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歡度元宵佳節的優美古詩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歡度元宵佳節的優美古詩詞1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宋代〕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
東風吹開了元宵夜的火樹銀花,花燈燦爛,就像千樹花開。從天而降的禮花,猶如星雨。豪華的馬車在飄香的街道行過。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轉向西邊,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注釋
青玉案:詞牌名。
元夕:夏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
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鳳簫”句:指笙、簫等樂器演奏。鳳簫:簫的美稱。
玉壺:比喻明月。亦可解釋為指燈。
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
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里指盛裝的婦女。
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
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驀然:突然,猛然。
闌珊:暗淡;零落。
賞析
此詞的上半闋主要寫上元節的夜晚,滿城燈火,眾人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寫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雕”、“鳳”、“玉”,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贊美 。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未曾離去!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到末幅煞拍,才顯出詞人構思之巧妙: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與趣味。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風。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歡度元宵佳節的優美古詩詞2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唐代〕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艷的花朵一般;由于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艷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注釋
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此句對后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紅樓夢》十八回:“只見庭燎繞空,香雪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星橋:星津橋,天津三橋之一,“洛水貫都,以像星漢”此處或以星津橋指代天津三橋。”東都洛陽,洛水從西面流經上陽宮南,流到皇城端門外,分為三道,上各架橋,南為星津橋,中為天津橋,北為黃道橋 。開元年間,改修天津橋,星津橋毀,二橋合而為一。
鐵鎖開:比喻京城開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連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區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打開,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
逐人來:追隨人流而來。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騎(jì)”
秾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艷若桃李。《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
落梅:曲調名。
金吾:原指儀仗隊或武器,此處指金吾衛,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唐兩京新記》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賞析二
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后來也稱元宵節。據《大唐新語》記載,武則天時,每年這天晚上,京都洛陽都要大放花燈,夜間照例不戒嚴,觀賞花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車馬喧嘩,市井之民歡歌笑語,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文人數百人賦詩記其盛景,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
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采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著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頷聯寫元夕車馬游人之盛。由于車馬交馳、游人雜沓,揚起了道路上的.陣陣塵土。在平常的夜間,即使有塵土飛揚,人也是看不見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燈影的照耀,卻分明可見隨著車馬的飛馳而去,后面便揚起一陣飛塵,這就是所謂“暗塵隨馬去”。本不可見的“暗塵”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燈影而見,這正是對元夕的傳神描寫。著一“去”字,寫出了馬的奔馳和塵土飛揚而去的態勢。紀昀說此句得神處在一“暗”字,固極有見。其實,“去”字也同樣精彩,從中仿佛可見車馬飛馳時卷起的氣流,下句專寫人的活動,卻不忘交代元夕的特點。由于是望月,所以滿月的清光映照著東都城的每一個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頂接踵,月亮的光輝始終與人相隨。由此“明月”還可進一步想象燈月交輝的熱鬧場景。
頸聯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專挑出一類人來寫,這就是“游妓”。她們可能是王公貴戚之家的歌舞妓人,為了相互夸示而讓她們出來表演助興的,她們自己也可借此觀賞元夕燈月交輝、人流如織的熱鬧景象。總之,既是觀賞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麗風景。兩句一句寫她們的美貌,一句寫她們的技藝。單有火樹銀花的燈影和眾多的游人車馬,還不足以充分顯示元夕京城的熱鬧繁華,必須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徹夜笙歌,才是聲色光華交相輝映,極喧闐熱鬧之能事。
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里的禁衛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衛,主管統率禁軍。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采華艷,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歡度元宵佳節的優美古詩詞】相關文章:
元宵佳節作文03-21
歡度元宵作文03-20
歡度佳節喜迎國慶文案(精選150句)10-03
歡度端午佳節朋友圈文案11-24
元宵佳節活動文案02-10
《元宵》古詩詞02-07
上班過元宵佳節文案02-01
元宵節佳節文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