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鑒賞 篇1
銹針刺破紙糊窗,引透寒梅一線香。
螻蟻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東墻。
《梅花》譯文
用繡花針刺破紙糊的窗戶,引入梅花的一線清香。螞蟻也知道春天的美好,倒拖著梅花的花瓣往東墻爬。
《梅花》賞析
宸濠翠妃的這首詩,用了敏銳的審美情趣、充滿童趣的觀察視角,細膩傳神,堪稱不可多得的詠梅佳作。
詩人運用側面描寫,通過捅破紙窗、引透寒香,隔紙看梅,螻蟻拖花,寫出了可梅花盛開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喜愛之情。
女子向往春色,禁不住用繡針刺破一點窗紙,卻驚奇發現,滿園春色撲面而來,梅花香氣透過紙窗,沁人心脾。而螞蟻也似乎“聞香而動”,在春日里忙碌,倒拖梅花花片上了東墻。
“刺破””“引透”“倒拖”幾字,恰似一個個小小細膩的`片段,把春色之濃之嫵媚,以及對春的向往,表達的淋漓盡致。
與歷來的詠梅詩相比,這首詩,以新穎的角度,細膩的筆法,表現了獨特的意趣。這首詩構思巧妙,主人公歌詠梅花,始終不從正面描寫,無論是捅破窗洞,引透寒香,還是隔紙看梅,螻蟻拖花,都在側面點染,形成一句一折,句句間隔之勢,然毫無“隔靴搔癢”之感,反覺疏而不淡,興味盎然。此詩從小處入筆,觀察細微,情思宛轉,意態悠閑,這種審美情趣和作者的宮廷貴婦身份是頗為契合的。
《梅花》鑒賞
首句用“繡針刺破紙糊窗”,既點明了主人的女子身份,又暗示賞梅地點系在室內,前人詠梅詩句,如陸凱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贈范曄》)。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卜算子·詠梅》)。何應龍的“云繞前岡水繞村,忽驚空谷有佳人”(《見梅》)。作者都是身處戶外,直接觀物而得,而此詩別出心裁,主人捅破窗紙,隔室從孔縫窺看,所見者如何呢?這個問題,詩人并不忙于回答,而是先折一筆,“引透寒梅一線香”,使人未見其形,先聞其香。香味因從縫隙透入,所以縷縷如線,而由一也已即能得其香味,可見梅香之濃郁了。若從紙洞向外看,自可見寒梅盛開,一派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但主人公對這樣常見的套路已不感興趣,她將視點集中在東墻一隅:原來,一只小小的螻蟻正拖著一片梅花往墻上爬著。
這一“倒拖花片上東墻”的情形,本屬無情無意的自然現象,但經詩人“螻蟻也知春色好”的妙筆點染,頓成一幅充滿詩意生趣的精彩畫面。梅花不僅有傲霜斗雪的品格,而且以自己開放,報道著春天的信息,因此人們詠梅,往往寄托著對春天的欣喜,所謂“試向林梢親手折,早知春意逼人來”(馮山《山路梅花》)是也。這里,詩人借螻蟻拖花之舉,曲曲傳出對梅花的喜愛,即清新生動,又含蓄有味。試思,自然界蟲蟻尚知春天之美好,梅花之可貴,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們不更應該珍視這早春的信使嗎?
《梅花》作者簡介
翠妃即宸濠翠妃,朱宸濠的妃子,南昌人,《堅瓠巳集》載道:“宸濠寵甚,翠妃者,居綠英宮,宮飾綠。翠能吟善畫,尤被寵幸,尤《梅花》此作甚為濠所賞。
古詩詞鑒賞 篇2
望闕臺原文: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望闕臺譯文
譯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這里,遙望著京城宮闕。
我的心血如同灑在千山萬嶺上的濃霜,把滿山的秋葉都染紅了。
注釋
①望闕(quē)臺:在今福建省福清縣。為戚繼光自己命名的一個高臺。戚在《福建福清縣海口城西瑞巖寺新洞記》中記道:“一山抱高處,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闕臺。”闕,宮闈,指皇帝居處。
②十年,指作者調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這一段時間。從嘉靖三十四年調浙江任參將,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約十年左右。
③孤臣,遠離京師,孤立無援的臣子,此處是自指。
④宸(chēn)鑾(luán):皇帝的住處。
望闕臺賞析
此詩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發自己的丹心熱血。
首句“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此詩雖為登臨之作,卻不像一般登臨詩那樣開篇就寫景,而是總括作者在蒼茫海域內東征西討的卓絕戰斗生活。“寒”,既指蒼茫清寒的海色,同時也暗示曠日持久的抗倭斗爭是多么艱難困苦,與“孤臣”有著呼應關系。第二句寫登臨,又不是寫一般的登臨。“望宸鑾”,交待出登臨望闕臺的動機。“孤臣”,不是在寫登臨人的身份,主要是寫他當時的處境和登闕臺時復雜的心情。戰斗艱苦卓絕,而遠離京城的將士卻得不到來自朝廷的足夠支持,作者心中充滿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對此作者不無抱怨;可是他又離不開朝廷這個靠山,對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誠,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來到山前,于是望闕臺上站起英雄佇望京師的孤獨身影。