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3-07-07 12:31:13
  • 相關推薦
【推薦】《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已經悠遠。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了解。如教學

  《村居》時我這樣設計: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說一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在教授“處處聞啼鳥”一句時,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說說“鳥叫聲從哪里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的意思。在有了朗讀基調后,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古詩。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古詩最講究誦讀,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復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多年以后回想起來又是一番味道。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在教學《贈劉景文》這課朗讀感悟之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詩人的情況,再聽教師范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美。學生自己模仿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再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全班交流:課堂討論疑難詞句,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或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詩句。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學生不斷模仿教師讀,教師可對學生不足指導讀,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初步感知這兩首古詩的大意。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復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在朗讀本詩時,有些句子較難讀,所以這時就需要老師去領讀。在導入《山行》這課時,學生通過“寒山”、“霜葉紅于二月花”等詞句,很快判明《山行》這首詩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這樣,語言文字訓練具有相當的力度,學生的主體活動也得到明顯的優化,達到了“課伊始,練已精”的'境界。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為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為主為學生積極思維為主;變“師—生”的單向交流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課前思考: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于引發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

  教學目標: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領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涌動,后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在哪里?你能用朗讀表現嗎?(小徑通幽、白云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凄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給大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著啟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于二月花”。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杜甫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鼎盛轉向衰弱的時期,安祿山叛變造成了當時的'“國破”,這些都讓杜甫痛心疾首,所以當“劍外忽傳收薊北”時,他是“涕淚滿衣裳”,以致“漫卷詩書喜欲狂”。這首詩通過“喜”來表達杜甫在看到國家有望統一安定時的欣喜之情,這也是杜甫詩歌中難得的一首心情愉悅之作,一改“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凄慘與悲涼之氣。

  《示兒》是南宋陸游所作,這首詩可以說是陸游的“遺囑”,以“悲”來表達他臨終前尚未見到祖國統一的悲憤之情。一個人將死之前,不考慮個人與家庭之事卻仍牽掛“九州同”,這是一種何等高尚的愛國情懷。

  這兩首詩一“喜”一“悲”,都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愛國熱情,這種愛國之情,是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的榜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這首詩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學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而且這首詩配有一幅生動形象的插圖,插圖集中描繪了一位農民一手握著鋤頭,一手拿著著毛巾拭汗,抬頭望那當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學生理解這首詩比較容易。但是有些兒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隨便丟掉,不知愛惜。

  教學時,我提出以下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想象:這位農民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說什么?農民從播種到收獲要付出多少辛勤勞動才換來糧食。通過暢談討論,引導學生擺出浪費糧食的`現象,看到自己的缺點,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做一個尊重農民,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第二首《憫農》的學習就沒這么順了。首先孩子們對詩中的一些詞語不理解,比如說猶字,孩子對它的理解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學生對當時的背景不了解,對地主、官僚完全沒有概念,因此他們就覺得很疑惑:為什么農民中那么多糧食還會餓死。因此我補充了一些小故事,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地主階層的惡行,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們覺得那時的農民十分可憐。然后我又補充了《陶者》給他們朗讀,也能讀懂了。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本課是唐代和宋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春天的詩,內容和觀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發現的特點,《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學生對古詩已經不再陌生,所以在本學期教古詩時除了要引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之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三步學習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情景,體感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且由于古詩的瑯瑯上口,學生多數比較感興趣,我感覺效果很不錯。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學習古詩,讀出韻味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詩的魅力。秉著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于是我采取教師示范朗讀,并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詩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后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然后我又范讀。

  我會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

  在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后,我適時問道: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于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詩的韻味。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演一演朋友分別的情景,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古詩兩首》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于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復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了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節。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借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創設了各種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畫面,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節為對比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但整堂課和學校倡導的對話課堂理念還相距甚遠。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十分明顯。可以感覺的到,在課堂上,始終還是我在主導課堂。無論從提問還是到環環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孩子們沒有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和機會,很多孩子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其次,我的基本功還不扎實。真正上好一堂課真的要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好課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來的,應該樹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厭倦”的治學態度!這節課更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師要教什么。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一、古詩教學不是古文今譯

