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絕句》古詩詞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絕句》古詩詞鑒賞1
杜牧 〔唐代〕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注釋:
⑴華清宮:《元和郡縣志》:“華清宮在驪山上,開元十一年初置溫泉宮。天寶六年改為華清宮。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臺,以祀神也!
、评C成堆:驪山右側有東繡嶺,左側有西繡嶺。唐玄宗在嶺上廣種林木花卉,郁郁蔥蔥。
、乔чT:形容山頂宮殿壯麗,門戶眾多。次第:依次。
⑷紅塵:這里指飛揚的塵土。妃子:指楊貴妃!短茋费a》:“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后人皆不知之!卑矗捍嗽娀驗閷懸庵,意在諷刺玄宗寵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諸史實。在唐代,嶺南荔枝無法運到長安一帶,故自蘇軾即言“此時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嶺南也”(《通鑒唐紀》注)。而荔枝成熟的季節,玄宗和貴妃必不在驪山。玄宗每年冬十月進駐華清宮,次年春即回長安。《程氏考古編》亦辨其謬,近人陳寅恪亦復考證之。
、芍牵阂蛔鳌爸馈。
、市仑S:唐設新豐縣,在陜西臨潼縣東北,離華清宮不遠。黃埃:馬隊奔馳踏起的塵土。
⑺漁陽探使:《全唐詩》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輔璆琳探祿山反否,璆琳受祿山金,言祿山不反!
⑻霓(ní)裳(cháng):指《霓裳羽衣曲》。當時的宮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據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舞曲十二遍親自改編而成的。千峰:指驪山的眾多山峰。
、臀杵浦性褐柑菩诘⒂谙順范`國,導致安史之亂。
⑽萬國:指全國。
⑾倚天:形容驪山宮殿的雄偉壯觀。
、小霸浦小本洌骸杜f唐書·安祿山傳》載:祿山體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卻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風。旁邊的宮人拍掌擊節,因為舞得太快,節拍都亂了。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杜牧拼音解讀:
guò huá qīng gōng jué jù sān shǒu
dù mù 〔táng dài 〕
zhǎng ān huí wàng xiù chéng duī ,shān dǐng qiān mén cì dì kāi 。
yī qí hóng chén fēi zǐ xiào ,wú rén zhī shì lì zhī lái 。
xīn fēng lǜ shù qǐ huáng āi ,shù qí yú yáng tàn shǐ huí 。
ní shang yī qǔ qiān fēng shàng ,wǔ pò zhōng yuán shǐ xià lái 。
wàn guó shēng gē zuì tài píng ,yǐ tiān lóu diàn yuè fèn míng 。
yún zhōng luàn pāi lù shān wǔ ,fēng guò zhòng luán xià xiào shēng 。
相關翻譯
其一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繡,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其二綠樹環繞的新豐一帶不時可見黃塵四起,那是前往漁陽的探使返回。他們謊報軍情,唐玄宗和楊貴妃仍舊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祿山起兵,中原殘破。其三全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驪山上宮殿樓閣在月光下顯得格外分明。安祿山拖著肥胖的身體翩翩作胡旋舞,引發了楊貴妃的笑聲隨風飄揚越過層層山峰。
相關賞析
這三首詠史絕句,合起來是一組詩。開元、天寶年間,李唐王朝經歷了一個“仿佛從天上掉到地下”的變化,這個變化的轉折點便是安史之亂。杜牧的這三首絕句,就是從不同的側面抒發了他對這個轉折點的慨嘆和極其深刻的見解。
要用十二句詩,抒寫這么重大而復雜的題材,這當然是對詩人才力的一個考驗。但是,困難還不止于此,安史之亂,從唐王朝方面來講,第一個應負責任的當然是那位“半明半昏”,也可以說是前明后昏的唐玄宗李隆基。詩人對此當然也是明確的,這組詩也可以說正是為此而發的。不過作為晚唐的一位封建知識分子又不可能超越時代和階級所允許的界限,去直批本朝的天子,雖然如此,但又要人能悟出問題之所在,這恐怕是創作上的又一個難題。
華清宮,在驪山上,是李隆基和楊貴妃尋歡作樂的地方。所以詩題點明華清宮就不僅為全詩選擇了一個恰當的背景,而且也會立即引起讀者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聯想。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杜牧寫驪山,就不是站在驪山上。而是由遠而近地寫,體現了詩題中的“過”字。先是“長安回望”,從遙遠的地方看上去,那驪山美得猶如團團錦繡;再走到近處,便可見到層層疊疊的富麗堂皇的建筑。第二句中的“開”字很有講究“開”就意味著有人,有活動,“千門”,大開,何等氣派,若是千門緊閉,那就顯出一片寂寞冷落的氣氛。錦繡驪山萬木蔥蘢,殿閣樓臺千門洞開,李(隆基)楊(貴妃)就是在這么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中,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詩的一二句雖然是對環境氣氛的描寫但對人物活動也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下面詩人就擷取其荒淫享樂的一例,以見其余。楊貴妃愛吃鮮荔枝,玄宗為了討其歡心,奸臣為了迎合旨意,從蜀地“十里一置,五里一堠”,飛馬送上“風枝露葉如新采”的鮮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寫的就是這件事。而這一笑,就不知多少人“奔騰死亡,罹猛獸青蟲之害”,誠所謂“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蘇軾《荔枝嘆》)?梢姟盁o人知是荔枝來”,是委婉而又蘊意極深的。“無人知”是說這種特殊的罕見的享樂,對廣大人民來講是無法想象的,不可思議的。但是,反過來如果知道了,那將會怎樣呢?“笑"嗎?還是恨?
