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樂游原》詩詞鑒賞1
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釋]
1. 樂游原:在長安城南。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2. 不適:不悅,不快。
[簡析]
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跋蛲怼敝柑焐旌诹,“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 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肮旁本褪菢酚卧,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游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后兩句“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盁o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 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 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對本詩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只是”無轉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無傷感惋惜之情了。
《樂游原》詩詞鑒賞2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杜牧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清時有味是無能⑵,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⑶,樂游原上望昭陵⑷。
詞句注釋
、艆桥d: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啤扒鍟r”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⑶一麾(huī):旌旗。
、日蚜辏禾铺诘牧昴。[2]
白話譯文
太平時閑游有趣卻是無能,閑愛天上孤云安靜愛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樂游原上再望望風雨昭陵。[2]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軍事家;曾祖杜希望為唐玄宗時的邊塞名將;祖父杜佑則是中唐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學家,歷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絕佳,而且頗有政治才能,一心想報效國家。他曾在京都長安任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閑,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得到批準后,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情。
鑒賞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長于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員外郎,投閑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于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于現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斗,根本算不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閑”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云之閑見自己之閑,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閑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于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于在京城抑郁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轉。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保ā顿洶遵R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保ā吨恋露d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之句。但此詩寫登樂游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閑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游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樂游原》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思鄉的詩詞及鑒賞08-03
思鄉詩詞鑒賞08-19
有關詩詞鑒賞02-09
古典詩詞鑒賞02-21
《牡丹》詩詞鑒賞08-09
經典思鄉詩詞鑒賞12-06
毛澤東詩詞鑒賞10-21
《對酒》詩詞鑒賞03-17
《白頭吟》詩詞鑒賞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