至此,我們才會看到,第一句詩不是徒然泛設。它其實為下面的登臨起著類似領起的作用。沒有多少年艱苦的孤軍奮戰作前題,那么此次登臨也就不會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這一聯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闕臺,赫然發現:千峰萬壑,秋葉流丹。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滿懷,鼓蕩起想像的風帆。這兩句詩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會中的愛國將領忠君愛國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長達十來年的.抗倭戰爭中,作者所以能在艱苦條件下,不停懈地與倭寇展開殊死較量,正是出于愛國和忠君的赤誠。“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葉”向皇帝表達自己忠貞不渝的報國之心。雖然,王朝對自己海上抗戰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責難。但自己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雖凝如繁霜,也要把這峰上的秋葉染紅。作者輕視個人的名利得失,而對國家、民族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馳海御故。由于作者有著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愛國情懷,盡管是失意之作,也使這首詩具有高雅的格調和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這首詩用擬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鮮血,形象生動,在藝術表現上極富感染力,讀其詩,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不愧為千古傳頌的名作。
古詩詞鑒賞 篇3
《蓮蓬人》原文
芰裳荇帶處仙鄉,風定猶聞碧玉香。
鷺影不來秋瑟瑟,葦花伴宿露瀼瀼。
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裝。
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
《蓮蓬人》譯文
以菱葉作衣荇莖為帶的蓮蓬人,她如同純潔的少女居住在仙鄉。
即使秋風停止了,仍然散發著清香。
在秋風輕吹的時候,鷺鷥鳥早已飛逃遠方。
在寒露濃聚的深夜里,只有潔白的蘆花伴她入夢鄉。
她洗凈了滑膩的脂粉,更顯露出品格的高尚。
她脫掉了過去濃艷的矯飾,卻換上了如今純樸的淡妝。
這正好告慰在天的濂溪先生,她仍然潔凈地挺立生長。
永遠保持淡雅絕塵的風采,不隨殘葉墜入冰冷污穢的荷塘。
《蓮蓬人》注釋
蓮蓬:又名蓮房,是荷花謝后所結的果。因其挺生水際,飄逸高雅,風姿綽約,清香四溢,亭亭玉立如少女,故譽之為“蓮蓬人”。
芰(jì):即菱,水生植物。裳:作衣裳,名詞動用。芰裳,以菱葉為衣裙。語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荇(xìng):即荇菜,也是水生植物,帶:作帶子,亦為名詞動用,意即以荇莖為帶子。
風定:即風停。碧玉:青顏色的玉石,指蓮蓬潤綠而有光澤,如同美玉。
鷺(lù):鷺鷥,水鳥名,常棲水邊。瑟瑟:秋風聲,喻秋意蕭瑟。
葦:蘆葦。瀼瀼(ráng):露水很濃的樣子。
膩粉:舊時女子化妝的用品。呈:顯示。風骨:指正直者的不同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和風采骨氣。
褪卻:即脫去。“紅衣”與“淡妝”都是婦女的裝束,前者喻濃艷華麗的裝飾,后者喻淡雅純樸的風姿。
濂(lián)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別號:周一生酷愛蓮花,并著有《愛蓮說》名篇。稱:稱道,告慰。凈植,即潔凈地挺立著。
殘葉:深秋時殘敗的荷葉。寒塘:指秋時殘葉沉沒,冰冷污穢的荷塘。
《蓮蓬人》賞析
這是一首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的詩作。作者通過對蓮蓬人“芰衣荇帶”的外貌裝束,“風定猶香’的內在神韻,卻紅衣、學淡妝的綽約風姿,亭亭凈植的正直風骨的敘寫,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蓮蓬人的畫像,贊美了蓮蓬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節操和迎著秋風凈植荷塘的抗爭品格。作者正是假借蓮蓬淡雅絕塵的特征,寄托和體現自己對奴顏媚骨的鄙視,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更體現了作者敢于與世俗抗爭的精神。因此,全詩以詠蓮蓬為形,以抒情懷為本,正是作者立世為人的自況自勉,標舉風骨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對他人的忠言警諫。
