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示兒》教案
古詩《示兒》教案
更新時間:2023-12-04 10:26:56
  • 相關推薦
古詩《示兒》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示兒》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示兒》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理解詩句

  3.習本課生字新詞。

  4.背誦這兩首詩。

  二、教學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心情格外歡快的原因。

  2.理解詩句

  三、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示:把事情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個交代,相當于遺囑。陸游在臨死之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示兒)

  二、預習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三、指導學習《示兒》

  1.指名讀課文。(重點提示:“祭”的讀音)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學生講錯的地方互相訂正,教師相機指導)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悲傷之情。)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學生講后,教師加以歸納)

  (“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j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4.練讀課文。(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

  5.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來回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答出:這首詩通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五、各自背誦課文

  六、指導學習生字

  “乃”的左邊是一撇,注意不要寫錯。

  七、默寫這首詩。

  (學生互相檢查)

  八、預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板書:

  遺恨不見九州同

  示兒

  遺愿王師北定

  教學后記:

  《示兒》這首詩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時,應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一、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

  上課伊始,讓學生初讀詩文后,教師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陸游生活的時代時局動蕩,金人南侵,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偷安,導致國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詩人陸游無比悲憤。直至他臨終時,已經85歲高齡了,但“北定中原”、“還我河山”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仍有增無減。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著北伐的勝利和祖國的統一,對光復中原,洗雪國恥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堅定的信念。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讀詩文,琢磨首句,體會詩人的`“悲涼”心情

  指導學生再讀詩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讓學生了解這一句表明作者即將離開人世,就什么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著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凄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著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讀詩文,了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

  讓學生再讀詩文,思考“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詩寫明了這一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找出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進行精讀、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詩意是作者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讀時,可輕讀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見”字后要停頓長一些,然后一字一頓地讀出“九州同”三字,把詩人難以平靜的悲愴心境表達出來。

  四、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愿

  對本詩的最后兩句,應引導學生進行研讀。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應使學生了解到作者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來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對最后的勝利懷著不可動搖的信念,堅信總有一天能收復失地,實現祖國的統一。朗讀此句時,在重音讀了“王師”二字后,即以流暢而充滿信心的語調,以及較快的速度朗讀完全句,句尾的“日”應稍微上揚延長,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應使學生了解這是作者對兒輩們的囑咐:家祭的時候,你們一定不要忘記把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朗讀時,“無忘”要讀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強力度,適當延長,以表達詩人不忘中原光復的強烈感情。“乃翁”要讀得莊重沉穩。使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文所表達的作者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愿,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古詩《示兒》教案2

  (一)

  一、教學要求

  1、了解這道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道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4、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教學重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2、領會這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㈠導入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寫于戰亂時期的詩,《春望》還記得嗎?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見了詩人在八年的安史戰亂中,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感時與恨別交織著滿腔愁情,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憂患的詩人,當他聽到“安史之亂”接*平息的消息,詩人驚喜若狂,沖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

  1、出示課題(指名讀,解題)

  2、齊讀課題(課題讀得真好,我相信這首詩你們一定能學好,讀好)

  ㈡初讀,了解大意

  1、正確朗讀詩

  ①在預習時老師要求同學們能正確朗讀這首詩,做到了嗎?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②生評價。

  ③指導讀“妻子(zǐ)”生讀,師讀,比較

  ④齊讀(可以讀慢點,要讀正確)

  2、在詩句中理解詞語

  ①讀中體會

  (忽傳、初聞、涕淚、卻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師生討論

  3、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喜欲狂)

  板書:喜欲狂

  ㈢細讀,品詩

  1、過渡:是的,忽傳的佳音,使詩人驚喜欲狂,情緒也在不斷的變化,詩中詩人有哪些表現,哪些詩句,哪些詞能讓你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喜悅之情呢?我們怎樣才能在詩中體會到一邊讀一邊閉著眼睛去想像去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

  2、學生自由體會

  3、學生自由表達

  4、出示畫面,想象最后兩句的情境

  小結:全詩連用六個地名,因為他始終貫穿著詩人喜悅心情,并不感到絲毫累贅,相反使人讀來感到格外真切、真實,詩人愛國、思鄉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也是詩人高明之處。

  5、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的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怎樣把你體會的情感讀出來?(自由有感情朗讀)

  6、指名讀

  7、背誦(師引背齊背)

  ㈣聯系生活,激情練筆

  ㈤學一帶一

  ㈥指導課外閱讀

  (二)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理解詩句

  3.習本課生字新詞。

  4.背誦這兩首詩。

  二、教學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心情格外歡快的原因。

  2.理解詩句

  三、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示:把事情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個交代,相當于遺囑。陸游在臨死之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示兒)

