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在自己預期的事件,為了控制事故的發展,通常會被要求事先編制應急預案。優秀的應急預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文1
為有效防御氣象災害的危害,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20x〕49號)、《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浙政辦發〔20x〕99號)和茅臨生副省長在全省氣象防災減災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現就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復雜多變,各類氣象災害頻發。尤其是我市處于三江之匯的特殊地理位置,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切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于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構建平安蘭溪具有重要意義。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綜合監測系統的'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加快氣象綜合監測網建設,提高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氣象臺站探測系統,增設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動氣象站,進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加快移動氣象應急系統建設,提高區域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
(二)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預測預報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雨、洪澇、干旱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測預警。
(三)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機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建設的要求,依托氣象部門的氣象業務和氣象信息系統,建立權威、暢通、有效的蘭溪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逐步完善和擴充氣象手機短信預警信息系統、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暴雨、雷電、大霧、大風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險辦法,建成全程、滾動、連續、個性化、多媒體化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
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系統建設。普及鎮鄉、街道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建設。逐步在人員密集場所設立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等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快農村鎮鄉自動氣象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在已完成鎮鄉氣象協理員隊伍建設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村級、社區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暢通農村和山區預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響應機制。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蘭溪市重大氣象災害和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進一步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氣象部門要根據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及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及時向各鎮鄉、街道和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同時,各減災協調機構要認真履行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協調職責,加強災害應對工作的協調聯動,充分發揮部門聯絡員的作用,切實形成防災減災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各有關部門要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要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三)切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暴雨、雷電是我市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要加大對防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氣象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大防雷工作行政執法力度,強化新建(構)筑物防雷設計審核、竣工檢測驗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場所、通信、金融、學校等重點防雷裝置年檢工作,加強農村民居建設的防雷工作,避免和減輕雷電災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完善并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各有關部門要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針對主要的和突出的氣象災害,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切實增強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救助機制。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防雷、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建設,確保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準確接收和傳達。鎮鄉、街道、村(社區)要結合山洪災害預警員、水庫堤防安全巡查員、地質災害預警員等隊伍建設,明確氣象協理員工作職責,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和幫助群眾轉移等防災避險工作,切實提高全社會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三)加大氣象災害防御的資金投入。財政部門要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將氣象重點工程建設和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氣象科技開發等方面的投入。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文2
