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獨善其身感悟(一):
魯迅先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所以,我無法獨善其身。也許就像“蝴蝶效應(yīng)”揮一揮翅膀,就可能帶來一場大風(fēng)暴。或者,我能做到的,便是擔起職責。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只留下幾顆閃爍的星辰印在記憶的扉頁。彩舟云淡,星河鷺起,多少紅蓮于此綻放,于此凋零。我站在記憶的扉頁,感受星辰。
因為太過年輕,所以我們?nèi)涡缘卣J為我們能夠獲得所有;因為太過年輕,所以我們盲目的相信我們還有重新洗牌的機會;因為太過年輕,所以我們懵懂的追求放縱,以為那是真正的自由。可是我們忘了自我是否長出扎手的胡渣兒,我們的肩膀是否足夠?qū)拸V年輕的心不應(yīng)當受到羈絆,不是嗎所以,我們甩掉書包,丟掉課堂,在自我所構(gòu)造的感情里游蕩,在虛構(gòu)的網(wǎng)絡(luò)世界無限擴大欲望,追求所謂的自由,又或者是所謂的叛逆,與父母爭鋒相對。于是,我們一次次在噩夢中驚醒,徒留臉上兩行空空的迷茫,這就是我們的“獨善其身”
也許,我們無法做到胡忠.謝曉君夫婦那樣在高原上綻放并蒂雪蓮的美;也許我們無法做到張平宜那樣在麻風(fēng)病村子里獻出志愿者明媚的溫暖;也許,我們也無法做到阿里木那樣用羊肉串支起遮風(fēng)擋雨的教室。我們做不到的事有很多,做得到的事也有很多,是冷眼旁觀,還是傾力奉獻,取決于自我。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是雪夜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選擇應(yīng)是自我的。
丹心何懼塞外寒,威武不教胡馬鳴。這便是蘇武的“牧羊曲”,在記憶的扉頁里道出忠誠的赤膽忠心。
不求聞達身后事,一生多難為國生。這便是聞一多文字中的“槍”,在記憶的扉頁里道出愛國的熱情。
夜入荷塘霧朦朧,月伴芙蓉獨自清。這便是朱自清的傲骨,在記憶的扉頁里道出文人的堅貞。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暝已星星矣。
我在記憶的扉頁里留下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足跡。
獨善其身感悟(二):
人遇到各種不好的事情時,往往會想:與我無關(guān)。想著逃避,記掛著“獨善其身”。
先賢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些人卻曲解其意,不愿多管閑事,且美其名曰要“獨善其身”。于是乎,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話不知抹殺了多少人的溫情與熱切。
透過其現(xiàn)象,本質(zhì)卻是利在作祟。總覺得管好自我的事就好,自我多得了些好處或是少受了些損失便是聰明,便是賺到了,所以此刻不少人都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但凡能夠幫一把的,都以與我無關(guān)搪塞過去。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一個跌倒后孤立無援的老人,看到一次又一次權(quán)益侵犯卻投訴無門的無奈,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正成為傳播道德火種最大的難關(guān)。人與人猶相欺相防,筑起堅固的堡壘,自然都是“與我無關(guān)”了。
然而事實上,真的與我無關(guān)嗎?愚以為,非也。六國破亡的故事婦孺皆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老少皆懂,然而六國之君只研究眼前一時的利益,只研究自我一國的安危,其結(jié)果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詩人約翰·唐恩說:“誰都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由是觀之,我們都是息息相關(guān)的,何來的與我無關(guān)呢?
