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十二月一日,下架幾天的暴漫重新上架。第一次看暴漫大約還是在大一,彼時對于王尼瑪的吐槽,沒有那個潛力看出背后的寓意,僅博一笑而已。不看娛樂綜藝已經許久了,如果不是封殺,怕是也不會再點開這個綜藝。人都有獵奇心理,仔細看了一遍風口浪尖那一期后,感慨頗多。
這期有兩個亮點,引起封殺的直接原因我并不好去評價,到底是因為對豫章書院的曝光,還是因為對年輕人的煽動?我用煽動這個詞,并不是對王尼瑪觀點的反駁。恰恰相反,對于他的觀點,我認同于心,踐之于行。之所以用“煽動”,是因為他的寥寥數語,在很多人看來是逆大局之勢,大有蠱惑年少青春,肝火旺盛,并癡癡傻傻的青少年之嫌。
成長
淺談豫章書院,這種如同網戒所一般的冠名機構,打著改造的幌子,實則為社會的劊子手。我不想用過多的言語,是因為同情那些無辜的孩子。孩子固然可憐,更該關注的是整個的社會現象。為什么會有家長明知有鬼,卻依然為之正名。追根溯源,他們也許并不想擔當應有的職責。從內心深處,他們更期望借機構之手,隔斷這種麻煩。對,是麻煩。
這不得不想到前幾日網上炒的沸沸揚揚的三色幼兒園事件。發生這樣的事情,固然是社會可悲,但是中國人,仿佛過于情緒化,怎樣就會這么容易被某些人牽著鼻子走呢?很多人壓根就沒有看過事件報道,人云亦云跟風蹭熱點,軍隊都跟著躺槍。冷靜的人一向默默旁觀,但是就連沉默分析的人,也會被扣上不關心弱勢群體的帽子而不得不發博聲明。這就是中國輿論的態度?浪潮?以及國民分析潛力?整件事情的前后,我沒有在任何社交網絡平臺發表過任何評論,因為我看不透。既然看不透,默默慎言之。
看不透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正常的邏輯,如果子女真的慘遭不幸,為什么不為子女的保密著想而大肆公開,維權心切我能理解,但這肯定是最不理智,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一種方式。一個人情緒失控也能理解,一群人,恕我眼鈍。如果是造謠,幕后boss又是誰呢,又能得到什么樣的好處呢?轉移社會關注熱點?還是抓住機會猛踹行業競爭對手?股價暴跌的背后有沒有人香檳相賀?不敢往下猜測,有點陰謀論的味道,看不懂也罷,在此僅是淺談。
三色教育機構,有點貴族托兒所的味道。然而關注點就在于此,很多家長,平時沒個蹤影,一旦出了事,立馬表現的異常憤怒,異常心疼自己的寶貝。說句不太合情理的話,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負責,你又能指望別人能對你的孩子有多負責呢?花大價錢送孩子進所謂貴族幼兒園,無非是花錢買個心安,花錢推卸掉職責罷了。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有個著名的理論,0到6歲是孩童核心人格的構成期。中國古代也早有三歲見長,七歲見老的觀點,中國在思想上是先驅毋庸置疑,但是踐行呢?別說性教育了,很多孩子就連在核心人格構成期都很少見到父母,因此無形中構成了種種心理障礙。父母不去思考問題的根源,一昧歸咎于教育的失敗,這才是社會最大的黑鍋。如果不是女性生理限制,出于對孩子的負責,就不要在你們最抽不開的時間里,讓這個寶貴的生命過早的擁抱社會,對生命的大不敬但是如此。生而為人,務必善良,對子女都做不到,社會如何待你善良。當然,歲月煙塵的背后,必須仍有一些人一些事,值得以命相待,值得毫無猶豫地去相信。所以,遇事冷靜,請三省而出言。
影視
最引起共鳴的還是這期從23min開始的那一段話。“我不明白此刻的年輕人是怎樣了,你喊著不想考公務員,誰攔得住你嘛,你自己打工賺錢供自己考研嘛,你死活要娶她,誰攔得住你嘛,幾十萬禮金和房子你自己奮斗,不要用父母的養老金嘛,你怪你父母扔你的狗,誰攔得住你嘛,你自己租房子自己去養咯,此刻的人生觀都怎樣了,我能說什么呢?這個世界太傲嬌了,我是真的很擔心你們吶,動動腦子呀,你得反抗嘛,你父母半輩子積累起來的價值觀不是你頂幾句嘴就能夠撼動的,動動腦子,你好好商量,實在是無法溝通,你就靠自己嘛,證明你的選取是對的,證明你能夠過的很幸福。”短短幾句,至少我自己,一個不差,全中。
