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望洞庭古詩
望洞庭古詩
更新時間:2024-03-11 08:09:02
  • 相關推薦
望洞庭古詩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古詩,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望洞庭古詩 篇1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

  一、詩中有以下幾個難點:怎樣理解“鏡未磨”,作者為什么要將“湖面”寫成“潭面”,這兩個難點在課堂上學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徹,經過探討,我認為可以這樣來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

  (1)怎么樣理解“鏡未磨”

  首先我先讓學生了解“鏡”。古代的鏡子。不是現在的鏡子,而是用青銅,經過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來,接著,我設計了如下的安排: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鏡未磨”的意思,“鏡未磨”是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鏡子,在表面上有一層凹突不平的感覺。然后在進行質疑,作者將湖面比喻成了鏡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覺,那是為什么呢?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覺是因為湖面有細小的波浪在輕輕地涌動,是湖面呈現出層層的波浪,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鏡未磨”的含義。在此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和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可以解決這個教學難點。

  (2)、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將“湖面”寫成“潭面”?

  在這首詩中,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是詩人認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寬闊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在教學之前,我為了讓學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書“湖面”、“潭面”,讓學生區別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過出示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懷。”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慢慢地明白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再聯系詩,通過學生反復地讀,理解詩人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的原因。

  二、未磨”;(2)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怎么樣讓學生通過恰當的語言將詩中的意境描繪出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掌握不是很好,描寫不是很形象,通過進一步理解,指導學生把詩的意境描繪出來。

  望洞庭古詩 篇2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賞析

  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選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瀏覽,沒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對它的注意,是這次在徐州聽民主路小學劉杰老師的課。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兩相和”的“和”,是讀第二聲,還是讀第四聲?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一、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廣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后來,引申為和睦、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由此不難發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后來隨著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著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但不管哪種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系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三、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涂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說來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語文試卷中就有一道判斷選擇題。它要求考生判斷“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是否正確。其標準答案認定: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我們的判斷。

  第二、“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我覺得,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么樣。《淮南子.脩務訓》上這樣說:“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說,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于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為,后一種說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性。

  為什么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

  望洞庭古詩 篇3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望洞庭

  知識提煉

  詩人生平:

  劉禹錫: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榮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是匈奴后齋)。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創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蔓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眠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涓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記錄。

  思想內容: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表達情感:

  劉禹錫通過描寫洞庭湖的美景,既表現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出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你知道下面的字在文中的正確讀音嗎?請在正確的讀音上打“√”。

  相(xiāng xiàng)和(hé hè)磨(mó mò)螺(luó ló )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劉禹錫。

  3、請你寫出下面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湖光:湖面的波光。

  兩:指湖光和秋月。

  和: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潭面:指湖面。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4、請用自己話說一說這首詩。

  風靜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銅鏡,平滑光亮。

  遙望洞庭,山青水綠。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銀盤里的一只青螺。

  5、讀古詩,回答問題。

  (1)詩中“白銀盤里一青螺”對洞庭湖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它是白銀盤。

  (2)詩歌第一句表現湖面的開闊寥遠,第二句表現夜晚湖面的遠平靜,第三句寫遠望湖中翠綠的君山,第四句再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作者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用民歌體裁來寫七絕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點,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注詞釋義

  和:協調,這里指水天一色。

  潭:指洞庭湖。

  磨:磨拭。

  翠:綠色。

  古詩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名句賞析——“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是一首山水小詩,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寥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點,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時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足見詩人的浪漫色彩。

  望洞庭古詩 篇4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詩。此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910題。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題君山[注]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對這兩首詩的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劉寺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

  B.劉詩中潭面無風句和雍詩中煙波不動句,都貼切地描繪了月光下湖面風平浪靜、山影凝重、朦朧而又靜謐的景象。

  C.雍詩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為是凝視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給人感覺湖水的顏色沒有君山倒影的顏色濃重。

  D.雍詩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們是古代傳說中堯的女兒、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關于這兩首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 ( )

  A.劉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B.雍詩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C.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詩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兩首詩都將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寫得高曠超俗,使人讀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那種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感覺。

  9.B.劉詩始句創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輝映和諧的意境。接著潭面無風句寫了明月披照,湖上風平浪靜,水汽縹緲、朦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試的巨大的銅鏡,寫出了月下洞庭湖朦朧、靜謐的美。雍詩只寫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煙波不動影沉沉寫洞庭湖風平浪靜,看見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寫因凝視倒影,所以只見翠山不見碧水。顏色濃淡相宜。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見到。況且雍陶的這首詩并無一詞半語提出月夜,所以煙波不動句沒寫月光下的景象。

  10.D.劉禹錫的《望洞庭》與其他寫洞庭湖的詩文相比不同,它選擇了月夜遠望的角度,別開生面、超俗。這首詩高瞻遠矚,視野高曠,千里洞庭盡收眼底,寫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題君山》超世人寫洞庭之處,是他別出心裁的以纖細精妙之筆寫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圖。但這首詩描寫點只側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還不能說高曠。劉、雍的這兩首詩,確屬工筆之作,描寫細膩,引人入勝。但從它的意境和氣勢的角度與《岳陽樓記》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如果說這兩首詩的感染力,能與《岳陽樓記》有同樣寵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強