全詩可分為四層。起聯側重述寫蓮蓬人的外表風姿:她以菱葉為衣,以荇莖為帶,居住仙鄉,清香不散,真是高潔雅致,體現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境界的神往。頷聯側重述寫蓮蓬人的典型環境:秋風蕭瑟,鷺鷥遠飛,夜深露濃,蘆花伴宿,勾勒出一幅秋景的畫面。這是作者另尋新路,獨立自持的寫照。頸聯側重述寫蓮蓬人的風骨神采。洗凈脂粉,脫去矯飾,換上淡妝,更顯高雅別致。是描其形,攝其神。這既是對蓮蓬人改紅妝為淡妝的實寫,又是作者與世抗爭的虛寫。尾聯側重抒發作者的勸諫之情:蓮蓬亭亭凈植,迎秋風,斗秋雨,沐秋露,不隨殘葉墜荷塘,永“呈風骨”。作者勸諫他人勿與鄙俗之輩同流合污,永葆獨立挺拔的本色。全詩至此,情感愈真,格調愈高,意境愈深。
這首詩通過對寒秋凄涼的荷塘上仍直立水際的蓮蓬美好形象的描繪,借物寓情,抒發詩人淡雅絕塵、高標凈植的人格理想。擬人的手法,脫俗的妙思,寄托著純潔的精神境界,顯示出崇高的品格追求。
《蓮蓬人》賞析二
《蓮蓬人》深得唐詩韻致,它優美動人,詩中有畫,反映出青年魯迅的高尚情懷與遠大志向,詩中的蓮蓬實屬作者的“夫子自道”。但奇特的是,他所詠贊的對象不是傳統詩歌中的花中君子荷花,而是鮮為人知的蓮蓬。這是另辟蹊徑,是魯迅作品的獨到之處。每一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歷史環境里,他本人的家庭出身,所受到的教育,生活經歷以及審美情趣共同組成的認知結構,就決定了他觀察和理解事物不可能是空白的,而是以“先有”、“先見”、“先把握”的“前理解”作為參照系作出自己的判斷。事實上詩中的創新就一直是在蓮蓬與蓮花相互比較中被體現出來的。蓮蓬究竟值不值得禮贊呢?我們先看本詩的第一聯。詩人對蓮蓬的描寫是:以菱葉作裳,紫荇為帶。它旁若無人,怡然自得像神仙般地生活在水鄉之中,身著奇裝異服是很平常的事嗎?不。從文化學眼光看,它帶有明顯地反世俗傾向。美國文化學家恩伯認為文化具有反變異的強制性。他說:“直接文化強制更為明顯。比如說,如果你穿的衣服不屬于我們文化允許的類型,就很可能會遭到社會的孤立。”①蓮蓬不怕嘲笑和孤立的行為是與屈原在《離騷》中所表現出的反世俗精神一脈相承的。屈原在被放逐后,不也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嗎!魯迅還認為,蓮蓬之特別可愛更在于它具有的吸引他人的內在氣質之美。我們知道花的香氣是靠風的傳播,而蓮蓬呢?即使無風(風定),那陣陣幽香仍不斷襲來。蓮蓬明明生活在水鄉,但魯迅卻將它說成“仙鄉”;碧玉香,是對蓮蓬蘊含的清新之氣的贊美,正是在對蓮蓬生活環境和蓮蓬本身的美化之中,寄寓了魯迅對蓮蓬極為贊美與欣賞的感情。
這初步的勾勒即使再準確、鮮明、生動,也只是二度的平面,因此從第二聯起,魯迅分別寫出蓮蓬在特殊環境中的表現與心態,盡可能給讀者以三維的立體感。雖然蓮蓬自認為它住在“仙鄉”。但實際環境如何呢?請看,那“瑟瑟”的秋風和“瀼瀼”的露水說明寒秋已到,君不見,寒冷已將鷺鷥驅趕得連影子也見不到了,凋零的大地只剩下白色的葦花與蓮蓬為伴了,這一聯中的“鷺影”、“葦花”與“瑟瑟”的秋風,“瀼瀼”的露水等意象組成的蕭瑟景象,不僅詩意盎然,最主要的是以蓮蓬與現實處境的矛盾來烘托其獨立不移、藐視困難的堅強性格。蓮蓬之可愛,還在于它有極其難得的厭惡浮華,喜愛淡泊的品性,這就是第三聯中所著重描寫的。中國古代詩人歷來之所以喜愛贊美荷花,大約是由于它有動人的姿容吧。杜甫有“雨浥紅蕖冉冉香”的名句。楊萬里則贊揚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是蓮蓬沒有這個優勢,它是在荷花謝了之后方才顯露出來。這時既沒有膩粉的香氣,又沒有光彩照人的紅衣,有的只是他那出于自然的素雅高潔的本色。這一聯的兩句詩既形象地反映出荷花的解體和蓮蓬自出的過程,又以對比的方式寓褒貶于其中,從而從另一個側面凸現了蓮蓬的剛正不阿的錚錚風骨。
如果說以上著重描述了蓮蓬的表現,那么第四聯就是他不愿隨波逐流與世俗沆瀣一氣的心跡的直接陳述了。在這一聯中,魯迅活用了宋人周敦頤的《愛蓮說》的典故。周敦頤稱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而在魯迅看來,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是蓮蓬,不是蓮花(荷花)。這種認識顯然比周敦頤高出一籌。由此,可以認為,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最基本的是,將蓮蓬與蓮花在相互參照比較中以突出前者的高尚情懷,既是作者借蓮蓬明志,也是一種自勉。對這首詠物寄情的詩,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它僅是一種擬人的修辭格的運用,從根本上說,由于它是魯迅人格在詩歌中的折射,它實質上是魯迅的生命形式在詩中找到了對應。蘇珊·朗格說:“藝術形式與我們的感覺、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動態形式是同構的形式……因此,藝術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夠將內在情感系統地呈現出來以供我們認識的形式。”②也就是說,這種擬人是魯迅人格在這首詩里得到充分體現的形式。而反過來說,也就是魯迅在蓮蓬人這一物象中找到自己人格精神的對應物。因此,歌頌贊美蓮蓬就成為“夫子自道”的自喻自勉了。
