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而漢字除了是語言外,還蘊含著我們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豐厚的人生哲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漢字小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字小故事 1
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立刻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后,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里.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漢字小故事 2
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后,她想給自己取一個十分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并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一樣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于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頭: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漢字小故事 3
“聶”字由來
“聶”,是由三個“耳”組成的!表示豎起耳朵仔細聽的意思。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聶耳”,你看!他的名字里有四個“耳”字!怪不得能成為音樂家呢!
漢字小故事 4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樣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漢字小故事 5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面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稱。此刻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于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明白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立刻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扎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后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的士兵在行動。形容人在十分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漢字小故事 6
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當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漢字小故事 7
“取”字由來
在遙遠的古代,因為耳朵又軟又小,在戰場上竟然被用來當作“記錄戰功”的'憑證!士兵殺死的敵人越多,功勞就越大。可是怎樣才能證明你殺死了多少個敵人呢?將軍規定,如果戰爭中誰殺死了敵人,就割下敵人的左耳,收集起來。戰斗結束后,經過數耳朵就能明白這個士兵到底立了多大的功勞。這就是“取耳記功”的故事!“取”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大家看,這是甲骨文的“取”字!“取”字最古老的寫法就是一只手抓著一只耳朵的樣貌。
漢字小故事 8
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頭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先上頭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一樣。
漢字小故事 9
“聽”字由來
由耳朵的字形引申,“耳”字也能夠表示像耳朵一樣的東西,比如我們吃的`木耳、銀耳,它們的外形都是卷曲的,像我們的小耳朵一樣,能夠用耳來組。
耳朵是人的聽覺器官,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用耳朵來聽,所以“聽”的甲骨文啊,就是一張嘴巴在對耳朵說話的樣貌——
之后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將“耳”換成了“斤”字,就有了我們今日的“聽”字。
漢字小故事 10
“天心取米“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先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樣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先,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漢字小故事 11
“天”字屬于象形字。因為人的頭頂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個突出人物頭部的人形。之后表示人物頭頂的圓形或方形被簡化成了一橫,慢慢變成了我們此刻所寫的“天”字。
古時候杞國有個人,看到天就擔心天會掉下來,看到地就擔心地會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膽的。
有個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釋說:“天可是是積累起來的氣體,到處都有。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離不開它,我們整天都在空氣里活動,為什么還會怕天掉下來呢?”
那個杞人聽了,狐疑地問:“天如果真的是氣體堆起來的,那日月星辰掛在上頭,就不會掉下來嗎?”老人笑笑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聚集而成的啊,可是是它們能發光罷了。”杞人沉思了一下又問:“那要是地塌下去又怎樣辦呢?”那個老人又解釋道:“地可是是堆積起來的土,你整天在地上走來走去,踩踏著泥土,不是很牢固嗎?又為什么要擔心它會塌下去呢?”經過了這一番解釋,杞人最終明白了,心頭的千斤重擔也放了下來。以后就過上了簡便安逸的日子。
漢字小故事 12
漢字是我們中國的表意文字,從古到今,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了。
我的.事例有兩個,一個是寫錯字,一個是寫漏字。一天,我吃完飯,就開始做作業。做作業的時候。我有很多字不是寫得不工整,就是寫漏;不是寫的不好,就是寫得不工整;我不是做作業時候去上廁所,就是做作業時看電視,我從不把漢字放在眼里。
之后我才明白我們必須要把漢字寫好,媽媽總是說不寫好漢字就不是中國人,我聽到這句話,立刻把漢字寫好。
直到上四年級時,我發現我的字沒有以前那么漂亮了,我想:如果我把漢字寫好,要花很多力氣和時間,不寫好字就不這么辛苦。可是,每當我把漢字寫得不工整時,媽媽就批評我,嚴厲地說:“你要把漢字寫好,不能夠半途而廢!”我卻左耳進右耳出,把媽媽的話全忘了。直到今日,我才領悟到寫好漢字是多么重要啊!
