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8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古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作者對農民的同情。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能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
3.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課時劃分: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的生字,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培養愛惜糧食的習慣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小朋友,我們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
2.今天,我們來學習的兩首詩,就是反映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米來之不易的古詩。
二、學習古詩《鋤禾》
1.出示古詩圖文。
看圖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解題:唐代詩人李紳寫的。
鋤:鋤頭,這里表示動作。
禾:禾苗。
“鋤禾”是什么意思呢?
3.講讀詩句第1句。
(1)自讀。
看圖:圖上畫了什么?
(2)看圖理解:“日當午”:太陽當頭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這幅圖以及第一句詩說明了什么?應該怎樣朗讀呢?
(4)小結:古詩1、2兩行寫了農民頂著烈日在田間辛勤勞動的情景,這是詩人所看到的。
4.講讀第2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邊讀邊想:這句詩告訴我們什么?
(2)指名說一說。
(3)指導朗讀。
(4)小結:這兩行告訴我們糧食來得不容易,這是詩人所想到的。
三、鞏固詩意,練習背誦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輕聲地和老師一起說。
3.指名說。
4.背誦表演古詩。
5.這首《鋤禾》告訴我們什么呢?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導寫字
1.“禾”:獨體字,與“木”比較,書寫時筆畫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獨體字,與“干”、“!毕啾容^。
“粒”:左窄右寬。
“辛”、“苦”:這兩個字都有一長橫,要寫得穩而長。
2.師范寫“禾、粒、辛、苦”。
3.生描紅、臨寫。
【《古詩》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設計04-03
古詩《春曉》教學設計04-04
古詩教學設計《春曉》04-03
古詩《所見》教學設計04-04
小學古詩教學設計04-03
古詩《清明》教學設計03-30
古詩《詠柳》教學設計12-06
小學古詩《春雨》教學設計04-04
古詩所見教學設計04-04
《古詩苑漫步》教學設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