魯迅的硬骨頭精神是有口皆碑的,但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有一個過程。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發現,青年魯迅早就有意識地注意品格的鍛煉了。很明顯,這是這位偉大思想家人格的最初閃光。
《蓮蓬人》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1900年秋,是作者魯迅贈與弟弟們的一首詩,最早發現于周作人日記辛丑年附錄。署名戛劍生。魯迅逝世后,收錄在《魯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遺補編》中。
1900年秋,魯迅正在南京礦路學堂念書。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的時代。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和激烈爭奪,中國封建社會迅速崩潰;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清王朝昏庸腐敗,出賣民族利益,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斗爭,使得階級斗爭激化,民族危機加深。魯迅于1898年離開紹興故鄉,到南京求學。兩年中,他目睹帝國主義列強橫行中國。清王朝腐敗無能。統治階級大小官僚驕奢淫逸,人民生活動蕩不安;同時又經歷了戊戍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重大事件。這首詩正是借對蓮蓬人的贊頌,來表明他決不和惡勢力妥協,立志作一個高尚的人。
古詩詞鑒賞 篇4
人月圓
元·倪瓚
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
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
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
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譯文】不要再問前朝那些傷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臺。鷓鴣鳥哀婉地啼叫,東風吹著綠草,殘陽中山花開放。
我惆悵地獨自仰天長嘯,青山依舊,故國已不在,滿目盡是布滿蒼苔的喬木,一片悲涼。頭上的明月,柔和皎潔,仍是照耀過前朝的那輪,可是它又是從哪里飛來的呢?
【點評】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亡國之恨,故園之思,在亙古常新的大自然里慢慢消融。
普天樂·詠世
元·張鳴善
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
花倚欄干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
【譯文】在洛陽賞花,到梁園賞月,好花應不惜錢去買,明月也應不惜錢去買。依著欄干觀賞,花開爛熳,團圓夜舉酒問明月。月有圓有缺,花有開有謝,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過離別。花謝了,到了三春再開;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圓;人去了,什么時候能再來呢?
【點評】逝去的一切不會回返,誰能將遠去的人兒喚回?思念是一種病,久久不能痊愈。
白鶴子
元·關漢卿
鳥啼花影里,人立粉墻頭。
春意兩絲牽,秋水雙波溜。
香焚金鴨鼎,閑傍小紅樓。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譯文】鳥兒在花影里啼叫,少年站在墻頭觀看。姑娘和他情意相連,清澈的眼波溜溜地轉。金鴨鼎里焚上了香,姑娘悠閑地倚在小樓旁。月兒掛在柳樹枝頭,二人約會在黃昏之后。
【點評】一場風花雪月的戀愛!一個人總應該在人生的某一時刻好好談一場戀愛,青春的戀愛往往太匆匆,來不及好好品味;中年的戀愛往往患得患失,不能好好投入;老年的戀愛往往有點瘋狂,“老房子失了火,救不得!”
四塊玉
元·關漢卿
舊酒沒,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閑吟和。
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
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
閑將往事思量過。
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么!
【譯文】老酒喝光了,新酒也爽快地喝了,老瓦盆邊幾個良朋好友圍坐一團,喜笑顏開,意氣揚揚。和山野中的和尚、田叟一起飲酒賦詩,吟詠唱和。今天他拿來一對雞,我帶來一頭鵝,大家在這里自在消受一番,好不快活。
在南邊地里耕種,在東邊山上仰臥。經歷的世態人情那么多,閑暇時把往事一點點再想一遍。聰明的`是他,愚蠢的是我,有什么可爭的呢!
【點評】天下的事就讓聰明人操心去吧,肉食者謀之!吾輩閑人,喝幾杯劣酒,說半天風月,看螞蟻上樹,自得其樂!