如果怕一點辛苦而不去把漢字寫好,那么漢字這幾千年的歷史不就荒廢了嗎?我們必須要寫好漢字,把寫漢字放到學習的第一位,這樣就不會寫不好漢字了。
漢字小故事 13
最早的文字出現于商代。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十分精致。
它們經過幾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里是當年殷商(第二十代國君盤庚)的故都。由于洹水決堤,沖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為是龍骨,用來當藥材治病。翌年,一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之后,劉鄂又繼續收集,到達五千多塊。于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為“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余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漢字小故事 14
謎語和漢字的字形、字音或字義有密切的關系。謎語,按謎底可分為字謎和非字謎兩大類。
“謎語”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諧隱》。劉勰認為,謎語是由“隱語”發展來的。在曹魏時代,正式構成今日通常所說的謎語。南朝的《世說新語》一書,記載了有關曹操和楊修的幾則謎語故事。其中一則說,楊修為曹操建筑相府大門,剛架好椽梁,曹操看到,讓人在大門的門板上題了一個“活”字。楊修看到這個字后,便讓人們把大門拆了重修,說:“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宋代以來,制謎猜謎活動廣為流行,形式繁多。因元宵節賞燈時要將謎語寫成紙條,貼掛于燈上供人品猜,于是又有了“燈謎”之稱。這種習俗至今在許多地方保留著。
字謎的謎面和謎底之間的`關系多種多樣。有的是綜合利用字形、字義間的關系。比如:“看時圓,寫時方,寒時短,熱時長。”它的謎底是“日”字。因為作為事物的“日”(太陽),看去是圓的;寫作“日”,是長方形;作為時間單位的“日”,冬季夜長晝短,夏季夜短晝長。
有的是利用字形結構和筆畫關系,這種謎語比較常見。比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聯系。”謎底是“省”字。因為“自”、“小”兩個字合在一起,是“省”字;“目”、“少”合在一起,也是“省”字。
還有的是利用錯覺造成字謎。比如:“先寫了一撇,后寫了一畫。”謎底是“孕”字。前半句以“了”和一撇構成了“乃”字,后半句以“了”和“一”構成了“子”字,“乃”“子”合在一起就是“孕”字。再如:“道士腰中兩只眼,和尚腳下一條巾。雖然平常兩個字,新進秀才想不清。”謎底是“平常”兩個字。因為“道士”諧音是“倒‘士’”,即“干”;再加“兩只眼”,就是“平”字。和尚的“尚”字下頭再加“巾”字,就是“常”字。
此外,還有以謎面為字的謎語。如:“乙。”它的謎底是俗語:“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因為“乙”與“一”的讀音相近,“乙”在序數中排在“甲”后面,表示第二。
漢字小故事 15
漢字除字形之外,還有一個字音問題。在某些時候,字音成為表示字義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漢語中同音詞較多,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一樣。漢語的諧音正是巧妙地應用了這些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一樣的漢字,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意思。
過去,老百姓被壓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對抗的情緒,卻不敢直接說出來,就常常用漢字的諧音,寫出許多與時政有關的歌謠。如宋代流行的歌謠:
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
殺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
歌謠中運用了諧音手法,大罵當時的奸臣賊黨童貫、蔡京、高俅、何執中等人。“筒”與“童”音諧,“菜”與“蔡”音諧,“羔”與“高”音諧,“荷”與“何”音諧,分別用打、潑、殺、吃等表達和他們不共戴天的情感。
這種漢字的諧音經過反復使用之后,構成一種修辭方法為諧音體。從子夜歌起便不斷被使用。比如:“始欲識郎心,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首歌描述感情的波折,開始相戀時,期望兩顆心能合而為一,專心相愛,可是情景之后發生了變化,就像理好的絲進入了破織機一樣,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絲”與“思”音諧,以“絲”寓“思”,“匹”與匹配的“匹”諧,指不能成雙。在情歌中常見的.還有以“芙蓉”為“夫容”,“蓮”為“憐”或“連”,以“藕”為“偶”,以“絲”為“思”,以“梨”為“離”,以“晴”為“情”等。
諧音不僅僅在民間歌謠中體現,并且廣泛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間,由于以福為吉,將福作為家庭或個人追求的目標,所以,每逢過年,必須會在大門上貼“福”字。有時故意將“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了”的口彩。那里的“到”與“倒”諧音。再如,民間年畫中魚是最流行的題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雙手抱著一條大魚,并且有蓮池、蓮花等。以“魚”諧“余”(表示富余),以“蓮”諧“連”,這幅畫的主題是“連年有余”,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期望每年的日子都能過得很富余、富足。
漢字小故事 16
