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王之渙古詩的賞析
王之渙古詩的賞析
更新時間:2023-12-11 18:41:45
  • 相關推薦
王之渙古詩的經典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之渙古詩的經典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之渙古詩的經典賞析1

  王之渙《宴詞》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宴詞

  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注釋】

  1、春水:(1).春天的河水。《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 黃武 元年,遷左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勃 《吳錄》:“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詩之一:“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楊維楨 《雨后云林圖》詩:“浮云載山山欲行,橋頭雨餘春水生。”(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玨 《有贈》詩:“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3).指帝王春季游獵。《金史·輿服志下》:“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歲春水所過州縣,其小官多干事,蓋朕嘗有賞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3、畎:quǎn 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從田,川聲。篆文從田,犬聲。——《說文》

  4、漳河:漳河是現在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衛河支流。位于中國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源出晉東南山地,有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區的石灰巖和石英巖區,泥沙較少,水較清。濁漳河流經山西黃土地區,水色渾濁。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后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河。長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積(至蔡小莊)1.82 萬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縣(今林州市)境內建有紅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 ◎ 劃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 劃船:“或命巾車,或~孤舟”。◎ 船:~夫(船家)。歸~。

  6、不勝:受不住,承擔不了。勝:承受,經得起. 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項羽本紀》 驢不勝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賞析】

  長堤逶迤,水色碧明,東風鼓帆,桃花逐波。這首寫于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

  春天萬象復蘇,生機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卻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詩人從首句起就試著撩撥讀者聯想的心弦,一個“綠”字點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詩人一片惜別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間小溝),詩人擴大視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喚起人們聯想。那夾著田畝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條細長的飄帶,緩緩匯入漳河,一起向遠方流去,一望無際的碧野顯得非常柔和協調。然而眼前美景卻激起詩人的無限憂思,春水猶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詩人卻不能與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遺憾,想到好景不長,盛筵難再,一縷縷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讀者不由自主地和詩人的心緒貼近了。三、四句,詩人一下子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象上。盡管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于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一個“愁”字,讀者卻已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腹愁緒了。

  這首匠心獨運的小詩含蓄蘊藉。詩人從“看到的”、“聽到的”,最終寫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訴說離愁,令人讀之卻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啟迪人思,耐人玩味。

  李商隱《夜雨寄北》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夜雨寄北》作者為唐代文學家李商隱。其全文詩詞如下: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注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么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譯文】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池子。何時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鑒賞】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寫給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于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范仲淹《江上漁者》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無數人, 只知喜愛鱸魚之鮮美。

  請您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里。

  賞析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后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范仲淹作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少有大志,刻苦自勵。在宋仁宗時,他主持了“慶歷新政”,終因舊勢力的阻撓,新政失敗,遭貶外調,但他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因而那澎湃的激流、轟鳴的巨濤,強烈沖擊著他的心,故以如椽大筆訴漁民疾苦。

  范仲淹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見風浪中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從而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王之渙《九日送別》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王之渙《九日送別》古詩原

  九日送別

  (唐)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注釋】

  1、薊: jì ,古州名.唐開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

  2、蕭瑟:草木被秋風吹襲的聲音..秋風蕭瑟。——《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3、稀:少,不多.相見常日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鞍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 方苞《獄中雜記》自想此夢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驚奇》

  4、菊酒:即菊花酒。 唐 權德輿 《過張監閣老宅對酒奉酬見贈》詩:“秋風傾菊酒,霽景下 蓬山 。” 唐 權德輿 《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參見“ 菊花酒 ”。

  5、斷蓬:猶飛蓬。比喻漂泊無定。 唐 王之渙 《九日送別》詩:“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宋 柳永《雙聲子》詞:“晚天蕭索,斷蓬蹤跡,乘興蘭棹東游。” 明 劉基 《題陸放翁<湖上詩>后》詩:“細看墨蹟成懷,嘆息他鄉類斷蓬。”

  【賞析】

  秋風蕭瑟的薊北,相熟的朋友本來就少,又有誰能登高送我回歸故鄉呢?今日相會我們便一起飲盡杯中的菊花酒,也許明日你我就像這就隨風漂泊無定的斷蓬一樣,不知道飛向何方?

  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渙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薊北置州。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薊置州不久,王之渙游歷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時上官致情攜弟子隱居此地.兩人相見,唏嘆世事.第二日,王之渙辭友還鄉,上官致情也將攜弟子遠行,這首詩便是在這時寫下的.(具體細節,將在拙作 《神劍嘯荒錄》錄記)。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秋風薊北,草木調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會有什么朋友。所以詩人才說故人稀.豈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詩中這一位朋友吧!異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鄉了,都要走,那誰送誰呢?所謂且送歸,可說成同送歸吧!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菊花酒本為親人朋友相逢時所吃的酒,的確,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飲這酒吧,明天我們就要像這隨風漂泊無定的斷蓬一樣,不知道飛向何方?王之渙和上官致情當時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飲本是相逢時才吃的酒,酒后的第二天卻又要天各一方了.從意外相逢到同飲菊花酒再到明日分別,兩人心里都各自壓著一層霜,這層霜不是幾杯菊花酒便化解得開的.那么,又是什么才能化得開呢?

