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勵志故事(一):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十分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先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一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之后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古代勵志故事(二):
諸葛亮勤奮好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古代勵志故事(三):
詩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先世為隴西(今甘肅)人,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并好游俠。
25歲時開始漫游各地,42歲那年被任命為供奉翰林。李白畢生寫詩。他寫起詩來既快又好,杜甫說他是“斗酒詩百篇”。他的詩歌,熱情奔放,氣勢宏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后世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異常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可是目成誦。據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后是贊嘆,最終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說:“小家伙的文辭簡直能夠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午時,一向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于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古代勵志故事(四):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是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應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最終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古代勵志故事(五):
孫敬懸梁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一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我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異常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古代勵志故事(六):
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勵志故事(七):
詩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詩作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有“詩圣”之稱。
杜甫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著名學者、軍事家,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在這樣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學語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代樂府。他記憶力異常強,一天能背幾首詩。不幾年,胸中已裝了幾百篇詩文。
7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教他背誦古代的賦,其中有“鳳凰”之名。杜甫早就聽說過有鳳凰鳥,但就是沒見過,于是抬起頭來問父親:“鳳凰鳥是什么樣的”父親告訴他:“這鳥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為鳳,雌為凰。它頭像雞,頸如蛇,領似燕,背如龜,尾如魚。這種鳥不與其它凡鳥為群,是高潔的象征。”杜甫聽了深深地印在腦中,過了一會兒他對父親說:“有志的人也應當像鳳凰,對不對。”父親高興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對,對。”
“那我就作一首鳳凰詩吧。”杜甫說。父親驚喜地睜大眼睛:“好,念出來我聽聽。”于是杜甫吟誦起來。詩中把他夢想中的鳳凰盡情謳歌了一番,最終抒發懷抱:做人必須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父親聽了十分高興,從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養他了。
到了9歲,杜甫已經能寫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我的得意詩作寫給大人們看。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當地詩人聚會的時候就必須要有他在場,有時人們還是把他從樹上叫下來的呢!當時在長安有一個名人匯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詩人、學者、藝術家常常是濟濟一堂。最使杜甫難忘的是,他承先輩們的介紹,到過歧王的王宮,在那里結識了許多名流,有幸欣賞了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演出。
杜甫20歲離家漫游,他游吳越、登泰山、訪燕趙,增長了很多見識。他33歲這一年,在洛陽與另一個詩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歲時國家發生動亂,自我也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卻用血淚寫出千古傳誦的詩篇。
古代勵志故事(八):
卡莉.菲奧里納:從母親那里受益匪淺
惠普前任女掌門卡莉。菲奧里納曾是男性主導的硅谷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精明強干、堅忍不拔的卡莉曾兩度榮登財富"最有權威的女企業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從小就受母親影響,從母親那里學到了堅強、博學和熱愛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國得州一個帶有歐洲血統的家庭。父親是聯邦法院的法官,母親則是一位藝術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親一向是她最崇敬的人。母親熱愛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卡莉童年時代隨父母游歷了不少國家,不僅僅開拓了眼界,更培養了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這對她成為一個有勇氣、有魄力、自信并熱愛生活的人也不無影響。
古代勵志故事(九):
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齊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之后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一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經典語句)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先,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我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最終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簡便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古代勵志故事(十):
莫扎特:一個天資聰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進取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小時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鋼琴前面,按著琴鍵細聽,并努力彈出他以往聽到過的音樂。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齊回家,看到4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說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一看,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他寫的這些又正確又富有意義啊!"天資加上勤奮和用心,這就是神童莫扎特!
古代勵志故事(十一):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古代勵志故事(十二):
曼德拉:從小就追求正義和夢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他同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幾十年不屈不撓的斗爭,贏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所以,有人說,曼德拉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對正義和夢想的追求在童年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個小村莊,9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從小曼德拉就經常目睹當地大酋長在解決部落爭端過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約束,他逐漸萌發了尋求正義和平等的夢想。年紀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領導同學抗議學校的白人法規,甚至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爭"中,曼德拉逐漸立下志愿:要為南非的每一個黑人尋求真正的公正。
古代勵志故事(十三):
李密牛角掛書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古代勵志故事(十四):
古代勵志故事(十五):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最終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之后,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古代勵志故事(十六):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藥,比西方的麻醉藥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學的貢獻十分巨大。不要以為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華佗小時候學醫,經歷了千辛萬苦。
古代勵志故事(十七):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樣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先他就是長大后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古代勵志故事(十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么我們那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伙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先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所以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后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古代勵志故事(十九):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可是由于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于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忙下,最終見到了真的老虎,經過很多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最終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古代勵志故事(二十):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陜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最終練成了岳家搶,并率領王貴,湯顯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古代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寓言故事(通用20篇)02-28
名人勵志故事02-16
勵志故事(精選30個)01-07
勵志寓言故事04-09
古代的名字大全04-22
古代的唯美情話03-07
古代經典愛情語錄05-08
兒童勵志故事(精選21個)02-23
幼兒勵志故事(精選12個)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