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1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
2、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jīng))
4、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5、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8、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9、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10、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2、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
1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14、宋代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15、發(fā)奮忘食,樂以忘優(yōu),不知老之將至。(論語)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1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
1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19、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現(xiàn)代人的心聲啊)
20、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21、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2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2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最愛)
24、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2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27、正是男兒讀書時。
28、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2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30、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31、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
32、只有在那崎嶇的小路上不畏艱險奮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
33、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劍客》)氣沖斗牛,一副俠膽。其實他骨瘦如鶴,氣短力微,只不過借劍喻己,想人賞識罷了。
34、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35、不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36、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蘇軾)
37、唐代杜秋娘《金縷衣》
38、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39、他寫了一首《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好好讀書。唐代文豪韓愈在一首讀書詩中寫道:“讀書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指出在治學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思、虛心、躬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寫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勸誡人們要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晚唐詩人杜荀鶴,酷愛學習,他寫有一首優(yōu)美的《閑居書事》詩:“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對讀書情有獨鐘,他寫過多首關(guān)于讀書的詩。其中有千古流傳的《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誡兒子,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還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
4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長歌行》
41、他文場失意后,便去當和尚,法號無本。無本者,即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
42、東晉詩人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喜愛讀書。
4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4、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三國志)
4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46、少年不知勤學早,三更燈火五更雞,
47、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4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49、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50、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51、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52、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5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54、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5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56、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57、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民歌《長歌行2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雜詩》3十年磨一劍——唐。賈島《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58、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5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6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2
〔唐〕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王貞白《白鹿洞詩》:“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唐〕杜荀鶴《閑居書事》:“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蘇軾《宋安淳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來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陸九淵《讀書》:“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明〕于謙《觀書》:“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清〕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人心如良苗,得養(yǎng)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yǎng)。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讀書》:“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露葉既暢茂,煙打漸蒼莽。”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xié)律六首》:“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宋〕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宋〕劉過《書院》:“力學如力耕,勤情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捻時。”
〔明〕湯顯祖《正覺寺示弟儒祖》詩:“窗間白發(fā)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
