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詞鑒賞《除夜》
古詩詞鑒賞《除夜》
更新時間:2024-11-08 08:56:44
  • 相關推薦
古詩詞鑒賞《除夜》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鑒賞《除夜》,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詞鑒賞《除夜》 1

  《除夜作》

  作者:高適

  原文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注釋

  1、除夜:除夕的晚上。

  2、轉:變得。

  3、凄然:凄涼悲傷。

  4、霜鬢:白色的鬢發。

  5、明朝:明天。

  詩意

  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

  久久難以入眠。是什么事情,

  讓我這個游客的心里變得凄涼悲傷?

  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

  我的鬢發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賞析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夕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發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他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詩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詩人難于入眠,而“獨不眠”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景象,這更讓詩人內心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從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詩中寫完一二句后,詩人似乎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他卻又撇開自己,從遠方的故鄉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為詩人增添新的白發。清代沈德潛評價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為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觴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古詩詞鑒賞《除夜》 2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除夜宿石頭驛》譯文

  在這寂寞的旅店中有誰來看望慰問,只有一盞孤燈與人相伴相親。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夜晚,我還在萬里漂泊未能歸家。

  回首前塵竟是一事無成,令人感到悲涼傷心;孤獨的我只有苦笑與酸辛。

  愁苦使我容顏變老,兩鬢斑白,在一片嘆息聲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

  《除夜宿石頭驛》注釋

  除夜:除夕之夜。石頭驛:在今江西省新建縣贛江西岸。《全唐詩》題下注曰:“一作石橋館”。

  寥落:稀少,冷落。此處有孤獨、寂寞之意。

  支離:即分散。《全唐詩》校:“一作羈離”。

  愁顏與衰鬢:《全唐詩》校:“一作衰顏與愁鬢”。

  又:《全唐詩》校:“一作去”。

  《除夜宿石頭驛》賞析

  此詩開篇把自己滯跡他鄉的寂寞苦澀寫得十分深刻,結尾處又給人一種以沉重的壓抑感。全詩寫出了沉思追憶和憶后重又回到現實時的自我嘲笑,蘊含著無窮的悲愴感慨和不盡的凄苦況味,寫情切摯,寄慨深遠。

  詩人作詩,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發泄,總是先有詩,然后有題目,題目是全詩內容的概括。這首詩的題目是“除夜宿石頭驛”,可知詩的內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點是“石頭驛”,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寫明了一個孤獨的旅客夜宿在旅館中。接著用第二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補充說明這個“夜”是“除夜”,這個“人”是離家很遠的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轉寫這個“人”大年夜獨宿在旅館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說過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種種生話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會引起悲感。“支離笑此身”是說現在這個漂泊天涯的軀體,又如此之支離可笑。上句回想過去,沒有得意事可供現在愉快地回憶;下句是自憐,現在已沒有壯健的軀體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緊緊地承接上句。“愁顏與衰鬢”就是“此身”的“支離”形狀。這樣一個既憂愁,又衰老的旅客,獨宿在旅館里,明日又將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運如何。“明日又逢春”這一句,有兩個意義:第一,它的作用是點明題目,結束全詩。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寫的是明日,意義卻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個“又”字,其思想基礎是對于“逢春”并沒有多大樂觀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這一句底下,作者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出來,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這就是所謂“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詩說》中曾談到詩語以有含蓄為貴,他說:“詩貴含蓄,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謹于此,清廟之瑟,一唱三嘆,遠矣哉。后之學詩者,可不務乎?若句中無馀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詩,必須做到句有馀味,編有馀意,總起來說,就是不可把話說盡,要留有讓讀者思考的馀地。作詩者固然要達到這樣一種藝術高度,讀詩者也需要具備一種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賞力。

  這首詩,一向被認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頷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歷代以來,到年三十還住宿在旅館里的人,總會感傷地朗誦這兩句,以為詩人已代他形象地說出了寥落支離的情緒。因此,這兩句詩成為唐詩中的名句。雖然這兩句詩并不是戴叔倫的創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詩句,但是他換了兩句的結構,強調了“夜”和“人”,放在他這首詩中,有了創新,就成為警句。

  《除夜宿石頭驛》鑒賞

  長期飄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還獨自滯跡在他鄉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這首詩就真切地抒寫了詩人當時的.際遇,蘊蓄著無窮的感慨和凄涼之情。

  此詩當作于詩人晚年任撫州(今屬江西)刺史時期。這時他正寄寓石頭驛(在今江西新建縣贛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長江東歸故鄉金壇(今屬江蘇)。“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起句突兀,卻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萬家團聚,自己卻還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驛館中借宿。長夜枯坐,舉目無親,又有誰來問寒問暖。人親,眼下就只有寒燈一盞,搖曳作伴。“誰相問”,用設問的語氣,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燈”,點出歲暮天寒,更襯出詩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一燈相對,自然會想起眼前的難堪處境:“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出句明點題中“除夜”,對句則吐露與親人有萬里相隔之感。清人說此句“應是萬里歸來,宿頭驛,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石頭城”的簡稱)與金壇相距幾何,而云萬里乎?”(《唐詩別裁》)這固然是一種理解。但不能因石頭驛與金壇相距不遠,就不能用“萬里”。只要詩人尚未到家,就會有一種遠在天涯的感覺。“萬里”,似不應指兩地間的實際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離說的。這一聯,摒棄謂語,只用兩個名詞,連同前面的定語“一年將盡”、“萬里未歸”,構成對仗,把悠遠的時間性和廣漠的空間感,對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種暗中俯仰、百感蒼茫的情思和意境,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