  二、預習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三、指導學習《示兒》

  1.指名讀課文。(重點提示:“祭”的讀音)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學生講錯的地方互相訂正,教師相機指導)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悲傷之情。)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學生講后,教師加以歸納)

  (“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J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4.練讀課文。(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

  5.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來回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答出:這首詩通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五、各自背誦課文

  六、指導學習生字

  “乃”的左邊是一撇,注意不要寫錯。

  七、默寫這首詩。(學生互相檢查)

  八、預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古詩《示兒》教案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背誦并默寫古詩《示兒》,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兩位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美育滲透點:

  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談話法,朗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是什么。

  2.體會這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二)難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并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復吟誦來體會。

  2.在指導學生理順句子時要增補詩句中省略的內容,適當調換詞語的順序。

  3.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三)解決辦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悟。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題目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的理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解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按預習提示初讀《示兒》這首詩。

  2.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自學古詩,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五、教學步驟。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老師渲染氛圍: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人們都說:胸有詩書氣志華。讀詩可以使人靈秀,讀詩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以前同學們學過不少好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燴炙人口的好詩。(揭示詩:示兒)

  2、師配樂誦讀《示兒》;學生在老師渲染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3、同學們,你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嗎?(陸游)

  說說你對陸游的了解吧。請你把收集到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拿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4、簡介作者:(課件展示)

  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現在你知道題目“示兒”是什么意思嗎?《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壓卷之作”嗎?

  這么好的詩,同學們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嗎?

  (二)自由讀這首詩

  1、 自由地讀詩句,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

  2、 指名讀詩句;再齊讀詩句。

  (三)學習這首古詩

  我們知道,學習古詩只把詩句的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是不夠的,還應該怎樣學?

  1、回憶學法。

  說說我們以往學習古詩的要求。(揭示學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

  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誦詩句、背詩文。)

  2、自讀古詩。

  請你借助書后的注釋或你自己的工具書,自讀詩句,了解詩意,體會詩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學習。

  (生合作學習,師巡視指導)有好些同學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書上批注,在圈劃,在思考。咱們古人就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很好的學習習慣。現在經過你剛才的自學,你一定有很多收獲,或許也有一些疑問吧。沒關系,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解決。

  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與同學共享你的學習收獲;也可以懇請同學幫助你解決剛才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4、匯報交流。

  告訴大家你讀懂了那些內容。(結合課后的注釋,說說自己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

  ①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教師鼓勵、點拔讀詩方法。

  ②結合學生的體會指導朗讀。

  4、剛才好多同學都能抓住關鍵的字詞,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這種學習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現在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5、 現在你了解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了嗎?(祖國何時能夠統一這一件大事,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

  板書:

  15、古詩兩首

  畢生的心事——但悲不見九州同

  示兒 愛國之情

  無限的希望——王師北定中原日

  4、小結: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啊!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師給學生配樂朗讀。

  ②生練習背誦詩句,師配樂。

  (四)、課外延伸。

  (1)一位懷著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帶著他的畢生的遺憾和無限的希望離開了,陸游南宋統一的愿望實現了嗎?(生討論)

  老師這里查到了相關資料,看到了《示兒》“續篇”:宋末林景熙《題陸放翁詩卷后》一詩的后幾句:床頭孤劍空有聲,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課件展示)從詩中你能看出南宋統一了嗎?

  ( 詩意:……你的子孫雖然見到了統一的國家,但是這國家是由元兵統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時候告訴你呢?)

  (2)為什么朝廷會滅亡,國家會衰敗呢?請看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 。

  課件出示: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這首詩的含義嗎?請你找出國家衰敗的根源是什么!

  (3) 那么,如何才能國富民強呢?中國近代改良主義者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課件出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過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光大道……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中國少年,于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4)是的,只有像梁啟超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前途,陸游的悲劇才不會發生,同學們,讓我們懷著陸游那滿腔的愛國之心,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把我們少年的心聲說出來吧!

