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所見古詩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所見古詩賞析1
《所見》是是清代詩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dá)了作者對田園風(fēng)光的喜愛之情。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注釋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鳴:叫。
⑦立:站立。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diào)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xù)描寫神態(tài)。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zhuǎn)折點。第四句,急轉(zhuǎn)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fā)現(xiàn)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出來。“忽然”發(fā)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tài)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tài)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xiàn),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shù)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zhì)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風(fēng)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jīng)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diào)的“真性情”。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所見古詩賞析2
所見
作者:袁枚 朝代: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譯文及注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他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樾(yuè):樹陰涼兒。
意欲:想要。
捕:捉。
鳴:叫。
《所見》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下來呢!
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所見》賞析二
這首先是寫兒童放牛時候的輕松心態(tài),騎在黃牛背上一邊走一邊歌唱,心情何等得暢快,嘹亮的歌聲在樹陰間回蕩,這是一幅悠閑的景象。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寫兒童不知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為別人捕捉的,總之為了不驚動樹上鳴叫的知了,兒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儼然一副認(rèn)真的.模樣,這與前面邊放牛邊歌唱的樣子截然相反。詩中只是寫了兒童從動到靜的變化這一事實,可是并沒有點明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這反而留給讀者遐思的空間。
所見古詩賞析3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fēng)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①促織②,夜深籬落③一燈明。
【注釋】
①挑:逗趣。②促織:蟋蟀。③籬落:籬笆。
1.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fēng)動客情”的畫面。(3分)
江上秋風(fēng)吹過,梧桐樹葉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寒意,觸動了異鄉(xiāng)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評分意見:本題3分。兩句畫面描繪各1分,語句生動1分。
2.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對這首詩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作簡要賞析。(3分)
①烘托,江上秋風(fēng)烘托了寒涼的`氣氛和作者客居的孤寂情懷。
②以樂景寫哀情,用兒童挑促織的歡樂反襯作者客居的孤獨和愁思。
③首句運用疊詞,“蕭蕭”一詞表現(xiàn)了秋夜的寒涼與蕭索。
④以動襯靜,用秋風(fēng)瑟瑟反襯出秋夜的寂靜。
評分意見:本題3分。答出手法1分,結(jié)合內(nèi)容賞析2分。答出任意一種即可。
所見古詩賞析4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所見古詩賞析5
所見
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戶外小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慢慢而來。也不知有啥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筆挺,嘴巴緊鎖,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得意洋洋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招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形,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歌唱的氣派,多么松懈、猖狂;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態(tài),又是多么專心啊!這從動到靜的改變,寫得既俄然又天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至于下一步的動態(tài),小牧童如何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領(lǐng)會、去遙想、去考慮。
作者介紹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diào)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dāng)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yǎng)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筑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fā)現(xiàn)人才,獎掖后進,為當(dāng)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fēng)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dāng)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xù)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余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yuǎn),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所見古詩賞析6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戶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慢慢而來。也不知有啥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筆挺,嘴巴緊鎖,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得意洋洋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招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形,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歌唱的氣派,多么松懈、猖狂;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態(tài),又是多么專心啊!這從動到靜的改變,寫得既俄然又天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至于下一步的動態(tài),小牧童如何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領(lǐng)會、去遙想、去考慮。
附:所見精彩所見
袁牧
牧童①騎黃牛,歌聲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題解: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
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注釋: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③林樾:樹陰。
今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誦讀:
①內(nèi)容簡介:描述了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唱著歌兒,忽然又不唱,準(zhǔn)備捕捉知了的.一剎那情景。
②寫作特點:詩人善于抓住事物瞬間的特點加以描寫,反映人物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有動有靜。
③朗誦指導(dǎo):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較長的停頓。要突出振、捕、鳴、閉口、立等詞語。要讀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
請將這首詩與后面的《小兒垂釣》對比著讀,并分析在寫作上的共同點。
所見古詩賞析7
其古詩全文如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fēng)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前言】
《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fēng)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xiāng)的孤寂無奈。這首詩寫羈旅鄉(xiāng)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xiāng),而著重于夜間小景。
【注釋】
①蕭蕭:風(fēng)聲。
②客情:旅客思鄉(xiāng)之情。
③挑:用細(xì)長的東西撥動。
④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qū)又叫蛐蛐。
⑤籬落:籬笆。
【翻譯】
蕭蕭秋風(fēng)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忽然看到遠(yuǎn)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賞析】
①作者抒發(fā)了一種思鄉(xiāng)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fēng)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輾轉(zhuǎn)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fā)詩人的聯(lián)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fā)了作者客居他鄉(xiāng)、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fēng)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jié),意有不順。三wWW.Slkj.org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xiāng)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fā)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fēng)、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jǐn)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所見古詩賞析8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fēng)簇浪,散作滿河星。
注釋
①書∶這里作動詞用,是寫、記的意思。
②螢∶螢火蟲。這里比喻燈光像螢火蟲一樣微弱。
③風(fēng)簇浪∶風(fēng)吹起啦波浪。簇,聚集、簇?fù)怼?/p>
譯文
夜晚在船上記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啦,見不到一點月光漁船上孤零零的燈光好像微弱的螢火蟲的光芒,微風(fēng)吹起啦細(xì)細(xì)的波浪,由于水波動蕩,映在水面上的燈光好像化成啦許多閃耀的星星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漆黑的夜晚,一盞漁燈閃現(xiàn)在河面上。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因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漁燈的光亮雖然微弱,卻使人看啦覺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風(fēng)簇浪,散作滿河星。
一陣微風(fēng)吹來,河面漾起層層細(xì)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啦,變成啦無數(shù)顆星星,在河面閃動。(因為漁燈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風(fēng)中起啦細(xì)浪,燈光的倒影也隨著微波蕩漾。)
賞析
雖然詩歌只有二十字,但卻體現(xiàn)啦詩人對自然景色細(xì)微的觀察力。沒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為有一點微風(fēng),遠(yuǎn)處的一盞小如螢火的漁燈,讓詩人看到啦滿河的星星。詩歌寫出啦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時也用詩的本身啟發(fā)我們,只要你用心,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詩的詩眼。“散”字寫出啦漁燈倒影“散作滿河星”的神奇畫面。把作者所見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來,我們讀啦也仿佛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