  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頭。“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就寫出了這種沉思追憶和憶后重又回到現實時的自我嘲笑。“支離”,本指形體不全,這里指流離多病。據記載,任官期間,治績斐然。晚年在撫州時曾被誣拿問,后得昭雪。詩人一生行事,抱有濟時之志,而現在不但沒能實現,反落得病骨支離,江湖飄泊,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這“笑”,含蘊著多少對不合理現實的憤慨不平,是含著辛酸眼淚的無可奈何的苦笑。

  然而,前景又如何呢?“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一年伊始,萬象更新,可是詩人的愁情苦狀卻不會改變。一個“又”字,寫出詩人年年待歲,迎來的只能是越來越可憐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慘命運。這個結尾,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和不盡的凄苦況味。全詩寫情切摯,寄慨深遠,一意連綿,凄惻動人,自非一般無病呻吟者可比

  《除夜宿石頭驛》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詩人晚年任撫州(今屬江西)刺史時期,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這時他正寄寓石頭驛,可能要取道長江東歸故鄉金壇(今屬江蘇)。

  古詩詞鑒賞《除夜》 3

  古詩原文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譯文翻譯

  請捎個信去告訴居住在遠方的友人,眼前盡管天氣寒冷,這點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為它發愁。

  春風已經吹來,離我們不遠了,就在我們房屋的東頭

  注釋解釋

  除夜:除夕之夜,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

  太原:軍鎮名,又名三關鎮。防區在今山西內長城以南,西起黃河,東抵太行山,在今山西省。

  寒甚:即甚寒,很寒冷。

  寄語:傳話,告訴。

  天涯客:居住在遠方的人。

  輕寒:輕微的寒冷。

  底用:何用,底,猶“何”,漢以來詩文中多用其義。

  屋東頭:這里是說春天解凍的東風已經吹到屋東頭。意思是春天已來得很近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于謙在正統初年任山西巡撫時所作。詩人自幼生活在杭州。而太原地處北方,無論是氣候還是生活習慣,與故鄉都有很大差異。更何況詩人身為地方行政長官,公務繁重,終年忙碌。除夕到了,天寒地凍,在這送舊迎新之際。詩人獨自一人,寒夜守歲,賦詩述懷,寄語新春,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文賞析

  《除夜太原寒甚》是詩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難耐時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該合家團聚,然而,詩人卻棲身遠方,又恰逢大寒,確實令人寂寞難熬。環境雖然極其艱苦,但是詩人在寒冬之時想到春天很快就要來到,希望“天涯客”不必憂愁,表現出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詩的前兩句,“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出語卻極為平淡。舊的一年過去了,詩人未能返回溫暖的南方,與家人團圓。而是寄旅太原,滯留在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歲。遠客在外,難免鄉愁,況且舊年之中,詩人經受了諸多的艱難和勞累,但他鼓勵自己和同僚說:“流落天涯的他鄉之客們,不用為這一點輕微的寒冷發愁。句中的“輕寒”與詩題中的“寒甚”對比強烈,“寒甚”是客觀的存在,“輕寒"卻表現了詩人對嚴寒的藐視和對戰勝困難的信心,詩人深知只有蔑視它,才能戰勝它,以此鼓勵友人,激勵自己。

  詩的后兩句,“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指明前途,加強信心。和前兩句有同樣的鼓舞作用。在詩人眼中,盡管風寒冰堅,但除夜一過,新年即已開始,春天隨之來臨。溫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殘冬的嚴寒之中,和煦的春風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春風是那么逼近,似乎就在屋子的東頭,只要側耳傾聽,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歡欣的聲音。隨著春風的來臨,大地回暖,萬木復蘇,新的一年開始了。詩人迫不及待地盼望著春天的到來,期待著在新的一年里進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負,建立新的.功業。

  這首詩寫的是除夜的寒冷,讀來卻給人以春天的喜悅和暖意,詩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了詩人不畏任何艱難困苦,蔑視嚴酷的惡劣氣候,滿懷信心地和惡劣環境進行斗爭的樂觀精神。詩的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因此這首小詩有它的象征性,也含有一定的哲理,詩人以平白輕松的語氣,抒發激越豪情,顯示了詩人錚錚骨氣與剛毅果敢的上進精神。