  (五)拓展總結:

  1、同學們,國富民強,匹夫有責。我們應該像詩人

  陸游那樣胸有祖國,抱效祖國。讓我們再次誦讀他的壓卷之作——《示兒》吧。(師再次給學生配樂朗讀。)

  2、陸游還寫了許多的愛國詩詞,今天老師給你們推薦兩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課件展示),請同學們自由讀讀。

  3、今天老師還向你們推薦一些有關古詩文的網站,那里有豐富的資源,同學們可以盡情地去共享吧!(下課)

古詩《示兒》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祭”1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2、理解詩句的含義,感受古詩的表現手法,入情入境。

  3、培養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的精神。

  【重點難點】

  背誦并默寫課文,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

  課件、面具或者頭飾

  【教學過程】

  一、談話設情,導入新課。

  1、一位85歲的老人,一個除夕之夜,臨終之時,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國家統一的志愿沒有實現,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提筆寫下了遺書,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沒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寫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兒》。

  二、初讀全詩,感受詩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讀讀這首詩

  2、理解這首詩講的內容。(借助資料,并講給同桌聽,并能糾正有錯誤的地方)

  3、解釋詩意并板書。(講清楚難懂字詞并翻譯)

  三、再讀全詩,理解深意。

  1、自己讀這首詩,談談自己讀完后最強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為什么還告訴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體會作者至死不忘國家統一的愛國之情)

  3、體會陸游這一聲聲的囑咐中的感情。(悲憤又充滿希望)

  4、帶著體會出來的感情,朗讀這首詩。(個別讀,齊讀)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讀這首詩,理解此詩并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異:時間,地點、同:國家統一的愿望)

  3、讀這首詩最讓人心痛的是哪個字?

  (“南望王師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現場模擬,感同身受。

  1、根據詩的內容把課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對話。

  (要有行動,語言,神態等描寫)

  2、朗讀表演對話。(兩人表演)

  陸游:(痛苦、有氣無力、無奈地)對于一個快要死的人來說,也沒有什么可牽掛的了。但是,唯一令我萬般心痛的是,我們的`祖國遲遲得不到統一。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的祖國正在受難,我卻行將就木、無能為力。唉!

  兒子:父親,您別難過,您雖然無法馳騁疆場,但是您以筆代刀,以詩為劍,喚醒了多少麻木的心靈,激勵了多少將士奮勇殺敵。

  陸游:(憂憤、哀傷地)我是空有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我的心痛啊!我無法安心地閉上我的雙眼,兒子呀,你現在正是身強體壯的好年華,一定要為祖國的統一努力拼搏。

  兒子:(低沉緩慢地)擁有您這樣的父親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從小受您的教育,愛國的種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我會像您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投身到抗金的隊伍中去,為國家的統一而貢獻自己的一切。

  陸游:(飽含愛國熱情)兒子呀!臨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讓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沒有看到我們的軍隊收復失地,沒有看到我們的祖國統一,如果那一天來臨的時候,別忘了,千萬別忘了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你九泉之下的父親啊!

  3、表演完后,師生共同點評。

  4、學生發言,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板書設計: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國不統一)

  但悲不見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師北定中原日,(至死不變)

  家祭無忘告乃翁。(收復失地)

古詩《示兒》教案5

  一、教學內容:

  教科版第五冊35頁。

  二、教材和學情分析: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中的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全詩字句發自肺腑,悲憤交集,真摯感人。三年級學生已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對于這樣以敘述口吻寫的詩,借助于注解基本讀懂詩句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但是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古詩中,往往至“理解詩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對詩歌的感受力不強。這個年段的學生學習詩歌時需要在解釋詩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即感受詩歌的意象,于詩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受到心靈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詩文閱讀欣賞水平。唯如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實現提升。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能較好地朗讀詩歌,熟讀成誦,會默寫。

  過程與方法:能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掌握詩詞大意,把握詩歌內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本詩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感情低沉的音樂

  五、教學過程:

  課前口語訓練,《滿江紅》導入該課。

  師:

  1、自由朗讀《示兒》把詩讀順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釋來理解詩句所要表達的含義,再來練讀。

  3、教師范讀,從老師的朗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兒》視頻。

  5、按老師劃分節奏練讀。

  6、找生讀,齊讀,(適當評價)

  7、師生合作讀。

  師:用一個字來形容、來表達你讀完《示兒》這首詩后的感受、感覺和情緒,你會選哪個字?

  師:作者“悲”的是什么?“悲”從何來?

  師:你怎么理解“萬事空”?

  師: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樣才能把這句讀好呢,我們應該抓住哪個字來讀?你從中讀出什么?

  師:介紹戰亂是背景。指導讀好“悲”和“不見”兩字。

  師:想象,你就是陸游,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籬門迎涼有感》

  師:指導讀前句,“三萬里”“五千仞岳”從后兩句你讀懂了什么?

  師:想象……如果在淪陷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說的?

  師:多媒體出示《題臨安邸》

  師:同學們輕聲地讀一讀這首詩,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師:帶著不同語氣指導讀。(生氣,傷心,憤怒)

  師:詩人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國,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

  多媒體出示三四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個字概括是?(盼)你是從哪個感受到的?(無忘)

  假如你就是陸游,你會怎樣交待兒女呢?

