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靜夜思》賞析
《靜夜思》賞析
更新時間:2023-09-11 07:14:12
  • 相關推薦
《靜夜思》賞析

《靜夜思》賞析1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靜夜思》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靜夜思》繁體對照

  靜夜思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賞析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評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靜夜思》賞析3

  之時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灼熱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構成了極其濃郁的思鄉意境。可是,時代變遷形成了古代漢語與現代語言的差異,拉遠了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也給學生帶來了理解上困難。本詩雖只短短20字,如果只按傳統教法,讀讀、寫寫、背背,不創造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詩意境界和審美心理狀態,就不能促成學生與詩人心靈的相會,更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古詩教學。在借鑒一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促成學生與詩人的心靈相會。

  詩境之一:走入靜夜置身詩人環境

  你頭腦中的夜晚是怎樣的?安靜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詩人李白在這樣安靜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伴隨著《思鄉曲》,教師輕聲地與孩子們交流著,并結合學生的感受板書課題靜夜思,一切都是那么輕輕悄悄,努力結合詩營造一種靜謐的意境。學生也受了音樂的感染,讀課題時全然進入了角色,讀得格外的靜,話音顯得格外的深幽。孩子們伴著那略帶憂傷的思鄉曲,臉上寫滿了沉靜,他們不自主地低吟著。那純真的表情,那動人的聲調,真切地讓人感受到詩意的魅力。

  評析:

  按常規,這個片段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讀,那種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觸及到文字層面的感受。而一旦創造出與課文詩意境界相和諧的課堂教學意境,就一下子觸及到文字的內在意蘊詩人、古詩及詩意的心靈。這里,教師運用詩意的教學語言、詩意的媒體音樂,巧妙地實現了學生與詩人的心靈相會。有了這心靈意會,教學就有了真趣和詩意。

  如果教學只局限于古詩,不超越古詩,不站在更高更廣闊的境界對古詩意境進行創造性地開掘、拓展和建構,那教學只能是狹小和低層次的,同時也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詩的內涵,感受古詩心靈的。

  詩境之二:走進詩中獲取詩人感受

  教學了生字、生詞,教師又反復引導學生讀課文,有的學生已經能背誦全詩。

  清幽的音樂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畫面上的月光灑落在詩人的床前,教師的話語很抒情:明亮的月光灑落在你的床前,好像是;好像;好像是。不再把孩子置身于詩外,而是讓他們忘卻自己的身份,融入到詩中去,以第一人稱的形式獲取直接的感受,從而與詩人心靈相同,引起共鳴。

  孩子們的想象力馬上被激發起來了,一個個沉浸在無限美好的遐想中:

  明亮的月光灑落在我的床前,好像鋪了一地的珍珠粉。

  明亮的月光灑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給我的房間罩上了一層白色的面紗。

  明亮的月光灑落在我的床前,好像是一陣煙。

  評析:

  有了這個環節,教學的境界和內涵就顯得開闊和豐富了。教師也完全不必再畫蛇添足地設計為什么詩人以為地上鋪了一層白色的霜這樣的問題了,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學環節里了。在小學生的心靈中,古詩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如疑是地上霜),哪里有這個環節這么真切、生動和富有情趣啊!

  孩子們的心靈是蘊藏豐富的礦藏,但他們自己很難憑空發現、發掘和發展,必須在教學中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具體的詩意情境,才能實現自我的發現和發展。如果說,上個教學環節已經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靈有所拓展和豐富,但是還不夠,還要在更高的層面和更大的空間再加拓展和豐富。

  詩境之三:凝望月兒讀懂詩人心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詩人的床前,好像是鋪在地上的白白的霜,這樣的美景讓詩人忍不住舉頭凝望。孩子又起勁了,不約而同地抬頭向教室窗外凝望。看到月亮,你想到了。學生們個個凝神靜思,浮想聯翩,靈感大發,紛紛要求發言。

  老師讓他們考慮成熟,同時再次打開思鄉曲,清幽的音樂又回響在教室里: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家里的媽媽。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和哥哥一起玩游戲的時候。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李堯。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很想他們。

  小朋友們浮想聯翩,詩人看著掛在空中的明月,會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鄉的。在已與詩人產生共鳴的前提下,孩子們按捺不住表達的欲望:

  他想到了故鄉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門口的那條小溪。

  他想到了故鄉的蘋果。

  他想起了故鄉的親人。

  各種各樣的答案從孩子的頭腦中蹦出來,他們把這篇膾炙人口的詩作變得更為豐滿。

  詩境之四:和樂吟誦表達自我感受

  當我再一次播放思鄉曲時,學生竟不由自主地和著音樂低聲吟誦,其中一些同學甚至站了起來,配上動作,邊表演邊吟誦。那般神情非一個傳神能夠概括。

  自我評析:

  兒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詩人,兒童是喜歡幻想,喜歡詩和詩意的。濃郁的詩意境界,為孩子們營造了盡情想像的空間。他們的這些想像多么豐富美麗,多么超凡聰慧!一個個簡直就像小詩人!在這種創造性想像中,學生們更真切地領會了詩的靈魂,并與詩人在富有創造性的詩意情境中相會、相融了,他們的心靈也和詩人的心靈變得一樣詩意。他們在這在濃濃的詩意中感悟、體驗著、想像著、創造著、發展著。這才是真正直達學生心靈的、充滿人文精神的教學。這節課,我努力達成了這一目標,而且還讓學生進行了創造性的想像、創造性的表達,使課堂真正成為了結合生活性、發展性和審美性的人文課堂。