一、積極科學構建防雷減災綜合管理體系
我省屬雷電災害多發區,每年因災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雷電災害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各級政府務必高度重視防雷減災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防雷減災工作責任制,深入開展防雷減災綜合治理,逐步形成“政府統一領導,管理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共同參與”的防雷減災綜合管理體系。氣象部門要依法履行防雷減災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責;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有關行業和企業落實防雷安全工作責任的督促檢查;建設、規劃、消防、通信、電力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協同做好建設項目的防雷工程質量管理;工商、質監、氣象、林業等部門要加強對各種防雷產品生產、流通和質量的監管,確保防雷減災工作落到實處。要健全雷電災害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因防護措施不到位或災害應急處置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二、全面落實防雷安全制度
嚴格執行防雷安全制度,各類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防雷裝置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和投入使用。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對擬建的大型建設工程、重點工程、易燃易爆環境建設工程應進行雷擊風險評估。第一、二、三類防雷建(構)筑物,學校、賓館、醫院、旅游景區等人口密集場所,以及廣播、電視、計算機系統設施,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技術標準和規范建設防雷裝置;輸電線、微波站、衛星地面站等電力和通信設施要全面落實防雷安全措施。要定期對防雷裝置進行檢測,對失效或性能不足以及質量不合格、安裝不規范的,應及時更換或完善。在雷電災害高發期間,要認真組織防雷安全檢查,做到消除隱患,不留死角。建立和完善雷電災害應急預案,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切實提高雷電應急處置能力。加強防雷行政執法工作,依法查處逃避防雷安全監管等違法行為,維護防雷減災工作的正常秩序。
三、切實提高雷電預警預報和防御能力
各級氣象部門要按照“科技防雷,依法減災”的要求,積極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加強雷電發生和成災機理的基礎科學研究,加快xx國家雷電野外試驗基地建設,積極開展雷電防御、防雷裝置檢驗和防雷標準的技術研究;構建雷電監測預警體系,組建全省閃電定位網,推進雷電天氣、雷擊落區和危害等級的預警預報工作;抓好林區雷擊火災預警預報防范技術研究,為林區防雷減災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及時雷電災害預警信息,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好防雷減災工作提供支持。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文3
關鍵詞:海島 雷擊災害 防控
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亟需大批高素質的海洋人才,促進和推動了海洋科技教育的發展,涉海類高校不斷發展壯大,有不少高校就建在雷災泛濫的海島上,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海島類校園的安全問題。
據統計,我國華南沿海地區和華東沿海地區是雷災分布最廣的區域,雷災占全國的73%,十年經濟損失達88650.46萬元。校園是人員密集場所,雷擊極易造成群死群傷。因此,建立基于海島特性的校園雷擊綜合防控體系對保證校園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1.海島雷電特點分析
雷擊是積雨云內、積雨云團之間、積雨云團與大地之間發生的劇烈放電的現象,而積雨云多出現在水汽充沛的地區。雷擊大致分為直擊雷和雷擊電磁脈沖(LEMP)兩種。以下以舟山群島為例,從雷暴日數、雷暴發生方向、地形地貌等角度分析海島雷電特性。
1.1 雷電日數
雷電日數反應了雷電活動的頻繁與強弱。它的統計數據分別由雷電活動日數(Tdo)、雷暴日數(Td)、閃電日數(Tds)組成,它們之間的關系為Tdo=Td+Tds。
以陳軍等測得《舟山群島雷電活動的特征分析》為參考數據。舟山市定海測得的年平均雷電活動日數為42.4 d/a,嵊泗測得為39.5 d/a。月平均雷電活動日數在3月和7月出現峰值,并在7月出現極大值,6月-9月是舟山市的雷電活動頻繁的時間,在夏季及與秋季轉換時,雷電活動是最頻繁的。
由上面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海島城市的雷電日數活動頻繁。每年的3月、9月份是學生開學的時間,校園里人流密集;另外,在6月-9月是學校放暑假的時間段,在這期間雖然大部分學生放假回家,但無論在高校、中小學還是技校仍有部分學生留校學習,而這期間校園里也只留值班老師,這樣一來很容易造成松懈的現象,恰恰此時是雷電活動最為頻繁的時段,這兩個時段都需要格外注意雷電安全問題。
1.2 首次雷暴發生來自方向
根據統計,由于定海距離其西部和西南部的寧波市較近,雷暴來源主要以西(W)和西南(SW)為主;而嵊泗距離北部的上海市較近,及受寧波市和舟山群島鏈的共同作用,雷暴來源主要以西北(NW)、西南(SW)和西(W)為主。
可以看出,舟山地區的首次雷暴基本來自于沿海發達城市,這恰恰說明這些城市里發達的電子設備與雷暴災害有著一定的關系。從雷擊事故案例分析出,對電子設備危害最大的是雷擊電磁脈沖。
1.3 電閃密度與雷電流強度
海島地形地貌復雜,雷電流平均強度較大,由于舟山群島多丘陵,山坡對氣流的抬升作用,且山頂與雷雨云距離較近,地閃密度較高;而在開闊地帶,如平地、灘涂則由于雷擊選擇性強,地閃密度也較大。雖然總體上說,舟山海島電閃密度低于大陸,但雷電流平均強度較大,近十年來發生過多起雷擊事故,經濟損失達3500萬元,并有人員死亡。擁有近萬名師生的浙江海洋學院地處舟山本島南面的長峙島,雖然長峙島閃電密度不大,但因為校址緊臨海邊,屬雷擊選擇性較強區域,當有強雷暴過境時,落地雷的危險性極大。
2.校園雷擊災害防控現狀分析