視野廣闊,焦點明確,筆墨飛動,委婉深遠,是這三首絕句的共同特色。我們就拿這第一首來看,這里有京城長安,有秀麗的驪山,有堂皇的建筑,有塵土飛揚的驛道,有奔馳的駿馬,有鮮美的荔枝,不過,詩人要突出的還是那個驕縱一世的楊貴妃。這個形象一出現,便會引導人去思索:是誰使她過著如此荒淫享樂的生話?這樣的昏君能治理國家嗎?這樣的國家能長治久安嗎?詩人就是采取這種旁敲側擊的手法使詩的主題深化,同時也為下一首奠定了基礎。
如果說第一首詩是封建統治者荒淫生活的一個縮影,是對致亂因素的典型概括。那么,這還只是序幕。第二首就寫安史之亂,那才是高潮。妙在詩人不去正面地寫它,而是先來一段插曲,“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碧鞂毷哪(755),安祿山謀反的一切準備都做好了,但是玄宗對安祿山還是深信不疑,只是在別人一再進諫下,才勉強派中使輔璆琳以給安祿山送禮為名,去察看情況。狡猾的安祿山反以厚賂收買了廖琳,于是這個壞蛋回來之后便盛稱安祿山無二心,而昏聵透頂的`玄宗也就信其“必無異志”,照樣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不過,在實際上或者說在別人的眼里,那“霓裳一曲千峰上”已經置于即將爆發的火山口了,下邊是巖漿翻滾,上邊是大跳死亡之舞!耙粓鰵g喜忽悲辛”,755年11月安祿山公然反叛了。河北州縣望風瓦解。玄宗這才帶著貴妃匆匆下山。白居易的兩句詩:“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就是形象而生動地描述了這件事,不過有點兒就事論事。“舞破中原始下來”,就較為深刻地揭示問題的本質。是李、楊一伙把中原“舞破”了,是他們的昏庸驕侈弄得山河破碎,人民遭殃。而他們自己也只有到了這種身家不保的時刻“始下來”,這是歷史的裁判,也是歷史的規律。
玄宗和貴妃已經結束了“霓裳一曲”,下了驪山,詩似乎也可以不寫了。但是,痛定思痛,詩人又回過頭去咀嚼這一段歷史,寫了第三首,再從另一個側面揭示這一歷史事件的根源。安史之亂的禍首當然是安祿山,但是,這么一個歷史人物在此時此刻出現卻不是偶然的。開元、天寶期間是唐王朝的盛世,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但是統冶階級內部的腐朽勢力,在這個盛世之中也一刻沒有停止它的發展。以李、楊為首的統治集團沉迷在昇平景象之中,利用積累起來的物質財富,縱情享樂、夜以繼日、驕侈無度,這就是詩的前兩句所寫的“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這樣驕縱淫逸的結果,必然是愈加昏聵和專制,必然是黑白不分,于是昏君奸臣沆瀣一氣。所以玄宗身邊也不只是一個安祿山,那個貪贓枉法,助紂為虐的輔璆琳不就是一個類型的代表嗎?還有那個口密腹劍的李林甫不又是一個類型的代表嗎?……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屢見不鮮的事實。“云中亂拍祿山舞”,看似一場滑稽戲,然其深刻的含意卻不可忽視。據云安祿山“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屑月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舊唐書·安祿山傳》)。雖然胖得不能走路,但是為了博得李、楊的歡心,這個外若癡直,內實狡黠的無賴居然“翩翩起舜”,那邊上趨炎附勢的男女也以“亂拍”助興。然而正是這種令人作嘔的丑態,不堪入目的鬧劇,才能刺激那種腐朽空虛的病態心理,贏得“風過重巒下笑聲”。這“笑聲"就意味著安祿山的無賴狡詐,和李、楊的昏庸腐敗是十分“合拍”的;這“笑聲”就向人們解釋了陰謀家、野心家安祿山所以能步步高升、飛黃騰達的原因。當然,這種把餓虎當作嬌兒抱在懷里喂養、取樂,其后果是不難想見的,詩也就這么頗有余味地結束了。假如我們一定要將這“余味”道盡,那大概也就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這一類的話吧?如果我們猜得不錯,那么生活在晚唐的杜牧寫這三首絕句,就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更重要的是有感于現實的了。
作者介紹
杜牧杜牧〈803—852 :!,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三絕句》古詩詞鑒賞2
絕句三首
[唐] 杜甫
聞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將百年興,一望九江城。
水檻溫江口,茅堂石筍西。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
設道春來好,狂風大放顛。吹花隨水去,翻卻釣魚船。
單氏編在永泰元年成都詩內。鮑氏曰:謝克莊任伯云,此詩得于慎文肅家故書中,猶是吳越錢氏時人所傳,格律高妙,其為少陵無疑!对娬f雋永》謂晁氏得吳越人寫本壯詩,如“日出東籬水”六首,乃九章。其一云“漫道春來好”云云。今按:前六首當另為一處,不必并合。
聞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將百年興,一望九江城①。
(首章,欲往荊楚而作。)