〔明〕宋應星《憐愚詩》:“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fā)多。”
〔清〕潘際云《廠橋》:“細雨無塵駕小車,廠橋東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輿夫語,莫典春衣又買書?”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裴說《句》:“讀書貧里樂,搜句靜中忙。”
〔唐〕許渾《寄殷堯藩》:“宅從栽竹貴,家為買書貧。”
〔唐〕杜荀鶴《書齋即事》:“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
〔宋〕蘇軾《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宋〕陸游《寄題吳斗南玩芳亭》:“讀書不放一字過,閉戶忽驚雙鬢秋。”
〔宋〕范成大《寄題王仲顯讀書樓》:“嗜書如嗜酒,知味乃篤好。”
〔明〕楊循吉《題書櫥》:“當怒讀則喜,當病讀則痊。恃此用為命,縱橫堆滿前。”
〔清〕劉巖《雜詩》:“有書堆數(shù)仞,不如讀盈寸。讀書雖可喜,何如躬踐履。”
〔清〕汪瑩《示兒》:“讀書能養(yǎng)氣,乃為善讀書。”
〔清〕袁枚《寒夜》:“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
〔唐〕杜牧《讀韓杜集》:“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
〔唐〕薛令之《草堂吟》:“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讀詩書向燈燭。”
〔唐〕姚合《別賈島》:“書多筆漸重,睡少枕長新。”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木之就規(guī)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宋〕王安石《寄吳沖卿》:“物變極萬殊,心通才一曲。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
〔宋〕蘇軾《送任極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別來十年學不厭,讀破萬卷詩愈美。”
〔宋〕劉克莊《贈玉隆劉道士》:“詩非易作須勤讀,琴亦難精莫廢彈。”
〔明〕文徵明《飲子畏小樓》:“尹家在皋橋,喧闐井市區(qū)。何以掩市聲,充樓古今書。左陳四五冊,右傾三兩壺。”
〔清〕袁枚《遣懷雜詩》:“書味在胸中,甘于飲陳酒。”
〔清〕彭兆蓀《讀書》:“人讀等身書,如將兵十萬。兵多行慮嘩,書多語愁蔓。何以節(jié)宣之?一心制眾亂。不見陸士衡,才富轉(zhuǎn)為患。亦有淮陰侯,多多乃益辦。要以我用書,勿為書所絆。”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3
《四時讀書樂春》
【元】翁森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書在左右,或信手閑翻,或傾心細讀,或一笑看過,或反復品賞,芬芳盈口,滿心余香。
從春花讀到秋月,從夜雪初雯讀到朝輝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歲月寂然運行中。心靈因書,時而大慟,時而微喜,時而寒霜徹骨,時而微風拂面……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波三折,百轉(zhuǎn)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嘆人世蒼涼,都不失人生之快事。
讀書,是智慧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本身,卻可以引領(lǐng)一個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移居二首·其一》
【晉】陶淵明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一個人在自我精神世界里,能夠始終恬淡愉悅,一定是一本本的書,為他的心靈,打開了明燈,保持時時清醒,步步睿智,最終走出完美人生。
讀書,可以培養(yǎng)人儒雅的氣度。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博采百家之靈氣,薈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萬千氣象,云集其中。
《讀書》
【宋】陸九淵
讀書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細商量。
書足以陶冶人的情操,歷練人的性情,厚實人的底蘊,純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靈魂。
常讀書的人,錦心繡口,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受書的熏陶浸染。
《勵學篇》
宋·趙恒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
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其實就是指書的靈透、書的雅致、書的睿智,穿透歲月的塵煙,浸潤到讀書人的心底里。
由內(nèi)及外,附著于舉手投足做人處世之中,從而形成一種翩然風度,一種迷離氣質(zhì),超凡脫俗,卓爾不群。
讀書的.人不會孤獨。這個世界上,尋求熱鬧的人常常會覺得孤單,精神貧乏的人常常會覺得孤獨。
《觀書》
明·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一本書,就是一個知心的朋友,在獨酌的時候,它會與你同飲;在孤寂的時候,它會靜坐在你的對面。
就像一位平淡的朋友,不喧嘩,不招搖。
《隨園詩話補遺》
清·袁枚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以自身的豐富影響著你的豐富,以自身的安詳引領(lǐng)著你的安詳,以自身的厚重影響著你的厚重。
一本好書,它不說話,卻無時無刻不與你的心靈對話;它不思索,卻無時無刻不在催促著你的思索。
《讀書有所見作》
清·蕭掄謂
人心如良苗,得養(yǎng)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yǎng)。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它以自己的簡單,成就著你的豐富;它以自己的開放與接納,完善著你的精神世界。
時光流逝,歲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書香的濡染中,會變的愈加醇厚耐品,一種靈魂的香味,自然就會生發(fā)出來,飄逸四散。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歲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那如蘭的一縷芬芳,就是我們留存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痕跡。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老想告訴我們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4
1、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劉昚虛《闕題》
2、常日好讀書,晚年學垂綸。高適《答侯少府》
3、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歐陽修《畫地學書》
4、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讀書》
5、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王禹偁《清明》
6、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7、因依老宿發(fā)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王建《寄舊山僧》
8、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
9、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黃庭堅《送王郎》
10、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黃庭堅《寄黃幾復》
1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2、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辛棄疾《送湖南部曲》
13、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唐杜荀鶴《書齋即事》
1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5、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16、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17、讀書不放一字過,閉戶忽驚雙鬢秋。宋陸游《寄題吳斗南玩芳亭》
18、力學如力耕,勤情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捻時。宋劉過《書院》
19、別來十年學不厭,讀破萬卷詩愈美。宋蘇軾《送任極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
20、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yè),嘗試與君謀。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
21、細雨無塵駕小車,廠橋東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輿夫語,莫典春衣又買書?清潘際云《廠橋》