生命之間之所以聯(lián)系緊密,源于彼此皆有共同的存在方式和生命軌跡,在此之下,你我之間的交集成為一種必然。
曼德拉一生為種族斗爭奮斗不息,給無數(shù)生靈帶來福祉,點亮精神的明燈。他是將自身與他人緊緊相連,擔負起沉重而光輝的社會職責和歷史使命,成為精神意義上的巨人,受萬人敬仰。
人到達與萬物相連的狀態(tài)時,生命就不再是單薄無依的個體,而成了茫茫廣宇間和諧的整體,奏出世間最美的和弦。
所以在遇到老人跌倒時,我要去攙扶,用自我之所能解他人之困境。用處理己事之心去處理他人之事,社會上的堅冰方能溶釋,唯有我為人人,方有人人為我。
所以期望我們能同魯迅先生那樣,大聲道:無數(shù)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
獨善其身感悟(三):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一個人做到獨善其身有多難?
我是個俗人,做到獨善其身太難了!亞圣孟子想跟大家溝通的是:作為一個讀書人應(yīng)當明白的是,當你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我的修養(yǎng)和道德;而當你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全天下所有人都能從你的通途暢達中得到好處。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一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
作為人生哲學(xué)的一種,它從處世態(tài)度和行事方法上,持續(xù)不斷影響著中國社會,讓人們不僅僅從團體處世中獲得外在的順暢,也調(diào)節(jié)內(nèi)里,使之收獲內(nèi)在平衡與潤澤。
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的方法論。獨善其身是指,如果做不上官,那么就好好修養(yǎng)自身,同時堅持住個人的節(jié)操。
這個成語的寓意在于:哪怕處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也能不被干擾,并始終堅持自身的完美品德。同時還比喻只顧自身而不管他人的私人主義處世哲學(xué)。
獨善其身,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道德上的自我修為。正如孟子所說的“人人皆可堯舜”一樣,人人都可能具備圣人的境界。但不一樣的就是,獨,強調(diào)的是一種個個性化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內(nèi)在性的人格成就過程。如果不放棄儒家兼濟天下的志向,那么吸收了佛教心性覺悟、道家無為無我的人生態(tài)度之后,這份“獨”,就變得有了故事性。
如果兼濟天下始終是一個人的目標和終極追求,那么獨善則是兼濟天下的志向受挫之后的一種自我修煉,以求得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能夠說,獨善其身這種處世哲學(xué)和人生智慧,多半都是建立在外向受挫、功名未達之后的一種自我調(diào)整和完善,且更多的是追求個人道德上的完善。它既是對現(xiàn)實的某種妥協(xié),又是基于對殘酷現(xiàn)實的冷靜思考后,理智上的暫時退讓。
我努力讓自我去做獨善其身,但環(huán)境不允許。每一天我都會去陽臺觀察植物生長,它們是否做到獨善其身的?得出結(jié)論,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土壤、養(yǎng)分,植物尚且不能,我們?nèi)擞秩绾文茏龅侥兀克裕樒渥匀话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盛世開太平。”
獨善其身感悟(四):
有人說演藝圈是個大染缸,掉進去,就是掉了本色,而社會更是如此。大千世界,魚龍混雜。有坦蕩蕩的君子,有長戚戚的小人,有人單純無邪,有人心思縝密。如若有人能如蓮花般活著,出淤泥而不染,擁有一份寧靜,做到獨善其身,恐怕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生前一段路程,不得志剩余得志,這半程正是要我們獨善其身,充實自我。僅有這樣,終有一天如魚得水,就可羽化登仙。
可是,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應(yīng)對物欲橫流的社會,今日的我們才能靜下心來,獨善其身呢
獨善其身,需要像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蓮之高潔,因為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玉立,時刻守護者自我的心,不被世間污泥而染。它知不能改變一切,便傾盡所有只守候自我的清白,皭然泥而不滓。瞧那清新秀麗的模樣,就像一塊無瑕的玉,再加上那一圈純正的墨綠陪襯著真如剛出浴的美人,碧空里的星辰,直讓人心生歡喜。蓮在自我的世界里把獨善其身演繹得轟轟烈烈!