  師:他到死都盼望祖國能夠統一,這說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師:導讀《示兒》

  師:讀著讀著,你終于認識了一個怎樣的陸游呢?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詩人陸游說些什么呢?請用你的筆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師:總結。用清末梁啟超對陸游的評價結束。

  板書設計:

  示兒

  (宋)陸游

  悲盼

  不見九州同北定中原日

  愛國不變

  死

古詩《示兒》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學時授: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導入:

  我們小學時學過陸游的《示兒》,現請一位同學背誦這首詩。陸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南宋,他懷著“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但在政治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這位85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吟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離開人世。今天我們學習這位愛國詩人的兩篇日記。

  二、作者簡介:

  陸游簡介:(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南

  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鉆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匪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復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后幾年,他才賜進士出身。因為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所以他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仕途不是很順利。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9300余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一百三十首詞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豪邁奔放。后期多為田園詩,詩風清麗平淡。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游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煉,結構整飭。

  陸游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

  三、寫作背景:

  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被罷官。至1169年,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游記《入蜀記》,以記其勝。《過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

  四、解題: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山高約一百米,方圓一里,被譽為“長江絕島”,素有“海門天柱”、“海門第一關”之稱。相傳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記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綰的美女,人們又將此山稱為小姑山。小孤山山體獨特,無處不景,無景不奇,“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似懸鐘,北看嘯天龍”。千百年來,以其秀、奇、險、獨而著稱。主要勝景有:“龍耳洞”“先月樓”“彌陀閣”“天妃殿”“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御詩碑”等。

  關于小姑山和彭浪磯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比較浪漫的.說法: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于江邊,即“澎浪磯”,亦名“彭郎磯”。

  2、大孤山:

  在鄱陽湖上,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繡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誦讀。

  1、結合注釋,掃除字音、字義障礙,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師講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詞句。

  3、本段質疑、釋疑。

  A、本段寫何處之景?作者給我們介紹烽火磯戍守情況有何作用?

  烽火磯;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畫出本段寫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磯怎樣的特點?

  高峻、怪奇等特點。

  C、本段寫景采用怎樣的順序?

  先寫遠視所見,只不過覺得烽火磯“突兀”罷了,除此之外別無佳處。再寫近觀,近觀之景則異彩紛呈。

  D、這種遠近對比的寫法有何作用?

  不僅使人的認識一步步真正認識到烽火磯的佳妙之處,而且能收到曲徑通幽的藝術表達效果。

  4、鞏固該段詞句。

  第二節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點。

  二、講解第二自然段詞句。

  三、質疑、釋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說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畫本段景色描寫的語句,說說本段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寫的重點對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點?

  烽火磯至沙夾一段所見。

  小孤山和澎浪磯。

  小孤山峭拔秀麗,澎浪磯浪大等特點。

  3、文章是怎樣表現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

  運用對比手法。將金山、焦山、落星山這些天下名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又用它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這一特點;用山上有樓觀亭榭的金山與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對比,襯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更是為了說明小孤山若是以“樓觀亭榭”稍加裝飾,則會“高出金山上矣”。

  4、寫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采用的是什么寫景順序?

  由遠及近。

  四、串講第三自然段詞句。

  五、質疑、釋疑。

  1、引用李白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寬闊,四望無際。

  2、該段寫景是寫哪一路段的景致?重點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見。重點寫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分明。

  4、作者是怎樣表現大孤山這一特點?

  先用西梁山類比,使人通過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狀,然后與小孤山相對比,從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詞句積累:

  然杰然特起以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復以小艇游廟中

  實不然也若稍飾以樓觀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信造化之尤物而突兀而已

  自數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歸

  徙倚久之而歸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而母立于茲

  之二蟲又何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然(……的樣子;但是;這樣;……的樣子)以(用;用;用;而且;因為)之(的;它;語音助詞,無義;無義;這)而(罷了;表順接;表并列;表轉折;你、你的)

古詩《示兒》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句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背誦古詩《示兒》,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

  3、德育滲透點: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美育滲透點: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策略:

  對古詩進行整合,構建“主題式”、“立體式”的古詩教學框架。即以對南宋這一時代的整體觀照為核心,將三首詩組織納入這一個主題,再適量補充同時期的相關詩詞。建構起一個互相聯系、互相映襯、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情境,話愛國

  1、師:古往今來,愛國都是永恒不變的話題,許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發著心中的愛國情。而那一首首經過千年歲月積淀的愛國詩篇,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生交流課前積累的愛國名句:

  生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生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生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二、識作者,解詩題

  1、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南宋大詩人陸游的愛國名篇----《示兒》。(板書課題)