  望洞庭古詩 篇5

  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

  《望洞庭》全文古詩如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前言】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望洞庭》載于《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此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注釋】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兩: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銀:一作“白云”。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譯】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拭的銅鏡。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青青的螺。

  【賞析】

  《望洞庭》作于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秋,劉禹錫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一次,劉禹錫轉任和州經過洞庭湖,觀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寫下了此詩。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景迷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望洞庭古詩 篇6

  【原文】: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閱讀訓練】:

  一、

  1、對詩句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A “涵虛”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寫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濟”句中的“濟”即渡,這句是說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閑居,“圣明”指當時的太平盛世。

  D 最后兩句中借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

  2、對此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 前四句寫景,扣“望洞庭湖”之題,后四句抒情,表“贈張丞相”之意。

  B 二聯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闊,下句以“波撼”顯氣勢。

  C 三、四聯以欲渡無舟、欲釣不能抒發了有心出世卻無人賞識的憂憤不平。

  D 這首詩意在表達希望能得到張九齡引薦,但在語言運用上卻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4、品味“蒸”與“撼”。

  5.“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描寫了洞庭湖 和 的特點。(2分)

  6.全詩抒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7.詩的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看著人家垂釣,自己只能白白地產生羨魚之情了。這里隱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8.“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二句,筆力千鈞,備受 后人贊賞。請作簡要賞析。(3分)

  9、這首詩主要的藝術特色是什么?請具體分析。(3分)

  10、請賞析“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的妙處。(3分)

  11、這首詩和杜甫的《登岳陽樓》都是以登覽為題材的'抒情詩,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

  二、

  1、這首詩的體裁是____________(1分),詩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設喻,揭示全詩的詩句是:_________(2分)

  2、全詩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現代漢語中成了一成語,它是___________,現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請簡要談談你對頷聯的理解。(2分)

  4、這首詩的寫景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聯系全詩看,作者在“欲濟無舟楫”一句中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3分)

  三、

  1、 說說“涵虛混太清”中“混”字的表達效果。

  2、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所展示的圖景。

  3、 從詩的最后兩聯中,我們可以窺定詩人怎樣的心曲?

  4、 詩的最后兩句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一、

  【參考答案】

  1、B

  2、C

  3、八月秋高,湖水盛漲,圓圓滿滿,與岸齊平;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景象極其壯闊。

  4、“蒸”字意思是蒸騰,給人以蒸蒸日上的動態感;“撼”字猶如萬鈞雷霆,“炸”得岳陽城天搖地動,這這兩句錘煉詞語,以靜襯動,凸現洞庭秋水虎吼雷鳴的勃勃生機。

  5.雄渾壯闊,氣勢博大

  6.想為國出仕,渴望得到引薦(意思相同即可)

  7.想做官而沒有途徑 希望張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8.云夢大澤水氣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運用對偶,表現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和雄偉氣勢。(共3分。意近即可)

  9.這首詩主要的藝術特色是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前半首寫洞庭湖,既是為了扣題,寫洞庭湖的壯麗,也是為了起興,為表現求薦出仕的主題做鋪墊。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薦,喻出仕的途徑;以“垂釣者”隱指官吏;以“羨魚”喻對仕途的向往;又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弦外之音,隱含求仕之意。

  10.這一聯用夸張的手法狀寫了洞庭湖宏闊壯觀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將洞庭湖煙波浩渺、漫無邊際、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現出來,寫得壯美,有生機有活力。“蒸”寫出湖面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云夢澤都受到洞庭湖的滋養哺育,“撼”寫出洞庭湖洶涌澎湃的氣勢,極為有力。

  11.這首詩抒發自己想得到錄用施展政治抱負,希望有人引薦的心情。杜甫的《登岳陽樓》感身嘆世,表現貧病困頓中的詩人憂時憂國的情懷。

  二、

  1、五言律詩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2、臨淵羨魚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實際的工作,就達不到目的。

  3、頷聯從視覺,聽覺,觸覺幾方面描繪了洞庭湖雄渾壯闊的博大氣勢,極富藝術感染力,尤其

  “蒸”字顯示出了洞庭湖豐富的積蓄,“撼”字襯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蕩,氣魄宏大。

  4、夸張。想渡過洞庭湖卻沒有舟楫,想出仕卻無人引薦,暗示作者想得到對方的援引。

  三、

  1、答:“混”字形象貼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勢浩淼與天相接的恢弘氣氛。

  2、答:水汽蒸騰,籠罩著廣大的云夢澤地帶,水波澎湃動蕩,岳陽樓好像也瑟縮不安愛的搖晃起來。

  3、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答:用典故;這是隱喻想做官二沒有途徑,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張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望洞庭古詩 篇7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最新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望洞庭》: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望洞庭古詩 篇8

  《望洞庭》翻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天的月色相互融合,水面風平浪靜,好像一面銅鏡還沒有打磨。

