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駱賓王的詩詞1
作品原文
詠蟬(并序)
駱賓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⑴;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⑵,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于曩時⑶,將蟲響悲于前聽⑷?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⑸。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⑹,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⑺,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
西陸蟬聲唱⑻,南冠客思深⑼。
不堪玄鬢影⑽,來對白頭吟⑾。
露重飛難進⑿,風多響易沉⒀。
無人信高潔⒁,誰為表予心⒂。
作品注釋
⑴“雖生意”兩句: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借此自嘆其不得志。這里即用其事。
⑵“而聽訟”兩句:傳說周代召伯巡行,聽民間之訟而不煩勞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斷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損傷這樹。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國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陜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時:前時。
⑷將:抑或。
⑸徽纆(mò):捆綁罪犯的繩索,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種比較小型的蟬。
⑺綴詩:成詩。
⑻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⑼南冠:楚冠,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鐘儀戴著南冠被囚于晉國軍府事。深:一作“侵”。
⑽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里比喻自己正當盛年。那堪:一作“不堪”。
⑾白頭吟:樂府曲名。《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直卻遭誣謗。
⑿露重:秋露濃重。飛難進:是說蟬難以高飛。
⒀響:指蟬聲。沉:沉沒,掩蓋。
⒁高潔:清高潔白。古人認為蟬棲高飲露,是高潔之物。作者因以自喻。
⒂予心:我的心。
作品譯文
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墻外,是受案聽訟的公堂,那里有數株古槐樹。雖然能看出它們的勃勃生機,與東晉殷仲文所見到的槐樹一樣;但聽訟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樹下斷案一般。每到傍晚太陽光傾斜,秋蟬鳴唱,發出輕幽的聲息,凄切悲涼超過先前所聞。難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蟲響比以前聽到的更悲?唉呀,蟬聲足以感動人,蟬的德行足以象征賢能。所以,它的清廉儉信,可說是稟承君子達人的崇高品德;它蛻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等待時令而來,遵循自然規律;適應季節變化,洞察隱居和活動的時機。有眼就瞪得大大的,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視;有翼能高飛卻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渾濁而改變自己本質。在高樹上臨風吟唱,那姿態聲韻真是天賜之美,飲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潔身自好深怕為人所知。我的處境困憂,遭難被囚,即使不哀傷,也時時自怨,像樹葉未曾凋零已經衰敗。聽到蟬鳴的聲音,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經上報;但看到螳螂欲捕鳴蟬的影子,我又擔心自身危險尚未解除。觸景生情,感受很深,寫成一詩,贈送給各位知己。希望我的情景能應鳴蟬征兆,同情我像微小秋蟬般的飄零境遇,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憐憫我最后悲鳴的寂寞心情。這不算為正式文章,只不過聊以解憂而已。
深秋季節西墻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么哀怨的詩行。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么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于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
作品鑒賞
這首詩前有一段序,而一些唐詩選本往往只錄詩,對序則棄而不錄。其實這段序文與詩是一有機整體,詩中比興寓意,亦即自然之物與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鋪敘直言為前提的。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讀這首詩的序。這段小序可以說是一篇簡短而精美的駢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說。詩人在這段序文中敘說了自己作詩的緣起,敘說了蟬的形態、習性及美德,抒發了自己“失路艱虞,遭時徽纆”的哀怨之情。詩人首先從禁所的古槐寫起,運用晉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時召公明察獄訟的典故,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然后,寫聞蟬鳴生悲感,“豈人心異于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以反問的語句把蟬與己、心與物聯系在一起。以擬人的筆法鋪敘蟬的美德、從蟬的形態習性寫起,寫蟬適應季節的變化,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出現;寫蟬翼甚薄,蟬目常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不以俗厚而易其真”。詩人謂之具有“君子達人之高行”。因為蟬有這樣的美德,所以詩人才引蟬自喻,以蟬為自己的人格化身。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云:“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駱賓王以蟬喻己,顧影自憐,正是感物聯類,情以物遷。從駱賓王作于同時期的《螢火賦序》中也可印證此論斷:“物有感而情動,跡或均而心異。響必應之于同聲,道固從之于同類。”詩人的體驗說明了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審美心理結構與自然之物的某種同構對應。詩人詠蟬之妙,不僅在于符合同構對應的原理,而且還在于蟬意象所包涵的豐富的文化內蘊。此詩正文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那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凄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后,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于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詩人也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遙深”。