  “當前,古詩教學中沿用機械抄背詞義、詩意的現象還十分普遍。”(語文特級教師白金聲)古詩教學是古詩今譯嗎?顯然不是,如果是的話,那學生手頭的詩詞誦讀資料中就有注釋,古詩還要教學嗎?直白地翻譯古詩,導致的結果無疑是使詩歌本應有的豐富意蘊失卻了,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想象的權利,極不利于學生對詩歌的體會。再者,所謂“言為心聲”,詩人作詩,一般都是有感而發,有情所寄,直白的翻譯,顯然不能把詩人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沒有對情感的把握,而進行詩歌的學習,其結果只能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層面。

  二、古詩教學不能代替感悟

  新課標指出: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當然更不應一味追求統一答案。

  “詩無達詁”,詩歌本身的文體特征決定了必須更加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多元化解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為宋代杰出詩人蘇軾所作,全詩短短28字,生動地描繪了西湖上一場疾雨急來急去的變幻莫測的景色,詩歌內涵豐富,頗具風味,表現出了詩人敏銳的觀察感受能力,形象的想象和高超的遣詞造句的能力。

  教學中,我是這樣展開的——

  【片段】

  師:讀讀古詩,想象畫面,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情景?

  生:寫下雨的情景

  師:詩人選取了雨中哪些景物來寫的呢?逐行來看看——

  生:黑云

  生:白雨

  生:風

  生:水

  師:這是怎樣的云?怎樣的雨?怎樣的風和水呢?

  生:黑云

  師: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天空?

  生:烏云密布

  生:烏云滾滾

  師:滾滾的烏云像什么?

  生:打翻的墨汁

  師:詩人是怎么說的?

  生:黑云翻墨

  師:雨怎樣?

  生:雨很大,文中說:亂入船,因為雨很大很猛才會這樣。

  生:雨點很大,像珠子在跳動。

  師:詩中是怎么說的?

  生:白雨跳珠亂入船

  師:你覺得這是一場怎樣的雨?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暴風驟雨

  生:疾風驟雨

  生:傾盆大雨

  師:不錯,有同學說這是一場疾風驟雨,那“疾”和“驟”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快

  生:表示急

  師:你從何處知道這場雨下得很急很快呢?

  生:未遮山

  師:說說理由

  生:烏云密布,但還沒有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滴就像跳動的珠子進入船內了,說明雨下得很急。

  師:還能聯系下文談談嗎?

  生:忽吹散,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云朵吹散,雨就停了。

  師:夏天的雨就是這樣,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啊!覺得這陣風怎樣?

  生:很猛

  生:是一陣狂風

  師:怎么知道的?

  生:卷地,風卷過地面,很猛烈。

  師:一陣狂風,雨過天晴,此時的望湖樓下是怎樣一番情景?

  生:水如天

  師:我想起了一個成語

  生:水天一色!

  師:短短28字,就生動地寫出了一場疾風驟雨,詩人真不簡單!你會怎樣讀這首詩?上課剛開始,大家都已經讀得很有感情了,現在,經過我們的想象,理解,你還會有怎樣的提高?

  生:節奏要快一些,因為雨下得很急。

  生:聲音還要抑揚頓挫一些,因為是暴風驟雨。

  生:最后的“水如天”應該緩慢一些,因為雨過天晴了。

  師:那就勇敢地嘗試嘗試!

  (學生讀得比較有感覺)

  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展開想象,使學生感悟詩情,領會詩意,品出詩歌特有的韻味。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古詩兩首歷來都是可難可易的教學內容。說它難,是因為做老師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詩大意、重點詞語、詩的意境都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有個全面細致的了解,又想把詩的背誦、默寫同時完成。

  說它易,是指完成古詩的背誦、默寫即可,應付考試、作業絕對沒有問題。

  就我班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對于背誦都能在較短的時間段內完成,即使后進生也能在一天之內追上其他同學。但是以往的測試中,古詩的默寫是個難點,總有一部分學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書寫,究其原因是以為對易錯字的意義掌握不牢。

