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書法小故事
書法小故事
更新時間:2022-06-02 18:41:13
  • 相關推薦
書法小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書法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教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提高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我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教師衛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必須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到達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必須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并沒有因教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達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先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樣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明白是怎樣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日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景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走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十分。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頭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可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僅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丑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餃子有什么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并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餃子店內的伙計,則忙前忙后地招呼著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二號鍋斤半。”“三號鍋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后坐下。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那里的餃子果然與眾不一樣,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飽餐之后,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后。”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邊搟面皮,一邊包餃子。填好餡,飛快捏上幾下,轉瞬成了一只白天鵝,動作嫻熟。更令他驚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后,白發老嫗隨手將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天鵝餃子便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降落在鍋內。每兩5只,按伙計報的數,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白發老嫗的高超絕藝,使王羲之驚嘆不已。忙走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像你這樣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白發老嫗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40年,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細品嘗這番話的滋味。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么門口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它和這天鵝餃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白發老嫗生起氣來,只見她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請,只是不好請啊!就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說吧,都讓人捧上天了!說句實話,他寫字所下的那點功夫,真不如我扔餃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別學他,常言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當槳爭上游。一次劃前就驕傲,終久要落人后頭。”

  白發老嫗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過耳,羞愧難當。他恭恭敬敬地給老嫗寫了一副對聯。從此以后,這家天鵝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對聯,生意越發興隆了。此事也改變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終生與鵝結緣。更虛心刻苦地練字,博采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創出字勢雄強而多變化、妍美的新體,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

  羲之換鵝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到達很高的水平。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之后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十分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齊游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終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立刻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貌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樣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頭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立刻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可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明白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之后,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可是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乞米帖(唐)

  顏真卿為唐代三朝舊臣,忠正剛正,名重海內。可是因廉潔自持,絕不貪枉茍取,所以衣食也常不能自給。他曾寫一封乞米的信給當時的李太保,證明他拙于生產,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經數月了,此刻又沒米了,感到十分擾心,期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請求救濟一些米給他。那種情景實在令人同情。顏真卿的書法成就一向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歐陽通學書買父字(唐)

  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他很小的時候,歐陽詢就去世了。歐陽通懂事后,母親開始教他臨習父親的字。歐陽通人小,練字時間一長,就想出去玩,字也寫得馬馬虎虎。母親就對他說“孩子,你父親寫的字可好了,還有許多人用很高的價錢來買他的字。你要像你父親那樣,寫出一手好字來。”歐陽通聽了說:“我也能像父親那樣寫出好字,只是不明白被人家買出的父親的字是怎樣的。”以后,他就經常把母親給的零花花積起來,將父親以前賣給人家的字,再買回來。人家不肯賣時,他就出高價。在明白父親的字確實很好后,他練字就不再偷懶了。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歐陽通的字能寫得和他父親一樣好,來買他寫的字的人也

  鐵門限

  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傅王羲之的風范。他雖然在永興寺修行,可是書法的名氣卻愈來愈響亮。很多人都透過各種關系來索求他的書法作品,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門檻都被踩壞了,他只好將門檻用鐵皮包起來,人們就笑稱為“鐵門限”。

  筆冢(唐)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十分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于是他自我作了銘文,并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入木三分

  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單說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可別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所以,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以往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開始,人們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資料,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看著他一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貌,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書法怎樣這樣深刻有力呢?這與他平常堅持不懈的鍛煉有關。有一個“戒珠”的故事能夠從側面說明這一點。

  據說王羲之有一顆心愛的明珠。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用來觀賞的,王羲之還經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找呀找,怎樣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常在他身邊的,除了一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所以,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現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之后,家人在宰殺白鵝時,發現明珠在大白鵝的肚子里。原先,是大白鵝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我錯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和尚,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為一個書法家,王羲之不僅僅自我注意鍛煉腕力,增強書寫時的筆力,也嚴格要求后人。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有一次為了檢查獻之的筆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獻之集中精力寫字時,他猛地用手指夾住兒子手中的毛筆往上拉,誰知獻之握筆很緊,毛筆沒有被奪下來。王羲之對此很滿意,他高興地說;“這孩子將來能成為書法家。”并當場寫了一幅字贈給獻之。這件事說明,書法家的筆力是下苦功夫練出來的。

