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總結>科學家發明的故事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
更新時間:2024-06-18 15:00:00
  • 相關推薦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精選25則)

  所有科學的進步,都在乎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學發明,就是靠這個趣字而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科學家發現聲光化電,都是窮理至盡求知趣味使然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科學家發明的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1、愛迪生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家。他小時候因為家里窮,只上了3個月學,十一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常常把錢節省下來,買科學書報和化學藥品。他做實驗的器具,是從垃圾堆里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愛迪生12歲的時候,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給乘客吸煙的專用車廂,車長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藥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賣完了報,就做各種趣味的實驗。

  有一次,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立刻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車長氣極了,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聾了。愛迪生鉆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有一次,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還有一次,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沒有被危險嚇倒,還是頑強地做實驗。

  愛迪生試制電燈,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里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實在太累了,就躺在實驗臺上睡一會兒。他這樣不懈地努力,終於找到了適宜的燈絲,發明了電燈。之后,愛迪生又發明了電影、留聲機……他一生中發明的東西有1000多種。

  2、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于公元前287年生于西西里島。他善于對生活中各種現象進行緦觀察和思考,這使他在物理學領域有了許多卓越的貢獻。

  中學物理課學的“浮力定律”,是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中發現的。當時,阿基米德跳進洗澡的木盆時,水溢了出來,阿基米德從木桶中出來,浴桶中的水就降了下去。他反反復復地進進出出,從而得出結論:物體沉入水中,排開的體積等于物體自身的體積。同時他又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身子在水中輕飄飄的,身體的重量怎樣又丟了呢?

  他又開始做實驗,這回他用一個大桶、一個小桶和一個帶支點的杠桿,還有幾塊磚進行實驗。他發現磚塊增加多少,水就會相應地溢出多少,而拴著磚頭的杠桿也會隨之下降或傾斜。就這樣,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定律”。

  3、牛頓

  牛頓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很喜歡動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給他一只狗和一只貓,牛頓收到禮物十分高興,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的新朋友,為了便于狗和貓出入房間,牛頓在門邊挖了兩個洞,一個大一個小,有人問他,你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兩個洞呢,牛頓回答說:“狗從貓洞里能過去嗎?”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個月爸爸就去世了。兩歲時,媽媽又改嫁到鄰村。牛頓只好與外婆相依為命。他從不亂花錢,唯一的愛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藝,把零用錢聚起來,買了鋸子、釘錘等一類工具,一放學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頓學習時精神很專注。有一次煮雞蛋,心里想著數學公式,竟誤把手表當作雞蛋丟進了鍋里。還有一次,從早晨起就計算一個問題,中飯都忘了吃。當他感到肚子餓時,已暮色蒼茫。他步出書房,一陣清風,感到異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飯嗎?怎樣走到庭院中來了!于是他立即回頭,又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桌上攤開的算稿時,又把吃飯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立即又伏案緊張地計算起來。

  4、亞歷山大·弗萊明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霉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霉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于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后一向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后,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于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霉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霉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霉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霉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十分高興。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里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只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里的西瓜看樣貌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只,敲敲那只,然后隨手抱起幾只,交了錢后剛要走,忽然瞥見柜臺上放著一只被擠破了的西瓜。這只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頭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板說:“我要這一只。”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準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只。”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里的西瓜,捧著那只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只爛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只打爛了怎樣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板舉著錢追了幾步,但弗洛里己走遠了。老板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著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著這只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后,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霉素生產合同。青霉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當機會像一只“爛西瓜”一樣被人扔在一邊,你若能發現它,并如獲至寶,那么,恭喜你,你將獲得成功。

  5、焦耳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歡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那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樣回事?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教師,并向教師請教。教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經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最終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6、波義耳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僅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經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堿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堿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并把物質分為酸、堿、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構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淀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日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后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并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理解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7、達爾文

  達爾文小的時候,一次跟媽媽到花園里為小樹培土。媽媽說:“泥土是個寶,小樹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別小看這泥土,是它長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們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我們才有飯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寶貴了。”

  達爾文問:“媽媽,那泥土能不能長出小狗來?”