  結合這種實際,我在教學時把兩首古詩用大字板書在黑板上,講到重點詩句、字詞時我就在黑板上相應字詞的旁邊寫上意思等知識點,同樣要求學生和我一樣在書上記筆記,這樣我才可以覺得踏實。記完之后,我在課堂上不斷地強化提問他們,以增強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

  對于書寫,我先教他們按照詩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寫,等背會之后,再教他們默寫。

  我想這種方法,能夠使他們對古詩的學習有新的理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1

  一、教材解讀

  1題西林壁。

  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游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游山西村。

  詩人陸游以一個游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于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三、教學建議

  1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學《游山西村》,應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鄉間的風光習俗,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在理解詩意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如山重與柳暗,水復與花明,疑無路與又一村的對偶,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節奏美。

  3指導朗讀兩首古詩時,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如,《題西林壁》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4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多讀幾遍,很容易熟讀成誦。在默寫古詩時,應提醒學生注意把字寫正確,特別是容易寫錯的.字,如壁、緣。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名句,可以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讀后的感受。

  教師可作如下啟發:

  (1)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3)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盡管不斷思考,反復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四、相關鏈接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黃州、潁州任職,最遠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創建于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致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于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陰。山西村是紹興鑒湖附近的一個村莊。

  廬山也稱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聳立于鄱陽湖畔、長江之濱。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公元756年,著名詩人李白曾這樣稱贊:予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山中多懸崖峭壁,清泉飛瀑。林木蔥蘢,氣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是廬山著名勝跡。廬山有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景觀。

  題壁詩 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歷史悠久,始于兩漢,南北朝時漸多,至唐代,題壁詩驟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據唐人詩集統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顥等。宋代題壁之風方興未艾,舉凡郵亭、驛墻、寺壁等處多有題詠。當時題壁詩盛行,是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有關題壁的佳話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了,崔顥題寫了《黃鶴樓》之后,李白驚為絕唱,自愧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

  翻開23課,靜靜看著,發現兩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有著許多內在的聯系:它們都是寫西湖的,一個是疾風驟雨下的西湖,瞬息萬變;一個是艷陽下的西湖,濃彩艷麗。兩首詩為我們營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將我們拉到了西湖邊,在濃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詩詞,可謂詩情畫意。于是決定將這兩首古詩相結合教學、品析。

  在釋題之后,我讓學生先看圖,比較兩幅圖的不同,學生很快發現了差異,了解到詩人同樣寫西湖,一個寫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現詩人的贊賞之意;另一個則寫出了蓮葉荷花一望無際和亭亭玉立的形態,紅綠相映,寫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現了詩人的熱愛之情。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鼓勵學生積累相關的詩詞,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便會漸漸地厚重起來。于是,“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便成為學生的積累拓展。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3

  兩首古詩描春色,繪春景,各具匠心,耐人尋味。因古詩的教學重點在于讀懂詩句,又感情的朗讀并會背誦全詩。為了突破這一重點,在教學第一首詩過程中我從解讀詩題推斷理解關鍵字入手,引導學生質疑:作者“不遇”時是不是很失望呢?

  讓學生帶這疑問讀詩,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把詩歌讀熟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引導學生從作者所見引發思考,合作交流,理解詩意,然后抓住“小扣”等詞語讓學生把細節,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第二首詩歌淺顯易懂,我用詩歌所描繪的時節激發學生對詩歌的'探究,在通過多層次的誦讀,使教學深入淺出,也使學生的思維不僅浮于表面。不是只理解詩句的大意。

  接下來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感受詩歌描繪的畫面之美,使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學習的目的。不足之處,拓展不足。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4

  在教學《池上》這首詩中,我引導學生圖文對照、聽老師范讀等形式,使學生頭腦中浮現出相應的畫面。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說,理解上沒什么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導學生聯系“蓮葉何田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蓮的原因、采蓮的過程等,通過讓學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小兒垂釣》一詩,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學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學生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說 “蓬頭”就是“頭發很亂”;有的還聯想到上學期學過的《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頭垢面”一詞;有的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發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發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發蓬松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后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發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

