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通過對演講稿語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演講稿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那么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演講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演講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
XX年的6月23日,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為粽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
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ji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XX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圣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后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為了紀念中國著名詩人、愛國主義的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生活在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楚國雖然被強國包圍的情況下,卻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面對連年戰敗、割讓土地換取和平的局面,統治階級不顧國家的存亡,仍然過著紙迷金醉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對當時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他主張對國內進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這冒犯了一些老貴族,受到了詆毀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斗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上。
兩千年后的今天,我們提倡屈原熱愛自由與和平的精神,提倡他在危機面前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責任感,在權力面前不屈不饒的精神。
要體會到屈原對于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于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生活在一個繁榮的中國。國家富強,人民和睦。在這個繁榮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面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習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住行。
這些是我們父母那一代,甚至是我們祖父母那一代懷持愛國的理念。他們向往幸福安寧的生活,驅散了鴉片戰爭籠罩在中國人民心頭的陰霾,為我們獻出了自己的鮮血。
最后,借用屈原的一句話送給所有的同學們:“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互相鼓勵,為中國的崛起而學習,努力工作,為祖國的建設作出貢獻,為自己的未來奠定基礎,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3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你應該稍微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起源。不過一個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這種說法源于南朝梁朝的吳郡《續齊揩記》和南朝的宗舉《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河汨羅江后,當地人立即去劃船打撈,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尸體一直沒有見到。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只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搶救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外出,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劃船,然后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里的魚吃了他的尸體,就回家拿來湯圓丟到河里,免得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后來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好像和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粽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著紅棗香,粽葉包著朋友情。”不管怎么說,聽完我的介紹后,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端午節習俗演講稿3分鐘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據說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喂飽魚蛟蝦蟹,讓它們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在我們長壽之鄉如皋,至今也保留著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從河邊采來新鮮的蘆葦葉,清洗干凈,先放在水里煮一煮,同時把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后晾干。一切都準備好之后,奶奶就開始包粽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里一卷,卷成一個圓錐體,接著在里面放入糯米,最后用棉線把粽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粽子“寶寶”就誕生了!奶奶還喜歡根據各人的口味在糯米里加入紅棗、紅豆、火腿等“點綴”。那些穿著綠衣的粽子在爐火上煮著,還沒出鍋呢,空氣中就已飄蕩著葦葉的清香,饞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先抓起一個吃起來。
端午節前夕,奶奶還會特意買來艾葉,掛在門上獲放在柜子上,媽媽則要替我佩戴五顏六色,香味四溢的香囊。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個危險時期,很多人都會生病。而香囊里面的艾葉和雄黃有著辟邪驅瘟的神效。
我愛上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哦,又到一年粽子飄香時……