感觸
忽然想起那段時光,一個月大的嘟嘟被我抱回宿舍。為了躲避宿管,寒風中我裹著它將其藏到圖書館地下室。我記得那時候自己都快吃不起飯,但還是堅持買最好的狗糧來喂它;我記得每次上課前它哀怨的小眼神,以及每次回到宿舍放它出籠子,它撒歡四處跑的樣貌。寒假不得不將其帶回家,歡喜的是它博得了父親的歡心。可終究還是熬但是那個冬天,礙于母親的壓力,最后還是把它送了人。那一次,我反抗了學校制度,反抗了生活壓力,結局卻是在父母這一關下敗了陣,遺憾無法彌補,愧疚終生難抹。
談及工作,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進了體制,捧上了父輩眼里穩穩的金飯碗。但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向我抱怨,“這樣的生活,再過兩年,就看到了未來的頭。”“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生活的激情慢慢消磨。”等等諸如此類的埋怨。我只能一邊耐心聽他們敘說,一邊圓說工作穩定也有好處。如果真的不想這樣,下得了決心就跳出來;若是下不了,逆來順受也總比露宿街頭強。也有人說“我本來是想博一博闖一闖的,但是父母給我安定了下來,我也就只能這樣乖乖理解了。”激情和安定,是一對矛盾,想要沖破這樣的禁錮,也并非易事。首先還是得先想明白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再去動身。
生活淡且真,一生本不漫長,老來回憶時,一生經過,簡簡單單幾個詞便可概括,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件事散發點點微光。生活濃且苦,如一盞茶,細品耗時費力,縱使滄海桑田、遍體鱗傷,苦其一生,回首相望,也有頗多趣味。最終二者都是一掊黃土,孰是孰非,隨心而定。
論及婚姻,可能最近真是被西方思想影響了。雖然中國的潮流未至,但我愿作那引潮人。當刻意將生活節奏放緩之后,很多事情一下子簡單起來。不必要在學業未成之時為成家而思考太多。工作選取,生活質量,大都會因中國式成家而被禁錮。道阻且長,不慌不忙。若非真的遇到一顆足以讓你安分的心,倒不如緩緩,緩緩。這樣會有更多的選取,天南地北,只要心向往之,沒有什么能拴住你的步伐,婚姻不能,家庭也不能。
成家之前,每個人都應或多或少的去經歷一段時間的獨處生活,感受獨處生活帶來的種種滋味。品嘗過孤獨,能照顧好自己,在將來勢必會更加顧及伴侶與子女。生活模式不是預先設定不變的,如王尼瑪所說:“我期望有一天能看到,30歲的女生不會輕易冠上剩女的頭銜,屢被催婚,五六十歲還在追求感情的老人,不會被人說老不正經。只生了女孩的麻麻,不會被要求繼續生男孩。我期望有一天能看到年輕人的婚姻不會無法自主,而被兩個家庭左右。丁克家庭不會被三姑六婆指指點點,選取終生不婚的人,不會被視為異類。”只要我們這一代繼續努力,我相信這一天就不會很遠了。縱然是西方,也經歷了從束縛到自由的過程。所以做好自己,不要去操淡心。很快這種觀念便會變得易于理解,其實我更傾向于此觀念,因為它本身并沒有錯。
人啊,必須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貌,不是家長期盼你成為的樣貌,不是社會要求你成為的樣貌,而是你本心所追求的樣貌。如果這個世界不是你想要的,為何不去溫柔的推翻?秉承這樣一股信念:你想要成為的,于自己而言,必須是最好的狀態。
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人則妄動,縱然滿目荊棘,縱然傷身痛骨,也已體味人世百態,不枉此生。
【生而為人,務必從本心】相關文章:
順應本心02-09
堅守本心作文05-25
為人處事的句子03-09
為人處事的說說05-07
為人處世的經典說說03-17
為人處世的說說01-21
關于為人處世句子03-08
為人處世說說12-30
鮮為人知造句120句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