22、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觀書有感》
23、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24、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唐王貞白《白鹿洞詩》
25、人心如良苗,得養(yǎng)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yǎng)。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清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5
《贈別元十八協(xié)律六首》
【唐】韓愈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勸學》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白鹿洞詩》
【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部分)
【唐】杜甫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齋即事》
【唐】杜荀鶴
時清只合力為儒,不可家貧與善疏。
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
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詩月上初。
鄉(xiāng)里老農(nóng)多見笑,不知稽古勝耕鋤。
《靈巖寺》
【唐】薛令之
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讀詩書向燈燭。
柴門半掩寂無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符讀書城南》(部分)
【唐】韓愈
木之就規(guī)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寄吳沖卿》(部分)
【宋】王安石
物變極萬殊,心通才一曲。
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
《和董傳留別》
【宋】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勸學詩》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觀書》
【明】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讀書有所見作》
【清】蕭掄
謂人心如良苗,得養(yǎng)乃茲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yǎng)。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讀書》
【清】法式善
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
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
露葉既暢茂,煙打漸蒼莽。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6
《勸學》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朱熹是位的理學家。他認為詩歌是“感于物而動,而發(fā)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因此,他的詩常常從偶然閑適的生活中悟出一種做人治學的大道理來,帶有很強的警策性、勸誡性的理趣特征,但又不墮理障,富于情趣。《勸學》便是一首感慨光陰易逝,勸誡青少年不虛度年華,奮發(fā)進取的作品。
前兩句直接點明題旨,突出了“勸”的內(nèi)涵。“少年易老學難成”是從光陰荏苒、易逝的.角度來“勸學”。“少年易老”是指少年郎的韶華轉(zhuǎn)瞬即逝,錯過了寶貴時光就很難成才了。詩中的“老”字帶有夸張的成分,突出了光陰易逝的特征。“一寸光陰不可輕”是從珍惜光陰的角度來“勸學”。“一寸光陰”是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使人們從可感可觸的體察、認識中來理解光陰的重要性。這兩句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從不同的角度強調(diào)了珍惜光陰的重要意義。
后兩句則改直接勸誡為間接勸誡。詩人選取了兩個富于典型意義的比喻進一步寫出了光陰的迅捷、易逝,渲染了珍惜時光的重要意義。未覺句是用謝靈運詩“池塘生春草”的典故。“秋聲”語出自歐陽修的《秋聲賦》,指黯淡、蕭條、凄涼的景色和悲愁的情緒。春夢未覺而秋聲已到,階前已是一種秋風颯颯,樹葉飄零,“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的蕭索景象。作者以“秋聲”為喻,形象地揭示了光陰蹉跎的后果,從反面間接地啟示人們:光陰易逝,蹉跎日老,“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首詩前兩句明理,理寓于情,后兩句抒情,情寓于景。在情、景、理的交融中,情愈顯,理愈彰,情致蘊藉,理趣盎然。詩中巧用比喻,形象飛動,頗為高致。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7
1: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美國)富蘭克林
2: 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好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爾泰
3: 書——這是這一代對另一代精神上的遺訓,這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這是行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走來接替他的崗位的站崗人的命令。——赫爾岑
4: 讀書對于智慧,也像體操對于身體一樣。——愛迪生
5: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6: 書給人以優(yōu)點,人從書中得益。——陳伯吹
7: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顧憲成
8: 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愚暗是達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障礙,也就是人生發(fā)展的障礙。——李大釗
9: 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或檢查自己。——羅曼·羅蘭
10: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11: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增廣賢文》
12: 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中年是付諸實踐的時期。——盧梭
13: 節(jié)飲食以養(yǎng)胃,多讀書以養(yǎng)膽。——(戰(zhàn)國)莊周
14: 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清)馮班
15: 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王安石
16: 他整日憂心,青年學子不再讀書,他的憂愁,后來證明沒有白費他們都習慣,抬頭四十五度,仰望天際想你的時候,你會不會也剛好正在想我。——幾米
17: 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葉圣陶
18: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論語》
19: 讀書而不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波爾克
20: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顧憲成
21: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2: 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史美爾斯
23: 讀書不趁早,后來徒悔懊。——《清詩鐸·趁早歌》
24: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5: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26: 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法布爾
27: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8: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普希金
29: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高爾基
30: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1: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程頤
32: 書籍是前人的經(jīng)驗。——拉布雷
33: 讀書對于我來說是驅(qū)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qū)散的。——孟德斯鳩
34: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35: 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36: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高爾基