端午節演講稿4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今年,端午節在5月30日。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是為了紀念著名愛國詩人屈原,也是中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粽子香,廚房香。艾香,充滿了芬芳。桃枝在門內,出門望黃麥。”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關于端午節的說法,生動地反映了端午節在人們心中的習俗和地位。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心目中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吃粽子和賽龍舟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活動。這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作為中學生,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并擁有它所代表的精神。第一,弘揚屈原的'愛國精神;二是體現在龍舟比賽中團結進取的精神。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展示。
同時,端午節也是促進家庭紐帶和密切人際關系的機會。鄰居們互相送粽子,和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龍舟賽。這些都是你平時享受不到的。
在此,希望大家都能關注端午節,關注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端午節演講稿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本周的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為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元兩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并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后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凈化空氣。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為我們要吃可口的美食——粽子。人們洗粽葉,包粽子,可以吃上品種繁多的粽子。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在學習的道路上勤奮刻苦,努力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最后,預祝大家度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本周的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為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元兩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并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后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凈化空氣。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為我們要吃可口的美食——粽子。人們洗粽葉,包粽子,可以吃上品種繁多的粽子。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在學習的道路上勤奮刻苦,努力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最后,預祝大家度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賽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
今年的端午節,媽媽教我包粽子。只見她拿出剛買的優質糯米,再找來粽子葉,媽媽讓我把粽子葉放在鍋里煮。我奇怪地問:“為什么呀!”媽媽說:“葉子煮煮就能發出香味。”煮好后,我照媽媽 的指示,把葉子兩頭剪掉。開始包了,媽媽拿兩三個粽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后把糯米放進去,在拿一根粽葉包住頭部,不讓糯米漏出來,最后用線把粽子系緊。這樣就包好了。可我總是包不牢, 糯米總是往外掉,后來,我把粽子系了好幾圈。雖然不好看,但總算包好了。一個、兩個、三個……我們一共包了二十多個。
最后,媽媽把粽子放到鍋里煮,幾個小時后,香甜可口的粽子終于出鍋了。
同學們,端午節就要來了,我有一種驀然回首的感覺。昨天,我突然在一戶人家的房子前看到許多枯萎的艾草和菖蒲,我沒怎么想,只是覺得端午節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了。
去年端午節的記憶仍然清晰,轉眼間又是一年。我只記得去年的端午節睡著了,下午很晚才醒來,有些餓了,發現床頭有一個粽子,于是我抓起它,把它剝下來吃了,這就是我的端午節。后來我才發現粽子不適合我,前年的端午節似乎連粽子都沒吃過,就這樣過了端午節。
當大家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不吃粽子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端午節。奶奶總是煮很多雞蛋,包很多粽子,蒸很多饅頭。現在,那些饅頭是很奇怪的形狀,顏色不像現在的饅頭,但味道很好。
我們總是帶著很多煮熟的雞蛋去碰雞蛋,也就是說,把雞蛋拿在手里,和別人的雞蛋碰撞,看看誰的雞蛋足夠堅硬,如果贏了,那是很有成就感的。想想看,現在哪里可以吃得下這么多咸蛋,其中大部分都浪費掉了。
端午節似乎和雨分不開,每一個端午節都要帶一把傘,帶著奶奶給的幾塊錢,滿心期待,和幾個朋友到后街去看龍舟比賽。其實,看比賽是很次要的,重要的`是要在路上買很多食物,有冰棒,也有桃子,你可以快樂地度過這一天。童年的幸福是如此的簡單。
我記得中學入學考試是在端午節之后,我媽媽也是在中學入學考試前回來的,這是除了春節之外,我和媽媽一起過的唯一的一個節日。那時候,我還生病了,讓我的媽媽非常擔心。
轉眼間,又是端午節了,如果你能把幾塊錢放在口袋里,手里拿把傘,拿些奶奶做的饅頭,你會多高興啊。我真的很想回家鄉,看一場龍舟比賽,會為那些過往。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7
細雨霏霏,絞成絲。粽子香飄千里,親情暖人心。龍舟浮于綠水,龍舟節千古。——題詞
我們期待多少次,就看多少次。在這個粽子飄香的季節,我們和屈原一起走進了端午節......
“小符掛桓。美女相約千年。”在端午節的清晨,人們走出家門,前往他們計劃好的目的地。這是端午節人們的一個習俗:去郊游。路上人山人海,遙望遠方,一片沸騰的海洋。旅行的人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折些樹枝,買個葫蘆掛在自家門上。這成為端午節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走進端午,去踏青,折樹枝,盼希望。
"堤外的四望絕壁使人們稱之為假虎丘。"端午節,賽龍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河兩岸人山人海,嗩吶聲、腰鼓聲、鼓號聲、大鼓聲,匯成一片,響空長。隨著一聲槍響,兩艘龍舟箭一般飛向目標。湖水在濺,人的心情也在濺。吶喊助威聲不絕于耳,一浪高過一浪。
走進端午,龍舟穿越,萬眾一心,齊心協力。
“四時花競巧,九子爭新。”綠色的稻葉把糯米包裹在里面,微微的清香。我也開始包粽子,把我對屈原深深的敬意保存在里面,仿佛當時屈原俊朗的面容浮現在我的眼前,然后我懷著無限的悲痛和憤慨,縱身投入江中。人們紛紛把粽子投入河中,唯恐魚蝦吃掉他的.身體。從此端午節家家包粽子,空空氣中粽子的香味永不消散。