  2、生交流課前對陸游及《示兒》的了解。

  生1: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

  生2:《示兒》是詩人陸游的臨終留詩。“示兒”就是告訴兒子的.意思。

  3、師相機補充:陸游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9300余首,是我國現存詩最多的人,此詩是他的絕筆詩,即遺囑。

  4、生交流普通人的遺囑內容:分遺產,安排繼承人……

  5、那么我們來看看被梁啟超譽為“亙古一放翁”的陸游的遺囑有何與眾不同之處。

  三、讀古詩

  1、(出示古詩)生自由朗讀。

  2、指名讀,正音,齊讀。

  3、師:古詩只讀通、讀準是不行的,我們還要讀出它的節奏美、韻律美。

  4、播放范讀,生欣賞。

  5、生仿讀、練讀、齊讀、賽讀。

  四、解詩意

  1、出示注釋(重點字詞意思)

  元:同“原”,本來。

  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

  但:只。

  九州:全中國。

  同:統一。

  王師:南宋軍隊。

  北定:向北收復失地。

  家祭:祭祀祖先。

  無忘:不要忘記。

  乃翁:你們的父親。

  2、生借助注釋,小組合作學習詩意。

  3、指名匯報

  生1: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

  生2: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生3: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

  生4: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4、說說整首詩意

  我本來就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5、探究“萬事空”與“但悲”是否矛盾

  師:陸游既然認為死后萬事皆空,那又為何要悲傷不已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生小組討論交流,指名匯報。

  師小結:這并不矛盾,金錢、權利、地位,對于陸游來說都是過眼云煙,而他臨終念念不忘的是國家統一大業,這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感天動地。

  6、生帶著理解再讀古詩。

  五、悟詩情

  1、找詩眼。

  師:找找詩中哪個字體現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生交流:悲。(板書:悲)

  2、一探“悲”

  師:詩人悲什么?為誰而悲?你從哪看出來的?

  生談看法(悲-----國碎)

  出示地圖,師解說“靖康恥”。

  (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后北撤,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變。)

  師:面對如此奇恥大辱,陸游怎能不悲?

  引導生讀出陸游的悲國之情

  3、二探“悲”

  師:陸游不僅為國而悲,(出示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生讀一讀,找一找,詩人陸游還在為誰而悲(悲—--民淚)

  在金人的統治下,老百姓肯定會飽受欺凌與壓迫,想象一下生活在淪陷區的遺民會受到哪些欺凌?

  生交流:

  生1:土地被占,流落街頭

  生2:賣兒賣女,家破人亡

  生3:以淚洗面,期盼王師

  ……

  師:看到百姓在受苦,陸游怎能不悲?

  讀出陸游的悲民之情

  4、探悲因

  山河在嗚咽,百姓在流淚,而他們望眼欲穿的王師又在哪里,在干什么呢?讓我們跟隨詩人林升一起到美麗的西湖邊去看一看吧(出示《題臨安邸》)

  生讀古詩,說說詩中的游人指誰?他們在干什么?

  師:哪個字體現了他們那種不憂國患,醉生夢死的生活?

  生:醉

  大屏幕對比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

  師:一邊是“遺民淚盡”,一邊是“尋歡作樂”,你的心情怎樣?

  生:恨南宋的統治者(板書:恨)

  生帶著理解再讀詩句。

  5、悟“盼”情

  師:盡管金兵入侵恨,盡管山河破碎痛,盡管遺民淚盡哀,盡管昏君無能憤,但是作者還是充滿無限的期盼-------(王師北定中原日)

  此時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生:盼望早日揮師北上,收復失地。(板書:盼)

  6、是呀,無論是悲、恨還是盼,一切皆源于——對祖國的愛。(板書:愛)

  這是一種執著不變的信念,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愛,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帶著這分情,讓我們一起用心吟誦,把一位老人的臨終遺愿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齊讀古詩。

  六、拓展

  1、小組合作,完成《告慰陸游書》。

  2、展示交流

  3、師小結

  七、板書設計

  示兒

  宋陸游

  《示兒》教學案例悲

  《示兒》教學案例《示兒》教學案例恨愛盼

古詩《示兒》教案8

  設計理念:

  將所感受的言語對象(古詩)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是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產生對富有象外之象的詩語的敏感,能產生對富有韻味氣勢的簡練詩語的敏感,能產生對富有豐富內涵的美妙詩語的敏感。指導學生沿著詩文言語的階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過程就是作品的言語積淀成為學生語感的過程。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積淀語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學流程:

  一、《示兒》一詩引路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一)背誦全詩,初悟詩語形象美。

  1、讀通全詩,字字讀得響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順口了再讀幾遍。

  2、背誦默寫。

  3、想象詩中畫面。

  (二)品讀比較,領悟詩語精煉美。

  1、利用手頭資料,采用釋(注釋)、留(保留每一個字的意思)、補(補充有關詞語)、調(適當調換語序)的.方法,用現代語言表現古詩意思。

  2、質疑問難,填空訓練。

  作者的遺憾是()。

  作者的遺恨是()。

  作者的遺愿是()。

  作者的遺囑是()。

  3、原文與詩意比較讀。

  二、拓展閱讀,體會詩語意蘊美。

  (一)展示以下資料拓展閱讀。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①關山月: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

  ②和戎句:孝宗隆興二年(1164)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計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寫這首詩時,已相隔十四年。這里說十五年,是舉其概數。

  ③朱門沉沉:富貴之家門戶深深。

  ④廄(jiu):馬房。

  ⑤戍樓:邊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軍中白天作燒鍋、夜間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遺民:淪陷區人民。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①樓船句:指隆興二年(1164)陸游40歲在鎮江府通判任上事。當時張浚以右丞相督視江淮兵馬,路過鎮江,陸游以世誼謁見,頗受顧遇。張浚督練軍馬,增置戰艦,加強江防。樓船,高筑望樓的大船,指南宋的戰艦。瓜洲渡,在鎮江的對岸。

  ②鐵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陸游48歲在陜南漢中時的經歷。大散關,地名,當時為金宋議和劃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①僵臥:躺著不活動。

  ②輪臺: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時屬北庭都護府。此泛指邊疆。

  ③夜闌:夜深。

  ④鐵馬冰河:壯悍的馬在冰封的河上馳騁,指夢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五千仞岳:與上句夸張黃河之長一樣,這是夸張西岳華山之高。仞,古時八尺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詩意后開展詩歌朗讀比賽。

  (三)簡介:

  這些詩分別是詩人在中原淪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寫的,從這些具體數字中可以感受詩人一生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偉大精神。

  三、延伸課外,激發再研讀的興趣。

  陸游生平簡介:(詳見資料)

  四、世人評價陸游,紀念陸游。

  1、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2、陸游遺址(圖片與文字結合,詳見資料)

  3、學生編集電腦小報。

古詩《示兒》教案9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示兒》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解釋詩句和部分字詞的意思。

  3、學會本課生字。

  4、由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二、教學時間:2課時

  三、教學重點、難點

  1、訓練重點是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這個訓練從預習開始,學生要認真思考預習題的要求與內容。課堂上要啟發學生自己去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要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要動手查找字典,在重點字詞旁作注釋,寫寫自己的理解、體會。更要動口回答問題,出聲朗讀,背誦課文等。

  2、古詩四首在內容和情感上都有難點,教學時要抓住前后詩句的內在聯系。應從理解內容入手,進一步體會詩人情懷,并指導朗讀和背誦。

  四、教學過程

  初讀課文

  1、邊讀詩句,邊看注釋。

  2、把不懂得詩句畫出來。

  (一)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注意停頓。

  2、老師范讀,學生再練習。

  3、指名讀。

  4、逐句講解:學生講解詩句的意思,老師糾正。

  (二)過程

  1、介紹作者、背景。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一生堅持抗戰,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立志要為國家獻身。青年時期,他讀兵書,學武藝,為參加收復祖國河山,抵御敵人做好了準備。中年以后,他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國的主張和建議,但從來不被采納,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職,晚年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回鄉后,一直憂國憂民,時刻不忘收復中原,洗雪國家恥辱,揮筆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對鼓舞人民抗戰的斗志起著積極的作用。他臨終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給兒子們看。詩人懷著至死不見中原統一的遺憾,借對兒子遺囑敘述了自己一生對收復失地的堅定信心。

  2、逐句講解: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3、默讀《示兒》,想想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①畫句子。(表達詩人情感的詩句)

  ②體會情感:《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

  4、練習背誦、

  ①以讀激情,以讀悟文。

  引導學生們弄清全詩的意思,詩句之間的聯系后,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讀議結合,以讀激情,以情捂文,使學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們繼續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古詩《示兒》教案10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示兒》的生字新詞。

  2、理解《示兒》,想象畫面,體會詩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對于這樣以敘述口吻寫的詩,借助于注解基本讀懂詩句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但是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古詩中,往往至“理解詩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對詩歌的感受力不強。這個年段的學生學習詩歌時需要在解釋詩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即感受詩歌的意象,于詩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受到心靈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詩文閱讀欣賞水平。唯如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實現提升。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教學過程