駐馬聽·吹
元·白樸
裂石穿云,玉管宜橫清更潔。
霜天沙漠,鷓鶘風里欲偏斜。
鳳凰臺上暮云遮,梅花驚作黃昏雪。
人靜也,一聲吹落江樓月。
【譯文】笛聲象裂石穿云一樣高亢,笛子橫吹,音調就更雅正了。就象下霜天氣里的大漠,連鷓鶘也想要飛舞了。鳳凰臺上黑云遮蓋,梅花竟被驚動,化為黃昏的雪花。人聲都沒了,笛子的聲音把江樓上的月亮都吹落了。
【點評】音樂聲里的風花雪月。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寫過一首《中國旋律》的歌詞,“悸動的心跳,如青蔥春天,也神秘似秋;古老的智慧光芒,如櫻花綻放。中國旋律,涌流如江水;中國旋律,悠揚如笛聲;中國旋律,攜手來高唱,讓我們到永遠”,可以看出一個外國人對中國古典音樂和中國文化的感受。
落梅風
元·馬致遠
人初靜,月正明。
紗窗外玉梅斜映。
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時一般孤零。
【譯文】人剛剛靜下來,月色正是明亮的時候。白梅花枝斑駁地斜映在紗窗上。梅花偏偏弄影戲笑人,夜深了月亮沉落,庭院里一樣凄涼孤零的景象。
【點評】月照紗窗,紗窗映梅,梅花弄影。月落寒夜,人與梅花同憐。古人的喜怒哀樂都能在大自然,在田園生活里得到釋放和寄托。
撥不斷
元·馬致遠
布衣中,問英雄,王圖霸業成何用!
禾黍高低六代宮,楸梧遠近千官冢,一場惡夢!
【譯文】在平民百姓中,問千秋歷史曾出現過多少英雄,可是成就了王霸事業又有什么用!登高望遠,高高低低的玉米高粱地里,還可見六朝殘宮,荒草野樹下,遠遠近近都是達官貴人的墳墓,不過是一場惡夢!
【點評】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沉醉東風
元·胡祗遹
漁得魚心滿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個罷了釣竿,一個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兩個不識字的
漁樵士大夫。
他兩個笑加加的
談今論古。
【譯文】捕到了魚便心滿意足,砍到了柴就眼笑眉舒。一個拿起釣竿,一個收起斤斧。兩個人在林下水邊偶然相遇,交談起來,原來是兩個不識字的打魚砍柴的士大夫。他們兩個笑呵呵地談今論古。
【點評】漁樵代表中國文化中閑適避世的部分。古琴曲有《漁樵問答》,“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之漁樵一話而已。”
賣花聲·悟世
元·喬吉
肝腸百煉爐間鐵,富貴三更枕上蝶,功名兩字酒中蛇。
尖風薄雪,殘杯冷炙,掩清燈竹籬茅舍。
【譯文】俠肝義膽千錘百煉像爐中的鋼鐵,榮華富貴有如三更枕上莊生夢蝶似的虛幻。功名兩字恰似杯弓蛇影全是庸人自擾。世道似尖利寒風,人情似疾風中翻卷的薄雪,一盞燈照著一杯剩酒和半盤冷菜,還是掩好燈守著這竹籬茅舍。
【點評】《菜根譚》:“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富貴三更夢,福祿情愛九月霜。”
賣花聲·懷古
元·張可久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譯文】美人虞姬自刎在烏江岸,戰火焚燒赤壁萬條戰船,將軍徒然老死在玉門關。傷心啊!秦漢的烽火,讓百萬生民涂炭,讀書人只能一聲長嘆。
【點評】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天下紛爭,群雄逐鹿;立功塞外,開疆拓土;最讓讀書人感觸的卻是生靈涂炭,百姓遭殃!
