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3-11-13 07:12:17
  • 相關推薦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1

  《古詩三首》是三年級第一單元的三首古詩詞,《絕句》這首詩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詩中有畫”的特點展開想象,感受春色之美。我首先讓學生結合插圖,自讀古詩,了解詩中寫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結合圖片,小組交流領悟作者描繪了衣服怎樣的畫面。抓住杜甫詩中“一動一靜”的描寫讀出春的生機與和諧。適當拓展賞析,一方面增加學生背誦方面的積累,另一方面蓄積對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之處我缺乏教學激情,致使整個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參與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

  《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意境幽遠,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記憶里,久久不能忘懷。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因此我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讀,以讀解義、以讀悟情。結合注釋理解了“三兩枝”、“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的意思。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體會了詩的情感,進入了詩的意境。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衢道中》的教學中,我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幾吟誦這首詩,以其他景物為內容創造性的改寫最后兩句詩,豐富的教學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想象“山中景象”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那一串串生動美妙的.詞匯,那一個個有趣卻不無依據的猜想,把學生帶入了詩中情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詩中的情感。領略到詩文中“空白”的藝術魅力,深層次的誘發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創造性的改寫最兩句詩,既是進行仿寫古詩文訓練,也是對學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華。有的學生一人改寫出幾句,發散思維也得到了培養。讓學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節,使學生對全詩又一次加深理解。

  課堂上學生們興趣盎然,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能想的想,能畫的畫,能說的說,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通過這一活動,每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繪畫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同時讓學生把富有詩意的語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讓孩子有意識的積累,而積累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會運用,會自如的用在平時的語言交流中,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語文課堂應做到“美如詩”,教師應善于開啟學生主體感受文本之情懷,能夠美如詩,關鍵在“緣于情”,在善于激發“情意”的那種功力。課堂是因學生生成而精彩的,這也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尋的境界。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2

  三首古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絕句》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并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地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惠崇春江晚景》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三衢道中》是一首紀行詩,寫詩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見聞感受。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詩詞的意思,背誦、默寫詩詞,感受春天的宜人風光,抒發作者春日中的愉悅心情。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我國是詩的國度,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粹。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培養孩子們熱愛詩歌就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了。要讓孩子們喜歡詩,就要讓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因此,我將朗讀作為落實所有目標的重點目標和前提。我采用教師泛讀、聽讀錄音來實現這個目標,而且逐字逐句,有條不紊。為了激發孩子們讀詩的熱情和認真,我采取了小組賽讀個人風采讀及男女生賽讀等多種形式。

  2、對詩詞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詩一節課的策略。這樣的考慮是出于孩子們以前背古詩意思絕大多數是死記硬背的考慮。這樣的學違背了詩詞教學,而且既不深刻,有沒有樂趣。《絕句》我采取了詳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下注釋,說說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請你發揮想象并結合詩意給這些景物加上形容詞,然后再將這些詞語串聯起來,通順地表達詩句的意思。第二首《惠崇春江晚景》采取了半引導半自學的方式教學,第三首《三衢道中》更是要求學生模仿前兩首古詩的教學方式自學,可以先找出前兩句都寫了哪些景物等。這樣做大大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3、讀讀寫寫: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或詞,改寫成短文,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寫故事,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充分的空間,給了他們自主探究的機會。探究前,在不經意間給了學生自己理解古詩的方法的指導;在探究中,我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揚,使學生體驗到了“征服”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快樂。由此激起了他們下一輪“征服”的勇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不足之處

  一節課的時間,處理的過于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松后緊的感覺。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與現實不太一樣。首先讓學生懷著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三首詩詞放在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應盡量避免就詞解詞的做法,要體現從整體人手的原則。

  4、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3

  《古詩三首》第一篇課文《山行》描寫和贊美了深秋山林景色。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贈劉景文》是詩人寫贈給好友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書所見》詩人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本詩景象鮮明,反襯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著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了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2、我在教學《贈劉景文》發現三年級的學生對于理解“擎雨蓋”“傲霜枝”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如何解決呢?我讓孩子們一邊對照詞語手冊上的注解,一邊自己理解課文,讓他們對全詩有一個大概把握。接下來我重點對“擎雨蓋”“傲霜枝”這兩個詞語進行了講解,并找來一些圖片,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將“荷葉”叫做“擎雨蓋”,怎樣的枝條叫“傲霜枝”。通過觀察圖片,孩子們對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認識。

  二、成功之處

  1、在教學《山行》時,一生認為應是“白云深處”。對此,通過簡筆畫,讓學生仔細辨析。“生處”為云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動態感。“生”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和動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從上到下或從里到外的距離大(跟“淺”相對)。太實了,像咱們平時說話一樣平實,不太符合詩的語言。應當是“生”字好。

  2、在教學葉紹翁的《夜書所見》中“知有兒童挑促織”一句時,引導交流:“你捉過蟋蟀嗎?”師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動作(搜尋——發現——接近——捂住——興奮),共同的體驗,讓學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更加開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處

  在教學《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四、改進措施

  回顧本課教學,我將作如下改進:

  1、對學生進行古詩方法教學。古詩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古詩教學可以按照“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來進行。

  2、引導學生借助視頻、表演品味詩句,進行想象。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詩中的畫面,《山行》的畫面感極強,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為詩配畫,在想象中理解詩意。而在作畫過程中學生始終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詩句中去找尋作畫的依據,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必須要理解“白云生處”;又如“小路是什么樣的”,得找到詩句中的“石徑斜”。由文字想象畫面,不僅理解了詩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縹緲的美感。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第一單元教學反思04-12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04-15

古詩教學反思03-22

三年級英語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04-13

英語單元教學反思04-20

《圓》單元教學反思04-15

《古詩》課后教學反思03-24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03-19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4-0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韩久久久精品2021 | 亚洲第一成年男人网站 | 亚洲中文字永久在线 | 五月天AV在线免费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一区 亚洲第一页A∨在线 | 自偷精品精品国产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