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演講稿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幸福的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幸福是一杯濃烈的酒,幸福是一杯芬芳的茶,幸福是兩情相許,心心相印。追求理想的人,幸福是實現理想。幸福之于莘莘學子,就是考上名牌大學;幸福之于科學家就是科研成果之問世;幸福之于農民就是多打糧食。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又似乎都在經歷不幸。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即使擁有更多的物質與金錢,并不能保證因此獲得更多的幸福。近幾年,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幸福指數”。經濟在快速增長,幸福也跟著在增長嗎?
長期以來,人們總希望能夠找到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關于什么是幸福的問題,從古到今,人們一直爭論不休。
我想:作為一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最大之幸福莫過于桃李滿天下,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素質高,能力強的頂尖人才。教師的幸福也稱教育幸福。教師的幸福有其自身的特點:精神性、關系性、集體性、無限性。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與“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天倫之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德性生活之樂相并列,而稱之謂“三樂”,明顯含有對教育勞動的精神審美意蘊。教師只有擺脫了職業感的束縛,不把教當成謀生的手段,而是出乎自己的需要,像孟子那樣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樂,那么他才能在教的活動中自由地、有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達到‘孔顏樂處’的境界。”
幸福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精神品位和德性。但是創造幸福的能力卻不僅取決于精神品位和德性,它還要求創造或實現幸福的其他條件,幸福能力就是主體實現目的和自由所需的主觀條件。
1、教師應當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
包括本體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三類。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教科目的學科專業知識。背景性知識實際上是教師應有的綜合性的文化涵養。條件性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包括對教學過程規律性的認識,對教育對象的了解等等。教師的知識不僅是“心理學化”了的學科知識,而且必須是“文化化”、“生活化”的知識。沒有對學生及其學習機制的切實了解,沒有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整體支撐,不能將學術語言生活化,一個教師即便能夠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他也是一個枯燥乏味、沒有成效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學生聽其課味同嚼蠟,躲其課不以為害,評其課嗤之以鼻”。失敗的教師當然是不能收獲教育幸福的。
2、教師必須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
這里的教育能力是教育勞動的實踐能力。韓進之教授認為包括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育觀察能力,注意分配能力,思維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教育想象能力和教育機智。林崇德教授概括為“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包括對教育活動的計劃安排,對這一活動的監察、評價、反饋,以及對教育過程的調節和校正能力。林崇德教授還認為,“優秀教師=教育過程+反思”。我們知道,教育活動的特點是一種心心相印的主體際性的交流活動。教育過程中充滿變數。因此教育不僅是一個嚴謹的知識授受過程,也是一個充滿靈活性、創造性的藝術過程。沒有包括自我監控能力在內的實際工作能力的教師就不會收獲教育的成功,更不會體驗教育幸福。
3、教師還應當具有審美的素養。
幸福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種對主體自由的審美能力。幸福感就是一種生活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要收獲教育幸福,教師既要有較高的精神境界,創造性的教育能力,還應當具有對教育活動過程以及教、學雙方的審美能力。這一審美能力既是樂教、樂學的中介環節,也是激發進一步創造性的重要因素。教師應當自覺掌握教育的審美評價尺度,學會以審美的心態看教育、看學生、看自己。審美是發現幸福、創造幸福的重要法寶。這一點,正是作者本人近年來不斷呼吁建立教育活動第三標準的重要原因。
幸福需要靠似乎與幸福無關的能力去獲得,這是一個悖論。但是這正是幸福和幸福能力的辯證法。教師的幸福實現與否取決于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一個真正大寫和全面發展的人。
其實一個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獲得幾種能力就行,教師也不例外:一是自然能力,二是技術能力,三是知識能力,四是與社會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幸福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幸福幸福作文02-28
幸福演講稿01-26
幸福的演講稿11-03
幸福的家02-25
幸福的真諦02-21
幸福的定義02-20
幸福的感覺02-21
幸福的味道02-20
身邊的幸福02-23
幸福的瞬間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