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很多地方都會使用到演講稿,那么,怎么去寫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講好普通話的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講好普通話的演講稿1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日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我們積極行動,一齊來推普吧!》。
陽光明媚的九月,我們又迎來了全國第xx屆普通話推廣周。本屆推普周的活動主題是: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營造共有精神家園。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也是漢民族的標準語,是我國占主導地位的語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就大力推廣普通話,將推廣普通話納入了《憲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當然,推廣普通話并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在會說方言的基礎上,還要會說普通話。說普通話四海同音,寫規范九州一體。普通話是全國通用語言,對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經濟騰飛具有重大意義。廣泛規范地使用普通話已成為我們每一位少先隊員的'職責。
期望全體少先隊員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帶動身邊的親人做起,使普通話成為我們學習生活的主要交流工具,讓我們利用普通話和諧融洽地融入杭州這個美麗的大家庭!
關于講好普通話的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的家鄉在濟寧,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濟寧地杰人靈,從古至今出現了許多名人志士。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從這里誕生。濟寧作為孔孟之濟鄉,運河之寧都,禮儀之邦,自然也有著許多出色的傳統文化。
NO·1煎餅
在以前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煎餅可是人們的一大主食,養活了一大批人。制作煎餅的原料可以采用各種糧食,如麥子、玉米、高粱、谷子、地瓜干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在80年代以前,煎餅多以地瓜干和玉米為原料。地瓜干、高粱制成的煎餅色澤淺棕,玉米面、小米面、谷子面制成的煎餅色澤淡黃,大米面、麥子面作的煎餅則呈現白色。
煎餅以它的口感酥脆而有名,新攤出來的煎餅嚼上一口,聲音非常有層次感,感覺很清脆。有時再卷上點兒大蔥,硬硬的、辣辣的、澀澀的,這就是有名的“煎餅卷大蔥”了。現在的煎餅不僅僅有原來的品種,還出現了咸煎餅,里面放上花生、蔥、辣椒,更是好吃。
NO·2方言
在當今極力推崇普通話的年代,方言只被農村人使用,我覺得濟寧的方言是象征濟寧的,這種方言一直用了上千年。雖說方言又叫土話,但是每個地方都使用普通話就沒有特色了。也就沒有了“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意境了。
濟寧的方言有自己獨特的'聲調,有些字也有一些不同的發音。這是勞動人民根據平日里的生活習慣總結出來的,人不能忘本。方言與普通話可以同時掌握,這并不妨礙我們的生活,相反,這還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熱愛我們的故鄉
NO·3……
濟寧有太多太多出色的傳統文化,在此我就不再一一列舉。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雖然涌現了許多新奇的事物,但是絕對取代不了傳統文化。因為傳統文化是根基,我們要保護它,重視它。
關于講好普通話的演講稿3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普通話是每個人都應當會說的,是一種以北京語言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一種通用的語言形式。
普通話是我們學習說話的第一步,也是做一個禮貌人的第一步,要是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普通話都不會說,他還怎樣去和別人交流呢
普通話已深入到我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無論我們在干什么,普通話都回蕩在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要說普通話呢”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國家,根據著名的.語言學家周光有先生講,我國56個民族共有80多種彼此不一樣的語言和地區方言,而我們每一個人又不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固步自封,不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吧,所以一旦我們身處異鄉,便會遇到語言方面的障礙,不能與人溝通、交流。這時,如果我們都會說一種共同的語言——普通話,那么,就不用再為語言不通而急得滿頭大汗、不知所措了。
說普通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方便。從大的方面而言,說普通話,能夠增強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溝通,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禮貌提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會信息化建設,普通話的普及適合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說好普通話不僅僅能讓人交流順暢,還能使人顯得更有文化、有修養,讓自我成為一個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禮貌人。能說一口流利純正的普通話,這正是21世紀的中國人自身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推廣與普及普通話就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全社會要大力宣傳普通話的好處,要大力提倡人人從小講標準普通話,講禮貌普通話,講流利普通話。
關于講好普通話的演講稿4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說普通話從我開始》。
首先讓我給大家講一個笑話:
有一個外地的女士到北京參觀游覽,住在一家賓館里,早晨一大早,她就在樓道里面邊跑邊喊:“我的孩子丟了,我的孩子丟了!”酒店的服務生趕緊報了警,監控室的保安開始查監控錄像,看有沒有什么可疑人物出入賓館。后來警察來到好一番折騰,就差把酒店翻個個兒了,但還是沒能找到女士所說的“孩子”,后來才搞明白,在她們那個城市,“鞋子”就讀成“孩子”,她丟的是她的鞋子,而不是什么孩子。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漢語與各少數民族語言并存,漢語內部又分生方言,不僅方音各異,連詞匯、語法也有很多差異。就交際口語而言,漢語各大方言之間的溝通度很低,以講北方方言鎮江人為例,若非訓練有素,聽廣東話、福州話之類肯定不入門,就連同在一市的丹陽話(屬吳方言),聽起來恐怕也跟聽外語差不多。更有甚者,丹陽話內部還有許多“流派”,人稱“四門八話”,據說民間還有“蘇秦通六國,氣死在丹陽”的說法,足見方音土調對人際交往影響的嚴重程度。