走進端午,宗香宜人,祭奠屈原,緬懷先烈。
走進端午節,領略傳統文化的不同內涵,感受傳統節日的迷人魅力。縈繞心頭的是揮之不去的溫情,揮之不去的是揮之不去的親情。
端午節演講稿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到了各種有趣的活動也開始了,吃粽子,劃龍舟等,都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這是我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這一天我們可以去看龍舟比賽,去親手做粽子,體驗端午的快樂。
節日都是有重大寓意,端午是為了紀念古代屈原,紀念他的優秀品質,從古代一直流傳到如今,也成為了一直文化傳承,有著深遠的意義,我們在過端午時也應該享受端午的故事,去聽端午蘊含的意義,歷史長河中,每一個節點都會有那么一些人值得我們留意值得我們尊重。
我們作為傳承者不但要學會傳承古老文化,也要學會繼承優秀品質,屈原是一個令人敬佩,值得尊敬的人,他的高尚從古至今的無數人為之折服,我們過端午不但是享受節日的喜慶,也是在學習文化。這是源遠流長的精華,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銘記的歷史。
端午這一天我們都應該積極展開活動,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去游玩,我們都應該知道節日的重點包粽子,我覺得只有自己包的粽子才是最好吃,因為是經過了自己努力練習獲得的,這不但能夠讓我們體會到包粽子的`樂趣,也可以讓我們吃到自己做的粽子。
一年只有一次端午,在這一天,在電視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龍舟比賽,展現的是團隊的力量,端午的美麗就在于這里,有著這樣有趣的活動,讓我們每年都不能忘懷,我甚至都想親自參加,可是自己不會劃船。真是非常開心這一天的到來,因為這是我們歡樂的開始讓我們品嘗節日樂趣。
這是全國性的重大節日,其中的精粹文化,不但是千年來精華,更是一種精神,是我們不屈的靈魂,有著歷史的屬性,節日的隆重卻是靠著歷史的背景,也蘊含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繼承了這樣的文化,就應該時刻牢記歷史,不忘推陳出新,不斷前進。
當這一天到來我們也會放假,可以去旅游,也可以去拜訪親人,時間充裕讓我們可以放松自己,可以與家人一起體會節日的快樂,不但可以讓我們大飽眼福看龍舟,也可以唇齒留香吃粽子,這是都很有趣的節日,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節日,也希望同學們都不要忘記,開開心心過端午,快快樂樂看龍舟,讓我們在節日這一天放松自己,去感受文化的厚重,體驗不同的端午。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9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我是三年級一班的肖文軒,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粽葉飄香迎端午。
再過幾天就要到五月初五了,也就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傳說端午節有四重意義。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紀念忠心為國的楚國大臣伍子胥。他在五月初五這天被楚王投入大江。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的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端午這天也對她進行紀念。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來臨,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
1、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2、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3、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4、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5、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6、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
7、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同學們,端午就要到了,你的家里準備好了粽子嗎?準備好了艾葉菖蒲嗎?在這里,我祝所有的老師和同學端午快樂!
我的講話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10
大家好!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相信很多同學都很熟悉這一天,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和傳說大家都很熟悉。在端午節,我們應該回家和家人一起度過美好的一天。這一天大家一般都吃粽子。我很高興在這里發言。你對我們的傳統節日了解多少?
我想每個人都很熟悉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其實是代代相傳的。我們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們都是在課本上學到的。我們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后來,我們有了這個節日。賽龍舟也和端午節有關。是當時楚國人。他舍不得離開屈原,劃船去救他。后來賽龍舟的傳統就產生了,我們也很熟悉吃粽子。為了防止屈原的尸體被魚吃掉,人們把食物扔進河里,然后端午節就有吃粽子的活動。
這一天我們可以在家和父母相處,但也要清楚這一天的意義。端午節在我們國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有許多史詩般的`故事可以激勵我們。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就像屈原,做人要正直,愛國要愛國,古人留給我們的東西是很寶貴的。這種精神也是我們應該提倡的。很多節日背后都有故事。古人留給我的是精神財富,永遠不會消散,對我們后代影響深遠。我們必須發揚這種傳統的高尚精神。
學生面對這些精神財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后代應該發揚光大。雖然端午節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簡單的節日,但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仍然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把這個傳統節日發揚光大。有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注意這一點。其實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敬佩。我們周圍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雖然很多同學都知道我說的話,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精神或者進一步理解它。因此,我們必須永遠記住這些精神。同學們讓我們努力延續這種精神。有一些關于端午節起源的故事。也許我們都會記住這一天,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種精神。
端午節演講稿11
親愛的老師 同學們:
大家好!