  古詩詞鑒賞《除夜》 4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

  《應詔賦得除夜》注釋

  應詔:詔,皇帝的頒發的命令文告。應詔,舊指奉皇帝之命而做詩文。應詔詩又稱應制詩,唐代以后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除夜:即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唐代詩人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詩有“季冬除夜接新年”句。

  逐(zhú):追隨。

  風光:時光,春光。著(zhuó):“著”的'本字。附著,貼近。唐代皎然《尋陸鴻漸不遇》有“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句,“著花”一詞意為長出花蕾或花朵。這里“著后園梅”采用此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人們沒有感覺到春光的到來,已催開了后園的梅花。

  《應詔賦得除夜》賞析

  這首詩雖是史青應詔之作,但寫得俊逸平淡,真情樸質,十分具有感染力。

  《應詔賦得除夜》作者簡介

  史青,唐代詩人,零陵人,聰敏強記。開元(713—741)初年,他上書唐玄宗說自己五步能詩。玄宗試以除夕、上元、竹火籠等詩,他應口而出,玄宗大為贊賞,授為左監門衛將軍。《全唐詩》僅存《應詔賦得除夜》一首。

  古詩詞鑒賞《除夜》 5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譯文

  天地之間一片空曠,時光公然地離我而去。在人生的末路上因為風雨而受驚,在偏僻的邊疆飽經了冰雪寒霜。如今生命跟這一年一樣快要結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經歷也會被遺忘。以后再也夢不到過新年喝屠蘇酒,只能在漫漫長夜里撥動燈火。

  注釋:指公元1281年(元朝至元十八年)除夕。乾坤:指天地,即空間。空落落:空洞無物。歲月:時間。堂堂:跨步行走的樣子。末路:指自己被俘囚,不望生還,走上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驚風雨:指有感于當年戰斗生活的疾風暴雨。窮邊:極遠的邊地。此就南宋的轄區而言,稱燕京為窮邊。風霜:指囚居生活的艱難困苦。屠蘇夢:舊歷新年,有合家喝“屠蘇酒”的習慣。夜未央:夜已深而未盡。

  全文賞析

  寫作此詩時作者已經被關押整整三年,敵人對他軟硬兼施。然而,高官厚祿不能軟服,牢獄苦難不能屈服。他衰鬢霜染,意志彌堅。牢房冰冷潮濕,飲食艱澀難咽,妻兒宮中服役,朝廷茍且投降等慘痛的現實,令文天祥感受到人生末路窮途的困厄艱難。他用一支沉甸甸的筆,蘸著熱血和心淚,寫就了這首悲而不屈的.短詩。

  這一首詩,詩句沖淡、平和,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出大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過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恰恰是在丹心如鐵男兒這一柔情的剎那,反襯出勃勃鋼鐵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實性,這種因親情牽扯萌發的“脆弱”,更讓我們深刻體味了偉大的人性和錚錚男兒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詩,沒有雕琢之語,沒有瑣碎之句,更無高昂的口號式詠嘆。可是,我們仍舊感到心靈的一種強烈震撼。無論時光怎樣改變,無論民族構成如何增容擴大,無論道德是非觀念幾經嬗變,文天祥,作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作為忠孝節義人格的偉大圖騰,萬年不朽,顛撲不滅,仍會是在日后無數個世代激勵一輩又一輩人的道德典范。

  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過的最后一個除夕夜。

  古詩詞鑒賞《除夜》 6

  《除夜作》原文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霜鬢一作:愁鬢)

  《除夜作》譯文

  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讓我這個游客的心里變得凄涼悲傷?

  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歲。

  《除夜作》注釋

  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轉:變得。凄然:凄涼悲傷。

  霜鬢:白色的鬢發。

  明朝(zhāo):明天。

  《除夜作》賞析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一句生僻字句和華麗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游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旅館寒燈獨不眠”,詩的首句所包涵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啟人聯想,點明作者在除夕仍羈旅天涯,可以想見,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散發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逼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自然難于入眠,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讓人心情悲涼。因此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詩人并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發。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將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曲折含蘊。這三、四兩句是對一、二兩句的回答說明“獨不眠”和“轉凄然”的原因一是思鄉心切,二是傷老大無成,歲月無情。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除夜作》創作背景

  周勛初將此詩系于公元750年(天寶九載),根據是:“高適游蹤雖廣,然離梁宋而至遠地,亦不過閩中、幽州、隴右、河西、劍南數地而已。高適至閩中時,年歲尚輕;次至幽州時,未及‘霜鬢’之年;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與此詩內容不合,故知此詩定作于第二次北上。”

【古詩詞鑒賞《除夜》】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1-23

古詩詞鑒賞01-11

李白古詩詞鑒賞03-17

春日古詩詞鑒賞02-22

《登樓》古詩詞鑒賞02-22

鳥古詩詞鑒賞02-22

《詩經》古詩詞鑒賞06-04

《晚春》古詩詞鑒賞10-24

晚春古詩詞鑒賞10-2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午夜精品影视国产一区在线麻豆 | 色影院不卡中文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 | 亚洲综合国产中文字幕 | 性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