、佟抖乓堋罚壕沤诙赐ァT斠娋沤淙兆ⅰ
其二
水檻溫江口①,茅堂石筍西②。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
。ù握,見成都形勝,而仍事游覽也。)
①地志:溫江,在成都西五十里。②石筍街,在成都西門外。
其三
謾道春來好,狂風太放顛。吹花隨水去,翻卻釣魚船。
(末章,見春江風急,嘆不得遠行也!抖乓堋罚喝滓粴廪D下。)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絕句》古詩詞鑒賞3
三絕句
杜甫〔唐代〕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譯文
花兒芳香的楸樹緊靠釣磯生長,樹上剛開的花蕊不應很快就凋謝。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時讓風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時看著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草堂門外一群鸕鶿離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頭又突然出現我竟懷疑起自己的眼睛來。
從今以后鸕鶿應當了解我是如何喜歡它們,天應當飛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長滿了整個竹林,要緊關柴門以斷絕往來人行。詩人借口保護春筍不想再同外界來往。
一定要精心保護頭批竹筍成長,客人到來隨他怎樣嗔怪我都不出迎。
創作背景
這三首絕句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春天,杜甫往往將目光投向自然,江邊花樹、園中新竹成了杜甫的抒情寫懷的對象,《三絕句》即表現了這種生活。
賞析
第一首主要是寫花,寫詩人惜花之情。詩從花香寫起!伴睒滠跋恪彼膫字,把詩人的喜花、愛花之意透寫了出來,為后面寫惜花之情先墊寫一筆。次句寫詩人的惜花之情就應從花香的消歇著筆,但是詩人并沒有這樣直接寫,而是變了一個角度,轉了一個彎子,從花開花落立意。從花的飄落來寫詩人的惜花情。 “斬新花蕊未應飛”七個字,說明他早已看見楸花紛紛飄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剛開的花,大概還沒有飄落。詩人明明早已看見楸花飄落,可是又不直說;明明是寫詩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詩中又不把它點破。這樣寫來,情思表達得極為婉轉含蓄。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只是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詩的后兩句便是直抒這樣感情:“不如醉里風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睂幙勺约涸谧砻咧胁恢挥X時,一陣狂風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親眼看著一場暴雨將花打稀。人在落花時節本易傷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難堪了。所以這兩句中,一個“不如”,一個“何忍”,將詩人在“醉里”與“醒時”對落花的感受進行對比,先退一步,后進一層,把詩人的惜花之情寫細了,寫深了,寫活了。
花落而引人憐惜,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之一。這首詩雖然也是這樣的主題,但構思上卻有它的特色。詩人本來是由早開的花被風吹雨打盡,而引發出對新開的花蕊前景的擔心;再由這種擔心,而引發出詩人的惜花之情。但詩中并沒有寫“先見有謝者”(《讀杜心解》),而是從“斬新花蕊”立意,從虛處著筆,暗寫落花情景。將詩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進,寫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寫鳥,寫詩人愛鳥的深情。人世間夫妻、朋友分離,相思情切。常常以夢幻為真實,以假為真。而一旦相見,卻又往往以真實為夢幻,將真作假。如宋代詞人晏幾道的《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一詞就這樣寫道:“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寫亂離中與親人相聚也有這樣的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边@首詩寫的雖非盡為人世間情事,而是人與鳥的感情,但在構想上卻與上舉各句頗為相同。
