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故事是一種篇幅短小,故事情節簡單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個故事都能給人以啟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在校學生的喜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征小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長征小故事 1
《倔強的小紅軍》
長征途中,陳賡看見一個十分瘦小的紅軍,于是便要把自我的糧食分給他。小紅軍拒絕了,并拍拍自我包說還有很多糧食。分開后,陳賡再一次看到小紅軍時,發現他已經死了,打開他裝糧食的袋子,發現里面是一個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
剛強的小紅軍戰士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寧可犧牲自我也不愿意拖累別人,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我。
長征小故事 2
《一袋干糧》
長征途中,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齊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自我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作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變成鼓鼓的。
不久后,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糧”的事后,大家才明白了真相,于是大家自愿地分一些干糧給小蘭,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長征小故事 3
《老山界》
這個故事真實、生動地講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
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勢又陡,異常是雷公巖,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僅有一尺多寬,十分艱難,部隊行軍負載笨重,馬匹馱著受傷戰士,加上敵人追擊,形勢十分急迫,夜里也得行軍,并且在作戰途中,任務緊急,不能及時開飯,開飯也不能吃飽,體力消耗大,戰士們僅有忍饑挨餓。睡覺也只能風餐露宿,時已冬季,寒冷刺骨,但紅軍戰士們不怕苦難、艱苦奮斗,順利地翻越了這座難爬的高山。
長征小故事 4
《戰地女杰賀子珍》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突然敵機來襲,賀子珍為了搶救紅軍傷員,被炮彈炸傷,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后做了全身檢查,發此刻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一樣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景下,手術開始了。
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最終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長征小故事 5
《5位戰士渡烏江》
1935年元旦,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長耿飚化裝到烏江江邊偵察,他剛剛接到強渡烏江的任務。
烏江素以天險著稱,為遵義的天然屏障。江面寬約250米,深不可測。水流湍急,水溫僅有10度,對岸敵人密布崗哨,工事堅固。這么寬的江面,如沒有渡河工具,渡過幾乎不可能。二師立即趕制竹筏,同時挑選出習于水性的18個戰士,準備派他們游水過江,以擾亂敵人的警戒,掩護后續部隊強渡。
第二天9時左右,18人中的8個勇士,每人各備駁殼槍一支,奮然躍入江中,帶著架設懸橋的繩索,向對岸游去。江寬水急,人雖游至對岸,可繩索怎樣也拉可是江。只得以竹筏強渡,竹筏至中流時被敵擊沉,強渡無功而返。當夜,又組織第二次強渡,將單層竹筏改為雙層竹筏。4只竹筏同時強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邊。三連連長毛正華的第二筏劃至江中后也沒有了消息。
第二天,強渡繼續進行,當竹筏劃至中流,只見從敵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幾個人來,向著敵人一陣猛烈掃射,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落荒而逃,我們的竹筏這才順利地登了岸。這些接應的人是誰呢?
原先,毛連長于2日晚偷渡時,率戰斗員4人登第二筏,這個竹筏不知怎樣竟然靠了彼岸。在他們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卻都不見來人。這種情景下,5位戰士只能圍坐在一堆,在烏江邊石崖下過了一夜。
第一批強渡的十幾個戰士與毛連長等會合了,在占領了敵軍的崗哨陣地后,繼續向敵人仰攻,接連幾個手榴彈,在輕機槍掩護下,刺刀用上去了,敵人陣地被徹底奪取了,一個排死傷過半,其余的倉皇逃竄。所以,天險的烏江,就這樣的被突破了。
長征小故事 6
《揮淚槍斃炊事員》
“甲戌嚴冬那時期,紅軍來到我苗區;過了七天又七夜,愛護百姓守紀律。”這是紅軍過廣西龍勝后,苗族同胞中流傳的一首歌謠。在湖南的侗族自治縣,發生了這樣的事……
1934年冬天,紅軍駐扎在湖南省通道縣馬龍鄉向暉村。炊事班住在侗族人楊文春的家里。一大早,炊事員小李就琢磨著今日給大伙兒做點什么吃。另一個炊事員拉肚子,小李就讓他休息,自我一個人干兩份活,邊燒火邊擇菜。
正在認真擇菜的小李絲毫沒有注意到有個沒有燒完的柴火從灶膛里掉了出來,起風了,那個小小的火苗“呼”的一聲,引燃了楊家旁邊的祠堂。小李反應過來的時候,火勢已經借著風力,從寨子中間蔓延開來,熊熊地燃燒著,發出劈啪劈啪的響聲。小李一邊往祠堂上澆水,一邊大聲呼喊救火,聞訊趕來的戰士都動手往火上潑水,并且動員鄉親們也一齊救火,可是,火太大了,火勢太猛。所有的鄉親們和紅軍的力量加起來也是杯水車薪,只能眼看著大火熊熊燃燒,一共燒了36戶人家。
第二天一早,寨子里響起了鑼聲,侗族有個習慣,敲鑼就意味著發生了大事,全寨子的人都要集合。一個紅軍戰士在敲鑼,旁邊的紅軍喊:“鄉親們,大家都到寨子前大樹下開會啦。”向暉村村前有兩株巨大的杉樹,杉樹下頭是塊大空地,平展展的,足夠容納下三千人。
不一會兒,戰士們都排著隊站得整整齊齊,群眾散著站在場子中間。一位個子不高的紅軍鐵青著臉,來到樹下開始講話,他說:“對不起,鄉親們,我們的炊事員失火,燒了鄉親們的寨子,違反了紅軍紀律,此刻我按照紅軍的規定,槍斃了他!失火的人家,我們會給每人賠償兩塊大洋,我把錢交給族長,請族長分給各家。”說完他嘆了一口氣,眼圈有些紅,顯然,他的.心里十分不舍。
這時候,許多群眾就七嘴八舌地喊道,“別槍斃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們明白紅軍是好人,省一顆子彈打敵人”,“小李是多么好的小伙子呀,細心周到,不要殺他”,甚至有些人還哭了起來。
然而,紅軍的紀律如鐵一般,小李被拉走了,不久,山坳上一聲槍響,三十多歲的小李用生命向向暉村的鄉親道了歉。
第三天,紅軍就走了,走的時候,那個講話的紅軍跟每一個人道別,一一握手,反復說“對不起了,鄉親們”。他們走后,寨子里的人都說,這樣的軍隊從來沒有見過,以前老見偷雞摸狗、見什么搶什么的軍隊,沒見過這么仁義的軍隊。