  下課鈴聲響了,我漲紅著臉走出教室,心臟在胸膛里狂歡,真害怕它會抑制不住興奮,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躍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尋,想趕緊捕捉一個熟悉的影子,將一腔的激動與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種的種子發芽了,開花了,這聲音是那樣歡快和喜悅,這色彩是那樣的鮮艷和美麗。

  雖然沒有老師聽課,雖然課文是那樣的普通和自然,雖然課前并沒有做過多的準備,教學設計也是那樣的簡單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學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楓葉激情而又美麗。今天,我們學的是《古詩兩首》:前一首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生字也比較多的《贈劉景文》,后一首是學生熟悉的《山行》。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難,由熟悉到陌生,質疑──理解──想象──朗讀──背誦相結合的教學處理。這樣的設計,我課前還有一點擔心:對于二年級的孩子能行嗎?可是課后我卻拍著腦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兒童!請看學生對兩首古詩的感受:

  《山行》

  師:現在你就是大詩杜牧,請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老師很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反饋:

  黃李科:我看到了彎彎曲曲的小路。(教師隨機引導點撥石徑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楓葉,好像著火了一樣,映得我的臉都紅了!

  馬韻:我好象聽到有幾只小鳥在楓林里唱歌。

  蔣辰浩:我好象聽到霜打在楓葉上,楓葉更紅了!

  張垚:我坐在那里看楓葉,看得都不想回來了,這楓葉比二月里的花還要漂亮。(教師隨機點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贈劉景文》

  師:如果你是蘇軾,好朋友就要離開了,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閉眼聽老師朗誦想象)。

  葉澤凱:我看到劉景文要走了,又沖上去,和他緊緊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說一定要回來看我!

  余安安:我拿來了一壺酒,與劉景文兩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邊喝一邊哭,不知道該說什么!

  駱王維: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劉景文的馬車漸漸遠去都要看不到了,我還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對兩首古詩的教學流程安排是一樣的,只不過《山行》扶得多一些,《贈劉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兩個片段是兩首古詩中聽老師朗誦,通過想象體驗意境的環節,我摘錄了部分孩子的發言,有的孩子想象還要豐富,只可惜課堂上沒有將它錄下來,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反思的材料。這堂課學生在讀課題理解質疑,根據問題自讀課文這兩個環節,也上的比較成功,只不過在想象體會這一環節掀起的浪潮更高,學生的發言更精彩。說實話,這些孩子的發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幾個孩子的思維能力甚至達到了四五年級的水平。在興奮之余,靜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吧:

  一、培養的結果

  這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就發現孩子在相互進行朗讀評價的時候,語言是非常單調的,不是他讀得很流利就是讀得很響亮,或者就是指出哪個字錯了、漏了,多了這樣讀書評價既沒有樂趣,又浪費了寶貴的課堂資源。于是,我試圖去改變這一現象,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與豐富學生的評價語言相結合,并將其作為了本學期班級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剛開始的時候,我經常進行范評聽了某某同學的朗讀,我好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我聽出來了,他的哪句話讀得特別好,聽著聽著,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這樣說多了,學生自然就會模仿起來了。后來我增加了自己范讀學生評價的訓練,一個多月下來學生的想象說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聽到了最美的種子長大開花的聲音了。

  二、注重平時語言的積累

  一年級的時候我就開始帶著學生背誦《古詩七十首》,雖然他們當時背誦的時候對古詩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來比較困難。但當古詩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的背誦變得輕松了,同時古詩中的一些精華也漸漸地為學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發言我明顯地嗅到了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覺,還有駱王維的發言中那濃濃的李白情緒孤帆遠影碧空盡,維見長江天際流。

  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了這美麗的周末,讓我看到了培養的力量!

【《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反思03-22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03-19

《古詩》課后教學反思03-24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4-05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04-05

古詩詞教學反思06-13

《古詩詞》教學反思12-23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04-05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03-19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04-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 亚洲n∨中文字幕在线 | 香蕉成人67194 | 五月天激情在线麻豆 |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