萬字難寫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教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后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學,教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么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教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仿佛悟到了什么,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此刻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么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么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教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樣了?”等了又等,老翁最終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里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頭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為什么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能夠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此刻,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漢字小故事 17
洲是古今字。“州”是“川”加三個點新造的形意字:川是河流;“、”是河流當中的沙地,即此刻的洲,如:沙漠中的綠洲。因為人居住的地方似川中陸地,所以把某一聚集居住的地方叫做“州”。為了區別人住的聚集地點與水中的陸地,又加“氵”另造“洲”。
這樣,州、洲二字大體分工如下:州表示人聚集居住地,之后作行政區劃,如:九州、自治州、州府。洲表示水中的'小塊陸地,如:湘江橘子洲。地球多數地方被水覆蓋著,所以大塊陸地也叫洲,如:亞洲、歐洲。
州(洲)是水中陸地,是人可居住的地方;舟(船)也是人在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舟與州、洲音同義近,三字同源。
漢字小故事 18
自從老虎做了獸中之王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一天,無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師傅——貓。老虎盡管仍為貓沒教會自己爬樹的本領而耿耿于懷,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大王氣度,決定設宴招待貓。于是,老虎派狐貍直接向貓發出了邀請。
貓理解了邀請,決定準時赴宴。
這一天,貓如約來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雙方寒暄之后,宴會便開始了。老虎對貓說:“今日的宴會我特地為你準備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貓聽后回答說:“不,我要吃魚,因為魚的味道最好。”老虎則說:“羊肉的‘膻’味最美。”貓則堅持說:“魚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說:“我是大王,我說了算!”貓卻并不買賬,反唇相譏道:“我是師傅,應當我說了算!”這時,在一旁的'狐貍見狀搭了腔,說道:“一個大王,一個師傅,二者都是權威,話說得都有道理。你們爭下去也沒個結果,干脆待我去討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為你們造一個新字,表示味道完美,既有羊又有魚,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貓聽罷,都表示贊成。
就這樣,狐貍來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這下必須會難倒始祖。沒想到,說明來意后,始祖表示這很簡單,當即造一個字,折衷了二者對味道的偏好,使該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訴狐貍說,老虎和貓在這個字的具體寫法上,還會有爭吵。狐貍問:“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這般地教導了狐貍一番。
狐貍回到山洞,告訴老虎與貓,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這個字的寫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與貓又發生了爭執。因為老虎愛吃“羊”,便堅持要把這個新字寫作“羊”字頭、“魚”字底;反之,貓則堅持要寫作“魚”字頭、“羊”字底。那么,到底這個字該怎樣寫呢?雙方又各不相讓。最終,狐貍根據始祖預先設置的方案從中打圓場,說:“這就不必非得要爭個高低不可了吧。‘魚’和‘羊’平起平坐,‘魚’在左、‘羊’在右。在讀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貓聽了很高興。老虎則問:“這是為什么?”狐貍想了想,回答:“這是因為貓做師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這樣“鮮”字就產生了!
漢字小故事 19
那是大清乾隆年間的事。我們低田的四個秀才相約進城,從低田到金華縣城要走幾十里路,實在無聊,甲秀才提議:我們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詩豈不趣味。這樣,我們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詩,詩中要有物有色。誰的`不合規格,到城里誰請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說:好!
甲秀才當仁不讓,以出字為詩:‘出’字拆開兩座山,顏色一樣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為詩:
‘朋’字拆開來兩個月,顏色一樣霜和雪。不知哪個月下霜,哪個月下雪!丙秀才靈機一動,一呂字為詩:‘呂’字拆開兩張口,顏色一樣茶和酒。不知哪張口喝茶,哪張口喝酒!
