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案古詩兩首,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教案古詩兩首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學習“竹枝詞”文學特色,了解雙關修辭手法,體會本詩中諧音雙關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探究本詩“諧音妙用”、“畫面優美”、“鄉土味濃、雅俗共賞”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了解雙關修辭手法,體會本詩諧音雙關表達的作用。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峽民歌視頻)剛才看到的是三峽地區的一些民歌,其實在古三峽一帶還有一種民歌,這種民歌含思宛轉,清韻悠遠,音調和諧,明朗歡快。后來有文人非常喜歡,于是就仿照這種民歌形式填寫了很多詞,后來就演變為一種新文學形式,叫竹枝詞。
(播竹枝詞概念幻燈片)竹枝詞是流行于古三峽地域的一種民歌,含思宛轉,清韻悠遠,音調和諧,明朗歡快。人民在勞作之余,成群結隊在江邊、堤畔吹笛、擊鼓,邊唱邊舞,抒發內心的感情,驅散一天的疲勞,是三峽人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唐代詩人劉禹錫將竹枝詞翻作新詞,發掘升華為一種著名的詩歌載體,從而將“竹枝詞”推向了藝術頂峰,盛行于世。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劉禹錫寫的《竹枝詞》。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介紹(播劉禹錫簡介幻燈片)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政治上主張革新,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
三、整體感知,了解其基本意思
1、師范讀(播竹枝詞詩歌幻燈片)
2、生齊讀
3、生互相交流,明確詩意
4、師具體解讀詩意
(過渡:剛才翻譯過來,發現很多同學很有疑惑,這首詩既然是情詩,但后面一些句子實在讓人捉摸不定,怎么又寫了天氣了呢?這個就涉及到本詩的一個特色,諧音雙關,下面我們來詳細探究)
四、審美探究
1、諧音妙用
(1)關于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A、語義雙關:借助詞語的多義關系構成的雙關叫語義雙關。
一猴死,見冥王,求轉人身。王曰:“既(1)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即喚夜叉拔之(2)。方(3)拔一根,猴不勝(4)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選自《笑林》)溥儀登基
B、諧音雙關:即利用詞語的同音或近音條件構成的雙關。
六、七、八、九,沒食(十)孔夫子搬家--盡輸(書)
結婚送梨,意離婚之意,送東西別送鐘,意送終之意,意即逝世。
(2)分析本詩雙關妙處
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后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里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就是每年的端午前后,正是江淮入梅時,接下來將是一個月左右雨不止的日子,所謂黃梅時節家家雨,這個時候應該是農歷的五月)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們東方女性的含蓄美,不像現在有些歌里唱的“死了都要愛,親愛的你怎么不在我身邊”。
拓展:劉禹錫的竹枝詞,用晴的諧音暗喻“情”。大概這也是一首較早的諧音竹枝詞,后人在寫男女戀情上常常用這種方法表達,甚至將一些方言、歇后語也入了詩。如元人倪瓚有一首竹枝詞:
心愿嫁郎郎不歸,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盡白蓮根無藕,打破蜘蛛網費絲。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未過門的丈夫還沒回來,這位少女帶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個比喻。說丈夫該回來不回來,不如江潮那樣如期;說踏盡白蓮池也尋不到藕(偶的諧音),說打破蜘蛛網費了絲(思的諧音)。這后一句可能是當地的歇后語。
(3)體會詩意,分批朗誦
找4個同學(2男2女),配樂朗誦并點評
(過渡:同學們的詩歌把老師仿佛又帶到了美麗的柳葉湖邊,看,春風里,如絲如夢的柳條下,一個頭戴金釵,雙眼含笑,手挽著竹籃在湖邊洗衣服的漂亮姑娘。她突然癡情地望著湖那邊……)
2、畫面優美
放歌曲MV《竹枝詞》,并在視聽感受中想像美好的畫面,并讓學生思考五分鐘,寫下一個美景片斷(寫意境散文,繪心中夢想)
請同學念自己寫的片斷,并作點評。
師出示一個片斷:
春光融融的岸邊,青青的楊柳枝兒隨著春風蕩漾,不時輕撫過平靜的江面。悠悠的聽到江上的阿哥在唱著歌兒,如癡如醉!東邊是陽光萬里,西邊確是春雨綿綿,說不是晴天吧,可卻有太陽!
