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兄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送兄古詩詞鑒賞1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
宋朝:陸游
初報邊烽照石頭,旋聞胡馬集瓜州。
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樓望遠涕俱流。
豈知今日淮南路,亂絮飛花送客舟。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古詩簡介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是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作品。該詩是為送七兄赴揚州任職而作的送別詩,前六句回憶過去的舊事,抒寫詩人和七兄兩人的憂國憂時之情;最后兩句點出送行之意,表達了詩人對七兄能在金兵敗北逃、揚州一帶又得安定時而產生的愉快心情,與前六句所寫,恰成鮮明對照。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翻譯/譯文
剛剛報傳邊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頭;不久又聞說金人的兵馬,已集結在瓜州渡口。
當權的袞袞諸公,有誰肯聽聽百姓的意見?我們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為時局擔憂。
大風急雪撲打著窗欞,心兒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樓向遠處眺望,你我都不禁熱淚橫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輕飄、亂紅飛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東路的古城揚州!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注釋
①七兄:指陸游仲兄陸濬,行七。
②揚州帥:即淮南東路安撫使。揚州,今屬江蘇。
③幕:幕府。
④邊烽:邊界上報警的烽火。
⑤石頭:山名。在江蘇江寧西,北緣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六朝以來,皆守此為固。諸葛孔明所謂鐘山龍蟠,石頭虎踞者,即指此。
⑥旋:很快,緊接著。
⑦胡馬:指金兵。
⑧瓜州:地名,在今江蘇揚州南,亦稱瓜埠洲。當運河之口,與鎮江斜值,為南北襟要處。
⑨諸公:指當時在朝中掌權的人。
⑩蕘:刈草曰芻,析薪曰蕘。指樵夫而言。芻蕘(chúráo)策:普通人的意見。這里謙指自己的政見。
畎(quǎn)畝憂:指在野的人的憂慮。畎畝,田間。
危樓:高樓。
淮南路:宋代路名,轄淮河以南地區,后分為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東路沿揚州。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創作背景
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兵大舉南侵,兵集瓜州。金主完顏亮強令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嘩變。完顏亮被殺后,金兵倉皇北退。各地義軍紛起反攻,抗金形勢出現轉機。這首詩寫于第二年的春天。其時,詩人38歲。金兵內訌的消息,又一次鼓蕩起詩人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的熱忱。然而,報國有心,請纓無路,詩人只能徒喚奈何。詩雖為送別“七兄”而作,但作者所抒寫的卻不是離別之恨,而是失志之痛。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報國之情和憂國之念的作品。詩的前六句追懷舊事,寄慨遙深;后兩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對金兵的突然退卻難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報邊烽照石頭,旋聞胡馬集瓜州。”二句以簡潔的筆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經過,同時也交待了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最初聽說金兵已迫近南京城,來勢兇猛;不久又得聞金兵集結在瓜州渡,氣焰益熾。
處此危難之際,詩人多想挺身而出,聯合抗金志士,挽狂瀾于既倒,為國除危,為民解難。可是,只求茍安、不思恢復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軌的異己分子,不能容許他執掌重兵、慷慨赴敵。意識到這一點,詩人內心充滿憤慨:“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詩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敵復國的軍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滿朝公卿,盡皆畏敵如虎,嫉賢如仇,沒人肯聽取他的意見。詩人的上書,要么如石沉大海,杳無回音,要么如虎須捋毛,招致處罰。作為備受歧視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為時局擔憂。這兩句前后照應,因果分明,對比強烈:一邊是諸公堵塞賢路,不恤國計;另一邊則是詩人系念時局,憂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惡,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樓望遠涕俱流。”二句借景抒情,益見其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樓”,即高樓。當時,詩人身受羈絆,無計可施,拳拳報國之心竟與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樣碎成粉末;登上高樓,遠望狼煙四起,詩人更不禁涕淚交流。這一切,雖已成為舊日之事,卻深深地鐫刻在詩人的記憶之中。“七兄”即將奔赴的揚州正是當時的兵燹之地。
在送別的時刻,詩人首先想到那慘痛的景象并形諸詩筆,是極為自然的.事情后兩句折回題意,渲染送別之情。“豈知”,點明形勢的變化出乎詩人的意料之外——當初,他何曾料及金兵會發生內訌,使一場更大的戰禍得以弭息。“亂絮飛花”,則暗示隨著金兵的撤離,淮水以南地區又恢復了和平景象。詩人筆下的花絮,不僅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識、人的情感,欣然擔負起送客的使命。它們追隨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躚起舞,既表歡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動。其實,多情的與其說是亂絮飛花,莫如說是詩人自己。詩人自己眷眷然不忍與七兄分別,卻不從正面說破,而將自己的感情賦予亂絮和飛花,于是,亂絮飛花便變得如此深情繾綣。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圖”,實際上只是詩人的主觀意識外化后產生的某種幻象。如果說詩的五、六兩句是觸景生情的話,那么,這兩句則是移情于景了。而無論觸景生情,還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創造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詩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從藝術上看,這首詩不僅屬對精切,造語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其一生筆耕不輟,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并稱“宋代四大詩人”,又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