古詩詞鑒賞 篇5
[先秦]先秦無名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
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作品賞析:
〖《呂氏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時墓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於是涂山人歌曰云云。於是娶涂山女。〗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于家室。我都攸昌。(○《書鈔》一百六。《類聚》九十九、《御覽》五百七十一并引《呂氏春秋》。○逯案。今本《呂氏春秋》脫此條。又《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載涂山之歌云。綏綏白狐。九尾<廠尨><廠尨>。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蓋據呂書又有增加。《樂府詩集》八十三引《吳越春秋》此歌成家成室二句作成于家室。我都攸昌。文字略異。《詩紀前集》一據《樂府詩集》以《吳越春秋》之歌為正文。而以呂書佚文附之。非是。又劉師培《呂氏春秋》斠補自序謂《書鈔》所引系《吳越春秋》之誤。亦非是。)
古詩詞鑒賞 篇6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譯文
秋天的風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葉飄飄聚了還離散,連棲息在樹上的鴉雀都心驚。想當日彼此親愛相聚,現在分開后何日再相聚,在這秋風秋月的夜里,想起來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賞析
在深秋的夜晚,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戀情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后悔當初的相識。
這首詞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古詩詞鑒賞 篇7
五音六律十三徽,龍吟鶴響思庖羲。
一彈流水一彈月,水月風生松樹枝。
注釋
1、,五音六律:泛指音樂,“十三徽”:指琴。“琴徽以貝殼為之,或以磁,或以金,數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遞小。近岳者為一徽,以次而下,近齦者為十三徽。”“琴面上有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閏月。”
2、“龍吟鶴響:喻琴聲。思庖羲:。《廣雅》曰:“琴,伏羲所造,長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相傳庖羲是琴的制造者,所以人們在聽到這美妙的琴聲時,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庖羲。
賞析
《風中琴》作于何時,未能確切考證。首句起的平平,“五音六律”乃音樂的泛指,“十三徽”則點出是“琴”。“琴徽以貝殼為之,或以磁,或以金,數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遞小。近岳者為一徽,以次而下,近齦者為十三徽。”“琴面上有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閏月。”所以,第一句是照應題目,點明演奏的樂器是琴。第二句把琴聲比作“龍吟鶴響”,“吟”聲低沉而“響”聲高亢,琴聲之起伏變化可知。龍和鶴都是能高翔于九天的生物,龍神秘莊嚴,鶴輕盈高蹈,所以以“龍吟鶴響”來形容琴聲,突出了琴聲所表現的意境之高遠。“思庖羲”是用典,到底為什么而“思庖羲”,對歌的理解影響很大。庖羲,又名伏羲,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他有許多發明創造,對中華文化有著極為重大的貢獻。比如,庖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于民,等等。對于這首詩而言,更重要的是,他還發明了琴。《廣雅》曰:“琴,伏羲所造,長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由琴曲的高妙而想起了它的發明者庖羲,似乎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聯想,一方面有對演奏者高超演奏技巧的稱揚——因為庖羲并不僅是造琴的工匠,作為琴的發明者,推測他精于音律,擅長彈琴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結合庖羲的身份、貢獻以及盧仝本身對中唐黑暗政治有不滿情緒,曾作《月食》詩以諷刺當時的'宦官專權,朝廷兩度征召都不愿出仕,似乎亦隱約有對遠古清明政治的悠然神往之意。但,詩人對此只是點到即止,留下了空白讓讀者去補充想象。三、四兩句從聽者的角度繼續寫琴聲所引發的審美感受。“一彈流水一彈月”是此詩中被后人引用最多的句子,有人甚至把它與杜甫的“半入江風半入云”湊成了一副集句聯。我認為,這一句表現了聽者與演奏者的“會心”。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盧仝此句正用此意,由琴聲而想到演奏者志在“流水”,志在“明月”。“流水”與“明月”兩個意象的疊加,很自然地營造了一派寧靜、清幽、恬淡、深遠的意境。“水月風生松樹枝”是緊承上句的進一步發揮,在水與月之外又加上拂過松樹的夜風,在聽覺、視覺之外,更調動了觸覺,表現出琴聲所帶來的清冷的感受。早在盧仝之前,唐詩人劉長卿的《彈琴》詩中亦有類似描寫:“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盧仝或受其影響也未可知。 中國的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的樂器,追求的是恬逸、閑適、虛靜和幽遠的境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形容這種境界為:“迂回曲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也。”這種境界的落實則為“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拂,石澗流寒”;“山居深靜,林木扶蘇”。這似乎亦可作為盧仝《風中琴》的注解。
古詩詞鑒賞 篇8
題金陵渡
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注釋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蘇邗江縣南邊。
譯文
在鎮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樓,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憂愁。
月光西斜的`時候江潮剛剛退落,
隔岸幾點星火閃爍可能是瓜州?