  第一循環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孩子們,700多年前,85歲的詩人陸游重病在床,在即將離開人世之際,給兒子留下了一份特別的遺囑——一首詩《示兒》。(板書課題)

  現在你知道題目“示兒”是什么意思嗎?《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軸之作。

  2、簡介陸游: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也是詩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資料)。歷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時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屢屢進犯,宋軍節節敗退,最后國都汴州被金兵占領,從此山河破碎,不復統一。朝廷向南逃到臨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權。他們茍且偷安,不思保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95年。生活在戰亂頻仍、國破家亡之中的陸游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這么好的詩,同學們想自己讀一讀嗎?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出示自學指導一:

  自由地讀詩句,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3分鐘后比比誰讀得最準確)

  1、自學質疑:自由讀古詩。

  2、合作釋疑:小組內互讀,正音。

  3、展示評價:指名讀詩句,正音,相機評價引導。

  4、鞏固深化:齊讀詩句。

  第二循環

  過渡:我們知道,學習古詩只把詩句的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是不夠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古詩呢?(回憶學法。說說我們以往學習古詩的要求。)

  出示自學自導二:

  (1)借助書后的注釋或自己的工具書,自讀詩句,了解詩意,體會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書上批注,圈劃,并認真思考,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

  (2)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與同學分享你的學習收獲,說說詩句的意思,也可以懇請同學幫助你解決剛才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5分鐘后我展示)

  1、自學質疑:生讀詩,思考。

  2、合作釋疑:小組內合作交流,解決疑難,說詩意。

  3、展示評價:

  (1)指名交流讀懂的內容,教師鼓勵、并小結每句詩的意思。

  (2)結合學生體會的感情指導朗讀。

  (指名朗讀,點撥讀詩方法,注意指導讀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體驗感情。

  詩里有一個字明確地表明了詩人寫詩時的情感,哪個字?(板書: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樣的景象呢?(教師描述畫面。)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自從金兵攻破了城門的那一刻起,就不復存在了。陸游在世時看到的九州是與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樣的景象呢?學生想象說話。

  小結:山河破碎、城市蕭條、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陸游看到的——一個被侵略者糟蹋的滿目瘡痍的九州啊!(多媒體出示資料:介紹南宋和北宋的國土面積對比及遭受戰亂的慘況。)

  陸游一直渴望南師北定以統一祖國,九州大同是詩人終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詩句“南望王師又一年”。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歲了,北方還沒有傳來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詩人又一次發出了內心的呼喊,當他“最后一次把將斷的氣息又來說未完的心事和無窮的希望”時,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憤。為國恥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愛國之士讀到這樣的詩句,怎能不潸然淚下?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句。臨終之際的陸游內心的情感不僅僅是一種深深的`“悲”,還有一種更強烈的感情蘊含在里面,是什么?(板書:盼)

  詩人盼的是什么?同學們,你可知道陸游盼望祖國統一,盼了多長時間?65年啊,同學們。詩人盼了65年,780個月啊,23725個日日夜夜啊!這是多么漫長的等待,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強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讀三、四句。一個“悲”,一個“盼”,組成了這首感人的詩《示兒》。

  (4)鞏固深化:

  ①學生感情誦讀全詩。

  ②小結:是啊!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啊!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背一背這首詩吧!(配樂背誦。)

  第三循環

  拓展延伸

  1、一位懷著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帶著他畢生的遺憾和無限的希望離開了,陸游南宋統一的愿望實現了嗎?(生討論。)

  老師這里查到了相關資料,看到了《示兒》“續篇”:宋末林景熙《題陸放翁詩卷后》一詩的后幾句:“床頭孤劍空有聲,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從詩中你能看出南宋統一了嗎?

  2、為什么朝廷會滅亡,國家會衰敗呢?請看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這首詩的含義嗎?請你找出國家衰敗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國富民強呢?中國近代改良主義者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一個片斷:出示: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光大道……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中國少年,于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是的,只有像梁啟超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前途,陸游的悲劇才不會發生,同學們,讓我們懷著陸游那滿腔的愛國之心,有感情地朗誦這段話,把我們少年的心聲說出來吧!