丁秀才抬頭一看,天上紅日當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為詩:‘昊’字拆開日和天,顏色一樣云和煙。天上天天飄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煙。
前三個秀才異口同聲地說:不行!不行!你的`詩不貼合規格,你輸了,你請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虧,欣然同意,進城后大家就樂呵呵地歡飲了一餐。
漢字小故事 20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為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為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此刻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為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特別細心謹慎。
一天夜里,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唇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說:“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著說:“外面雖然風大,可隔著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樣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著臉說:“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為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為滿奮說了實話,所以并沒有怪罪他。
之后“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確定是非的能力。
漢字小故事 21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漢字小故事 22
武
“武”字是個合體字,按古代造字法的“會意”,“武”從止、從戈,由止、戈二字合起來成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實則為人的腳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構成人的腳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足戈并立”,左邊畫一個“足型”,而右邊畫一個“戈型”,二者組合成其雛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種靜態;在此基礎上字體由左右結構,變成了上下結構,近而形成了“止戈豎立”的組合,此時最大的變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處于一種動態。進入青銅器時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會意方向發展,并形成“動靜”結合的字體,筆劃粗細一致,結構相對協調,以適用于人的習慣認識和記憶。從甲骨文中“武”字的變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為武,而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這樣的:或持戈靜止而立,注視前方;或舉戈而動,欲與人、欲與獸斗,與人斗是爭奪地盤和剩余價值,與獸斗是維持生存和生命。
漢字小故事 23
貓
在很久很久以前,農民種的莊稼由于受到鼠害的影響,收成很少。后獲悉有一動物“貍”,也就是我們現在稱呼的.野貓,善抓老鼠。
故農民就開始養“貍”來保護莊稼,為了區別家養和野生的差異,根據其工作是保護莊稼的緣故,后古人就造了一個字“犭”+“苗”,就是現在的貓,而其叫聲稱呼為“喵”。從中可以看到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字的影響。
漢字小故事 24
嫉
相傳很久以前,一位主管造字的老先生認為天下許多事情都壞在女人身上,所以造字時他經常把貶義的字眼跟女人聯系起來。老先生認為,心胸狹窄乃女子通病也,于是造出了“嫉”字。
還有許多類似的字如“奸、妖”等也是這么造出來的.。后來,老先生告老還鄉,一才女接任,看到“嫉、奸、妖”這些字,大為不悅,發誓要用女子旁造出最美的褒義字來,于是脫口而出:女子就是好!這就有了“好”字。女主管心潮澎湃:少女,妙也!于是又有了“妙”字。
漢字小故事 25
王
“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
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征的原因。
漢字小故事 26
醋
傳說在古代中興國,即現在的山西省運城有個叫杜康的.人發明了酒。他兒子黑塔也學會了釀酒技術。后來,黑塔率族移居到現在江蘇省鎮江,在那他們釀酒后覺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到了21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就儲藏作為調味漿。
這種調味漿叫什么名字呢?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子來命名即“醋”。
漢字小故事 27
吃
有一個字,它可以算是我的朋友,因為我們常常見面,但是我經常把她它寫錯,那就是“吃”字。“吃”這個字有兩種意思,第一是把某種東西放入嘴巴里;第二指的是美食家品嘗各種各樣的美食。而我今天要寫的“吃”不是第一種意思,也不是第二種意思,這個字的`已在我心里躲避了很久,我和它還有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往事呢。
那還是上二年級的時候,一天早晨我來到學校,老師叫我們寫一個夸張句,我寫好了。只見老師用目光瞟了我一眼,感覺怪怪的,我頓時緊張了起來。老師就在第一時間把我的本子拿到講臺上讀,老師戲謔的念到:“我大口大口的吹著漢堡。”同學們哄堂大笑,我卻羞愧地無地自容,因為我這次又把“吃”寫成了“吹”。老師把本子摔到我的桌前,讓我把這個字抄寫50遍,讓我長點記性。
放學了,我傷心欲絕的走了回家,我跑到媽媽的房間里問道:“媽媽,為什么中國的漢字就那么復雜呢?”媽媽摸了摸我的頭說:“漢字雖然很復雜,但是如果我們一筆一畫的去認真對待,就不會覺得那么復雜了,就和我們尋常的任何事情一樣,不要馬馬虎虎的就能做好!”