《靜夜思》賞析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詩鑒賞

  《靜夜思》是一首描寫游子思鄉的詩。

  這首詩明白如話,平淡無華。但它長于即景生情,自然流出,宛如天籟,于平淡之中寓深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是描寫小睡乍醒時詩人所見所感的情景。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而鋪灑在床前,熠熠生輝,令人乍見以為是銀霜凝地。

  這里“月光”的乍見及心頭的生“疑”,都大有王維《鳥鳴澗》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韻致,表明游子被思鄉情緒所襲擾,已是輾轉反側,眠不能徹夜。“疑是”二字則將詩人少睡初醒而驀然看見月光鋪灑床前時瞬間的恍惚朦朧的感覺和神態,都給維妙維肖地狀摹出來了。“疑”字還具有提領下文的作用——正因為生“疑”,才會引出了詩人舉頭、低頭的一系列動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二句,寫詩人舉頭、低頭之間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明月在天,耀如白晝,面對“霜”天之月,詩人懷念故鄉的思緒如潮翻飛。

  這里,“故鄉”意域寬闊,啟人思索。詩人思念的可能是故鄉間的巴山蜀水、“峨眉山月”、司馬相如的琴臺、孩提時擊劍任俠的往事,也包括故鄉的親友?

  但詩人都沒有具體點破,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靜夜思》中,從取景、造境、到用語,都是那么清新、自然,真可謂“天然去雕飾”。因此,這首明白如話的小詩不但使人感到并不“單調”、“乏味”,而且平而有趣,淡而有味,是“反樸歸真”的佳品。

  這首詩的高妙處還在于詩人善于截取生活的橫斷面,圍繞“低頭思故鄉”這一中心來凝聚詩人紛飛的思緒,如潮的感情,從而使詩的.濃情炙人。長期的漫游異鄉,強烈的思鄉之慟不斷地來襲擾詩人的心靈的。

  但詩人摒棄了其他之一切,而是只截取生活中小睡乍醒后的一個富有包孕的片刻和一剎那的內心感受,以情觀物,集中刻劃,從而使詩的感情分外濃郁、感人,讀后令人感到詩意深厚,回味無窮。

《靜夜思》賞析5

  《靜夜思》作品介紹

  《靜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5卷第19首。《靜夜思》表達的是思鄉之情。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個字,但就流傳的廣泛程度來說,還沒有一篇作品可以與之比肩,它幾乎是全世界華人耳熟能詳的一首名篇。在我國最廣為流傳的《靜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與宋朝版本個別字有出入。

  古詩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出自《靜夜思》這首詩。

  《靜夜思》原文

  靜夜思[1]

  作者:唐·李白

  明代版本

  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舉頭⑷望明月,低頭思故鄉。[2]

  宋代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注釋

  ⑴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生的思緒。

  ⑵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

  《靜夜思》翻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靜夜思》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靜夜思》賞析6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思鄉,明月

  【名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出處】

  唐·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注】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說明】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篇。

  【賞析】

  在古典詩詞中,明月成為思鄉懷遠的代名詞,跟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首詩沒有新奇的想象,也沒有精美的詞匯,只是淡淡地敘述所見所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地上的月光,猛的看上去,像一片白霜。起句,看似平平淡淡,但比喻卻十分精妙,將月光的`輕盈生動地刻畫出來。再者,霜除了潔白之外,還具有清冷的特點,暗示夜的清寒,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寂寥之情、漂泊孤獨之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舉”,一“低”,看似無意,其實是詩人微妙心理活動的描寫。詩人一抬頭,是一輪皎潔的明月,“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刻,家鄉是否也有這樣皎潔的明月呢?身為異鄉之人,對容易勾起鄉思的事物特別敏感,一旦鄉愁被勾起,又將是難以排解的巨大的失落。所以詩人只好無奈地“低頭”,低頭去沉思,低頭去回想,回想那遙遠的故鄉。這兩句對情感的描寫十分細膩,對游子心理的把握也十分精準到位,千百年來,為人所稱道。“低頭思故鄉”,簡單的一個“思”,卻不知道包含了多少游子的思鄉夢。更多描寫思鄉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放到這首詩里,短短四句,寫得清新樸素,明如白話。內容單純,但同時思想卻又是復雜的。容易理解,但同時又是讓人解讀不盡的。構思細致,但卻又是脫口而出、了無痕跡的。說太白“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這形容恰當之極。

【《靜夜思》賞析】相關文章:

靜夜思說課稿01-08

《靜夜思》教學反思10-10

靜夜思教學反思02-04

教學反思《靜夜思》03-15

(優選)《靜夜思》教學反思07-06

靜夜思教學反思20篇06-04

靜夜思教學反思(15篇)03-16

《靜夜思》教學反思15篇03-15

靜夜思教學反思15篇03-1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乱字幕 | 久久福利视频导航 | 日韩无砖专区中文字幕 | 在线a一级大片免费观看 |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男女爽刺激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