37: 鑿壁偷光,聚螢作囊;忍貧讀書,車胤匡衡。——許名奎
38: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39: 沒有再比讀書更廉價的娛樂,更持久的滿足了。——蒙臺居
40: 情況是在不斷的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
41: 讀書如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學誠
42: 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chǔ),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chǔ)的基礎(chǔ)——茨威格
43: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勞
44: 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王永彬
45: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46: 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宋詩紀要》
47: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48: 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49: 我從未知道過有什么苦惱是不能為一小時的讀書所排遣的。——孟德斯鳩
50: 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培根
51: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52: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53: 教育!科學!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jié)都發(fā)射火星。——雨果
54: 讀書如行路,歷險毋惶恐。——《清詩鐸·讀書》
55: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
56: 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wěn)心安。——《對聯(lián)集錦》
57: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58: 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朱熹(名人名言)
59: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60: 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
61: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62: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63: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洛克
64: 讀書數(shù)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列子選自:關(guān)于讀書的名言
65: 不知道自己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柏拉圖
66: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阿卜·日·法拉茲
67: 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68: 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69: 喜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孟德斯鳩
70: 三更燈火五更鳴,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8
國詩歌顛峰”,讀了《唐詩三百首》一書,我從中感受到唐詩的絢麗多彩,堪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的珠寶。唐代是詩人輩出的時代,令人驕傲的`是盛唐出現(xiàn)了李白、杜甫二位最偉大的詩人。唐詩所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十分豐富。
當我讀到“詩仙”李白《望廬山瀑布》那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我體會到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有著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在讀到“詩圣”杜甫的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我為杜甫一心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操而感動。從王昌齡《出塞》那句“但使龍城習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唱出了戰(zhàn)士們多少驚心動魄的軍旅生活,表達了唐代詩人慷慨激昂的男兒風度和建功邊塞的英雄氣慨。 從我所讀的唐詩中,我知道了中國傳統(tǒng)詩詞的博大精深,有我們的民族特色,同時讓我認識了一個道理:我們小學生從小要有遠大的抱負,做事情要腳踏實地,長大才能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奉獻。
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顧振彪主編的《唐詩三百首》是教育部語文課標準編寫,青少年必讀的100部中外名著。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作為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總集,是中國詩歌開展的黃金時代的縮影和見證。唐詩取材豐富,體式多樣,風格高雅,所以我很喜歡讀唐詩。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9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guān)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guān)。這里是秦、漢、關(guān)、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來自龍城天水的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天水,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并不單指李廣一人,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jié)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xiàn)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zhàn)嵉拿髟潞托蹅サ某顷P(guān),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shù)次侵略戰(zhàn)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見證。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zhàn)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10
在燦如星海的唐宋詞中,有一顆星星時時照亮著我。那是文天祥在臨死前吟成的一首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個響亮的名字,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處于元軍大舉南侵,南宋瀕臨滅亡的時期。為了救亡圖存,他積極組織和領(lǐng)導宋軍抗元。這首詩表現(xiàn)的正是文天祥被俘之后寧死不屈、正氣凜然的高尚節(jié)操。就是這“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表現(xiàn)了他堅強的愛國意志,成為我們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座右銘。每當我吟起《過零丁洋》,就覺得文天祥的一腔浩然正氣充溢于天地之間。
看文天祥的這首詩,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我的自白書》: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人人都渴望生命,生欲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可矣!又覺得國亡我不亡就是恥辱,我必須與邪惡斗爭。這首詞告訴我歷史上宋元兩朝的盛衰,讓我更加地熱愛祖國,愿為祖國效力,寧死不當亡國奴。
宋詞是回味無窮的,宋詞給我?guī)頍o限的遐想。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11
勸學