3、雅俗共賞,鄉土味濃。
竹枝詞是由民歌蛻化出來的,民間的口語、俚語皆可入詩,且極少用典,讀起來瑯瑯上口,雅俗共賞。正是由于在竹枝詞里用了大量口語、俚語和地方鄉音,讀起來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和生活氣息。
這首詩,就吸取了巴土民歌的精華,我們可從土家族流傳已久的情歌中,找到它的原始形態。土家族情歌有一首是這樣唱的:
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
你看路邊那個妹,又想戀郎又怕人。
這兩者相比,形式一樣,內容相近,但仔細品味起來,自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別。竹枝詞正是以俗為特色。歷代許多優秀的竹枝詞恰恰是淡語中有味,淺語中有情,俗語中含雅。
五,復習詩歌,賽詩讀詩
小結:通過以上的賞析,我們對竹枝詞這一文學藝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賽詩讀詩的活動。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贈汪倫》
莫愁前路無知己,……高適《別董大》
勸君更盡一杯酒,……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海內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友情詩句
慈母手中線,……孟郊《游子吟》
遙知兄弟登高處,……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師北定中原日,……陸游《示兒》
--親情詩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六、作業
背誦并默寫本詩
六年級語文教案古詩兩首2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背誦古詩。
2、難點:體會古詩蘊含的情感;“籬、疏”的識記,“追、燒”的書寫。
教學準備:
投影儀、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個字,會寫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小草》,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小草?小草在一年當中有什么變化?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草的古詩。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介紹作者)
3、看古詩課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學習
1、按照自學方法四步驟預習古詩。
2、檢查自學情況。
◎個別讀,正音。
◎個別讀,比比誰讀準、讀通、讀順了。
◎齊讀
◎組內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
三、朗讀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當引導點撥。
◎如:“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長得很茂盛。
◎如“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隨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枯、榮”是一對反義詞,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盡”可用箭筆畫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讀指導
3、情境背誦
我們來做個游戲,你放學回家把這首古詩背給家人聽,我們一起來演一演。
◎師生情境表演
◎生生之間互演。
◎齊背古詩
4、小結
四、比賽背誦
五、指導書寫
1、觀察字型及結構特點。
2自主試寫“未、店、枯、榮、菜”,評價再寫
3、教師指導書寫“追、燒”。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個字,會寫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宿新市徐公店》,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認讀詞語枯木逢春枯樹光榮
2、聽寫:未來追趕枯樹燒火光榮洗菜青菜店門
3、背誦古詩《草》
4、我們接著來學習另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介紹楊萬里。
二、自由朗讀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圈出不懂的詞語,試著自讀自悟。
三、小組朗讀
1、個別讀,正音。
2、個別讀,比比誰讀得好。
3、小組齊讀。
4、組內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疏疏、未、走等詞語的理解)
四、小組賽讀
1、認讀生字住宿徐徐籬笆稀疏未來
2、賽讀古詩(師讀——生讀——小組讀)
五、暢談發現
1、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象有什么新的發現?
2、你對春天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3、小結:春光無限好,春天具有無窮的樂趣!
六、比賽背誦
七、指導書寫
1、觀察字型及結構特點。
2、教師指導書寫“徐、宿”。
3、學生抄寫生字。
八、遷移使用,拓展想象讀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圖,我能編個故事。教師作業布置: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
六年級語文教案古詩兩首3
一、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作者在描繪千里江南明媚可愛的春光的同時,也慨嘆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諷喻之意。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象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誦讀引入
1、指名背誦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杜牧
2、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
(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3、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
(2)分組讀。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4、教師范讀
5、再讀古詩,結合旁邊的.注釋,理解詞語或詩句的意思。
6、學生交流收獲,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自由誦讀,體會詩意
(一)前兩行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學生交流對詞語的理解。
3、理解“千里”是虛指,在這指的是遼闊的江南地區。
4、理解第一句詩的意思。
(二)后兩行
1、提問:詩歌的后兩行描寫什么呢?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小組交流(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集體交流
5、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許許多多的寺廟,有多少樓臺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三)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組交流:這首詩抓住了哪些景物來描寫春天?描繪了春天怎樣的畫面?
