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及賞析
古詩及賞析
更新時間:2023-06-29 07:35:37
  • 相關推薦
古詩及賞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及賞析1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往來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

  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注釋

  1.朝天子:曲牌名。

  2.嗩吶:與喇叭相似的一種樂器。這里喇叭和嗩吶都隱指宦官。

  3.水盡鵝飛罷:形容把百姓的財產搜刮干凈。

  作者簡介:王磐(約1470-1530),明代詩人、畫家。字鴻漸,高郵(今江蘇高郵)人。精通音律,以創作散曲著稱。

  賞析

  明朝正德年間,宦官當權,欺壓百姓,行船時常吹起號來壯大聲勢,這支散曲就是為了諷刺宦官而作。詩中表面上寫的`是喇叭和嗩吶,實則處處寫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們的仗勢欺人。“軍愁”“民怕”說明他們走到哪里,就給哪里帶來災難。“水盡鵝飛”則形容他們把百姓們欺壓得傾家蕩產。整首曲子雖然沒有正面提到一個宦官的字樣,但是卻活畫出了他們的丑態,在輕俏詼諧中充滿了對宦官的鄙視和憤慨。

古詩及賞析2

  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

  這首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襯了當今社會官臣惰,貪,寫出詩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寫出那無憂無慮,表達了作者十分向往這種生活。也表達了作者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云翼云:"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的人生大志也隱藏在字里行間。

  中心:寫清幽安閑之境,表達了詩人順應天性,怡然自適。

古詩及賞析3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風雨作品賞析【注釋】:

  寶劍篇:初唐將領郭震,向武則天呈《寶劍篇》:“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飄淪古岳邊。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武則天大為贊賞。新豐酒:典出唐代馬周游長安,宿新豐(今陜西省臨潼縣東)酒店,店主人對他很冷淡。馬周要酒悠然獨酌。后唐太宗召對,授臨察御史。

  【簡析】:

  全詩充溢著生平零落不能遂愿的牢騷,有強烈的仕進心理。

古詩及賞析4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的詩意:十二三年我困于考場歷盡艱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去問聞。

  出自羅隱《感弄猴人賜朱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

  注釋

  ⑴弄猴人:馴養猴子的雜技藝人。朱紱(fú):古代禮服上的紅色蔽膝,后常作為官服的代稱。《全唐詩》此詩題下有注:《幕府燕閑錄》云:“唐昭宗播遷,隨駕伎藝人止有弄猴者,猴頗馴,能隨班起居,昭宗賜以緋袍,號孫供奉,故羅隱有詩云云。朱梁篡位,取此猴,令殿下起居,猴望殿陛,見全忠,徑趣其所,跳躍奮擊,遂令殺之。”

  ⑵就試:應考,參加考試。唐劉兼《玉燭花》詩:“正當晚檻初開處,卻似春闈就試時。”

  ⑶五湖:其說不一,《史記索隱》認為指太湖、洮湖、鄱陽湖、青草湖和洞庭湖。此處泛指一切佳山勝水之地。煙月:煙花風月,代指各種享受和嗜好。“五湖煙月”是指詩人的家鄉風光,他是余杭(今屬浙江)人,所以舉“五湖”概稱。奈:奈何。相違:指無緣欣賞。

  ⑷買取胡孫弄(nng):一作“學取孫供奉”。胡孫:猴的別名。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百:“猴玃:猴者猿猴,俗曰胡孫。”供奉:唐時以文學或技藝侍奉宮廷者。

  ⑸著(zhuó)緋(fēi):穿緋色的官服。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緋。

  參考譯文

  十二三年我困于考場歷盡艱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去問聞。

  還不如去購買一只小猴子耍弄,逗得君王開心一笑就緋袍加身。

  賞析

  《感弄猴人賜朱紱》是唐代文學家羅隱的詩作。此詩前兩句詩人回憶自己十幾年科舉考試的經歷,語言中充滿了辛酸和無奈;后兩句詩人自嘲自己還不如那個耍猴的雜技藝人能逗君王開心加官進爵。全詩充滿諷刺,表面意思是羨慕耍猴藝人,實際上是譏諷唐昭宗不分賢愚,竟然寵信一個弄猴人,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和不平。

  羅隱這首詩,用作者自己和孫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鮮明對比,以自我諷嘲的方式發感慨,泄憤懣,揭露抨擊皇帝的'昏庸荒誕。