對地處海島的高校校園的雷擊災害預防控制現狀進行了調研,著重從防雷擊裝置、雷擊災害防控制度、防護意識及應急等方面分析目前海島校園雷擊危險性的防控現狀。
2.1 防雷擊裝置現狀
校園建筑物屬三類防雷建筑物,按二類建筑物設防。按照功能大致劃分為辦公樓、實驗樓、教學樓、科研中心、實訓中心、宿舍、食堂、醫療中心、游泳館、體育館等。其防雷擊措施主要分布在屋頂和底層通過接閃器和基礎接地、接地裝置、避雷引下線、等電位連接。
接閃器主要包括避雷網:使屋面上各金屬物及構建均與避雷網相通,暗避雷帶:屋面內敷設暗避雷帶,明避雷短針:與暗避雷帶結合使用。另外,在屋頂設有接地裝置:豎直敷設的金屬管道和金屬物的底端與接地網相連,頂端與屋頂避雷網相連接。基礎接地主要是利用基礎地梁主筋環形閉合焊通,組成綜合接地網,接地電阻要求不大于1歐姆。
以上大部分屬于外部防雷措施針對直擊雷,而對雷擊電磁脈沖的內部防雷措施還有所欠缺。
2.2 校園雷擊災害防控制度不完善
排查后發現,大部分在建設過程中依據某些防雷設計或經驗安裝了相應的防雷擊裝置以外,其它基本并無任何相關防雷資料可查。一般認為雷擊事故發生是偶然的,不會經常發生,所以在制度上成為短板。
2.3 雷電防護意識薄弱
目前雷電防護還局限在建構筑物建設過程中的防雷階段。經調查,大家對防雷方面的知識基本停留在一根“避雷針”上面,被問及周圍有何種雷電隱患?是如何預防控制的?回答者會指著樓頂答:是不是樓頂有根避雷針!?回答者得狀態基本是摸不著頭腦且不確定型的。如果被問及雷電來臨時知道如何避雷嗎?回答者得答案眾說紛紜沒有統一標準。
雷電災害卻與人一機一環之間均有一定的相關性。人始終是作為機器、設備的持有者,它們同在一個環境當中,所以雷電的'防護應做到人人有意識、人人有知識、人人懂得如何去規避雷電災害的影響。就如同火場逃生一樣,如何科學合理的避雷也應掌握相關知識。
2.4 雷擊應急知識宣傳不夠
雷擊應急一般指雷暴日,電閃雷鳴之時,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保護儀器設備免受意外損壞。調查后發現雷擊災害應急方面的措施薄弱、缺乏對應急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3.海島型校園雷擊災害系統改進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的不足,建立海島型校園雷擊災害系統的防控體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增強防雷擊電磁脈沖(LEMP)措施。雷擊電磁脈沖一般指閃電直接擊在建筑物防雷裝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應,通過空間電磁感應、線路感應、地電位反擊等侵入電子信息設備,其后果可能會使整個電子信息系統失靈,而造成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風險。沿海地區經濟水平發達,大量微電子設備充斥著人們的工作生活空間。在雷暴日,雷電直擊建筑物防雷裝置或建筑物周圍產生電磁場,從而對微電子設備產生能量沖擊,造成設備損壞。
同時,校園防雷擊電磁脈沖不僅是對電子設備,還要集中在校園網絡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校園建設過程中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建設:各種網絡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相繼出現,使教學手段更加先進,學生們隨時隨地在線學習更加方便,校園網絡系統一旦遭受雷電沖擊將會對網絡教學產生嚴重影響。
所以,在防雷擊過程中更要做雷擊電磁脈沖的防控工作。防雷擊電磁脈沖方面盡量采用電磁屏蔽、接地、等電位聯結以及在電源和信號側安裝電涌保護器(SPD)的方式進行預防。選擇科學合理的屏蔽形式,根據建構筑物的不同正確的接地方式以及選擇合格的浪涌保護器能夠有效的預防雷擊電磁脈沖。
第二,完善或建立防雷相關制度。防雷管理制度的短板應該盡早解決。建立防雷設備管理制度,確定專人專責定期檢查維護雷擊設備,防止隱患的存在;建立雷電知識普及制度,做到人人了解雷電知識以及防護不當帶來的后果等;建立雷災報告及事故分析制度,相關部門要嚴格觀測并及時報告,對已發生的雷災案例及時進行原因分析;建立校園雷電預防機制、應急預警、應急演練等相關制度,確保在雷災發生后能夠及時、有效的采取措施保護或減輕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情況,進行雷災應急演練,訓練在緊急情況下采取保護措施時人的心理素質以及對應急措施的熟練程度;各部門也可根據自身情況不同建立專項防雷擊應急預案。
制度的建立要科學可靠,結合各部門不同層次分別建立相應的具體內容,如根據功能分區的不同,分別建立在本區域內如何做到雷電災害的預防控制以及在雷電發生時結合區域特點該采取何種措施。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結合實際實施才能夠從根本上對雷擊災害進行有效的防控。
第三,增強校園雷擊災害防控意識。增強安全意識一直是安全工作的關鍵,在雷電災害的防控過程中仍然不能缺乏雷電防控意識的加強。通過雷電知識的各種宣傳、雷電預警的演練等,不斷加強師生以及相關人員的雷電防控意識,為雷擊災害來臨做好準備工作,災害發生時方能做到更加準確、行之有效的應急保護。
第四,宣傳雷災應急保護知識。電應急保護知識宣傳尚且不夠,大部分人幾乎不懂得如何在雷電災害來臨時做到自身的有效防護以及能夠做到周圍設備環境等不受損害。
雷雨天時盡量不要待在室外,更不要靠近高聳的建構筑物、大樹、空曠的地方躲雨;避免在雷雨天手持金屬工具,因其會感應電流“引電”上身;遠離高處尚雷雨、露天垂釣等一系列“雅事”;為避免雷擊電磁脈沖關閉所有電源防止導電擊穿損壞設備,關閉一切電源仍是行之有效的避雷方式;盡管待在室內仍有可能遭受雷擊危險,遠離一切電子設備,不接打電話、不靠近帶電導體、電線等。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文4
近年來,我市氣象災害發生頻率明顯加大,極端氣候災害顯著增多,氣象災害損失占全市GDP的3%,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2007〕49號)和全國氣象防災減災會議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結合我市實際,對進一步加強我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完善以提高服務覆蓋面和公眾滿意度為主要任務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以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為主要任務的氣象預測預報系統、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氣監測能力和氣候變化監測水平為主要任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加快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科技保障能力,建立適應各種需求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全面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進一步完善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區域氣象觀測站網,健全雷電監測、GPS/met水汽探測、風廓線儀、酸雨酸霧、土壤墑情、長江航道能見度、高速公路霧害、煤礦安全特種氣象、衛星遙感、移動氣象觀測系統等專業觀測網,形成對主城區、三峽庫區、邊遠山區、主要工礦區、交通主干道沿線、防御氣象災害脆弱區、重大氣象災害頻發區、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的地面和高空相結合的監測體系,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加快區縣(自治縣)氣象局新一代天氣雷達終端建設,提高新一代天氣雷達應用水平;完善現有生態與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提高對新農村和統籌城鄉建設的服務能力。積極構建多部門協作共享的氣象災害監測體系,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機制,開展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災害聯合監測,充分發揮綜合觀測網的效益。