門外沙灘上那鸕鶿走了許久,詩人無比思念。首句“去不來”三字,點出了這一背景,寫出了詩人對久去的鸕鶿的思念情懷。也正因為詩人對鸕鶿思念情深,所以,詩的次句寫他“沙頭忽見”時,又不禁“眼相猜”,懷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錯了。一種去久忽見的驚喜之狀躍然紙上,驚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時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見出他平素想念鸕鶿鳥時,以假當真的情景。這一句真可謂將詩人的情寫癡了,寫傳神了。
這時,詩人對鸕鶿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對去久乍見的鸕鶿,不能讓它再次飛去。在詩人的心靈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鸕鶿“去不來”的痛苦。所以在詩的后兩句中,詩人這樣叮囑道:“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睆慕褚院,你應了解我愿意與你為友,很想常常能夠見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這沙灘上來吧。后兩句凌空一筆,將詩人對鸕鶿的深情寫透了。
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少詩人在描寫物我關系時,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給一些無情之物以人的感情。這首詩的后兩句正是采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詩人的筆下,那大自然中的鸕鶿鳥仿佛會思想,感情似乎可與人通。所以他要對那鸕鶿如此叮囑,訴說衷情。
這首詩從寫詩人對鸕鶿“去不來”的思念,到“沙頭忽見”時的.“眼相猜”;從去久乍見的驚喜,到擔心它日后再“去不來”,而殷勤叮嚀“一日須來一百回”,將詩人的愛鳥之心步步寫來,十分真切。將詩人由此而展開的種種心理活動寫得很深很細。全詩讀來,語雖平淡似口頭話,卻富有韻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寫竹,寫詩人的愛竹之意!盁o數春筍滿林生”,詩一開始從春筍滿林寫起,又是“無數”,又是“滿林”,把春筍生長繁茂的情景寫了出來,給人們展示出一幅充滿活力,充滿生機的畫圖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對這自然景象的無比喜悅之情。
詩人知道,眼前這春筍,既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觀賞的玩意兒,更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為今日之春筍,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筍滿林,可知他日新竹萬竿。此刻詩人必然是細心看護。所以,詩的次句這樣寫道:“柴門密掩斷人行。”他要把柴門關得緊緊,謝絕一切客人。
寫到這里,詩人的護筍之意已明。但是詩人覺得意猶未盡,于是在詩的后兩句中進一步申說:“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詩人一定要將這頭批筍子看護好,使它長成新竹。寧可任客人責怪自己,也不對他的到來親自出迎,詩的上句不僅點出了詩人細心護筍的原因,而且也寫出了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這一根根春筍在不久的將來都能長成新竹。詩的下句“客至從嗔不出迎”,與“柴門密掩斷人行”相照應。詩人在這里用“從嗔”二字貫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層地寫出了他那專心護筍的決心。
相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很愛竹,他聽說吳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驅車前往,直到那家院內竹下觀賞,“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他也不理睬。當他盡興而去,主人才將門關上(見《晉書·王羲之傳》)。因此,在唐詩中有“(竹何須問主人”的詩句)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卻將主客關系顛倒過來,從“主不迎客”著筆,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跡。巧妙的用意,寫出了詩人對春筍,對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詩寫竹,卻從筍寫起;寫愛竹,卻從愛筍著筆。由筍而竹,將詩人的愛竹之意寫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中寫詩人的愛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詞語來表白,而是通過“柴門密掩斷人行”,“客至從嗔不出迎”等具體行動來表現。這樣寫來,詩人的情懷顯得格外實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