  “不能呀!”媽媽笑著說,“小狗是狗媽媽生的,不是泥土里長出來的。”

  達爾文又問:“我是媽媽生的,媽媽是姥姥生的,對嗎?”

  “對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個謎,你像小樹一樣快快長大吧,這些謎等待你們去解開呢!”

  達爾文自幼喜歡花草樹木、鳥雀蟲魚。上學以后,他仍然堅持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騎馬、打獵、釣魚、采集礦石、捕捉昆蟲、鉆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對達爾文來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問號,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常常邊觀察邊沉思,甚至忘記了危險。有一次,達爾文在一個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樣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邁動著緩慢的腳步,突然一腳踩空,從城垛上跌了下來。這時候,達爾文的神智十分清醒,頭腦還在思考。

  8、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瑪麗從小學習就十分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熏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歡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后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可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作準備。

  這樣,直到24歲時,她最之后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可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向名列前茅,這不僅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后,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8、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因發明了傳染病預防接種法,為人類和人類飼養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于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

  使得他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可是,普法戰爭爆發后,德國強占了法國的領土,出于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擲地作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并所以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

  10、瓦特

  瓦特出生于英國,由于家境貧窮沒機會上學,先是到一家鐘表店當學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學去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他常抽空旁聽教授們講課,再加上他整日親手擺弄那些儀器,學識也就積累的不淺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一臺要求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任務交給了瓦特。瓦特將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個老人在喘氣,顛顛顫顫地負重行走,覺得實在應當將它改善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體隨著蒸汽每次熱了又冷,冷了又熱,白白浪費了許多熱量。能不能讓它一向堅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窖,收集了幾臺報廢的蒸汽機,決心要造出一臺新式機器來。

  從此,瓦特整日擺弄這些機器,兩年后,總算弄出個新機樣貌。可是點火一試,那汽缸到處漏氣,瓦特想盡辦法,用氈子包,用油布裹,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治不了這個毛病。瓦特沒有放棄,經過不懈的努力,他最終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僅有原先的四分之一。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他認識了發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已裝上曲軸、飛輪,活塞能夠靠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推動,再不用人力去調節活門,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

  11、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動腦。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了漂亮又嚴厲的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竊笑著紛紛搖頭。教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陣哄笑。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教師面前,肯定地對教師說:“有,教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木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剛才交給教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并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贊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在他不滿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時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個小板凳,最終的一個比前兩個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表現了他對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

  12、錢學森

  錢學森赴美留學期間,跟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在美國是一個屈指可數的稀世之才。在他計劃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并關進監獄,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之后,經過周恩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錢學森同志最終沖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國。回國后,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錢三強名字由來:起初他父親錢玄同給他起的名字叫錢秉穹。初中時,一個體質不如錢三強的比較瘦弱的同學給錢三強寫信,信中自稱“大弱”,而稱當時還叫“秉穹”的他為“三強”。這封孩子們之間互稱綽號的調皮信,恰巧被秉穹的父親錢玄同看見了。“你的同學為什么叫你‘三強’呀”錢玄同風趣地問道。“他叫我‘三強’,是因為我排行老三,喜歡運動,身體強壯,故就稱我為‘三強’。”秉穹認真地回答了父親的詢問。錢玄同先生一聽,連聲叫好。他說我看這個名字起得好,但不能光是身體強壯,‘三強’能夠解釋為立志爭取德、智、體都提高。在父親的肯定下,從此,“錢秉穹”就正式改名為“錢三強”了。

  13、貝爾

  電話的發明者叫貝爾。他原是蘇格蘭人,生于1847年。24歲時移居美國,不久加入美國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頓大學語言生理學的教授。一次,他企圖經過一根電報線來同時傳遞幾個信息。他的設想得到了妻子梅布爾。哈伯德與岳父的支持。梅布爾是聾子,以前是貝爾的學生。她父親較富有,為女婿的科學試驗慷慨解囊,供給必要的經濟支持。