(二)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信息收集處理與共享平臺系統建設。氣象部門要切實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駐渝部隊的協作,建立各類與氣象災害相關的監測資料信息收集、傳輸、存儲、處理體系。加強信息網絡體系能力建設,構建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監測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部門間信息網絡互聯互通,有效地促進各類氣象相關災害基礎信息資源、綜合數據產品和信息的共享應用。
(三)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依托國家級氣象預測預報的'技術指導,以提高預報準確率為核心,建立和完善市—區縣(自治縣)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各類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災害性天氣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重點加強干旱、洪澇的短期氣候趨勢預測,高溫、暴雨、寒潮、大霧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雷電、風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地質災害、森林火險、積澇等衍生氣象災害的精細化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結合農作物發育期預報,建立水稻、小麥、玉米、主要經濟作物等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預報、預警系統,為農業生產與管理防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強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系統的建設,增加信息內容。做好中國氣象頻道的落地接收工作,完善和擴充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電視、電臺、網站、報紙等社會公共媒體和有關部門以及電信營運企業要及時配合暴雨、大霧、冰雹、高溫、干旱、雷電等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在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重要公眾場所、重要防汛工礦企業、旅游、大型商業區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立或利用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警報器等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對公路、鐵路、水運、航空、水務、電力、建筑、環保、衛生、交通等行業和領域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推進xx安全氣象網、xx興農網向鄉村延伸,加快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解決好預警信息接收的瓶頸問題。各地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利用廣播、敲鑼、鳴鐘、吹哨、逐戶通知等手段,使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群眾,盡最大可能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修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xx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xx市突發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要求,結合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修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進一步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同時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衍生災害,完善相關應急預案。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主城區、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心城鎮、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單位、大型工礦企業和邊遠山區、氣象災害頻發區的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二)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強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突發災害救助等各類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素質,改善常用和應急技術裝備,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及相關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防御氣象災害脆弱區、重大氣象災害頻發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等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全市各級政府要統一安排,在鄉鎮配備兼職氣象員,在村配備義務氣象應急信息員,及時接收、傳播預警信息和負責氣象災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報告,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氣象部門要研究制定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的辦法,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災害性天氣警報和預警信號后,各地區、各部門要及時分析氣象災害對本地區、本領域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積澇等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氣象部門要與保險部門密切合作,開展氣象災害保險和再保險的相關工作,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中的作用。