賞析
詩寫偶見的江上清麗夜色。首句點題,次句抒發感慨;三、四句寫因懷愁而難眠,推窗遠望,斜月朦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閃爍。全詩畫面清麗宜人,但卻難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懷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為是寫鄉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確實難斷。我們暫且欣賞這清美寧靜的夜景吧。
古詩詞鑒賞 篇9
作品原文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作品注釋
⑴上:呈上。李邕:唐代書法家、文學家,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人。
⑵摶(tuán)搖:乘風。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卻:激起。滄溟:大海。
⑸恒:常常。殊調:特殊論調,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聞:一作“見”。余:我。大言:言談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詔尊孔子為宣父。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稱,此指李邕。
⑼時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
作品譯文
大鵬一日從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高。
如果在風歇時停下來,其力量之大猶能將滄海之水簸干。
世人見我好發奇談怪論,聽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還說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年輕人啊!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史稱李邕“頗自矜”(《舊唐書·李邕傳》),為人自負好名,對年輕后進態度頗為矜持。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安旗《李白年譜》將此詩系于開元十四年(726年)。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如元人蕭士赟說:“此篇似非太白之作。”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
作品鑒賞
此詩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開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據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銘序》云,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后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可見李白終生引大鵬自喻之意。在此詩中,他以“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自比,這只大鵬即使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這里極力夸張大鵬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筆,就勾劃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度的回答:“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四句詩,可以說是對李邕直言不諱的批評。“世人”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調”和“大言”,就是不同凡響的言論,也就是李白在后來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內清一”的那一套。但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當做“大言”來恥笑。盡管如此,李白仍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于是,就抬出圣人識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譏。《論語·子罕》中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后兩句對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諷刺,也是對李邕輕慢態度的回敬,態度相當桀驁,顯示出少年銳氣。由此可見李白傲岸不屈性格之一斑。“宣父猶能畏后生”,李白把孔夫子提出來,作為識拔青年后進的榜樣,由此可見孔子和儒家思想在青年李白心中的地位。
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的大名士,史載李邕“素負美名,……人間素有聲稱,后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或傳眉目有異,衣冠望風,尋訪門巷。”對于這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權貴,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作品點評
朱諫《李詩辨疑》:按李邕于李白為先輩,邕有文名,時推重,自至京師,必與相見。自必不敢以敵體之禮自居,當從后進之列。今玩詩意,如語平交,且辭義淺薄而夸,又非所以謁大官見長者待師儒之禮也。白雖不羈,其贈崔侍御、韋秘書、張衛尉、孟浩然等作,辭皆謹重而無褻慢之意,次及徐安宜、盧主簿、王瑕丘、韋參軍、何判官,雖有尊卑之殊,各盡歡洽之情,無有謾詞,矧李邕乎?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這詩不妨作如是觀,但解作是李白對李邕訴說衷腸、慨嘆自己不為世俗大人先生所重,也未嘗不可。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詩詞鑒賞 篇10
浮萍篇
魏晉曹植
浮萍寄清水,隨風東西流。
結發辭嚴親,來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無端獲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
何意今摧頹,曠若商與參。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
新人雖可愛,無若故所歡。
行云有返期,君恩儻中還。
慊慊仰天嘆,愁心將何愬。
日月不恒處,人生忽若寓。
悲風來入懷,淚下如垂露。
發篋造裳衣,裁縫紈與素。
譯文
浮萍依附在清水上,隨著風兒四處漂流。
成年束發辭別父母,成為了夫君的伴侶。
從早到晚恭敬勤懇,遭受罪怨毫無緣故。
從前蒙受您的恩惠,如奏琴瑟歡樂和穆。
為何現在歲月蹉跎,遠隔如商與參兩宿。
茱萸自有它的.香氣,卻不如肉桂和蘭芷。
新人即使令人憐愛,不如過去所愛的人。
流云有返回之時,您的愛也許回轉中途。
悲傷地仰天嘆息,憂心將到哪里去傾訴?
日月不會永在天上,人生短暫如同寄宿。
悲傷的風吹入帷帳,淚水跌落像滴露珠。
打開箱子制作衣裳,裁剪縫紉潔白絹布。
注釋
浮萍:一種水生植物,比喻無依無靠,隨波漂流的女子。
結發:漢族婚姻習俗。一種象征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發,合而作一結。
仇:伴侶。
恪勤:恭敬勤勞。
無端:一作“中年”。
瑟琴:出自《詩經》,“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摧頹:蹉跎。