獨善其身,需要淡泊寧靜的心,方能致遠。黃昏后,燈盞下,捧一簡書,品一杯茶,守著那份淡定,品讀屬于自我的寂寞。那時的孔明躬耕于南陽,不被世人所知。他想:這是上天賜予他輝煌前的寧靜,用這份寧靜磨礪他的心高氣傲。于是,他便在清風(fēng)中讀史,在竹林泉邊對弈。日觀風(fēng)云變幻,夜察星斗轉(zhuǎn)移。不問名利,不求聞達。與山間明月為伴,修身養(yǎng)性,冶煉心智。充實的日子隨著日升日落溜走,韶華在溪水長流中沉淀。淡泊的生活,寧靜的心緒,是孔明獨善其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成就了一代智慧之神。
獨善其身,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俗世之所以謂俗,就是因為欲望太多,找不到了心的位置。其實只要靜下心來,撥開眼前層層霧霾,傾聽心靈的召喚,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何況也無需理會他人是否理解,只要能留一片凈土,獨善其身,壯大自我的心靈,何必管世間浮云飄飄。那時的陶潛已幡然醒悟,覺今是而昨非。于是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暇觀。遠離塵世喧囂,只留一雙不畏浮云遮住的眼,在靜謐的夜里思索。欣賞“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美景,品味“菜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汲取自然賦予他傲視山外的力量,在自我的桃花源中獨善其身,在后世青史中熠熠生輝!
獨善其身,便是選擇了遠方只顧風(fēng)雨兼程。人生要“獨”,“獨”青蓮;人生需“獨”,“獨”寧靜淡泊,不畏浮云。剩下的就是“澤加于民,達則兼濟天下”之事了。
獨善其身感悟(五):
屈原曾在《漁夫》中寫道:“滄浪之水清兮,能夠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能夠濯我足。”這與中國儒家思想中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乃是大同小異。這點被許多學(xué)者奉為為人處世的法則,然而這真的是對的么
達則兼濟天下,一展心中凌云壯志固然無錯,然而窮時又怎能偏安一隅,獨善其身如改朝換代之時無數(shù)平日里微言大義的官員不見了蹤影,反而是那些草莽建不世之奇功。雖只是為了一己之私,但客觀上也使得百姓擺脫戰(zhàn)亂,得以安身立命。而無數(shù)所謂仁人志士信奉獨善其身,置國家危亡與萬民困苦于不顧,茍全性命于亂世。而到了天下太平之時,則又重歸朝堂,再言忠義。如錢謙益,明末烽火四起,清軍兵臨城下之際暫不談上陣殺敵,其妻柳如是勸其一同投河殉國,他卻以一句“水太冷”為由獨善其身。明亡后又任清朝高官,好不自在。而中華幾千年歷史上又有多少像他這樣于危亡之際獨善其身的人,使無數(shù)忠義之士與無辜民眾白白死于戰(zhàn)火之中。
所幸的是,泱泱中華民族也有著許多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義士放棄了所謂獨善其身,以堂堂七尺血肉之軀捍衛(wèi)著國家與民族的尊嚴。如于詮,在晉軍大軍壓境之際只憑百騎縱馬揚鞭而出,并大呼:“人生在世,得死于戰(zhàn)場,幸耳!”如夏完淳,未及弱冠便組織兵馬抗擊清軍,被俘之后痛罵降將洪承疇,在刑場留下一首流傳千古的《別云間》后英勇就義。如譚嗣同,甘愿作為變法流血的第一人,只為能復(fù)興我中華民族。如顧炎武,心系天下,發(fā)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聲。如林則徐,在個人安危與國家興衰之間選擇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更有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縱然身處困境,也毅然以保家衛(wèi)國為己任!他們這種精神又豈是獨善其身可與之比量于是這種精神得以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沉淀,最終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興衰隨云去,聚散又匆匆。當我們煮一壺濁酒,笑談多少古今事時,也許只會記得那些名留青史的忠肝義膽之士,至于那些選擇獨善其身的人,恐怕早已隨時光的流逝,散落在塵埃之中了吧。
【獨善其身】相關(guān)文章:
獨善其身的說說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