這個“吃”字的,事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寫錯過“吃”字。
漢字小故事 28
孝
我最喜歡的漢字是“孝”字。古人曰“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作為子女要孝順父母、長輩,不懂得孝的人是不會有出息的,所以我們要將“孝”字銘記于心。
在《水滸傳》中,之所以宋江被官服府用假信抓走,是為了孝敬父親;之所以李逵連殺四虎是為母報仇;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徐元直身在曹營心在漢,是為了照顧母親;之所以孫權殺劉備屢次失敗,是為了滿足母親的旨意……古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孝”的含義。
在現實生活中也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孝”。記得有一次,隔壁的王爺爺幾天不見動靜,詢問后才知道他心臟病犯了,已經送到醫院搶救了,于是我們帶上禮物到醫院去看望他。到達他的病房門口時,他的兒子出門迎接我們。他將禮物放進病房里,出來跟父母說話。這時我才開始細細地打量他,往日的瀟灑風度變成了驚恐害怕,雙眼熬出了黑眼圈,又紅又腫,整個人好像又瘦了一圈。他著急地說:“他老人家呀,心臟病又犯了,我的妻子身體不太好,可還是要頂著烈日來堅持給老人家送營養湯,這該死的夏天太容易讓人犯困了。我不在公司的這幾天,公司內部狀況又出現了許多問題,哎……”說完又嘆了一口氣,好像被這么多的問題所困擾的無奈。正說著王爺爺的兒媳提著飯盒來到了病房里,對王爺爺噓寒問暖,又親自給他喂飯。看到眼前的這一幕,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可是無論他的'兒子公司有多忙,他都無微不至的照顧王爺爺。爺爺的病一天一天的好起來,最終幾乎被判死刑的王爺爺奇跡般的好了。太不可思議了。王爺爺的兒子是孝的楷模,他是新時代的榜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那一刻,我對“孝”字的含義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今中外有許多孝敬老人的人為我們做好了榜樣。我們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孝”繼承下去。
漢字小故事 29
國(國)
甲骨文中的“國”(國)字由“戈+口”組成,其含義是“軍隊、人口”。可以理解為:由人口組成軍隊,由軍隊來保衛人口,這就是國家。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國”字多了一個四周的“囗”,表示國家有邊境四周;隸書、楷書中的“國”字還多了“一”,表示“土地”。這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家。
在古漢字中,“國”字的'組成中有外面一個大囗和里面一個小口,這兩個口,意思是不一樣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則表示土地;此外,還要執有“戈”矛的軍隊來保衛國家的土地、人口和邊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還有“戈”等因素,構成為國家的“國”字。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說,古漢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深刻地解釋了國家的幾個基本特征,或者說構成國家的幾個基本要素——邊境、疆域、土地、人口、軍隊等。
漢字小故事 30
家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豬的象形字。“家”字的本義是: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房屋,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古時中國以男子耕田為主的農業社會,社會整個生產力低下,農業很重要,同時又必須有飼養業做補充,人們才能夠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錢的人,比較富裕的人,養殖業對于他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對于家庭的經濟影響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財產之一。因此,家家戶戶都會飼養牲畜,特別是豬(豕)。那么怎樣飼養呢?就是養在家里,一來豬等家畜不會被人偷走;二來可以防止猛獸吃掉家畜,遇到猛獸來,人們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驅逐猛獸,使家畜免遭損害;三來,房子下層飼養家畜,雖然豬屎馬尿等味道臭點,但是對家庭衛生無根本性大礙。這種房屋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做法,即使在當代,在中國一些貧窮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見。
在古代,養豬成為家庭的一個基本特征。沒有養豬的家庭是令人驚訝的。家以是否養豬,而不是以是否養羊來標識。這也表明中國中原地方已經擺脫了以往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比較徹底地進入了農耕社會。
