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端午節的古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這首詩描繪了端午時節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的動人場景。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在唐代,端午節十分隆重。在端午這天,皇帝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杜甫這首詩就記述了端午節這天,皇帝賞賜衣物的事情。
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
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在這個端午節,詩人對屈原的經歷惋惜不已。
端午節,人人懷念屈原,而詩人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后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作者從端午競渡紀念屈原的千載冤魂說起,雖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里還能回還啊,國破身死的屈原現在還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詞主要寫五月端午節的風物人情。
上片描寫端午節的風俗,用“榴花”、“楊柳”、“角粽”等端午節的標志性景象營造了端午節喜悅的情緒,下片描寫端午節人們沐浴更衣、飲雄黃酒驅邪的場景。全詞反映出詞人過節時的恬淡閑適的生活情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南鄉子·端午》
宋·李之儀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
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南鄉子·端午》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節的一種閑愁。整首詞深婉含蓄,抒發自己孤獨,寂寞的情感。
上片寫端午節的景象。端午節下著小雨,詩人獨自一人,比較冷清,回憶往日的熱鬧時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詩人在端午節沒有友人的陪伴,喜悅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現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閑情。
《乙卯重五詩》
宋代: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乙卯重五詩》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端午即事》
【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文天祥德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這個端午節,文天祥借屈原表達內心的壯志。他渴望自己成為屈原一樣的人物,為國家奔波矢志不渝。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這首詞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兒共女,慶端陽,描摹出一幅合家團圓共度佳節的溫馨,刻畫出了中華民族在節日之中共享天倫的樂趣。
在歡樂中,詩人聯想到屈原的“空悵惘”,與端午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
【端午節的古詩詞】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古詩詞02-27
端午節古詩詞07-08
關于端午節的經典古詩詞02-27
關于端午節的古詩詞02-27
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07-25
端午節的古詩詞鑒賞08-01
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經典)09-23
(精品)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09-18
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8篇[必備]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