多少次的期盼,多少次的守望,在 這粽香飄香的季節,我們以隨同那屈原的帶領下,一起走進‘端午節’……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清晨,人們紛紛踏出家門,到各自計劃的目的地進發,這便是端午人們的一個習俗:踏青。路上人山人海,向遠望去,一片沸騰的海洋。出行的人們,還有 一項任務,就是折一些樹枝,再買一個葫蘆,掛在 自己的'家門上。這,變成了 端午的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走進‘端午節’,踏青游玩,折下樹枝,憧憬期望。
“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端午,‘賽龍舟’是必不 可少的一項。河溪兩邊人山人海,鎖吶聲,腰鼓聲,鼓號聲,大鼓聲,匯成一片,響徹長空。隨著一聲槍響,兩條龍舟宛如離弦的箭飛向目標。湖水飛濺著,人們的心情也隨之飛濺,吶喊加油聲絡繹不 絕,一浪賽過一浪。
走進‘端午節’,龍舟越過,團結一心,齊心協力。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碧綠的粽葉將糯米包裹其 中,略帶著些微微的清香。我也動起手來,開始‘包粽子’,將對屈原那深深的敬意凝住其 中,宛如屈原那時那英俊瀟灑的面孔已浮此刻 我的眼前,隨之咕咚一身,帶著無限的悲憤,投入江 中。百姓們紛紛‘包粽子’投入江 中,以免魚蝦會吃掉他的身體。從此,每逢端午佳節,各家都會‘包粽子’,空氣 中粽香不 曾散去。
走進‘端午節’,粽香怡人,祭奠屈原,銘記先烈。
走進‘端午節’,領略傳統文化別樣的內涵,感受傳統節日迷人的魅力,縈繞心頭的是纏纏的暖意,揮之不 去的是綿綿的情意。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為每年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話,大致有南,北之分。 另外,就是包粽子的葉子的種類,也有南,北之分。
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后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因為是周日,所以媽媽在家也忙著包粽子。準備了很多材料,最主要的是粽葉、糯米,還有不同種類的“餡”,有蜜棗、豆沙、紅豆、鮮肉、花生米,最后就是扎粽葉的線。
端午節演講稿13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明天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是春末夏初最大的民間節日。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傳統習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習俗不僅是一種習慣,也代表著文化文明和民族認同。但遺憾的是,現代中國人對西方節日越來越熟悉,同時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遺忘自己的歷史。比如端午節,恐怕大多數人只知道一個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的`其他習俗離我們很遠。
第一個,也是關于端午節最受歡迎的一個,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而慶祝端午節的。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三閭,眼看國家危在旦夕,卻無藥可救。他日夜悲傷,最終死于汨羅江。楚國的人們得知后非常悲傷,他們努力航行去營救他們。為了不讓水里的魚蝦吃掉屈原的尸體,他們劃著龍舟,在河上敲鑼打鼓,希望把魚蝦趕走。他還用粽子葉包著米做粽子,扔到河里喂魚蝦,希望屈原的身體不受傷害。這種習俗一年一年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第二個比紀念屈原的更古老。慶祝端午節是為了“除瘟疫,除疾病”。農歷五月端午節期間,天氣越來越熱,各種蚊蟲開始出現,容易引發疾病,所以五月也被稱為“邪月”。五月,古人以休養生息為養生之道。有的地方用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等5種植物解毒。因此,“除瘟疫,除疾病”是普通中國人慶祝端午節的一大主題。
還有第三種慶祝端午節的方式,那就是“祈雨”。端午節是水稻長勢旺盛的季節,而此時雨水少,所以人們用粽子來引誘天氣下雨。另外,端午節賽龍舟也是求雨。人們把水倒過來,這樣龍王就藏不到水下,就能把“真龍”抽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端午節包含了非常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端午節的虔誠紀念無疑顯示了我國中華禮儀的高尚傳統。中國傳統節日多姿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著人類特有的文化記憶。例如,當春天來臨的時候,人們用美好的祝福表達對未來的希望,這是中國人賦予春節的原始意義,而清明后的播種和中秋節的收獲更集中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品質......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14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的狂歡,習慣了在“”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簽的節日,如、端午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著古老的中國,象征著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著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為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后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簽。然后,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么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的關注,賦予中國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端午節演講稿15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隨想。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在歷史上的這一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和吃餃子來紀念屈原這位不朽的靈魂。
屈原,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身居要職。因堅持抗擊秦國入侵,遭到攻擊和拒絕,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極為憤慨,在流放期間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情懷的詩篇,如《離騷》、《田文》、《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后來,秦國的軍隊占領了楚國的首都。楚失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不愿看到國破家亡的悲慘景象。農歷五月初五,他寫完最后一首詩《懷沙》后,投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人們喜愛屈原。當他們聽到他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劃船去打撈屈原的尸體,但是沒有找到。他們怕河里的魚蝦咬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包成竹筒扔進水里,希望通過喂食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來到江邊悼念屈原,他們劃進洶涌的波濤中,象征著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表達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已經去世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在這里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能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無論時光如何變遷,他將永遠活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
讓我們用我們對偉大愛國者的愛和珍惜來看待每一個中國傳統節日!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謝謝你的耐心。在此,請接受我提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你。
【端午節演講稿】相關文章:
端午節作文:端午節的由來02-02
端午節的美文佳句端午節名篇佳句02-07
端午節的演講稿11-28
端午節的演講稿08-22
端午節的口號01-06
端午節標語09-04
端午節作文(精選)07-09
(精選)端午節作文07-09
端午節作文(精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