(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積極建設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有計劃地配置或更新現有人工影響天氣高炮、火箭等作業裝備,逐步建立地面、高空相結合的作業體系,加快渝東北人工防雹和渝西人工增雨基地的建設,加快固定炮站建設。積極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緩解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在做好傳統農業防雹工作的同時,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減輕雹災對農經作物的損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針對森林火災、污染物擴散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和重大社會政治活動,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四、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針對當地自然災害特點,統籌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工作,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和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市、區縣(自治縣)兩級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建立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系統,完善災前預估、災中和災后評估業務流程,開展災害影響范圍、強度等的定量化評估分析業務。要認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搶險隊伍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特別要加強對學校、醫院、監獄、人群密集場所、大型工礦企業、重大基建工程等的隱患排查,制訂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二)抓緊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根據氣象災害特點和防災減災工程的現狀,要組織有關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實施《xx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三)不斷強化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基礎。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積極開展水庫、塘庫、堤防、城市排水設施、港口、人防、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及時疏通河道,保證工程設施防災抗災作用的有效發揮;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遏制氣象探測環境的持續惡化,保證觀測資料的代表性、準確性和比較性;氣象主管部門要組織好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的設計審核、施工監審和竣工驗收,并定期進行監督檢測,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
(四)加強氣象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御等科學技術研究,大力提升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技水平。氣象部門要加強與國內外有關科研部門和高校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先進的中小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開展暴雨、雷電、大霧、風雹、高溫等突出氣象災害發生規律、防御方法和精細化預報技術以及人工消雨消霧和空中水資源等科學技術研究,提升氣象災害監測和預報技術的創新能力。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嚴重干旱、特大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我市水資源、糧食安全、生態環境、重要基礎設施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內外防災減災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不斷增強我市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要在xx市重大科技計劃中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學研究,在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設立氣象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專項資金。
(五)積極開展氣候資源區劃和可行性論證工作。要利用GIS等新技術積極開展氣候資源的精細化區劃,指導新農村建設,為城鎮規劃布局提供氣象條件參考;要加強風能、太陽能的普查工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翔實、準確的依據;要依法開展對城鎮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公共工程建設、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要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影響研究,加強重大工程(如三峽工程)建設對xx局地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學校、醫院、大型工礦企業等建設項目布局、選址應當進行氣象災害防御論證。