唐代: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的詩歌中,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觀書有感·其一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是一首教子詩,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guān)系上強調(diào)了實踐的重要性。間接經(jīng)驗是人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yǎng),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的途徑。直接經(jīng)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chǎn)生的認識,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途徑。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fā)揮所學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本詩通過寫陸游對兒子子聿的教育,告訴讀者做學問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全詩通過夢未醒、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zhuǎn)瞬即逝,告誡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qū)W,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告誡人們要珍惜光陰,追求學業(yè),感嘆人生苦短,要抓緊時間學習,將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
南園十三首·其六
唐代:李賀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讀書為何無用?有才學為何不能見用于世?三、四句遒勁悲愴,把個人遭遇和國家命運聯(lián)系起來,揭示了造成內(nèi)心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郁積已久的憂憤情懷。
和董傳留別
宋代: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蘇軾的這首《和董傳留別》可能不為普通讀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卻廣為傳誦,原因就在于它經(jīng)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yǎng)的關(guān)系。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讀書視為積累知識、增長學問的有效途徑。讀書的作用不僅在于占有知識,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讀書,日積月累就會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yǎng)成高雅、脫俗的氣質(zhì)。清代學者梁章鉅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在氣質(zhì)與素質(zhì)是絕不相同的。“腹有詩書”指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氣”可以理解為“氣質(zhì)”或“精神風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強調(diào)了華美的氣質(zhì)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jié)果。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詩中“一寸光陰一寸金”詩句成為勸勉世人珍惜光陰的千古流傳的至理名言。后人應當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知識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為充實和豐富自己,應十分珍惜時間才是。
勸學
唐代: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這首詩主要是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學習知識和實踐同樣重要,既要好好學習知識,也要不斷的進行實踐,有些知識是要通過實踐才能獲得,如果人不努力學習,就不會從學習中獲得知識。
勸學詩
宋代:趙恒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
字里行間給我們的啟示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用現(xiàn)代理念去解釋,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學能,以投身社會,服務(wù)人群。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唐代:杜甫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此詩通篇直抒胸臆,語句頗多排比,語意縱橫轉(zhuǎn)折,感憤悲壯之氣溢于字里行間。全詩不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筆法,而且語言質(zhì)樸中見錘煉,含蘊深廣。如“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道盡了世態(tài)炎涼和詩人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一個“潛”字,表現(xiàn)悲辛的無所不在,可謂悲沁骨髓,比用一個尋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細生動得多倍。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jié)合,以散為主,因此既有整齊對稱之美,又有縱橫飛動之妙。所以這一切,都足證詩人功力的深厚,也預示著詩人更趨成熟的長篇巨制,隨著時代的劇變和生活的充實,必將輝耀于中古的詩壇。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12
1、蘇軾認為:“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2、而大思想家朱熹認為是:“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3、到清朝,戴震有:“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東原先生年譜》
4、苦讀者成才苦學者成名。——世界藝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吳國化名言》。
5、“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是畫家鄭板橋的名句。
6、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
7、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朱熹
8、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shù)重物,包裹在里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朱熹
9、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10、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熹
11、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鄭板橋
12、靈魂欲化莊周蝶,只愛書香不愛花。――清童銓
13、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顧憲成(明代學者)
14、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徐謂(明代)
15、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16、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7、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王安石
18、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朱舜水
19、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20、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2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2、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2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5、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2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27、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8、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9、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30、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31、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32、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3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4、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5、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劉知幾
