06-10
挑馬蘭頭作文10-15
[精品]馬蘭頭作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