“家”字。《說文》:“家,居也。”《新華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學術流派。”
漢字小故事 31
善
不論在甲骨文中,還是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善”字都與羊、與羊的嘴巴相關。在隸書、楷書中,善:羊+口+廿。“善”,羊頭加上羊嘴。試想,羊的嘴巴只吃草,不會咬人,也不會咬其他動物。羊嘴,善之極矣。
“善”字揭示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羊對于人類有著眾多方面的“美”的本質:羊吃進去的是草,但是擠出來的是羊奶,提供給人類的'是渾身的寶:肉是鮮美的食物,羊毛可以紡成毛線做衣服,羊皮可以做成皮衣,連羊糞蛋也可以肥田。羊對人類是完全奉獻,真是善莫大焉!羊不象牛馬豬等大型的、比較兇惡的動物那樣,對人有時有生命危險,羊對人最為溫順,因此,羊最早被人類馴化,對人類的進步所做出的貢獻也最大。
牛馬豬等大型牲畜,也有許多善,但是,牛會抵人,馬會踢人,有時還會致人死命;而羊即使偶爾發點脾氣,也很難致人死地。因此,中國古代先民把善與羊聯系在一起,是最準確、最科學的造字方法。
漢字小故事 32
惡(惡)
亞(亞)+心。“惡”字本義:鱷魚在心中,或者是心如同鱷魚般殘忍。
惡字的上半部分是“亞”字,“亞”是鱷魚頭部的象形字。“亞”字的中間部分是鱷魚張開的大嘴巴,在嘴巴的左右兩點,是鱷魚眼睛,此外部分則是鱷魚頭部上下沿的樣子。
“鱷”(鱷):魚+噩。“噩”字是鱷魚的'頭部象形字,代表鱷魚。在中國古代,人們因鱷魚的肆無忌憚和瘋狂而深受其害。因此,古漢字中,對鱷魚的描寫都是與丑惡、兇殘、瘋狂相聯系的。
漢字小故事 33
貧(貧)
分+貝。一個“貝”(錢)幾個人來分,自然貧了;貧是缺乏錢財,擁有很少量錢財的意思。“貧”字本義是:缺少錢財,家境貧寒。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古代文明考古中,貝殼都是最為原始的錢幣。因此,古漢字中“貝”就代表金錢。
古漢字中許許多多的與“貝”字相聯系的字,也都與金錢的.交往相結合。比如,賬目,就是金錢來往的記錄。寶:宀+玉+缶+貝。能夠稱為寶的東西里面,貝就是其中之一,而貝就是錢。實:宀+貫。“貫”指的是被串起來的銅錢等貨幣。
13、窮(窮)
穴+身+弓。“窮”繁體字是“窮”,這個字上方是“穴”,下方是“身+弓”。
中國古代歷史傳說指出,我國先民經歷從樹上居住(“有巢氏”就是那些在樹上筑窩居住的先民),到洞穴居住 (“穴居氏”),而后到住房居住的轉變歷史。
在古漢字形成時期,人類生產力已經比起遠古時期有了一定的發展,在平原地方居住的人們,已經不適應穴居生活,因為,平原地方雨水下來就直接奔向挖出的洞穴里,不僅洞穴里的東西會被淹沒,而且,洞穴也會被浸軟垮塌。這樣,人們就從穴居轉變為蓋茅屋居住了,有勢力的部落酋長還居住在大房子里,那里干爽,生活的舒適程度遠遠好于居住于洞穴之中。人們的生活好壞的主要標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住房,因此,用房屋來說明人們的貧窮富裕,是一個最為簡便易行,并且最有說服力的事例。居住在洞穴里的“窮”字,就成為了窮人的標志了。
即使是當代,住房問題也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家像個家的樣子,才能夠擺脫“窮”的形象。
漢字小故事 34
木和本
指事字有兩類:一類是純符號性的指事字,另一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一指事符號所構成的指事字。“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上加一指事符號而成的指事字。
“木”的甲骨文作“”或“”,就像一棵樹,上部是茂盛的、往上的樹枝,下部是扎向土里的樹根,中間是樹干。可見“木”的本義就是今天所說的“樹”,它是一個整體象形字。王筠《說文釋例》就是這樣說的:“木固全體象形也,丨象干,上揚者枝葉,下注者根株。”“木”的金文、小篆及楷書均為象形字。而《說文解字木部》卻說:“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下象其根。”許慎講的顯然不是“木”的本義,而是引申義。他指出“木”為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之一,五行用于方位,則東方稱“木”,這就是“東方之行”的意思。許慎對“木”字的結構分析也不準確,完全與“木”字的構形不符。
有人認為,一棵樹木的種子,埋入地下后,種子很快從地下頂破地皮,長成幼樹。一棵樹,將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土壤之中,從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長成參天大樹,它生長在村莊部落之中,保護著人類及其住所的安全。它那茂密的枝葉庇蔭著人類,因而“木”含有施恩于眾的意思。這種解釋頗有新意,說出了“木”與人類的密切關系,這就是古人把樹木當做神靈崇拜的原因。比如滿族人崇拜的天神叫阿布凱恩里,他創世后,大地上擠滿了人,見此情形,天神下令將天上最粗的一棵大樹砍倒,將其接到地上,讓人們沿著這棵樹爬上天去。維吾爾族將樹視為“母”,說它是一位保佑婦女兒童的善良女神。黔東南的苗族人將寨邊的古樹認為是善神嘎袷的居所,它可以為村民驅邪,保護村寨平安。
因為“樹”砍下后可作木材、木料,因而“木”有此引申義。如《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而進入現代漢語后,“木”專指木材、木料,再不指樹木了,“木”的本義由“樹”來替代。須知“樹”的意思在古漢語中多用為“種”,因而古漢語的.“樹木”,就是種樹的意思。