五、拓展延伸
師: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讓我們一起來咱們春天吧!看屏幕齊讀古詩:
春日
[宋]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六、作業
背誦《江南春》
板書設計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
寺廟多 憂國憂民
六年級語文教案古詩兩首4
教學目標:
1.通過讀詩句,理解詩中所表達的偉大的母愛。
2.學習生字,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詩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具準備:
《游子吟》歌曲錄音,課文中插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偉大而平凡的愛,這種愛無時無刻地縈繞在我們的周圍。對,這就是偉大的母愛。你能從日常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父母是怎樣關愛你的嗎?(學生暢談)
2.解題。
游子吟:古時歌曲的名稱。這首詩表現的是偉大的母愛。
3.簡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未能成功。直到45歲才中進士,一生貧困窮寒。
二、自讀詩文,掃清障礙。
1.請大家自己讀全詩,學習生字,通過查字典、查資料等多種方式理解詩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詞。
2.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學習成果。
三、細讀詩文,理解意思。
1.解題。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吟:輕輕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讀詩。
②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線:穿針引線。
④指名讀詩,說說詩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親穿針引線,兒子要出門遠行,趕緊把衣服縫好。
(2)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①指名讀詩。
②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臨行:快要走的時候。
密密:細細密密。
歸:回來。
③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不懂詩句作出解釋,說明。
意恐:生怕,擔心。
遲:晚,比規定的時間或合適的時間靠后。
④指名讀詩,并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臨走前,母親還在細細密密地縫著。生怕兒子在外遲遲不能回來。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①指名讀詩。
②說出你對詩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這里指游子。
三春暉: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暉:陽光。
③教師補充解釋。
言:說。寸草: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兒女的心意。
報:報答。報得:報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讀詩句,說出這句詩的意思。
誰說那小小的草兒赤子的心,能報答得了陽光母親的恩情。
3.指名讀全詩,兩人互說詩句的意思。
4.從詩中的哪些詩句中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關心?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手中線”“密密縫”)(年邁的母親手中那一針一線充分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關心。)
5.教師小結:這句不僅寫出了慈母為將出門遠行的兒子細針密線地縫制衣服的動作神情,而且寫出了母親的內心世界,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真摯感人。
6.齊讀最后一句,這里把陽光、小草分別比作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這里把小草比作兒女的心意,把陽光比作母愛。比喻意味深遠。)
四、聽錄音,看畫面,寫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錄音,展放課本中的插圖。請學生想象一位母親在兒子即將出門遠行前,借著燈光為兒子縫制衣服的情景,再寫下來。
2.同學相互交流。
五、作業
1.背默兩首古詩。
2.搜集有關思念家鄉、親人的詩句,記錄在作業本上。
六年級語文教案古詩兩首5
教材: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人教版)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②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
3、情感目標:
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抒發的強烈愛國情感。
學習重點、難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學習準備:
搜集有關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資料。
學習方法:
讀中感知、感悟、體會。
學習安排: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開課
老師渲染氛圍:今天老師的心情非常沉重,因為有一首詩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心。這首詩就是我國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臨終時留給兒子的遺言。學生在老師渲染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第一首《示兒》
1、自學。
①自由輕聲讀幾遍詩句,思考能讀懂詩中哪個詞語或詩句。
②再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讀詩,看又能讀懂哪些內容。
比如:
a、可以結合文中注釋,抓住重點詞去讀詩。
b、也可以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去讀詩。
C、更可以同桌商量著去讀詩。
2、匯報。
告訴老師你讀懂了那些內容。
①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教師鼓勵、點拔讀詩方法。
②結合學生的體會指導朗讀。
3、探究:
①引導再讀詩句,質疑。
②分小組討論,探究疑點。
③學生交流小組學習情況,教師相機指導、小結。
板書:不見示兒九州同告知
4、小結: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呵!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
②背誦詩句。
過渡:我國有許多這樣偉大的愛國詩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稱為“詩圣”的愛國詩人杜甫,他一生憂國憂民,在聽到祖國重歸統一時,欣喜若狂,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投影顯示詩)
三、學習第二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讀詩:
自由多讀多體會,如果發現有不明白的詞句可以問同桌、前后排同學或老師。
2、學詩: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學習這首歡快的詩。
比如:
a、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練習表演讀,加上適當的動作去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b、愛講故事的同學可以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與自己的體會練習描繪詩句的情景。
c、擅長表演的同學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練習表演。
d、如果還有更好的學習方法自然都可以試一試。
3、悟詩:
分別展示學習方法、結果、體會。
4、誦詩:
①放聲自由朗讀。
②帶上愉快的心情背詩。
四、總結。
1、建議學生通讀兩首詩,去探究兩首詩的異同。體會兩位詩人抒發感情之同,表達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師及時肯定,強調學習重、難點。
五、結課。
陸游流傳至今的詩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傳下來的也約1千4百多首,除了我們學過的,同學們下課后,還可以再去搜集、閱讀、品味、欣賞;另外建議我們班委可以設計一次《古詩朗頌會》或《古詩書法比賽》;
比一比,看誰搜集的詩多;
朗讀的最有感情,書法最漂亮。有興趣嗎?
【六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相關文章: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4-05
語文古詩詞04-12
語文古詩閱讀及答案11-07
牧童古詩教案02-21
古詩《詠柳》教案01-17
古詩出塞教案01-02
中班古詩教案03-16
小班古詩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