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余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屈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來替詩人雪冤。“卿須憐我我憐卿”,意謂: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好詩,不但要有詩眼,以放“靈光”,而且有時須作“龍吟”,以發“仙聲”。對照楊炯的《從軍行》與杜甫《蜀相》,兩詩若無“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龍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獻“詩心”,則全篇就木然無光了。此詩亦然,尾聯詩人憤情沖天,勃發“龍吟”,噴出蘊蓄許久的真情:“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脫去了前三聯罩裹詩句的“蟬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文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于初唐諸宮體艷詩之上。這首詩作于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6—684后),唐代文學家。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后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后不知所終,或說被殺,或說為僧。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杰”之一。有《駱賓王文集》。
駱賓王的詩詞2
[唐]駱賓王
君不見封狐雄虺自成群,馮深負固結妖氛。
玉璽分兵征惡少,金壇受律動將軍。將軍擁旄宣廟略,
戰士橫行靜夷落。長驅一息背銅梁,直指三巴逾劍閣。
閣道岧峣上戍樓,劍門遙裔俯靈丘。邛關九折無平路,
江水雙源有急流。征役無期返,他鄉歲華晚。
杳杳丘陵出,蒼蒼林薄遠。途危紫蓋峰,路澀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絕壁千里險,連山四望高。
中外分區宇,夷夏殊風土。交趾枕南荒,昆彌臨北戶。
川源饒毒霧,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時流,崩查千歲古。
漂梗飛蓬不自安,捫藤引葛度危巒。昔時聞道從軍樂,
今日方知行路難。蒼江綠水東流駛,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煙波。三春邊地風光少,
五月瀘中瘴癘多。朝驅疲斥候,夕息倦誰何。
向月彎繁弱,連星轉太阿。重義輕生懷一顧,
東伐西征凡幾度。夜夜朝朝斑鬢新,年年歲歲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轉積,地際行無已。
徒覺炎涼節物非,不知關山千萬里。棄置勿重陳,
重陳多苦辛。且悅清笳楊柳曲,詎憶芳園桃李人。
絳節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技君王識,
誰憚三邊征戰苦。行路難,行路難,岐路幾千端。
無復歸云憑短翰,望日想長安。
君不見玉關塵色暗邊亭,銅鞮雜虜寇長城。
天子按劍征馀勇,將軍受脤事橫行。七德龍韜開玉帳,
千里鼉鼓疊金鉦。陰山苦霧埋高壘,交河孤月照連營。
連營去去無窮極,擁旆遙遙過絕國。陣云朝結晦天山,
寒沙夕漲迷疏勒。龍鱗水上開魚貫,馬首山前振雕翼。
長驅萬里詟祁連,分麾三命武功宣。百發烏號遙碎柳,
七盡龍文迥照蓮。春來秋去移灰琯,蘭閨柳市芳塵斷。
雁門迢遞尺書稀,鴛被相思雙帶緩。行路難。
誓令氛祲靜皋蘭。但使封侯龍額貴,詎隨中婦鳳樓寒。
駱賓王的詩詞3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意思] 雪白的羽毛浮現在碧綠的水面,鮮紅的腳掌劃動著清澈的水波。
[出自] 駱賓王《詠鵝》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注釋]
1. 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2. 項:頸的后部。
3. 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大意
鵝呀,彎曲著脖子對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綠水之上,紅色的腳掌撥動著清澈的水波。
[簡析]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幅可愛的動態的形象。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杰”。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代他寫《討武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安”兩句時,心為之觸動,責問宰相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兵敗后,駱賓王下落不明,有被殺、自殺、逃匿不知所終等傳說。
駱賓王的詩詞4
1、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2、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3、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4、詠雪
龍云玉葉上,鶴雪瑞花新。影亂銅烏吹,光銷玉馬津。
含輝明素篆,隱跡表祥輪。幽蘭不可儷,徒自繞陽春。
5、詠云酒
朔空曾紀歷,帶地舊疏泉。色泛臨碭瑞,香流赴蜀仙。
款交欣散玉,洽友悅沉錢。無復中山賞,空吟吳會篇。
6、塵灰
洛川流雅韻,秦道擅苛威。聽歌梁上動,應律管中飛。
光飄神女襪,影落羽人衣。愿言心未翳,終冀效輕微。
7、詠美人在天津橋
美女出東鄰,容與上天津。整衣香滿路,移步襪生塵。
水下看妝影,眉頭畫月新。寄言曹子建,個是洛川神。
8、送宋五之問得涼字
愿言游泗水,支離去二漳。道術君所篤,筌蹄余自忘。
雪威侵竹冷,秋爽帶池涼。欲驗離襟切,岐路在他鄉。
9、冬日過故人任處士書齋
神交尚投漆,虛室罷游蘭。網積窗文亂,苔深履跡殘。
雪明書帳冷,水靜墨池寒。獨此琴臺夜,流水為誰彈。
10、送劉少府游越州
一丘余枕石,三越爾懷鉛。離亭分鶴蓋,別岸指龍川。
露下蟬聲斷,寒來雁影連。如何溝水上,凄斷聽離弦。
11、憲臺出縶寒夜有懷
獨坐懷明發,長謠苦未安。自應迷北叟,誰肯問南冠。
生死交情異,殷憂歲序闌。空馀朝夕鳥,相伴夜啼寒。
12、送郭少府探得憂字
開筵枕德水,輟棹艤仙舟。貝闕桃花浪,龍門竹箭流。
當歌凄別曲,對酒泣離憂。還望青門外,空見白云浮。
13、賦得白云抱幽石
重巖抱危石,幽澗曳輕云。繞鎮仙衣動,飄蓬羽蓋分。
錦色連花靜,苔光帶葉熏。詎知吳會影,長抱谷城文。
14、同張二詠雁
唼藻滄江遠,銜蘆紫塞長。霧深迷曉景,風急斷秋行。
陣照通宵月,書封幾夜霜。無復能鳴分,空知愧稻粱。
15、賦得春云處處生
千里年光靜,四望春云生。槧日祥光舉,疏云瑞葉輕。
蓋陰籠迥樹,陣影抱危城。非將吳會遠,飄蕩帝鄉情。
16、詠水
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波隨月色凈,態逐桃花春。
照霞如隱石,映柳似沉鱗。終當挹上善,屬意澹交人。
【駱賓王的詩詞】相關文章:
經典的詩詞10-23
白露詩詞08-30
讀書的詩詞06-18
杜甫的詩詞10-11
詩詞的修辭10-11
經典詠雪詩詞11-03
經典詩詞朗誦11-01
詠梅的詩詞01-05
處暑的詩詞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