(六)加強氣象災害科普宣傳教育。加大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深入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建立氣象、新聞、公安、民政、教育等多部門、有關社會團體協作開展氣象災害知識科普宣傳教育的合作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利用氣象、教育、新聞等資源,建設xx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編制系列氣象災害預警、預防、避險科學讀物和宣傳掛圖、音像制品,介紹氣象災害的定義、分布特點、預防避險的簡單實用技能。建設氣象災害預測、防御遠程教育網絡平臺,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交互式遠程教育。加強全社會尤其是對農民、中小學生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根據我市防災減災特點編制教材,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及時、科學地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進行解釋和說明,緩解受災群眾的心理壓力,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
五、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全市各級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對于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切實解決氣象防災減災中的實際問題,市政府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各級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格局。
(二)加強氣象災害防御法規和標準建設。要加快《xx市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條例》、《xx市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xx市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辦法》等地方性法規、規章的立法步伐,制定氣象災害、雷電災害防護和礦山氣象安全等地方標準,促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文5
1.1 編制目的
防是雨季三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切實加強防雷電自然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高效有序的救災運行機制,提高防災救災工作的整體水平,切實做到有備無患,迅速、準確、及時、高效地做好我部的防災、救災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雷電災害造成的危害,促進我部穩定和諧的發展,特制定運輸部防雷電自然災害。
1.2 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害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文件有關規定,結合我部防雷電工作實際,制定本應急預案。
1.3 基本原則
(1)、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分工、協調一致。各部門落實責任,互相配合,形成應急合力,共同做好事故的應急工作。
(2)、與當地的氣象部門密切配合,隨時掌握最新的氣象信息,全面提高事故應急工作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做到及時發現、預警、響應和處置。
1.4 適用范圍
(1)、本預案所稱雷電災害,是一種自然災害,由于強積雨云引起的伴有雷電活動和陣性降水的局地風暴。在地面觀測中僅指伴有雷鳴和電閃的天氣現象。雷電災害的特點是規模大、危害嚴重。
(2)、本預案適用于發生在運輸部所屬區域內的雷電災害監測、預警、應急響應、救災等工作。
防雷電預案:
一、指導思想:本著“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確保我部職工平安。
二、防御要求與重點:凡遇特大雷電災害或重大雷電災害,我部救災應急預案啟動,確保我部職工生命和財產安全,在部轄廠區內重點防御。
三、成立組織機構:
成立防御雷電災害領導小組。在集團公司的領導下,按照“統一指揮,分工負責,專業處置”的原則,負責本部區域內防御雷電災害的領導工作,監督檢查防雷工作的情況,負責突發雷電災害的救援、傷亡救護、因雷電誘發火災和雷電災害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各單位行政主要負責人
職 責:
1、全面負責運輸部防雷電應急工作,開展防雷電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單位應急意識和抵御雷擊災害的能力;
2、對運輸部防雷電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演練;
3、一旦發生雷擊,全面負責本單位防雷電應急工作,指揮員工按預案確定的職責投入抗雷救災;
4、負責研究和制定本區防御雷電災害工作安排和雷電災害應急處置的具體措施和意見;
5、負責雷電災害的處置、救援、救護和事故善后處理工作;
6、負責雷電災害的應急保障和應對工作;
7、負責防雷安全聯合檢查,職能部門負責防雷工程質量監督、驗收工作;
8、負責制定防御雷電災害的工作規劃和計劃,做好防雷工作總結;
9、負責雷電災害搶救和救援隊伍的建設、管理工作;
10、負責集團公司應急指揮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事項。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部調度
職責:
1、負責領導小組部署的各項任務及上級氣象主管機構部署的防雷減災業務工作;
2、收集整理各類信息資料,分析研究,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3、確保信息渠道暢通,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
4、隨時掌握系統的.防雷電安全情況處置應急工作的進展情況,及時收集文字圖象相關資料,經領導小組審定后,向外通報事件的有關信息。
日常管理組:機電科辦公室 電話:
職責:
1、負責行政許可項目的實施工作(新、改、擴建建<構>筑物防雷圖紙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
2、負責新、改、擴建建(構)筑物的防雷檢測和跟蹤檢測工作;
3、負責制定建(構)筑物防雷裝置與設施的整改方案,實施監督管理工作;
4、負責組織建(構)筑物特種行業的防雷裝置和設施的常規檢測工作;
5、負責監督對避雷針、避雷器等防雷設施和接地裝置的檢測,不合格的要及時整改、更換;
6、負責對變電所、配電房的高壓電氣設備,包括變壓器、避雷器、斷路器及電容器等進行年度預防性試驗,檢查和試驗中發現的缺陷應及時消除;
7、負責雷電災害的鑒定、事件的誘發成因分析、災害總結、信息統計、上報工作;
8、負責防雷工作科普宣傳和預報、預測工作。負責防雷安全聯合檢查,職能部門負責防雷工程質量監督、驗收工作;
9、負責雷電災害搶救和救援隊伍的建設、管理工作;
