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池上小班古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池上小班古詩教案1
一、活動目的:
1、學習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2、理解古詩內容,感受古詩意境,學會朗誦古詩。
二、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我們猜個謎語,看誰猜得又快又對:青竹竿,頂蜂窩,吃了肉,還有窩。(蓮蓬)
(二)理解古詩《池上》
看看,圖上還有什么呀?(有白蓮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這兩個小娃娃在干什么?(撐著小船采白蓮)
教師小結:小娃娃撐著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蓮玩,可是在回來的路上,不懂得怎樣掩藏自己的形跡,河面上。綠綠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蕩開了。這件事被白居易爺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聽老師來讀一遍(出示古詩)。
(三)欣賞古詩
介紹古詩《池上》,指導幼兒理解重點詞句,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⑴、小娃撐小艇:小娃娃撐著小船。
⑵、偷采白蓮回:偷偷地去采白蓮回來。
⑶、不解藏蹤跡:不懂得怎樣掩藏自己的形跡。
⑷、浮萍一道開: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蕩開了。
(四)學習古詩。
集體念,師生對念,男女生輪念。
(五)啟發幼兒邊念邊用動作表達詩句含義。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三、活動反思:
由于在平時的活動中,我們比較多地和孩子們一起進行古詩,繞口令等一系列中國特有的民間活動,所以孩子們對于這樣形式的`活動還是很感興趣的。同時為了便于他們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畫的圖片,這樣便于他們的觀察和記憶。古詩《池上》內容簡單,易懂,比較能夠激起孩子們學習的欲望。同時我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層層遞進的幫助孩子們進行鞏固和記憶,讓孩子們從小就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這是我們民俗教育的內容,也是我們現在的每一個教師應該做的事情!
池上小班古詩教案2
一、積累引入,以舊帶新。
1、師:初夏時節,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讓人想起詩人楊萬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哪些詩句呢?
2、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3、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里發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理解題目含義。
4、簡介作者白居易。
(1)學生匯報自己知道的關于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2)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黑暗社會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①讀準后鼻音:撐、艇、萍;指導“艇”字的寫法及結構。
②學習新詞:浮萍,白蓮,蹤跡,理解詞義,練習書寫。
(2)齊讀古詩。
(3)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兒。
(一個小孩偷采白蓮。)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小組內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設計意圖:
課標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要“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本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艇、浮萍、蹤、不解”的含義,聯系上下文理解古詩的意思,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2、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蓮的?
① 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采池中蓮蓬。
②讓學生為“小娃偷采白蓮圖”起個題目。
③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
④朗讀前兩句,思考:你最欣賞其中哪個字?
(“偷”,結合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⑤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設計意圖: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通過學生親身想象“偷采白蓮”兒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學生情,詩中激發共鳴。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著理解,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池上》賞詩會——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熟讀成誦。
設計意圖:
課標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要能“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通過熟讀成誦,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
2、默寫《池上》。
池上小班古詩教案3
一、活動目標:
幼兒初步了解古詩的含義,清晰地發好“光”、“霜”、“鄉”的音。
能夠背誦古詩,同時感受古詩美的韻律。
二、理解詞語:
“舉”、“霜”、“故鄉”。
三、活動準備:
1、打印的古詩一首,《靜夜思》圖片兩張
2、剛過了中秋節,幼兒知道中秋節有團圓的意思
四、活動過程:
出示圖片,介紹古詩的名字是:靜夜思
師:小朋友,畫面上有什么?畫上的人怎么樣?他的表情是怎樣的?
教師介紹詩人李白,讓幼兒了解他是唐代詩人,寫了很多好聽的古詩。
五、教師小結:
《靜夜思》就是講了李白在寧靜的夜晚思念自己家鄉的事情。
教師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師:在古詩中你聽到了什么?
教師逐句理解古詩的含義: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好像是一層寒霜。抬起來望著天空中那圓圓的月亮,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鄉。讓幼兒感受到古詩中美的意境。
學習古詩《靜夜思》
教師帶領幼兒共同朗誦古詩。
教師逐句教幼兒朗誦,提示幼兒發清楚“光”、“霜”、“鄉”的字音,感受詩歌中的韻律。
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受欣賞和感知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
4、啟發幼兒為古詩創編動作,并進行朗誦表演。
池上小班古詩教案4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并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二、準備:
畫有古詩內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制古詩掛圖四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二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看那黃河奔騰、咆哮著向那大海一瀉千里。
(3)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三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景色真美啊,你還想看到那更遠的美景嗎?
(3)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3、出示第四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你再登上一層吧,那樣會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的。
(3)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四、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3遍,和古詩解釋)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奏念)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并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請幼兒來表演。
3、幼兒自由結伴進行游戲。
那現在請小朋友們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們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池上小班古詩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池上》說課稿02-06
白居易古詩《池上》賞析11-22
《池上》古詩詞鑒賞08-11
古詩《池上》改寫作文12-25
小班古詩教案06-12
小班古詩《草》的教案02-21
古詩出塞教案01-02
古詩《元日》教案11-23
古詩《詠柳》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