桂應為樟科肉桂,非桂花。蘭為何種植物,今尚有爭議。
可愛:一作“成列”。
不:一作“無”。所:一作“人”。
寓:一作“遇”。
懷:一作“帷”。
發:打開。一作“散”。
古詩詞鑒賞 篇11
[宋]韓元吉
吾聞靈龜不愿死有用于清廟,但愿曳尾安泥涂。
所以漆園吏,坐嘆清江使者逢豫且。
龜峰之龜定何物,不在泥涂之下,
乃在萬仞之上高突兀。是耶非耶遠莫沒,
安然不動藏其穴。伊昔帝堯有圣德,
此龜無乃負圖出。圖成授帝埋其骨,
猶使琢石志之存彷佛。又疑神禹碑,
刊在衡山巔。碑高上與日月并。
此猶其趺棄不取,神鬼守護逾千年。
我欲詰其端,此事恍惚無跡,
往往皆在太古前。斗中神人被發立,
蜿蜒佐之從汝蟄。九陰司存當在此,
今汝巢南失其職。又聞巢縣事,
頗似伊尹生空桑。母嫗避水欲徙去,
待汝兩眼生赤光。遂令萬室之邑化作魚與鱉,
汝乃遁走至此藏。上天震威汝壽使汝扶服死且僵。
丑形質磔在石筍上,不可以鑽,
不可以灼,不可以搘床。
奈何猶復不自斂,荒崖斷壑反以名字彰。
因思支祁鎖頸泗水中,帝以巨鎮岌峨壓其宮。
名之以山不以峰,豈有形狀與此同。
吁嗟此山氣象槃礴亦雄偉,奇峰羅列三十地瑾如威鳳昂其喙,
或如俊貓立且戲。石鐘孤撐危欲墜,
蜃樓直起見天外。大眺私麼不足記,
神旗鐵壁非一類。何用獨取汝之名字,
豈汝黠且庸。鼓妖衒怪百埯內,
使汝生存跌宕安可制。我初信汝靈,
今復如汝兇。江湖波濤洶涌不一濡汝足,
云霧呼噏陰晴變態猶無窮。不知造物安用此,
徒以動蕩耳目夸兒童。何時巨靈引手擲汝八荒外,
舉頭直見天穹窿。
古詩詞鑒賞 篇12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么樣。
⑵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⑶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⑷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蕩胸:心胸搖蕩。曾:同“層”,重疊。
⑹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翻譯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年少優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游。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古詩詞鑒賞 篇13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賞析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對于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并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里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古詩詞鑒賞 篇14
一斛珠·洛城春晚
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
自惜風流云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
翻譯
西都三月,客舍外,垂絲的楊枝雜亂無章地遮蓋了華美樓房的一半,那小池中輕風吹起的波紋都成了條條花樣圖案。曾記得,夫妻二人,燭光下共讀,梅花前歡會,多么浪漫!尤其那以歌勸酒,由餞而醉而別的熱情還在心田。
她是一位聰明而文靜的女子。我二人青梅竹馬,情深誼篤。而今面對著的是離別之后風流云散的現實。縱然關隘山嶺阻隔我倆的身子,但愛情則是無法隔斷的。我們總有一天能度關山。等到你我重在“燭下花前”見面,踏青游賞美景再次結伴同行,不分別了。你要我說相思得如何?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望呀望呀,一直望到看不見我們昔日居住的西樓前,你那身輕如燕的倩影。
注釋
洛城:宋代的陪都,稱西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亂掩:紛紛無序地覆蓋、遮掩。
紅樓:華美的樓房。
篆:古通“瑑(zhuàn)”,鐘口處或車轂(gǔ)上所刻畫的條形圖案花紋。
歌宴:猶歌筵,有歌者唱歌勸酒的宴席。
風流:風韻美好動人的男女私情。
關山:關隘山嶺。
限:阻隔。
君:蘇軾妻王弗。
尋芳:游賞美景。
伴:同行伴侶。
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
西樓燕:指昔日居住西樓的王弗。
創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蘇軾與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16歲的王弗結為伉儷。《一斛珠·洛城春晚》約作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閏三月。蘇軾時年21歲。自蜀赴京道關中,經洛陽時蘇軾懷念妻子王弗所作。
賞析
上片即景生情。寫嘉佑元年春蘇軾赴京(今河南開封市)應試,路宿洛陽城的景物與由此引發的'情感。“洛城春晚”,點明寫詞的地點“洛城”、時間晚春,頗有“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爍梅花草棘間”(《梅花二首》)的暮春寒意。“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寫眼前景物。“亂掩”二字繪形繪色,“如篆”二字恰切傳神。仿佛蘇軾心靈上蒙上了一層層不完美的陰影,似有“人散曲終紅樓靜,半墻殘月搖花影”(清代洪異《長生殿》)的孤獨味。“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觸景生情,即由眼前的“紅樓”引出了與遠在千里關山外的賢妻別離前之幽情。當年夫妻二人可謂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刻骨銘心。上片五句27字,即景生情,體現了蘇軾登高遠眺、遙思愛妻的心態。
下片寫蘇軾思緒綿綿,神態癡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自惜”二字統帥下片,一氣貫通。“自惜風流云雨散。”寫蘇軾特別珍惜昔日的風韻美好動人的幽情:“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蘇軾《亡妻王氏墓志銘》)她挑燈伴讀,“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輒能記之”并提醒;蘇軾“問其他書”,她“皆略知之”。“關山有限情無限。”寫蘇軾與王弗的貞情。“待君重見尋芳伴。”寫蘇軾的幻情。“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寫蘇軾的相思深情所照應的景。天各一方,心愿難圓,情絲綿綿。下片五句30字,由情融景,將蘇軾與妻子那恩恩愛愛,一往情深,注入字里行間,令人回味。
全詞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結構的回環美。蘇軾與妻子的情愛可謂牽腸掛肚,催人淚下。在封建社會里,這種愛情殊屬難能可貴。它反映了蘇軾的一種美好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并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會以外才有。”蘇軾的《一斛珠·洛城春晚》就提出了一個突破傳統觀念新的道德標準:他與妻子的愛是以“相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所以才“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1-11
古詩詞鑒賞01-23
古詩詞鴛鴦鑒賞11-23
《登高》古詩詞鑒賞11-23
古詩詞鑒賞《除夜》01-17
野望古詩詞鑒賞01-05
《清明》古詩詞鑒賞11-09
登高古詩詞鑒賞02-27
《黃河》古詩詞鑒賞02-22
《小至》古詩詞鑒賞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