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石蒼舒醉墨堂古詩翻譯及賞析
石蒼舒醉墨堂古詩翻譯及賞析
更新時間:2024-03-27 16:34:33
  • 相關推薦
石蒼舒醉墨堂古詩翻譯及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石蒼舒醉墨堂古詩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夸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

  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藝亦云至,堆墻敗筆如山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胡為議論獨見假,只字片紙皆藏收。

  不減鐘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

  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前言】

  《石蒼舒醉墨堂》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中先以調侃戲謔的語氣,稱譽石氏草書的神妙,其間又融入對人生、政治生涯的感慨。詩中說明自己與對方同樣是好書成癖,且以《莊子》篇名,表達進行書法創作時所感受到的無上快樂與精神自由。然后點出對方作堂起名“醉墨”深刻、美好的用意。再進一步具體而生動地稱贊石氏通過“堆墻敗筆如山丘”的苦練,書藝達到至精至粹的程度,以至獲得創作的神功和喜悅。詩中提出了書法藝術崇尚自然的可貴觀點:擺脫羈絆,放筆快意,追求創作的最大自由,是經由長期積累、艱苦勞動,終于水到渠成的境界。詩中還說明石氏是自己觀點的支持者和自己書法作品的珍愛者。最后反用古人典實作結,與篇首調侃戲謔前后呼應。全詩信筆點染,脫略故常,縱橫捭闔,無不如意,多使用書史典故,而無堆砌炫才之弊,但見議論風生之致。

  【注釋】

  ⑴石蒼舒:字才美,京兆(即長安)人,善草隸書。人稱“草圣三昧”。

  ⑵“姓名”句:《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⑶惝恍:模糊不清,這里形容草書變化無端。

  ⑷何能瘳:一作“何年瘳”。瘳,病愈。

  ⑸至樂、逍遙游:均為《莊子》篇名。這里用其字面含義。至樂,最大最高層次的快樂。

  ⑹“乃知”二句:柳子,柳宗元。不妄,不假。珍羞,同“珍饈”,珍美的菜肴。柳宗元《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凡人好辭工書,皆病癖也。”“吾嘗見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鹽酸咸者,不得則大戚,······觀吾子之意亦已戚矣。”

  ⑺“堆墻”句:《唐國史補》卷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棄筆堆積,埋于山下,號曰筆冢。”此謂石蒼舒勤學苦練。

  ⑻“駿馬”句:形容石氏草書神速,放筆快意,自由無礙。倏(shū)忽,疾速,指極短的時間。九州,指全國各地。

  ⑼意造:以意為之,自由創造。

  ⑽推求:指研究筆法。

  ⑾胡為:何為、為何。假:寬容,這里是作者的自謙。

  ⑿“不減”句:《法書要錄》卷一《晉王右軍自論書》:“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又《法帖釋文》卷五載唐懷素書:“右軍云:‘吾真書過鐘,而草故不減張。’仆以為真不如鐘,草不及張。”鐘張,指鐘繇、張芝,皆漢末名書法家。

  ⒀方:比。 羅趙:羅暉、趙襲,皆漢末書法家。

  ⒁完:完好。衾裯:泛指被子。

  【翻譯】

  人的一生憂愁苦難是從識字開始的,因此,只要能寫能認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更何況用草書來夸耀書法的神奇和快速,讓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發愁。我每每自笑曾經愛好草書,不想你也有這個“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還說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樂,非常稱心合意,和莊子的逍遙游沒有什么不同。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飲美酒能消愁銷除煩惱一樣。看先生這個樣子,我才領會到柳宗元說得不錯: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樣。先生在書法藝術也可以說達到了最高境界,用壞的筆堆在墻邊像山丘一樣高。興致來時,揮動筆墨多少紙都用得完,就好像駿馬一轉眼就踏遍九州大地。我的書法都是憑借想象力創造的,本來就沒有什么章法,一點一畫隨手寫來,也懶得去仔細推敲琢磨。為什么我的隨口議論獨獨被先生所容納,就連只字片紙也會收藏起來?如果用“不低于鐘繇、張芝”來評價先生,先生完全當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羅暉、趙襲差不多”來評價我,我似乎還要好些。從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張芝那樣臨池苦學,池水盡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絹與其先寫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來做被褥床帳。

  【賞析】

  蘇軾是大書法家,有多篇詩談到書法。像《鳳翔八觀》里的《石鼓歌》、《次韻子由論書》、《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和這首《石蒼舒醉墨堂》,都是膾炙人口的。那幾首詩都涉及論書,而這首詩純粹從虛處落筆,尤其特殊。