之后,在小李槍斃的地方,好心的相親們為他立了一塋墳。
長征小故事 7
《紅軍長征吃皮帶的故事》
紅軍周國才長征中舍不得吃的半截皮帶,為紀念犧牲的六位戰友,他在皮帶上燙了三個字:長征記。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收藏和展示著的一條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帶十分引人注目,皮帶的背面奇特地烙有“長征記”3個字。這條皮帶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紅軍戰士———紅四方面軍31軍93師274團8連戰士周國才。但就是這樣一條皮帶,真實見證了長征那段艱辛而充滿期望的歲月。
野菜、草根畢竟不頂餓,實在餓得不行時,有的紅軍戰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帶,他們便將制草鞋底用的牛皮或者身上的皮帶切成細條嚼進肚子,來充饑救命。紅軍吃牛皮主要有四種方法。
一是煮著吃。先用刀切成一條一條,然后煮到最表面一層軟了,細心刮去,里面就是能夠吃的牛皮。
二是烤著吃。紅軍戰士回憶說:“烤到有些變色、變軟,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費了。”
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開水里煮,然后,再埋在火堆里烤,借著里面沒熄掉的火燒熟。紅軍將士曾回憶說,這是草地上最抗饑的東西。
四是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熱,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鍋里煮,等煮軟了切成絲,和野菜粥攪在一齊。其實呀,大鍋里才飄著幾根牛皮絲,看得見,撈不著……他們還據此創作了一首《牛皮腰帶歌》:
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地荒原好干糧。
開水煮來別有味,野火燒熟分外香。
一段用來煮野菜,一段用來熬鮮湯。
有湯有菜花樣多,留下一段戰友嘗。
很多紅軍將士直到老年,仍然還會唱這首關于牛皮鞋底的“美味佳肴”歌。
紅軍戰士周國才當時僅有14歲,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戰士,到達草地時就只剩下7個人了。進入草地不久,他們班的干糧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樹皮。到之后連野菜也找不著了,他們只好開始吃槍帶和鞋上的皮子。可這些東西也沒堅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我的皮帶煮著吃。
6位戰士的皮帶吃完后,大家對周國才說:“該吃你的.了。”戰友們都明白,周國才的這條皮帶是繳獲的戰利品。周國才實在舍不得吃掉自我的心愛之物,可為了抵抗饑餓,挽救全班戰友的生命,他只得將自我的皮帶貢獻了出來。看著心愛的皮帶被細細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帶絲,漂在稀溜溜的湯水里,周國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當皮帶第一個眼兒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實在忍不住了,哭著懇求戰友說:“我不吃了,同志們,我們把它留著作個紀念吧,我們帶著它去延安見毛主席。”就這樣,大家懷著對革命勝利的憧憬,忍饑挨餓,將這吃剩的半截皮帶保留了下來。
在隨后的長征途中,周國才的6位戰友相繼犧牲,僅有他隨紅四方面軍勝利到達了延安。為了緬懷犧牲的戰友,他用鐵筷子在皮帶背面燙上了“長征記”3個字,并用紅綢子包裹起來。1975年,周國才將這珍藏了幾十年的半截皮帶捐贈給國家,后由中國革命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長征小故事 8
《坐筐過繩橋會師》
1935年6月14日,中央紅軍一部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鎮會師。紅三軍團擔負中央交予的維護交通、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任務。彭德懷親自率領十一團來到維古村。
這是個依傍高山、面臨大河的村莊。河上的橋已被敵人破壞,隔河而望,紅四方面軍的隊伍正向這邊走來。雙方雖是面貌可辨,可使盡力氣喊話,對方仍是聽不清楚。急中生智,他們互擲石頭,在石頭上纏上字條,相約在那里架設懸橋。聽說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橋,彭德懷又來到以念。那里的繩橋也受到破壞,上下兩條繩,只剩一條,河的對面就是紅四方面軍,雙方仍然沿用維古的.方法,向對岸擲石頭。
十余分鐘以后,接到這樣的一個字條:“我是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之一部到達了”,“我們是三軍團之一部,在此迎接你們。”雖然取得了聯絡,但雙方依然不能講話,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著。
就在為難之際,紅軍戰士在河岸的樹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軍的一個戰士坐在筐子里將筐子拴在繩子上,從河對岸慢慢地蕩過來了。接下來便是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個又一個地渡過來。雙方最終會師成功。
兩天后,維古的懸橋經紅軍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共同努力,最終架設成功了。
長征小故事 9
《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 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寒冷、饑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里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里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饑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里像在打瞌睡。在這里,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拼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有人突然發現,隊伍里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干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
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傷兵流著淚回憶說,困乏時坐在雪地里,只覺得有人在拼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曾經有一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里,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跳過最動人的舞蹈,讓受傷的老兵忘記傷痛,欣然而笑;她曾為一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讓給了自己的戰友。她還只是個孩子。那一年,她15歲。