“本”字的甲骨文寫作“”,金文作“”,小篆為“”。它們的形體基本相同,在一棵樹的根部上都加一小點或一短橫作為指事符號,指出樹木伸下土壤的部分,即樹木的根部,是個指事字。《說文解字木部》:“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徐鍇系傳:“一,記其處也,與末同義,指事也。”可見“本”的本義就是“樹根”。《國語晉語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意思是砍樹如果不是從根部砍,它就必定復活。“本”由樹根引申為指事物的基礎,或主體部分。如《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意思是君子做事致力于基礎工作,基礎打牢了,“道”就會產生。
“末”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上,將指事符號一小點或一橫加其上而成。金文作“”,小篆作“”。其中的“木”就是樹,“點”或“橫”指出其意義,即成今天的“末”。《說文解字木部》:“末,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徐灝注箋:“木杪末,故于木上作畫,指事。”《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其意思是樹梢太長,必然被折斷;尾巴太長,就很難甩動。“末”由樹梢引申為不重要的、次要的事物。如成語“舍本逐末”和“本末倒置”。可見“本”與“末”在本義上分別指樹的最上部分和最下部分,其引申義正好相反。
漢字小故事 35
涉
“涉”的意思就是指赤腳過河。
關于赤足過河之事,《詩經》中多有記載。如《鄭風褰裳》說:“子惠思我,牽裳涉溱。”這兩句寫的是一個女子對他的情人說:“你深情想念我,那你就應該卷起褲子過溱河。”
“涉”在古漢語中真正用于本義,即“卷起褲子過河”的.情形并不多。常用的是由本義引申出來泛指各種方式的“渡河”。如《左傳宣公十七年》:“所不報者,無能涉河。”
漢字小故事 36
“正”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干部自身行為端正了,讓群眾做事的話,群眾們也會以他為榜樣照著做;假如干部自己的行為不端正,無論叫群眾們干什么事情,群眾都不會做好的。這句話是班主任章老師上學期期末給我的寄語。漢字的“正”字不僅僅只有“行為端正”的意思,還包含了其他許多的含義。
“正”是一種態度和姿勢。做什么事,態度一定要端正,才能做得好。比如寫字,剛開始學寫字,我的字總是寫不好。要么大大小小,要么歪歪扭扭,要么就像蟲子爬似的,難看極了。寫字時,我總是心里很急,想一口氣就寫完,寫得特別快,就像心里有一個人在不停地喊:“快點!快點!”爸爸媽媽提醒我,我寫字的姿勢不好,頭是歪著的,腳一直在亂動。老師告訴我,寫好字的關鍵就在于一個“正”:態度要正,頭要正,身體正,雙臂正,雙腿擺正,心念要正。這就是寫字的“正”。后來,我努力端正了態度,靜下心來,頭不歪了,筆不歪了,腳也不亂動了。寫的字也漸漸地漂亮點了。
“正”是一種品德。人不能卑鄙小氣,要正大光明,做人要堂堂正正,浩然正氣。我們從小要正直,遇到不對的事要及時指出,防止罪惡的種子進入我們純潔的心靈。
“正”是一種能量。有了這種能量,就能夠消滅一切戰爭、邪惡。我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因為那時我們全國軍民有著寧死不屈,奮勇抗敵的正能量。
“正”是一個方向。只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正”還是一種方法。我們就經常用它作為計數的方法。
“正”字的意思還有很多。漢字像“正”字這樣含義深刻的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
漢字小故事 37
貿(貿)
卯+貝。什么是卯,在中國古文化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之說。在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是卯,卯代表乙木,乙木指的是荊棘、灌木叢,而荊棘、灌木叢不是可以做棟梁之材的參天大樹,而是一些低矮的枝枝丫丫 (卯的象形字)的、難以做成大材的木材,只配砍下來做燒柴。在古漢字中,與“乙木”相對應的是“甲木”,“甲木”就是那些偉岸、高聳的喬木。灌木絕大多數只能夠用來做燒柴 (或者做小型的家具、生產輔助用具),而喬木則主要用于做房屋、橋梁等建筑的`棟梁之材或者板材。
“貿”字是由“卯”和“貝”組成,其含義是用燒柴(卯)來換錢,或者用錢(貝)來買燒柴,這就是貿,也叫貿易。中國這個 “貿”字,是十分傳神的,緊緊地抓住了事情的關鍵——貿易過程中買賣雙方的貿易行為及其基本表現。
漢字小故事 38
載”、“裁”和“栽”
一個叫“戈”的老兵有三個孩子,他們分別叫做“載”、“裁”和“栽”,三兄弟在外貌上特別象,再加上有共同的愛好,又常常在一起,外人很難分辨清楚他們誰是誰。不過他們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分得開的。
他們的共同之處是,首先外表上,他們都和他們的父親“戈”很相象。同時三個人的額頭上都長著一個像“十”字一樣的胎記,而且這個胎記的顏色都是紫紅色,所以一般人很難分清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共同之處還體現在三兄弟都特別喜歡玩兵器,特別喜歡比試“戈”,所以盡管他們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但總是戈不離身,難怪別人要分不清他們了!