36、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37、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38、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袁枚
39、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唐代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
40、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示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陸九淵
41、讀書務(wù)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胡居仁[明]
42、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43、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吳夢祥[明]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4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宋]
45、讀書有三到,謂眼到,口到,心到。——朱熹
46、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47、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48、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49、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5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
51、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宋]
52、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53、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5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宋]
55、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56、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5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58、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5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60、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三國]
6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
62、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guī)》
63、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鄭板橋
64、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趙樹理
6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66、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6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68、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鬃?/p>
69、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13
一、 《讀書》
唐代:皮日休
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
高齋曉開卷,獨共圣人語。
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
案頭見蠹魚,猶勝凡儔侶。
二、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三、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
宋代:辛棄疾
案上數(shù)編書,非莊即老。會說忘言始知道;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霽,青天好。
一壑一丘,輕衫短帽。白發(fā)多時故人少。子云何在,應有玄經(jīng)遺草。江河流日夜,何時了。
四、《勸學》
唐代: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五、 《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
宋代:陳師道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六、 《讀孟嘗君傳》
宋代: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七、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唐代:杜甫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八、 《觀書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九、 《讀山海經(jīng)·其一》
魏晉: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十、 《勸學詩》
宋代:趙恒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
十一、 《讀韓杜集》
唐代:杜牧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xù)弦膠。
十二、 《勸學》
唐代: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十三、 《菩薩蠻·送曹君之莊所》
宋代:辛棄疾
人間歲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青云路。圣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
麴生風味惡,辜負西窗約。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雁來。
十四、 《觀書有感·其一》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十五、《和董傳留別》
宋代: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十六、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十七、 《勸學詩/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十八、 《讀陸放翁集》
近現(xiàn)代:梁啟超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十九、 《柏學士茅屋》
唐代:杜甫
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余。
晴云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二十、 《讀書有所見作》
清代:蕭掄謂
人心如良苗,得養(yǎng)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yǎng)。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二十一、 《南園十三首·其六》
唐代:李賀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二十二、 《觀書》
明代: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14
1、讀書貧里樂,搜句靜中忙。——裴說《句》
2、讀書能養(yǎng)氣,乃為善讀書。——汪瑩《示兒》
3、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孟郊《勸學》
4、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劉過《書院》
5、有書堆數(shù)仞,不如讀盈寸。——劉巖《雜詩》
6、人讀等身書,如將兵十萬。——彭兆蓀《讀書》
7、傳屐朝尋藥,分燈夜讀書。——于鵠《題鄰居》
8、書多筆漸重,睡少枕長新。——姚合《別賈島》
9、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劉昚虛《闕題》
10、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雜詩》
11、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法式善《讀書》