  貝爾的不少朋友卻期望他鉆研電報術。但發明家不以為然。他心里唯一惦記的事,就是要完成傳遞人聲的工作。他先試制成“諧和電報”——在一根導線上連接由帶電蘆葦組成的兩個豎琴模樣的集合。每根蘆葦在導線的那一頭都有同頻率的對應者。貝爾把兩個“豎琴”掛在磁性薄膜上。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種裝置。

  有一天,貝爾的助手托馬斯。沃森擺弄夾住了的蘆葦,而貝爾卻從導線上聽到了鄰室傳來的撥動的弦音。他記下了事實,從而導致進一步試驗。試驗過程中,貝爾遇到不少困難。但他是個虛心好學的人,因而在向別人求教時,得到過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指導與幫忙,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約瑟夫。亨利、愛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貝爾經過送話機喊道:“沃森先生,請過來!我有事找你!”在實驗室里的沃森助手聽到召喚,像發瘋一樣,躍出實驗室,奔向貝爾喊話的寢室去。他一路大叫著:“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

  這樣,人類有了最初的電話,揭開了一頁嶄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電話發出的新聞電訊稿被發送到波士頓《世界報》,標志著電話為公眾所采用。1878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成立。

  14、羅蘭希爾

  人類社會的發展,決定了人類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在地球上長期存活下去的。人類需要幫忙,人類需要交流,信息傳遞成了人類生存必需的基本活動之一。最初是打手勢,之后發明了語言,用馬拉松式的長跑傳遞口信。再以后發明了文字,開始書信傳遞,于是有了古代郵驛。

  當時的郵資是按郵件運遞路程和信件紙張數量逐件計算的,即“遞進郵資制”,收費的標準也很高。如果遇到江河泛濫、橋梁坍塌,信件就得多走幾百公里,總計下來,郵資高得嚇人。如此昂貴的郵資,是平民百姓望而生畏,他們把寄信看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19世紀30年代是改革的黃金年代,改革造就了一代英雄,羅蘭希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在世界郵政史上樹起了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

  羅蘭希爾經過多年的調查主張大幅度降低郵費,實行郵件不分遠近、一律收費1便士的均一郵資,他還提出使用“印刷精美的郵政用品”來預先支付郵資。這種紙的大小與郵資圖樣大小相仿,背面涂上一層薄膠,人們只要沾濕背膠就能夠將其貼在信件上,這就是羅蘭希爾關于郵票的最初創意。

  為此,羅蘭希爾上書政府,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推薦,1839年8月17日,維多利亞女王批準了這個議案,決定英國自1840年1月10日起實行1便士均一郵資法。羅蘭希爾也被女王任命負責郵政改革工作。

  為了把創意中的1便士郵票變成現實,羅蘭希爾要求就應使用具有防偽性能并能在公眾中取得信譽的圖案作為郵票的圖案,于是采用了威廉懷恩創作的維多利亞女王的側面頭像,這樣既顯示了發行郵票的權威性,又透過郵票宣傳了英國,宣傳了女王。郵票采用黑色油墨印刷,1840年4月15日,最終印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郵票――黑便士郵票。

  15、富蘭克林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之后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

  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拉緊風箏線。”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細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并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先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貌!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筑物免遭雷擊。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

  16、萊特兄弟

  1877年冬天,一場大雪降在美國的代頓地區,城郊的山岡上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來到堆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著自制的爬犁飛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頓時響起陣陣笑聲。

  在他們旁邊,有兩個男孩靜靜地站著,眼睜睜地看著歡快的爬犁從上而下劃過。大一點的男孩嘆道:“嗨!要是我們也有一架爬犁該多好啊!”