從道理上講,在說普通話這個問題上,學生不應該攀比教職員工,他們年齡大了,幾十年的習慣難改,即使改也改不標準,所以我們不能強求老師去改,但我們希望我們的老師能盡量使用普通話。相信在老師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推廣普通話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然而,普通話的推廣,并非以方言的消亡為前提,方言仍會長期存在,作為一個地區的交際工具,在方言地區推廣普通話,其任務是使方言地區的人民除了會說本地方言以外,也會講全民共同使用的普通話,使方言區人民逐漸習慣從單一語言(方言)的生活向著普通話加方言的生活過渡。
同樣,在校內也應當推廣普通話,形成說普通話的風氣,推動普通話普及工作的發展。讓普通話成為我們北中校園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關于講好普通話的演講稿5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先給大家講個流行在我們學生中間的小故事。一位南方人到北方做鄉長,開會時,他說:“兔子們、蝦米們,咸菜太貴了。”下面的人聽一頭云霧,原來他是說:同志們、鄉民們,現在開會啦!你看,不講普通話鬧出這樣的笑話。所以說啊,“講好普通話 方面你我他”這就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
其實,提倡講普通話,像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那樣,主要目的就是方便交流。特別是在當今這樣的一個時代,全國統一講普通話,是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語言統一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認識到了。中國的大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使用“雅言”的主張,他教書、執行禮儀,從不用他的家鄉話——齊魯音,而用當時的`共同語——“雅言”。如果孔老夫子操著一口山東話講學布道,他的三千弟子有多少能心領神會得其精髓?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一些外國人也掀起了學漢語、學普通話的熱潮,且不論中國大陸的“洋笑星”大山的相聲小品說得多好, 20xx年12月份,來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共28個國家的63名選手,齊聚華東師范大學,參加第二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在加拿大,普通話華人聯合會就以祖國情誼和普通話為紐帶自愿組合,發展壯大普通話社區,關注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
盡管推廣普通話工作力度在逐步加大,但并非意味著推普之舟從此一帆風順。從說慣了家鄉土話到改說國家通用語言,不僅是能力問題,更主要的是觀念問題。當前推廣普通話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在于還有多少人不會說普通話,而在于很多人本來會說普通話卻不愿意說、不好意思說。
現在雖然“寧賣祖宗坑,不改祖宗聲”的封建意識也許不那么強烈了,但是一改多年習慣而說普通話,大概還需要鼓起一點兒勇氣來。在有的地方,這種保守的語言觀念表現為盲目的方言優越感,例如報載上海交警用普通話糾正違章,得到的是嘲諷:“哈,還要跟我開國語!”
——寧波一位市領導在干部大會上問:“我說的是寧波話,聽不懂的請舉手。”大家說我們都是本地人,你就放心講吧。沒想到市領導說:“都聽得懂不是好事情,說明我們的外來干部太少,寧波的開放程度還遠遠不夠。”
我國有56個民族13億人口,使用約80種語言,各種方言土語之間,難以聽懂甚至無法溝通的現象比比皆是。
不少廣西人到北京,尷尬地發現自己說的普通話成了“不懂話”。如把“治沙”說成“自殺”,“炒茄子”成了“炒瘸子”,“西瓜”說成“絲瓜”,“黃河”成了“王河”,往往弄得別人一頭霧水。北京人感慨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兩廣人說普通話”。再比如:
北方人在廣州的公園里打聽“纜車”在哪兒,按回答尋去,找到的是“男廁”;
一廣西籍主持人宣布會議“開始”,大家聽的是“該死”,全場愕然;
上海一檢察官到哈爾濱出差,服務員問他有沒有“家伙什兒”,就是問他有沒有帶槍`支,檢察官很不高興,怪她怎么老追問有沒有“家務事兒”;
上政治課,廣東籍教師反復講“西游記” “西游記”,同學們摸不著頭腦,后見教師板書,方知說的是“私有制”……
廣西某高校新來一位口音很重的校長。一天,他走進辦公室嚴肅地對秘書說:“我要殺一個人!”話音剛落,旁邊一寧夏籍的女助手被嚇得花容失色。弄了半天,原來校長“殺”(sha)“查”(cha)不分,其實是想說“我要查一個人”。
一位小姐出差,與一外單位王女士同住賓館房間。傍晚,該女士笑瞇瞇地問她:“你死沒有?你不死我先死。”王小姐頓時驚得目瞪口呆。后經一番比劃,她才明白是這位女士“方言版”普通話作的怪,她實際上是想問“你洗澡沒有?你不洗我先洗。”
如此泱泱大國,倘若沒有一種全國通行的語言,如何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如何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如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98歲的語言文字學大師周有光說:“一國人民,如果語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盤散沙,不是一個現代國家。”
幸而,我們有普通話!
普通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民族共同語。從先秦的雅言、漢代的通語到明清的官話,從民國的國語到現在的普通話,民族共同語一脈相承。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普通話, 跨地域的經濟協作、招商引資、商品展銷、交流培訓、旅游觀光及大型文化、體育活動等,離不開普通話。電子郵件寄出需用普通話,手機短信發送需用普通話。在信息發展的時代,方言在向普通話悄悄靠攏,土得掉渣兒的方言詞語在普通話面前逐漸悄然隱退。
學校是普及普通話的最重要基地,周有光先生說方言是“母親語言”,因為方言是生活語言,而普通話是文化語言。
讓我們走出“母親語言”的小田園,跨向民族共同語的大天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普及普通話,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講好普通話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講好普通話心得體會12-26
講好普通話攜手進小康標語09-17
講好普通話主題班會教案12-13
(精華)講好普通話心得體會11-15
(熱門)講好普通話心得體會09-20
最新講好普通話的倡議書模板11-25
講好普通話心得體會(精選22篇)06-29
《講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國旗下的講話05-07
講好普通話的演講稿02-08
講好普通話演講稿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