  夜貼對聯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連貼了三次對聯都被喜愛他的字的人偷著揭走了。臨除夕,不得不又寫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開,各先貼上一半。上聯是“福無雙至”,下聯是“禍不單行”。這樣,果然奏效,人們見他寫的不是吉慶紅火的資料,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際,王羲之又各貼了下一半,對聯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路人聞之,皆擊掌嘆絕。

  鄭板橋學書法(清)

  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最終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可是大家對他的字并不怎樣欣賞,他自我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我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么不寫自我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么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我的路,寫自我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可是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我的風格,又有什么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終構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人品和書品(宋)

  宋代有四大書法家最為有名,即蘇、黃、米、蔡四家。蘇是蘇軾,即蘇東坡;黃是黃庭堅;米是米芾;這都無可非議。可“蔡”呢?有人說是蔡京,也有人說是蔡襄,到底是誰呢?其說不一。

  最通常的說法是,本來這個蔡是蔡京,人們雖然承認他的書法造詣,可異常憎惡他的人品,所以人們不愿意承認他的書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間,他為了排除異己,把司馬光等人稱作“奸黨”,并親自寫碑文,寫上他們的“罪狀”,刻成碑立在全國。當時有許多石匠拒絕刻這個碑,結果都被坎頭處死。等到蔡京一死,人們立刻把那座“元佑黨人碑”砸個粉碎。人們還把他和當時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貫、楊戩,并稱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極壞,人們怎能容忍他在“四大書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開除了。可“蘇黃米蔡”又說順口了,就讓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學習先人精華,又異常刻苦努力,書法很有特色。所以人們認為他應當排在“四家”之首,不應當受蔡京的連累排在最終。

  蔡襄不僅僅書法造詣很高,并且人品極好。他在朝為官時,敢于直言,連一些權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時,修建了之后十分著名的洛陽橋,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蔭大道,為當地人民所歡迎。

  由此看來,人品比書品更重要,如果一個人只會寫好字,不會做好事,人民必須要唾棄他,即使在書壇上也不會給他留下一個小小的地位。

  蔡邕偶創飛白

  漢朝的蔡邕,字伯喈,官到中郎將,人稱“蔡中郎”,他不可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么叫“飛白書”呢?大家聽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東漢靈帝熹平年間,皇上旨令蔡邕寫《圣皇篇》,完稿以后,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可是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墻上出現了一道白印。由于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交上文章,立刻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最終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并成為“飛白書”。直到今日,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柳公權發奮練字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了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樣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他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最終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

  功臣書法家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丞相李斯將六國文字收集起來,存其所同,去其各異,以秦國文字做基礎加以綜合整理,為官方正式標準字體使用。這是漢字發展史上第一次統一文字的運動。秦朝以前的篆書統稱為大篆,秦始皇時期經過對大篆刪繁就簡而創制的一種書體叫小篆。小篆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體勻圓齊整,剛健流美。

  東床快婿

  東晉太尉郗鑒有個女兒,才貌雙全,郗鑒對其疼愛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齡,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導家為女兒選對象。王家是名門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優秀,一聽說郗太尉要為寶貝女兒選女婿,個個打扮一新出來相見。唯有一人躺在東院書房靠東墻的一張床上,坦腹仰臥,無動于衷。郗鑒聞訊后說:“這個東床上的年輕人不做作、很豁達,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將女兒嫁給了他。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書圣”王羲之。“東床快婿”一詞即由此而來,成為夢想女婿的代稱。

  “行書”的來歷

  相傳“行書”是東漢書法家劉德升創造的。劉德升少時讀書,凡事都愛動腦筋。他感到寫楷書太死板、又很慢,寫草書雖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認。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實踐,他最終把楷書與草書的筆法糅合在一齊,創造出了用筆暢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認的新書體——“行書”。

  “臨池”的由來

  我國東漢書法家張芝從小就愛寫字。日日臨寫,從不間斷。他每一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筆硯,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臨池”一詞就是指張芝刻苦練字的故事。

  “小歐陽”

  唐代書法家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被后人稱為“小歐陽”。歐陽通少年時父親就病故了,為了把父親的書學風格繼承下來,他到處去買父親遺留下來的親筆墨跡。每得到一篇,便認真觀察、揣摩、摹寫,經多年勤奮努力,最終繼承了父親的書名,號稱大、小歐陽體。