  遠遠望去,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和湖水,就好像白銀盤子里盛放著一枚青螺。

  《望洞庭》原詩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

  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

  望洞庭古詩 篇9

  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典型的干謁詩。干謁,顧名思義,古人為求顯聲揚名或經世致用而求見達官顯貴,希望他們能夠賞識自己,薦舉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這類題材的詩謂之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投贈當時位居宰相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器重。干謁詩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風骨、人格。有的滿篇卑躬屈膝,奴顏媚骨;有的滿篇叫苦不迭,乞人憐憫;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這首干謁詩則寫得情采飛揚,不卑不亢,點到為止,含而不露骨,實為干謁詩的精品。

  前面兩聯寫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壯景造勢,勢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漲,圓圓滿滿,與岸齊平;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涵”字點明洞庭湖汪洋浩闊,與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萬象的恢宏氣度,頗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平”字橫向著眼,極見湖水浩渺,視野開闊。“太清”縱向描繪,給人以天高地闊,玉宇澄清之感。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千溪萬河。三、四兩句實寫洞庭。水汽蒸騰,如煙似霧,仿佛江邊湖畔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水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蔥蔥。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洶涌,穩固如山的岳陽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顯得異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種濕漉漉,水淋淋的氣氛,給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動態感;“撼”字猶如萬鈞雷霆,“炸”得岳陽城天搖地動,幾近坍塌;極顯湖水喧囂動蕩,桀傲不馴的自然偉力。這兩句錘煉詞語,以靜襯動,凸現洞庭秋水虎吼雷鳴的勃勃生機。

  四句寫景,看似不涉干謁,不關情思,其實不然。才情卓異,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潑墨如水,濃描洞庭,決不是等閑之筆。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達心意,旁敲側擊而不顯山露水。這天地之間的浩蕩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經世致用的凌云壯志和積極進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張九齡寬宏大度,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壯景奇觀,驚天動地,隱喻風流俊杰即將橫空出世。此為借景傳情,托水言志!

  詩歌后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觸景興懷,就近設喻。詩人面對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滿腹經綸,滿面懷壯志,卻無人接引,無人知賞,不禁悲從中來,就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端居恥圣明”,意謂在這個偉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該一展宏圖,大有可為;現在卻是閑居無聊,浪費光陰。詩人心有不甘,氣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見人。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志,說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卻找不到門路。最后兩句詩人向張丞相發出呼吁。“釣魚者”暗指當政掌權的人物,其實是專指張丞相而言。這兩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權傾朝野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造福萬民,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謙卑遺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隱忍待發,將以有為的心機。

  縱觀全詩,寫景過半,干謁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釣,氣定神閑,雍容大度,稱頌對方,極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瀾動遠空,“欲渡無舟楫”,闡述心聲,不卑不亢,露壯志才情,隱寒傖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氣磅礴,才氣縱橫而又開合有度。如此干謁,實為天地之間第一等文字!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賞析

  這是一首在藝術上極有特色的抒寫羈旅之愁的詩篇,也是五絕中的寫景名篇。寥寥二十個字,便刻畫出一幅清新明麗的秋江夜泊圖。詩的起句,既點明了旅途中停留的地方,也為詩人興起愁思作了暗示,所以接著的一句,正面說出了“日暮客愁新”的主題。“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是一幅多么幽美淡雅的水墨畫。詩是藝術,是美,這首寫羈旅之愁的詩,把這“愁”寫得美極,清新明朗,閑雅靜謐。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贈孟浩然

  唐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遣興(其五)

  唐 杜甫

  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

  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清江空舊魚,春雨余甘蔗。

  每望東南云,令人幾悲咤。

  望洞庭古詩 篇10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

  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并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創作出《竹枝詞》、《浪淘沙》諸詞,給后世留下“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的民俗畫面。至于“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風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注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

  【注釋】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

  (4)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5)山水翠:湖光山色。

  (6)白銀盤:形容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這里用來比喻湖中間的青山。

  【譯文】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風平浪靜,就好像沒有打磨的銅鏡。遠遠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綠的顏色,恰似白銀色的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jun四聲)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

  望洞庭古詩 篇11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慶歷四年八月,劉禹錫被貶,在前往安徽和州途中,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了這首詩。

  ⑴下列詩文中不是描寫洞庭湖景色的.一項是(1分)

  A.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B.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C.銜遠山,吞長江

  D.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⑵善用比喻是本詩的主要特色,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2分)

  ⑶王老師認為,劉禹錫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請結合全詩說說理由。(3分)

【望洞庭古詩】相關文章:

望洞庭教學反思04-21

《望洞庭》教學反思03-18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詞鑒賞11-25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賞析01-23

望洞庭作文400字01-09

《望洞庭》教學反思15篇03-18

高中語文《望洞庭》說課稿02-20

《望洞庭》教學反思(15篇)04-06

望廬山瀑布古詩11-2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二区 | 五月天中文字幕综合网 | 日本狂喷奶水在线播放212 | 日韩制服欧美动漫在线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 尤物在线观看视频黄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