  李商隱《嫦娥》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嫦娥》作者為唐代文學家李商隱。其全文詩詞如下: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言】

  《常娥》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此詩詠嘆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發詩人自傷之情。前兩句分別描寫室內、室外的環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氣氛,表現主人公懷思的情緒;后兩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憶之后產生的感想,表達了一種孤寂感。全詩情調感傷,意蘊豐富,奇思妙想,真實動人。

  【注釋】

  ⑴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傳說是夏代東夷首領后羿的妻子。

  ⑵云母屏風: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風。云母,一種礦物,板狀,晶體透明有光澤,古代常用來裝飾窗戶、屏風等物。深:暗淡。

  ⑶長河:銀河。曉星:晨星。或謂指啟明星,清晨時出現在東方。

  ⑷靈藥:指長生不死藥。《淮南子·覽冥訓》載,后羿在西王母處求得不死的靈藥,姮娥偷服后奔入月宮中。

  ⑸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見到碧色的海,深藍色的天。碧海,形容藍天蒼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會感到孤單。

  【翻譯】

  云母屏風透出殘燭幽深的光影,銀河逐漸斜落晨星也隱沒低沉。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如今空對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賞析】

  就內容而論,這是一首詠嫦娥的詩。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為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以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以為應當作“無題”來看。茲且當作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論,著實寫得貼情貼理。語言含蘊,情調感傷。

  前兩句描繪主人公的環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內,燭光越來越黯淡,云母屏風上籠罩著一層深深的暗影,越發顯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長夜獨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銀河逐漸西移垂地,牛郎、織女隔河遙望,本來也許可以給獨處孤室的不寐者帶來一些遐想,而這一派銀河即將消失。那點綴著空曠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無言地陪伴著一輪孤月,也陪伴著永夜不寐者,此時連這最后的伴侶也行將隱沒。“沉”字正逼真地描繪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動態,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漸沉下去。“燭影深”“長河落”“曉星沉”,表明時間已到將曉未曉之際,著一“漸”字,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對冷屏殘燭、青天孤月,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盡管這里沒有對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寫刻畫,但借助于環境氛圍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圍的意緒卻幾乎可以觸摸到。

  在寂寥的長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輪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會聯想起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嫦娥。據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嫦娥孤棲與誰鄰?”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這孤居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其處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嗎?于是,不禁從心底涌出這樣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當初偷吃了不死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面對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難以排遣吧。“應悔”是揣度之詞,這揣度正表現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由于有前兩句的描繪渲染,這“應”字就顯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兩句與其說是對嫦娥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不如說是主人公寂寞的心靈獨白。

  至于這位寂處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詩中并無明確交待。詩人在《送宮人入道》詩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獨”,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詩中,又以“竊藥”喻指女子學道求仙。因此,說這首詩是代困守宮觀的女冠抒寫凄清寂寞之情,也許不是無稽之談。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為風氣,入道后方體驗到宗教清規對正常愛情生活的束縛而產生精神苦悶,三、四兩句,正是對她們處境與心情的真實寫照。

  但是,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靈藥”式的情緒,卻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意蘊。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塵俗,追求高潔的境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獨的境地。清高與孤獨的孿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在這里被詩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蘊的語言成功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種含有濃重傷感的美,在舊時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廣泛的共鳴。詩的典型意義也正在這里。

  孤棲無伴的嫦娥,寂處道觀的女冠,清高而孤獨的詩人,盡管仙凡懸隔,同在人間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潔而寂寞這一點上卻靈犀暗通。詩人把握住了這一點,塑造了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隱的特長。

  李清照《夏日絕句》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夏日絕句》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其全詩如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前言】

  李清照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滴。

  【譯文】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經死了,也應該成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還在懷念楚漢爭雄時的項羽,即便是自刎于烏江,也不逃離江東的場景。

  【鑒賞】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王之渙古詩的經典賞析2

  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賞析1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賞析2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作者寫那里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王之渙古詩的經典賞析3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①這是一首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的邊塞詩。②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③羌笛:西漢羌人所制的一種管樂器,有二孔。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④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① 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這一句的觀察順序是____;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鍵詞是__;第二句寫塞上孤城及環境。從表現孤城的角度看,這一句運用了_的手法。(3分)

  ② 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么首句與孤城是什么關系? (1分)

  ③ 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2分)

  4、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么首句與孤城是什么關系?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

