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泛舟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原文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翻譯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頓時漲起來了,這使得大戰船漂浮在水面上猶如一根羽毛那樣輕了。往日少水時,多少人花費了多少力氣也不曾移動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當中。
注釋解釋
(1)艨艟(音“蒙沖”):古代戰船。也作蒙沖。
(2)向來:從前。指春水未漲之時。
(3)枉費:白費。
(4)推移力:推船使船移動的力氣。
(5)中流:水流的中央。
創作背景
《泛舟》是南宋詩人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從以‘巨艦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評的是榜書大字的創作。此詩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漲船高則能夠行駛自在,形象地比喻書法藝術創作一旦靈感勃發,則能夠使書寫一下子變得流暢自如,這不僅僅是書法藝術的一個本質過程,也是一般藝術創作的重要本質。當然,該詩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見書法作品的技藝精煉且生動流暢,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藝術道理。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于寫景抒情而不宜于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于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首詩當然是說理之作,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泛舟》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
作者介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