其實,“載”是個司機,所以他總是開著車;“裁”是個裁縫,身上總帶著他做的衣服;“栽”是個木匠,平時手里總拿著一把木制的小尺子。如果知道這些,看見他們就不難分辨了。
他們三兄弟特別團結,三個人穿的`衣服都是“裁”做的,三個人家里的家具都是“栽”做的,而“栽”和“裁”出去玩都是“載”開的車……
老兵“戈”看著三個孩子一天天長大,又都那么團結,而且平時又受別人特別的注目,所以特別的高興。三兄弟也覺得自己有個好父親“戈”,有和自己一樣長著“十”字胎記的好哥哥或好弟弟、大家彼此又有共同的愛好而感到特別的幸福!
漢字小故事 39
太與大
每天,你都能看到像一個大火球一樣高高地掛在天空中的東西。只有在白天,你一定猜到了!那東西就是太陽。
那么,與“太”這個詞非常相似的'詞是誰呢?這個詞會讓你把“太陽”寫成“太陽”。那么單詞必須是“大”“太大”和“大”只是有點不同,但它們也會讓你無緣無故地受到懲罰,無緣無故地丟3分,讓人們無緣無故地大笑。
我記得我們在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們把課堂練習轉到第九課,那課叫《太陽》。課堂練習中有一個問題要求你寫一個寓言。你以為“太陽像一個大火球掛在天空”,但你寫的是“太陽像一個大火球掛在天空”。所以老師給了我一個講座。但我并沒有悲傷,而是決定以后認真對待,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但是考試時我沒有仔細檢查。那很好。直到我發了試卷,我才后悔。我后悔做得不好,后悔沒有仔細檢查,后悔白白丟了3分。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把“太”寫進“大”。唉,漢字真是一群聽不懂的精靈。它們可能有一個非常不同的.含義,因為有一點不同。漢字是如此博大精深。我愛你,漢字。
漢字小故事 40
富
宀+一+口+田。“富”字的甲骨文、金文與隸書、楷書是不同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兩樣東西,房屋和房屋中的酒壇子,講的是房屋和酒壇子這兩樣靜態的、具體的財富。而隸書和楷書的“富”字,既有靜態的財富,如房屋和田地;同時,主要的是動態的財富:這主要是人口(“口”)和田地(“田”)結合后,就能夠創造出新的`、更多的財富來。“富”字與“窮”字相比較,富字的上邊不是“穴”字頭,而是“宀”(寶蓋)頭了。富了以后,就可以離開“穴居”生活,在平地上蓋起房屋,這是一種上方有了房頂居住比較舒適的家。富字上面的“宀”加上“一”,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經有大屋頂的房子住了。
總之,“富”字的含義是三者合一:有供人居住的房屋,有不斷繁衍的人口(勞動力),有可耕種的田地。
【漢字小故事】相關文章:
漢字的故事作文02-24
我與漢字的故事作文05-10
我漢字的故事作文03-19
我和漢字的故事作文06-02
我和漢字的故事作文03-19
我與漢字的故事作文(推薦)02-01
(熱)我與漢字的故事作文02-01
我與漢字的故事作文[優秀]01-31
我與漢字的故事優秀作文01-31
漢字故事作文400字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