  5.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中的春風僅是指春天的風嗎?聯系本詩的寫作背景談談。

  答案:

  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遠;上;反襯。(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1分)

  ③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2分)

  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這首詩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

  5、春風既指自然界的風,也暗指朝廷的關心。

  閱讀練習二:

  7. 詩中的春風除了指自然現象之外,還指的是某種溫暖關懷或某種人間春意春象。(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D

  A. 詩歌前兩句以遠川高山襯托孤城,描繪出邊地的雄闊蒼涼之景。

  B. 楊柳是雙關語,既指音樂的曲調,又指現實中的楊柳樹。

  C. 詩歌用何須二字,由邊地圖景描繪轉入情感抒發。

  D. 全詩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情緒消極悲切。

  9、對王之渙《涼州詞》一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D)(全詩描寫了戍邊將士的鄉愁和凄苦)

  A、前兩句描繪了塞外荒涼寒冷壯闊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語雙關,顯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詩描寫了遠征將士慷慨激昂的氣概。

  閱讀練習三:

  (1)詩的前兩句寫所見: 、 、 、 ;第三句寫所聞: (均用詩中詞語回答)。

  (2)后人稱此詩為邊塞詩中的絕唱,請以詩的后兩句為對象,分析詩歌是如何寫出征夫離愁之情的。

  參考答案

  (1)黃河 白云 孤城 萬仞山 楊柳

  (2)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說何須怨。

  閱讀練習四:

  (1)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這一句的觀察順序是 或 ; 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鍵詞是 。 第二句寫塞上孤城及環境。從表現孤城的角度看,這一句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2)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么首句與孤城是什么關系?

  (3)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

  (4)一片與萬仞對照,明寫了什么?暗寫了什么?

  答:

  (1)自下而上 由近及遠 上 反襯

  (2)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

  (3)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

  (4)明寫了玉門關的扼居險要,暗寫了守關將士孤寂的處境。

  翻譯: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作者寫那里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王之渙古詩的經典賞析4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詩人,與王昌齡、高適等經常一起唱和。他的詩,很多都被教坊樂人入樂歌唱。可惜他一生仕途蹭蹬,詩也只有六首流傳下來。但是,就是這六首之中,就有兩首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一首,就是這首《涼州詞》;一首,是《登鸛雀樓》。

  《涼州詞》本是樂曲名。唐代“胡部”中的大曲多以州名,如《涼州》《伊州》《甘州》《渭州》《熙州》《石州》《陸州》等。《涼州詞》大概是最著名的,以此為題的詩也不少,王之渙這首《涼州詞》,算得上是最好的之一。

  這首詩僅僅在描寫邊塞風光,但是卻有著言外之意。

  大漠的景色是壯觀的,遠遠望去,奔騰的'黃河就像在白云之上、白云之間穿流。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一座座萬仞之高的群山之中。如此景象,雄壯蒼涼,令人心雄萬夫,豪氣干云。

  然而這里又是那樣的艱苦,那樣的荒涼。天蒼蒼,野茫茫,悠悠羌管,吹奏著《楊柳怨》,好像在怨恨,春風從來就沒有到過這里,被玉門關阻擋在關外了。

  讀者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了。如果這僅僅是一座孤城,甚至一座死城,蒼涼荒蕪又與我們何干?但是,這里卻駐扎著戍邊的將士,這里在進行著殊死的戰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宋范仲淹《漁家傲》)讓我們感傷,也讓我們敬佩。

王之渙古詩的經典賞析5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渙 ――《涼州詞 》

  【內容】: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m、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渙古詩的經典賞析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賞析

  這首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品讀唐詩《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是描寫詩人登樓所見的景象,但詩人并未寫細小的風景,只是抓住夕陽、群山、黃河這些壯麗的景象來加以刻畫,給人以遼闊、雄渾的景界之美。詩中所流露出的雄偉奔放的氣勢,其實正是詩人廣闊胸襟的外化。這兩句語言通俗簡練,對仗工整,厚重有力。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岀詩人那不斷進取的雄心,他在啟示我們這樣一個哲理:要開辟新的境界,就需要不斷努力,勇于攀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因為更新更美的事物總是在加倍努力之后才會岀現的。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白日:太陽

  (2)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3)更:替、換

  譯文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文章鑒賞

  《登鸛雀樓》賞析

  “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

  《登鸛雀樓》經典賞析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

【王之渙古詩的賞析】相關文章:

王之渙《涼州詞》的古詩翻譯07-06

經典古詩賞析11-15

古詩及賞析06-29

經典的清明古詩賞析10-31

古詩《草》賞析09-27

古詩《秋思》賞析11-23

古詩《詠柳》賞析11-22

古詩江雪的賞析11-24

《小兒垂釣》古詩賞析11-2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午夜福利不卡视频 | 日本综合网在线观看免费 |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奶水 | 日韩欧美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