  這是蘇軾早期的七古名篇。他后來的七古中常見辯口懸河、才華橫溢的特色,這首即是這種特色早期成熟的表現。堂名“醉墨”就很出奇,詩也就在這名字上翻騰。

  起首明要恭維石蒼舒草書出眾,卻偏說草書無用,根本不該學。這種反說的方式前人稱為“罵題格”。第一句是充滿牢騷的話。這些牢騷是和蘇軾那段時期的感受分不開的。在鳳翔的前期,知府宋選對他很照顧。后來宋選離任,由陳希亮接任。陳希亮對下屬冷冰冰的,又好挑剔,甚至蘇軾起草的文字,他總要橫加涂抹。蘇軾對此很不滿,在詩里也有所表現,如《客位假寐》。蘇軾到了京城,正值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張變更法度,蘇軾也不滿意,以致后來因此而遭放逐。這時雖未到和王安石鬧翻的地步,但心里有牢騷,所以借這首詩沖口而出。這句話表面上不怎么樣,但把“憂患”的根源歸于“識字”,是有點驚人的。至于“憂患”到底何在,作者卻一點即收,留下想象空間。古人輕視識字的,要數項羽最有名氣。他認為字不過用來記記姓名,不值得學(《史記·項羽本紀》)作者巧妙地用了項羽這個典故而不落用典的痕跡。開頭說,識字本是多余的事,更何況認草字;寫草字,又寫得龍飛鳳舞,讓人打開卷子一看驚嘆不己,那就更不對了。“惝恍”二字形容草書的變化無端。“令人愁”明貶暗褒。這兩句緊緊呼應下文“興來”二句。這四句破空而來,合寫兩人而側重對方。

  五六二句從詩人到對方,在章法中是轉換之處。蘇軾是書法家,《次韻子由論書》一開始就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用“我嘗好之”對比“君有此病”,也是明貶暗褒。“病”指其好之成癖,暗伏對方草書功力之深,引出下面六句正面點明“醉墨”的旨趣。七八兩句把《莊子》兩個篇名用來贊美對方草書功力之深。九、十兩句正面點明以“醉墨”來命名的用意,十一、十二兩句又用柳宗元的比喻回應“君有此病何能瘳”,看似批評,實是夸獎。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不倦,造詣必深。下面四句即是正面贊美。這四句極有層次,首句總提,次句暗用前人“筆冢”(如王羲之、智永、懷素等)的故事寫其用力之勤。接下來寫其造詣之深,這是用力之勤的結果。這兩句又和篇首“神速”句呼應,一正寫,一比喻。條理井然,語言飛動。

  “我書”四句回到詩人自己,呼應上文“我嘗好之”句。詩人先謙稱自己的書法“本無法”,即不合規矩,“點畫”句和“惝恍”句相應。接下兩句反問石蒼舒為何對他的書法如此偏愛,表面上是詩人自我否定,實有自負書法之意。如果正寫就顯得乏味,而且易流為詩人的自我吹噓,用反詰語氣來表現,供人回味,深得立言之體。懷素說:“王右軍云,吾真書過鐘而草不減張。仆以為真不如鐘,草不及張。”“不減鐘張”句即翻用這個典故贊美石蒼舒。漢末張芝(伯英)和羅暉(叔景)、趙襲(元嗣)并稱,張伯英自稱:“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余。”(見《晉書·衛恒傳》)“下方羅趙”句即正用此典以收束“我書”。張芝人稱“草圣”,《三國志·魏書·韋誕傳》注說,張芝家里的衣帛,必定先用來寫字,然后才染色做衣服。他臨池學書,每天在池里洗筆,池水都成黑色了。結尾兩句,詩人又反用此典回應篇首四句,既點到了石蒼舒,又點到了自己。這四句都用寫字的典故,出神入化而又緊扣主題。

  這首七古體現出蘇軾的作詩本領。所謂“不余不欠”(趙克宜評語),就是既把題意說透,又沒有多余的話。這正是蘇軾風格的特色。善于在別人難于下筆之處著墨,把敘事議論抒情完全熔為一爐。語言形象生動,結構波瀾起伏,正說反說,忽擒忽縱,意之所向,無隱不達。如同天馬行空,去來無跡;細加尋繹,卻又綱舉目張,脈絡分明。正如作者所說的畫竹之妙:“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王維吳道子畫》)至于使用典故,更是信手拈來,頭頭是道,體現了作者廣博的學識。

【石蒼舒醉墨堂古詩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竹石》古詩賞析01-21

所見古詩翻譯賞析11-22

泛舟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2-15

春日朱熹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1-22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5

崔顥《黃鶴樓》古詩賞析及翻譯01-22

古詩無衣意思原文、翻譯、賞析02-19

[必備]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9-1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三级在线免费a免费看 | 尤物AⅤ国产在线精品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自拍另类片 | 亚洲欧美中文另类列奇 | 日本一本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