送兄古詩詞鑒賞2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帚。
送兄。兩漢。佚名。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下載這首詩送別寫景感嘆送兄譯文及注釋譯文
哥哥啊!這就是我們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飛起,路邊有供人休息送別的涼亭。亭外,是秋葉在飄墜。而我最悲傷嘆息的就是,人,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總是排得整整齊齊,一同飛回家去的啊。
注釋
題下原注: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
離亭:驛亭。古時人們常在這個地方舉行告別宴會,古人往往于此送別。
歸:一作“飛”。
稀:形容樹葉稀疏寥落的樣子。
送兄鑒賞
關于這首詩,所傳甚少,獨在《全唐詩》方見之,對作者的介紹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實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無從考證,唯能全憑《全唐詩》注解了。《全唐詩》寫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斷,詩人是南海人,此詩出自唐武則天時代。
或許真是時勢造就,一個七歲女童,大堂之上,面對武后和群臣,應聲做詩,且情態如此逼真,字數如此儉約,不得不另后人仰慕。
此詩第一層:“別路”、“離亭”,相當于驛站,是古代送別、餞行的處所。點明地點,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鋪開。“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開。但一切景語亦為情語,一語雙關,亦指心中“愁云初起”。“葉正稀”,結合下句中詩人觸景生情聯想到的“雁”來推斷,應該是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秋風緊,黃葉飄零,“離亭”前的落葉,為秋風掃蕩,漸次稀疏,著實蒼涼,著實沉重。
第二層:古人送別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習俗。此處的葉,可能就是柳葉。前面不斷有人送別,使得柳條折盡,漸漸稀少,真是一條柳枝一片心。而現在,盡管柳條稀少,但她還是要再折一枝贈與兄長,此中惆悵叫人難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詩人靜靜地站立,眼望兄長漸去漸遠,馬蹄聲終于被重疊的山巒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對于人生、對于命運的自憐嘆惋。“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雁的遷徙,總是結隊成行,同出同歸。可是人迫于環境所限、條件所囿,而不能與兄隨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單,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誠為可嘆。并且,這一“歸”字可以做兩種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啟程外出。那么,這里的“歸”便是“同出同歸”的意義了,詩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長身上,是對他一路風塵、外行兇吉的牽掛;一者:兩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籬下,或是流落他鄉。此時兄長啟程,回返故里,而獨留妹一人不與同歸,此間便更生出對故土、親人的.思念,對身如浮萍、命如蟬翼的慨嘆。
濃濃情誼,如訴如泣,盡融于字里行間。而全詩寥寥數語,連題目僅二十二字。用字之儉約,另人折服。題目“送兄”,點明主旨,定下全詩的基調,是送別兄長。至于上面推測的種種情況,全無交代,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而與此相比,后來大詩人李白的《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單父主薄凝攝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留飲贈之》等很多這樣的詩標題就大為失色了。此詩前兩句表明了地點和大致的時間,大肆渲染了送別的場景。心中的惆悵、離別的情懷躍然紙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卻僅用了十個字;后兩句也是十個字,突出了“雁”、“一行”、“歸”,使得感情再次升華到一個相當高的層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對人生的慨嘆,對身世的質問,情長紙短,惜墨如金。
南朝江淹在《別賦》中說過,“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從古至今,離別詩一直都在詩篇中占到了相當大的比重,在表現手法上也是各具風格、各至一家。對這一首也作一簡要的分析。“別路”、“離亭”形成對舉,一詠三嘆。在克儉如金的字數中,這算是潑墨如云、大肆渲染了。為的是以景襯情,為下兩句做好鋪墊。而且詩人善于選取特景:“別路”、“離亭”、“云”、“葉”等等,暗藏離愁別緒之情。緊接著,筆鋒陡轉,采用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將鏡頭對準天上的“雁”。當然,這里也許是虛寫。由“雁”的特性聯想到人,將二者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鮮明的對照,由此生發哀情,并且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也為讀者將全詩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畫面,印入讀者的腦海中。其意境深遠,空間開闊,且滿目皆蕭然,滿腔皆哀傷,滿腹皆愁緒,實在不能不說是詩人的高妙之處。且詩人時齡七歲,且為女子。在古代輕視女子,滿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她能如此善用這樣的藝術技巧,實在讓人費解,驚異。
再回到全詩,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璣,語言簡樸、明白如話,意境高妙。這樣的詩篇,在中國古詩詞中實在不可多得。難怪有人稱她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當之無愧。
【送兄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1-11
優美古詩詞鑒賞11-23
春風古詩詞鑒賞08-08
《送別》古詩詞鑒賞08-10
《池上》古詩詞鑒賞08-11
古詩詞鑒賞答案09-28
《清明》古詩詞鑒賞11-09
古詩詞鴛鴦鑒賞11-23
野望古詩詞鑒賞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