  4、總結:

  (1)師:同學們,國富民強,匹夫有責。我們應該像詩人陸游那樣胸有祖國,報效祖國。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誦他的絕筆詩——《示兒》,來表達我們對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讀。)

  (2)課堂小結:全詩字句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加,真摯感人。

  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和同學交流課后搜集到的邊塞詩。

  板書設計

  示兒

  陸游

  不見統一悲

  示兒愛國之情

  渴望統一盼

古詩《示兒》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理解詩句

  3.習本課生字新詞。

  4.背誦這兩首詩。

  二、教學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心情格外歡快的原因。

  2.理解詩句

  三、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示:把事情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個交代,相當于遺囑。陸游在臨死之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示兒)

  二、預習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三、指導學習《示兒》

  1.指名讀課文。(重點提示:祭的讀音)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學生講錯的地方互相訂正,教師相機指導)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悲傷之情。)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學生講后,教師加以歸納)

  (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J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4.練讀課文。(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

  5.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來回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答出:這首詩通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四、各自背誦課文

  五、指導學習生字

  乃的左邊是一撇,注意不要寫錯。

  六、默寫這首詩。(學生互相檢查)

  七、預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板書:

  元知

  臨終所議但悲(生)

  示兒渴望統一

  九州所盼北定告翁(死)

古詩《示兒》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能正確讀寫詞語:家祭、乃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示兒》。

  3、體會詩中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4、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二、學法指導

  教師教法:談話法、朗讀法。

  學生學法:自學討論法、合作學習法。

  三、教學重點

  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五、解決辦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情。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課文

  你喜歡古詩嗎?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古詩接龍的游戲;背誦六年來所學的詩(課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書課題,感知寫作背景

  1、同學們看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兒”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說是告訴兒子,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于遺囑)

  2、幻燈出示作者簡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開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虜了兩位皇帝及皇親國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權滅亡。1127年農歷五月,宋高宗趙構稱帝建都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著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對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殘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與華北地區的人民受盡了折磨。陸游出身書香門弟,幼年時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飽嘗流離之苦。他的一生作詩甚多,現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示兒》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遺囑。

  (三)課件出示自學古詩的方法(自學四步法)

  1、初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品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句。

  3、細讀想想詩人描繪的畫面。

  4、研讀由畫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學習古詩

  1、初讀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達到正確、流利,并指出“祭”的書寫筆順和“乃”的讀音。

  2、品讀小組合作自悟詩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學生匯報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元知”:本來就知道的意思。“萬事空”:什么事都沒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國。同:統一。“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

  詩意: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北師:指南宋軍隊。

  定:是平定,這里指收復。北定:收復北方。

  無: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乃翁:你們的父親。

  詩意: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3、細讀

  小組合作討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意所描繪的畫面。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4、研讀

  聯系深化,激發情感。

  ①交流:你從描繪的畫面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談談你的看法。

  如:對國家未統一的悲憤,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期盼,對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表現詩人愛國主義情感等。

  ②在互動交流中,教師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并背誦。

  (五)拓展

  古代的詩人在臨終時都能想著國家的統一,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熱情。作為新時代的少年,為了愛國你準備做哪些?

  學生匯報交流。

  多媒體播放《國歌》學生齊唱

  (六)小結

  同學們學習很主動,我們不僅知道自學古詩的四步法,而且從詩句中展開聯想,感悟到愛國詩人的高尚情懷,今后我們讀書就要注意從內容展開聯想。

  (七)布置作業

  課下搜集有關陸游的詩,讀一讀,再次感受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

古詩《示兒》教案13

  教學要求:

  1、了解示兒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進行背誦和默寫。

  4、感悟詩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簡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

  對作者所處時代背景的`了解和認識。

  教學準備: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

  《滿江紅》一詩及譯文

  教學過程:

  一、溫故而知新,背誦學過的古詩詞,創設學習情境。

  二、開展文學常識競賽,了解作者概況及時代背景。

  三、學習新詩《示兒》

  1、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請同學自由讀一讀,說說是什么意思。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3、教師導語過渡,出示《示兒》

  4、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把它讀正確,讀熟練。

  5、結合注釋和自己查閱的資料說一說這首詩講的是什么意思。

  6、學生逐句理解體會,教師指導朗讀。

  7、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既然是“萬事空”,為什么臨死還要叮囑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

  8、讀課外短文《示兒》。

  9、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背誦。

  10、練習在綜合本上寫一寫。

  11、在聽寫本上默寫,同位互相檢查,統計全對人數。

  四、課外延伸

  朗讀岳飛的《滿江紅》

  五、布置作業

  1、賞讀另外一首陸游的愛國詩,和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2、學習歌曲《滿江紅》。

【古詩《示兒》教案】相關文章:

示兒作文400字11-25

示兒作文400字九篇07-05

有關示兒改寫作文合集10篇02-24

精選示兒改寫作文匯總10篇03-06

有關示兒改寫作文合集六篇03-05

關于示兒改寫作文匯總7篇04-07

小班古詩教案06-12

古詩《元日》教案11-23

古詩《小兒垂釣》教案09-17

古詩《詠鵝》教案優秀11-1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 日本精油按摩视频福利精品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综合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va在线天堂va欧美va |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