  詩的前二句概括詩人仕途不遇的辛酸經歷,嘲笑自己執迷不悟。“十二三年就試期”,說他十多年來一直應進士舉,辛辛苦苦遠離家鄉,進京趕考,但一次也沒有考中,一個官職也沒有得到。“五湖煙月奈相違”是說為了趕考,只得離開美麗的家鄉。科舉入仕一直是詩人奮斗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前后屏居京城十四年以上,竟日苦讀,奔走科場,幾乎與一切人間美景隔絕。反過來說,倘使不趕考,他就可在家鄉過安逸日子。所以這里有感慨、怨恨和悔悟。

  詩的后二句便對唐僖宗賞賜孫供奉官位事發感慨,自嘲不如一個耍猴的,譏刺皇帝只要取樂的弄人,拋棄才人志士。“何如買取胡孫弄”,詩人自嘲不如耍猴人,看似羨慕,實則是對君主的辛辣諷刺,其中蘊含著詩人巨大的悲憤。“一笑君王便著緋”,既痛刺唐僖宗的癥結,也刺痛自己的心事:昏君不可救藥,國亡無可挽回,其中蘊含著詩人對李唐江山每況愈下的隱憂。

  這是一首嘻笑怒罵的諷刺詩。詩人敢于將諷刺的矛頭對準高高在上的皇帝,其膽識也是難得和值得褒獎的。詩人故意把辛酸當笑料,將荒誕作正經,以放肆嘻笑進行辛辣嘲罵。他雖然寫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具有一定典型意義;雖然取笑一件荒唐事,但主題思想是嚴肅的,詩人心情是郁憤的。

古詩及賞析5

  原文:

  鴇羽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

  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

  父母何嘗?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譯文:

  大鴇撲棱棱地振動著翅膀,成群棲息在叢生的柞樹上。王侯家的徭役無止又無休,我不能回家耕種五谷雜糧。我可憐的父母靠什么養活?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我何時才能返回我的家鄉?

  大鴇撲棱棱地扇動著翅膀,成群落在叢生的酸棗樹上。王侯家的徭役無休亦無止,我不能回家耕種五谷雜糧。可憐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什么時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大鴇撲棱棱地飛動著翅膀,成群棲息在叢生的'桑樹上。王侯家的徭役從來沒有頭,我不能回家耕種稻谷高粱。可憐的父母吃什么活著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苦命的日子何時恢復正常?

  注釋:

  ⑴鴇(bǎo):鳥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區,性不善棲木。

  ⑵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

  ⑶苞栩:叢密的柞樹。苞,草木叢生;栩,櫟樹,一名柞樹。

  ⑷靡:無,沒有。盬(gǔ):休止。

  ⑸蓺(yì):種植。稷:高粱。黍:黍子,黃米。

  ⑹怙(hù):依靠,憑恃。

  ⑺曷(hé):何。所:住所。

  ⑻棘:酸棗樹,落葉灌木。

  ⑼極:終了,盡頭。

  ⑽行:行列。一說鴇腿;一說翅根,引申為鳥翅。

  ⑾嘗:吃。

  ⑿常:正常。

  賞析:

  這是一首描述徭役沉重、民不聊生之苦的詩歌。全詩三章首句均以大鴇這種鳥本不會在樹上棲息,卻反常地棲息在樹上來比喻成群的農民反常的生活——長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務農養家糊口,其苦情可見一斑。因為鴇鳥是屬于雁類的飛禽,其爪間有蹼而無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澤草地,不能抓握枝條在樹上棲息。而今鴇鳥居然飛集在樹上,猶如讓農民拋棄務農的本業常年從事徭役而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這是一種隱喻的手法,正是詩人獨具匠心之處。王室的差事沒完沒了,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大量的田地荒蕪失種。老弱婦孺餓死溝壑,這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戰亂頻仍的現實反映,所以詩人以極其怨憤的口吻對統治者提出強烈的抗議與控訴,甚至呼天搶地,表現出人民心中正燃燒著熊熊的怒火,隨時隨地都會像熾烈的巖漿沖破地殼的裂縫噴涌而出,掀翻統治階級的寶座。

  全詩三章語言大同小異,這是民間歌謠的共同點。至于三章分別舉出栩、棘、桑三種樹木,則純粹是信手拈來,便于押韻,別無其他深意。

古詩及賞析6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隴右河源不種田,

  胡騎羌兵入巴蜀。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鹙后鴻鵠。

  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古詩及賞析7

  原文:

  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為,我藝黍稷。

  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我倉既盈,我庾維億。

  以為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

  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執爨踖踖,為俎孔碩。

  或燔或炙,君婦莫莫。

  為豆孔庶,為賓為客。

  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

  我孔戁矣,式禮莫愆。

  工祝致告,徂賚孝孫。

  苾芬孝祀,神嗜飲食。

  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既齊既稷,既匡既敕。

  永錫爾極,時萬時億。

  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孝孫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尸載起。

  鐘鼓送尸,神保聿歸。

  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樂具入奏,以綏后祿。

  爾肴既將,莫怨具慶。

  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神嗜飲食,使君壽考。

  孔惠孔時,維其盡之。

  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譯文:

  田野里生長簇簇蒺藜,去清除這些帶刺荊棘。為什么自古就這樣做?因為要種植高粱小米。我們的小米長得茂盛,高粱在地里排得整齊。糧食堆滿我們的谷倉,囤里也裝得嚴實緊密。用它們做成美酒佳肴,作對列祖列宗的獻祭。請他們前來享用祭品,賜我們宏福無與倫比。

  我們步趨有節神端莊,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獻冬烝和秋嘗。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獻上。司儀先祭于廟門之內,那儀式隆重而又輝煌。祖宗大駕光臨來享用,神靈將它們一一品嘗。孝孫一定能獲得福分,賜予的福分宏大無量,賴神靈保佑萬壽無疆!

  掌膳的廚師謹慎麻利,盛肉的銅器碩大無比,有人燒肉又有人烤炙。主婦懷敬畏舉止有儀,盤盞中食品多么豐盛,席上則是那賓客濟濟。主客間敬酒酬答來往,舉動合規矩彬彬有禮,談笑有分寸合乎時宜。祖宗的神祇大駕光臨,賜福回報子孫的心意,萬壽無疆宏福與天齊!

  祭祀中我們極其恭謹,因而禮儀周全沒毛病。于是司儀向大家致辭,賜福給主祭孝子賢孫。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靈很喜歡又吃又飲,要賜給你眾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舉行,態度恭敬而舉止敏捷,莊嚴隆重又小心謹慎。因而永賜你極大福分,成萬成億綿長無窮盡!

  各項儀式都已經完成,鐘鼓之樂正準備奏鳴。孝孫也回到原來位置,司儀致辭向大家宣稱:神靈都已喝得醉醺醺。神尸起身離開那神位,把鐘鼓敲起送走神尸,祖宗神祇于是轉回程。那邊眾廚師和主婦們,很快地撤去肴饌祭品。在場的諸位父老兄弟,一起來參加家族宴飲。

  樂隊移后堂演奏曲調,大伙享用祭后的酒肴。這些酒菜味道實在好,感謝神賜福莫再煩惱。大家都吃得酒足飯飽,叩頭致謝有老老少少。神靈愛吃這美味佳肴,他們能讓您長壽不老。祭祀十分順利而圓滿,賴主人盡心恪守孝道。愿子孫們莫荒廢此禮,永遠繼承將福壽永葆!

  注釋:

  1.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

  2.楚楚:植物叢生貌。

  3.言:愛,于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

  4.蓺(yì):即“藝”,種植。

  5.與與:茂盛貌。

  6.翼翼:整齊貌。

  7.庾(yǔ):露天糧囤,以草席圍成圓形。維:是,一訓“已”。億:形容多。一說“億”猶“盈”,滿。

  8.享:饗,上供,祭獻。

  9.妥:安坐。侑:勸進酒食。

  10.介:借為匄(gài),求。景福:大福。

  11.濟(jǐ)濟:嚴肅恭敬貌。蹌(qiāng)蹌:步趨有節貌。

  12.絜(jié):同“潔”,洗清。

  13.烝(zhēng):冬祭名。嘗:秋祭名。

  14.剝:宰割支解。亨(pēng):同“烹”,燒煮。

  15.肆:陳列,指將祭肉盛于鼎俎中。將:捧著獻上。

  16.祝:太祝,司祭禮的人。祊(bēng):設祭的地方,在宗廟門內。

  17.孔:很。明:備,指儀式完備。

  18.皇:往。一說為彷徨,即神靈徘徊。

  19.神保:神靈,指祖先之靈。一說指降神之巫。饗:享受祭祀。

  20.孝孫:主祭之人。慶:福。

  21.介福:大福。

  22.執:執掌。爨(cuàn):炊,燒菜煮飯。踖(jí)踖:恭謹敏捷貌。

  23.俎(zǔ):祭祀時盛牲肉的銅制禮器。碩:大。

  24.燔(fán):燒肉。炙:烤肉。

  25.君婦:主婦,此指天子、諸侯之妻。莫莫:恭謹。莫,一說勉也。

  26.豆:食器,形狀為高腳盤。庶:眾,多,此指豆內食品繁多。

  27.獻:主人勸賓客飲酒。酬:賓客向主人回敬。

  28.卒:盡,完全。度:法度。

  29.獲:得時,恰到好處。一說借為“矱(yuē)”,規矩。

  30.神保:神靈,神的美稱。格:至,來到。

  31.攸:乃。酢(zuò):報。

  32.熯(nǎn):通“戁”,敬懼。

  33.式:發語詞。愆(qiān):過失,差錯。

  34.工祝:太祝。致告:代神致詞,以告祭者。

  35.徂(cú):往,一說通“且”。賚(lài):賜予。

  36.苾(bì):濃香。孝祀:猶享祀,指神享受祭祀。

  37.卜:給予。賜予。

  38.如:合。畿(jī):借為期。式:法,制度。

  39.齊(zhāi):通“齋”,莊敬。稷:疾,敏捷。

  40.匡:正,端正。敕:通“飭”,嚴整。

  41.錫:賜。極:至,指最大的福氣。

  42.時:是,一說訓或。

  43.戒:備,一說訓告。

  44.徂位:指孝孫回到原位。

  45.具:俱,皆。止:語氣詞。

  46.皇尸: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贊美之詞。載:則,就。

  47.聿(yù):乃。

  48.宰:膳夫,廚師。

  49.廢:去。徹:通“撤”。廢徹謂撤去祭品。不遲:不慢。

  50.諸父:伯父、叔父等長輩。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

  51.備:盡,完全。言:語中助詞。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后在后殿宴飲同姓親屬。

  52.具:俱。入奏:進入后殿演奏。祭在宗廟前殿,祭后到后面的寢殿舉行家族私宴。

  53.綏(suí):安,此指安享。后祿:祭后的口福。祿,福,此指飲食口福。祭后所余之酒肉被認為神所賜之福,故稱福酒、胙肉。

  54.將:美好。

  55.莫怨具慶:指參加宴會的人皆相慶賀而無怨詞。

  56.小大:指尊卑長幼的各種人。稽(qǐ)首:跪拜禮,雙膝跪下,叩頭至地。一種最恭敬的禮節。

  57.考:老。壽考,長壽。

  58.孔:甚,很。惠:順利。時:善,好。

  59.維:同“唯”,只有。其:指主人。盡之:盡其禮儀,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禮節。

  60.替:廢。引:延長。引之,長行此祭祀祖先之禮儀。

  賞析:

  全詩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第一章寫祭祀的前奏。人們清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荊棘,種下了黍稷,如今獲得了豐收。豐盛的糧食堆滿了倉囤,釀成了酒,做成了飯,就可用來獻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進入對祭祀活動的'描寫。人們步履整肅,儀態端莊,先將牛羊涮洗干凈,宰剝烹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獻給神靈。祖宗都來享用祭品,并降福給后人。第三章進一步展示祭祀的場景。掌廚的恭謹敏捷,或燒或烤,主婦們勤勉侍奉,主賓間敬酒酬酢。整個儀式井然有序,笑語融融,恰到好處。二、三兩章著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寫司儀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詞:祭品豐美芬芳,神靈愛嘗;祭祀按期舉行,合乎法度,莊嚴隆重,因而要賜給你們億萬福祿。第五章寫儀式完成,鐘鼓齊奏,主祭人回歸原位,司儀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鐘鼓聲中送走了皇尸和神靈,撤去祭品,同姓之親遂相聚宴飲,共敘天倫之樂。末章寫私宴之歡,作為祭祀的尾聲。在樂隊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飯飽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頭祝福。

  讀這首詩,可以想見華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時的那種熱烈莊嚴的氣氛,祭后家族歡聚宴飲的融洽歡欣的場面。詩人運用細膩詳實的筆觸將這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全詩結構嚴謹,風格典雅,由序曲到樂章的展開,到尾聲,宛如一首莊嚴的交響樂。