長征小故事 10
《魂駐小紅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 地點:甘南。出征的隊伍綿亙十幾里,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戰斗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一個清瘦干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里,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己從家里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后她自己取的。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
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征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責任。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雇來的民工逃跑了。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污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血直往頭上沖。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盡量安頓好每個傷員。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于讓他死嘛。決不能!”于是,再沒有多說什么,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是奇跡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居然開始好轉!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里……隊伍來到山里的一座小橋時,仿佛春天正好等在這里,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可以拄著棍子走了,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可接著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現在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后一句話。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里。她墜落的聲音那么小,她甚至沒有掙扎,就順水飄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蒼狗,世事變遷。很多事情改變了,但有些故事永遠不會褪色。就像此刻——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小橋邊,凝視遠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艷,和平的陽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濕潤了,半晌才說:“不一樣了,但又一點都沒有變。”過了許久、許久,老人又開口說:“如果英子隊長多吃一點東西,可能就能堅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緩緩地在草地上采來繽紛的野花,用顫抖的手認真地編起一個花環,輕輕掛在橋頭……
長征小故事 11
《戰地女杰: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咤風云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蕩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后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炮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炮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后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于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長征小故事 12
《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
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
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饑,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衛員急了。
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長征小故事 13
《豐 碑》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么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早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象在為戰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和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紅桃2的豐碑。
將軍什么話也沒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長征小故事 14
戰地女杰: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咤風云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蕩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后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后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于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長征小故事】相關文章:
《紅軍長征的故事》讀書筆記03-15
小故事作文03-14
小故事日記02-21
教育的小故事及感悟 關于感悟教育的小故事04-13
小刺猬的故事作文06-05
小木偶的故事作文02-19
小烏龜的故事作文02-24
森林的小故事作文05-25
《小木偶的故事》作文06-01
誠信小故事作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