10、負責應急指揮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事項。
現場處置組
職責:及時調查收集事件的起因、現狀、發展趨勢等信息,并向領導小組報告;進行現場處置,采取必要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迅速控制事態蔓延;根據現場情況,組織人員對危及安全的隱患,做好妥善處理。
安全保衛組
職責:負責事故現場的維護管理警戒工作,阻止無關人員進入現場;需要采集證據的進行文字和圖像收集;疏散人員,疏通車輛,維護處置現場秩序;按上級批示,根據現場情況,與其它相關部門,采取應急措施,防止事態擴大。
后勤保障組
職責:
車輛調配,調集處置現場所需人員的調集和工具、設備、物資的供應,協助做好傷員的救護工作。
機動預備組
職責:
組長由救援領導小組依據情況臨時指定,機動預備組集合所預備人員待命,由救援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調動,隨時準備提供援助。
四、救援程序
1、發生事故后,單位領導及工作人員應在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按照制定的應急救援預案,立足自救或者實施援救。
(1)、當雷擊引起人員傷亡、火災、爆炸的,及時實施消防、醫療救護、人員疏散、努力保證人員安全;
(2)、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災情;
(3)、保護好現場和保證通信設備完好,內外、上下主要信息聯絡暢通。
2、雷電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接到重、特大雷災事故報告后,立即向公司領導報告,并組織有關人員趕赴現場,成立事故處理現場指揮部,指揮部指揮長由部機電分管領導擔任,對搶險救災事故處理實行統一指揮。
3、參加搶險救援工作,在事故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實施救援,不得拖延、推諉,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事故損失,防止事故蔓延擴大。
(1)、立即組織營救受害人員,組織撤離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護危險區域內的其他人員,排除險情。
(2)、迅速控制危害源,并對危害源造成的危害進行檢驗、監測,測定事故的危害區和危害程度。
五、雷電災害事故報告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文6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明電〔xx〕28號)轉發給你們,并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貫徹意見,請一并遵照執行。
一、健全機構,落實責任
雷電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此,市政府高度重視,于1998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市長助理、副秘書長、市氣象局、市建委、市監察局、市規劃局、市質監局、市公安消防局、市地勘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重慶市防雷安全工作委員會,同時成立了重慶市防雷安全技術機構——重慶市防雷中心。根據市政府要求,至今未成立防雷機構的區縣(自治縣、市)要盡快予以落實。沒有設置氣象局的區,市氣象局、市防雷中心要成立專門的派出機構,負責當地防雷安全的管理工作和技術工作。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要強化安全意識,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健全各項防雷安全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設立專職或兼職安全員,加強對防雷安全工作的監督管理,將防雷安全生產責任具體落實到單位和個人。
二、齊抓共管,強化措施
汛期是雷電災害的高發期,全市各地各部門對汛期防雷安全工作要有全局意識,既各司其職,又通力合作,形成全市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全面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雷減災工作,建立雷電災害防御體系,落實雷電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經委、市安監局、市商委、市氣象局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切實加強雷電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有關單位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認真執行雷電災害風險定期評估制度、防雷裝置定期檢測制度、防雷工程的設計審核制度、防雷工程施工監審制度、防雷工程竣工驗收制度、雷電災害調查鑒定制度。要主動向氣象防雷安全行政主管部門申報防雷裝置的定期安全檢測和定期風險評估,對存在防雷安全隱患的,要及時整改;對新建項目,建設單位要嚴格按國家技術規范進行設計,并按審批程序實行分級報批,分別報市或區縣(自治縣、市)氣象局審核同意后,才能施工;竣工后,須經同級氣象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對已建的.應安裝而未安裝或雖安裝但經檢測不合格的防雷設施和防雷抗靜電接地保護設施,其使用單位要采取措施,及時進行設計、安裝或整改;對拒不采取措施或逾期不整改的,由市氣象局會同有關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三、強化服務,創新技術
市氣象局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防雷技術服務體系,積極開展雷電天氣、雷擊落區、雷擊森林火險天氣和雷電災害敏感區、單位的大氣電場變化、雷擊危害等級的科學研究和預警預報業務;加快國家級雷電研究實驗室建設;加強雷電監測和雷電形成、成災機理基礎理論研究,建立適應重慶特殊地形、氣候背景、雷電活動規律的地方雷電防護技術標準體系,開發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新技術;建立健全防雷安全信息共享平臺。雷電災害敏感單位,必須建立雷電危險安全氣象等級預警預報信息接收終端,并根據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報告,制訂防御雷電災害的應急預案,切實提高我市雷電災害天氣的預警預報水平和雷電災害防御能力。
四、依法行政,加強管理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相關文章: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06-25
災害應急預案04-08
自然災害應急預案07-13
山洪災害應急預案07-19
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05-23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范文05-16
極端災害天氣應急預案05-08
自然災害應急預案06-13
(經典)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