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漁家傲·秋思》詩詞賞析1
漁家傲·秋思原文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一、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選自《范文正公文集》我們學過他的《岳陽樓記》
二、寫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三、重點詞語
異:與江南一帶風景不同
無留意:不留戀
邊聲:邊境特有的風聲,樂聲和馬嘶聲等。
角:軍中的號角。
千嶂:崇山峻嶺。
長煙:荒漠上的煙。
羌管:羌笛。這里指羌笛鳴奏的聲音
勒:刻
計:考慮 謀劃
四、譯文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
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五、主旨
作者通過對西北邊地秋天景物的描寫,表現戍守將士的艱苦生活,抒發了他們渴望殺敵報國的`英雄情懷,表達了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及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六、段意
上闋:著重寫塞外落日孤城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秋景,而景中有情;
下闕:寫塞外將士艱苦的生活抒寫鄉思,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七、賞析
1.塞下秋來風景異”,
“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
2.“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 “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渲染了此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畫面。反襯出邊地的荒涼,為下闋寫思鄉作鋪墊。
3.“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
4.“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長煙落日”,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孤城閉”三字,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表現出了守邊軍人警覺之高,戒備之嚴,戰事之緊,讓人更覺蒼涼。整句詩寫出了邊塞壯闊蒼茫的景象,雄渾悲涼的境界,為下闋的抒情奠定了基礎。
5.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運用典故表達了將士渴望殺敵報國但壯志未酬情懷和思鄉思家的情感。
6.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羌笛與秋霜襯托了將士的勞苦與不盡的鄉愁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
7.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自己徹夜未眠,直抒胸臆抒寫將士生活的勞苦和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憂國的情懷。
八、寫法
1. 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2. 以悲景蒼莽的意境體現出崇高的壯美感,風格蒼涼悲壯,開宋代蘇辛豪放詞派的先聲。
3. 動靜將結合(2.3句動4句靜)
九、《漁家傲》和《秋思》的區別
兩者體裁有別,《漁家傲》為宋詞,《天凈沙》為元代散曲小令。
2、兩詩均著眼于“秋”抒發其思,但各有自己的主旨。
《漁》描寫的是塞外軍旅的思鄉感懷,抒發出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天》則將著眼于天涯游子的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以景寫情,以情抒思。
《漁家傲·秋思》詩詞賞析2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
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
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賞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陜西延安),在邊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于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于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郁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于物,生動地表現了征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歷三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漁家傲·秋思》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詩詞賞析07-21
蘭花的詩詞賞析07-28
《相思》詩詞賞析01-09
虞美人 詩詞賞析07-28
古詩詞賞析03-07
《涼州詞》詩詞賞析02-13
清明節的詩詞賞析03-08
酬張少府詩詞賞析03-01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2-22
《楓橋夜泊》詩詞賞析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