  一塊碑看了三天三夜

  一次,歐陽詢在一座古廟里看到了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一塊碑,始而勒馬觀看,繼而拍馬而去,一邊走一邊細品碑文,覺得筆勢、神采實在好極了,又撥轉馬頭,回來再細細觀看,之后索性臥在碑前,竟在那里揣摩了三天三夜。從而留下了“歐陽詢宿夜觀碑”的美談。

  唐太宗用蘭亭陪葬

  唐太宗酷愛書法,尤其珍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帖,把它放在座位旁邊,早晚觀賞。有一天他貼近唐高宗耳邊說:“我死以后,把蘭亭帖給我帶去。”等到他死后,真的把蘭亭帖裝在玉匣中葬入了他的陵寢。

  唯有一點像羲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是與父親被并稱為“二王”的大書法家。

  小時候,有一次臨寫父親的一幅字,著急去后花園玩耍,“太”字竟漏寫了一個“點”。父親看到后把這一“點”補寫上了。一會兒母親又看到了這幅字,看到兒子這一“點”寫得圓滿精到、厚重有力,心中大喜,便在紙上寫下兩句贊語:吾兒習字費盡三缸水,唯有太字一點像羲之。

  墨汁當蒜泥

  一次,王羲之正在專心練字,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饃饃和蒜泥,他卻只顧寫字。夫人郗氏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把墨汁當蒜泥,用饃饃蘸著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郗氏哈哈大笑,可是羲之還是沒有“醒”來,一面濡毫運筆,一面還連聲夸贊郗氏做的蒜泥味道可口。

  破產求書

  唐代書法家鐘紹京是鐘繇(三國魏書法家)的十世孫。他喜好書法,不惜花高價,甚至傾家蕩產去收求書法名作。曾用幾百萬貫錢買到王羲之的行書五張。

  芭蕉葉上練出的狂草

  唐代懷素家貧買不起紙筆,他便種下三萬株芭蕉,采芭蕉葉練字。老葉摘完了,新葉還小,舍不得采摘,干脆就在嫩葉上懸臂練字。就這樣,懷素最終成為“草書天下稱獨步”的一代大書法家。

  練字“寫”破被面

  虞世南是唐代書法家。他從小跟智永和尚練字著了迷。每晚躺在被窩里還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寫法、氣勢、結構,一邊想,一邊用手指在被面上“寫”。日子久了,竟把被面給劃破了。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小時候,見一位沒有雙臂的老人,用腳夾著一支大筆寫字,揮灑自如。他感到自我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為師。老人在紙上寫道:“寫盡八缸水,礬染澇池墨,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從此,柳公權牢記老人教誨,發奮練字,最終成為著名書法家。

  柳公權任夏州書記時,一次入朝奏事,唐穆宗問他用毛筆的方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一語雙關,說得穆宗臉色都變了。

  弘揚書藝,為國爭光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年輕時曾做過醴泉縣尉,到任一年就辭官學書去了。放著官不當回家去練字,別人都很不理解。原先他是記住了母親臨終囑咐:“弘揚書藝,為國爭光”。經過努力,他最終創造了雄健厚重的“顏體”,至今廣學不衰。

  歐陽詢專心學“二王”書法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特別喜愛“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只要看見王羲之父子的墨跡就買回來學習研究。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傳授王獻之的《指歸圖》,不惜花了很多錢買了回來,放在家里天天觀賞研究,常常高興得整夜睡不著覺。他整整學習研究了一個月,直到他懂得《指歸圖》的精髓為止。

  歐陽詢流連觀碑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字信本,譚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練習書法很刻苦,博采眾長,精通八種書法,自成一家,人稱“歐體”。有一次,他出使歸來,騎馬路過一處荒郊野外,在亂草叢中發現西晉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一塊石碑,停馬觀賞了很久都舍不得離去。走出幾里后,又返回來,下馬坐在碑前仔細觀看,體會索靖草書的妙處。當晚,他回到了住處,徹夜難眠,想著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騎馬趕到石碑前,反復揣摩,并鋪開紙,一筆一畫地臨摹。就這樣,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書的筆法融會貫通,了然于胸,才高興地離去。

【書法小故事】相關文章:

我與書法的故事作文03-18

長征小故事12-03

孝心小故事01-24

小故事作文03-14

小木偶的故事作文02-19

小烏龜的故事作文02-24

《小木偶的故事》作文06-01

小刺猬的故事作文06-05

革命小故事20個01-0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在线观看欧美gv视频网站 | 中日韩中文字幕二区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国产 | 尤物视频在线国自产视频 | 五月天婷婷亚洲熟女一区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