古詩及賞析8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這一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

  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象來補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么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后,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

  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

  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于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為吳王夫差好色之過,還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吳的關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鍵,那么越國在后來的滅亡又是因為什么?李白沒有對后續的發展著墨,并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象了。但這一想象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余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古詩及賞析9

  塞下曲原文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

  斬樓蘭:據《漢書·傅介子傳》:“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

  譯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舊白雪皚皚,沒有鮮花,只有地凍天寒。

  雖然傳來吹奏《折楊柳》的笛聲,卻依舊看不到一絲春色。

  一早就隨著戰鼓聲去搏戰,到了夜晚也只能抱著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著的劍,像傅子介那樣為國除害,消滅敵人。

  賞析

  這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凄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折楊柳》為樂府橫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在這里,詩人寫“聞折柳”,當亦包含著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他是借聽笛來渲染烘托這種氣氛的。沈德潛評論《塞下曲》前四句說:“四語直下,從前未具此格。”又說:“一氣直下,不就羈縛。”詩為五律,依慣例當于第二聯作意思上的承轉,但是李白卻就首聯順勢而下,不肯把蒼涼情緒稍作收斂,這就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氣脈直行,豪縱不拘,語淡而雄渾為其特色了。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擊鉦、鼓,用來節制士卒進退,五、六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情況。語意轉折,已由蒼涼變為雄壯。詩人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過著緊張的戰斗生活。白天在鉦、鼓聲中行軍作戰,晚上就抱著馬鞍子打盹兒。這里,“曉戰”與“宵眠”相對應,當是作者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之緊張急迫,躍然紙上。“隨”字,摹狀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繪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二句寫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而他們守邊備戰,人人奮勇,爭為功先的心態則亦盡情流露出來。

  尾聯“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愿”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古詩及賞析10

  楊柳青青溝水流,鶯兒調舌弄嬌柔。

  桃花記得題詩客,斜倚春風笑不休。——金·元好問

  一、名句譯注

  桃花記得題詩客,斜倚春風笑不休。

  翻譯:桃花似記得當日,題詩的客人來游,斜倚和煦的春風,咯咯地笑個不休。

  二、說明

  《楊柳》是金末元初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小詩寫來秀麗清新,沒有元好問詩中常見的悲苦調。但詩人畢竟是生活在離亂年代,即便是在心情偶爾愉悅之時,也不免流露出隱藏的憂思。三、四句在輕快的寫景當中便流露了微微的惆悵之情。

  三、賞析

  崔護《題都城南莊》的傳奇故事,是人所樂道的韻事,為后世詩人開啟了無數法門。元好問這首詩就隱括著崔護詩中人面桃花的奇遇。據說,詩人崔護,進士不第。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來到一處花木掩映的莊院,就找借口走進去看看。卻看見有一妙齡女子自門隙窺自己,崔護便以言語挑之,女子默不作聲,只久久凝視崔護。第二年清明他又回到那間屋子,卻看見大門緊鎖,崔護失望之余,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楊柳青青溝水流”句子描寫的是桃紅柳綠的'春景,“溝水流”點出這是郊野之景。“鶯兒調舌弄嬌柔”句,寫柳中黃鶯,以聽覺角度道出。那黃鶯兒仿佛是有意在調轉著它那如簧巧舌、逞弄著美妙嬌柔的歌喉。“桃花記得題詩客,斜倚春風笑不休”兩句抒情,寫詩人由眼前春景想到當年崔護題詩的往事。“記得”二字把讀者引入回憶:當年崔護得遇一面若桃花的女子,可是時不待人,再回首時那女子已不知在何處,只留下門上一首千古流傳的詩,還有何用!“斜倚春風笑不休”句,直接從崔護的“桃花依舊笑春風”中脫化而出,只是情緒、意蘊更顯深沉了。元好問這首詩的意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完全一樣,只是元好問更多地在思考人生,有更多的覺醒與自責,因而在心靈深處也就有了一種更深沉的遺恨。

【古詩及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詞賞析03-07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2-22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5

長歌行原文翻譯賞析古詩大全12-27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15篇02-23

杜甫《春望》古詩詞賞析04-07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2-27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4篇02-2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国产日韩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日韩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 午夜精品亚洲一级在线 | 亚洲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