12、常日好讀書,晚年學垂綸。——高適《答侯少府》
13、書味在胸中,甘于飲陳酒。——袁枚《遣懷雜詩》
14、宅從栽竹貴,家為買書貧。——許渾《寄殷堯藩》
15、當怒讀則喜,當病讀則痊。——楊循吉《題書櫥》
16、讀書三十年,腰間無尺組。——王維《偶然作六首》
17、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
18、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歐陽修《畫地學書》
19、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韓愈《符讀書城南》
20、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王安石《寄吳沖卿》
21、寂歷彈琴地,幽流讀書堂。——劉希夷《蜀城懷古》
22、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觀書》
23、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讀書》
24、獻賦今未售,讀書凡幾秋。——岑參《送薛弁歸河東》
25、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袁枚《寒夜》
26、讀書復騎謝,帶劍游淮陰。——王維《送從弟蕃游淮南》
27、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28、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陸九淵《讀書》
29、奚童悄向輿夫語,莫典春衣又買書?——潘際云《廠橋》
30、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王禹偁《清明》
31、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詩》
32、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33、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34、又是今年憶去年。——呂本中《減字木蘭花·去年今夜》
35、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楊繼盛《言志詩》
36、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
37、因依老宿發(fā)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王建《寄舊山僧》
38、驛亭幽絕堪垂釣,巖石虛明可讀書。——歐陽修《詠零陵》
39、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黃庭堅《送王郎》
40、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讀詩書向燈燭。——薛令之《草堂吟》
41、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宋應星《憐思詩》
42、謗書盈篋不復辯,脫身來看江南山。——謝逸《送董元達》
43、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guān)。——謝逸《送董元達》
4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4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勸學詩》
46、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杜荀鶴《書齋即事》
47、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杜甫《柏學士茅屋》
48、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和董傳留別》
49、嗜書如嗜酒,知味乃篤好。——范成大《寄題王仲顯讀書樓》
50、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杜荀鶴《閑居書事》
51、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黃庭堅《寄黃幾復》
52、田中讀書慕堯舜,坐待四海升平年——高啟《練圻老人農(nóng)隱》
5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54、田中讀書慕堯舜,坐待四海升平年。——高啟《練圻老人農(nóng)隱》
55、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辛棄疾《送湖南部曲》
56、燈火紙窗修竹里,讀書聲。——陳繼儒《浣溪沙·初夏夜飲歸》
57、詩非易作須勤讀,琴亦難精莫廢彈。——劉克莊《贈玉隆劉道士》
58、窗間白發(fā)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湯顯祖《正覺寺示弟儒祖》
59、早知逢世亂,少小謾讀書。——岑參《行軍詩二首(時扈從在鳳翔》
60、讀書不放一字過,閉戶忽驚雙鬢秋。——陸游《寄題吳斗南玩芳亭》。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15
今天,無意間讀到一首古詩【游子吟】,讓我深深感動。
這首詩主要寫一位無私的母親對兒子的愛。慈母的手在穿針引線,為將出門的兒子縫補身上的衣服。臨行時她又縫了縫,密密麻麻,結(jié)結(jié)實實,只怕兒子遲遲不能歸來,在外鄉(xiāng)沒有人為他縫補。誰能說得清,小小的嫩草是怎樣報答春天陽光的恩情呢。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母親,媽媽養(yǎng)育我長大,每天風雨無阻的送我上學下學。媽媽好比是一支蠟燭,照亮了我,使我一直前行。媽媽好比是明亮的太陽,溫暖著我,讓我茁壯成長。
我在一天天長大,而媽媽在一天天衰老。我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而媽媽的記憶力越來越糟糕。我知道媽媽哺育我長大很疲勞,很辛苦。 母愛是這么偉大,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是作者經(jīng)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zhàn)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發(fā)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zhàn),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的結(jié)果是孫、劉聯(lián)軍擊敗了曹軍,其三十四歲的孫吳軍事統(tǒng)帥周瑜,乃是這次戰(zhàn)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在赤壁大戰(zhàn)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jīng)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xiàn)在被人發(fā)現(xiàn)了。經(jīng)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zhàn)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zhàn)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詩的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后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zhàn)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zhàn)勝了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zhàn)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zhàn)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guān)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游子吟》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詩中真切地贊美了偉大的母愛。詩篇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表現(xiàn)了母親對兒子的牽掛不舍之情。雖無言語,雖無淚水,卻表現(xiàn)出濃濃的母子情深,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內(nèi)心對母愛的感激。全詩語言樸實無華,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其外,諷喻詩《古從軍行》、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田園風光詩《過故人莊》也是我愛讀的詩篇。
【讀書的古詩】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12-06
描寫讀書的古詩12-04
有關(guān)讀書的古詩04-24
讀書詩句古詩03-04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有哪些關(guān)于讀書的詩句古詩02-04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300句03-18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詞02-02
關(guān)于讀書的古詩必備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