  另一個孩子撅著嘴說道:“誰叫我們爸爸總不在家呢!”他靈機一動,又之后說道:“哥哥,我們自己動手做吧!”被稱做哥哥的男孩一聽,頓時笑了起來,愉快地說道:“對呀!我們自己也能夠做。走,奧維爾,我們回去!”于是,兩個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飛快地跑去。

  這弟兄兩個就是萊特兄弟,大的叫維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他們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玩意,經常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他們的爺爺是個制作車輪的工匠,屋里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弟兄兩個把那里當作他們的樂園,經常跑去看爺爺干活。時間一長,他們就模仿著制作一些小玩具。所以,弟兄兩個決定,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與同伴們比賽。當天晚上,弟兄倆就把這種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一聽,十分高興地說道:“好,我們共同來做吧!”

  于是,弟兄倆跑到爺爺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條和工具,不假思索就干了起來。“不行!”媽媽阻止他們說,“干什么事情得有個計劃,我們首先得畫一個圖樣,然后才做!”

  弟兄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同媽媽一起設計圖樣。媽媽首先量了兄弟倆身體的尺寸,然后畫出一個很矮的爬犁。“媽媽,別人家的爬犁很高,為啥你畫的爬犁這么矮這能行嗎”弟弟奧維爾不解他問。“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這樣能夠減少風的阻力,速度也就會快多了。”媽媽溫和地解釋道。弟兄倆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應莽撞,應首先弄懂道理。

  過了一天,萊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倆把它推到小山岡上,剛放在山坡上,就跑來了一個男孩。

  “快來看呀,萊特兄弟扛了一個怪物!”這個男孩大驚小怪地叫道。

  不一會兒,孩子們都圍了上來,指手畫腳地議論著這個怪模怪樣的東西。萊特兄弟不以為然,勇敢地說道:“誰和我們比賽!”

  先前跑過來的男孩連忙叫道:“我來!我來與他們比賽!”說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過來。

  比賽結果,當然是萊特兄弟獲勝,孩子們再也不嘲弄這個爬犁,反而圍起來左瞧右看,似乎想從中找到什么。萊特兄弟十分高興,帶著勝利的喜悅回家去了。

  圣誕節到了,爸爸也從外地回來。圣誕節早晨,爸爸把禮物送給了他們,兄弟倆急不可耐地打開一看,是一個不知名的玩具,樣貌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訴他們,這是飛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飛去。“鳥才能飛呢!它怎樣也會飛!”維爾伯有點懷疑。爸爸笑了一笑,當場做了表演。只見他先把上頭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發出嗚嗚的聲音,向空中高高地飛去。兄弟這才相信,除了鳥、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東西,也能夠飛上天。于是,弟兄倆便把它拆開了,想從中探索一下,它為何能飛上天去。

  從這以后,在他們的幼留意靈里,就萌發了將來必須制造出一種能飛上高高藍天的東西。這個愿望一向影響著他們。1896年,萊特兄弟在報紙看到一條消息:德國的李林塔爾因駕駛滑翔機失事身亡。這個消息對他們震動很大,弟兄倆決定研究空中飛行。

  這時候,萊特兄弟開著一家自行車商店。他們一邊干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三年后,他們掌握了超多有關航空方面的知識決定仿制一架滑翔機。

  他們首先觀察老鷹在空中飛行的動作,然后一張又一張地畫下來,之后才著手設計滑翔機。1900年10月,萊特兄弟最終制成了他們第一架滑翔機,并把它帶到離代頓很遠的吉蒂霍克海邊,那里十分偏僻,周圍既沒有樹木也沒有民房,并且那里風力很大,十分適宜放飛滑翔機。

  兄弟倆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滑翔機裝好,先把它系上繩索,像風箏那樣放飛,結果成功了。然后由維爾伯坐上去進行試驗,雖然飛了起來,但僅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倆在上次制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改善,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機。這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吉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到達180米之高。弟兄倆十分高興,但并不滿足。他們想能否制造一種不用風力也能飛行的機器

  兄弟倆反復思考,把有關飛行的資料集中起來,反復研究,始終想不到用什么動力,把寵大的滑翔機和人運到空中。有一天,車行門前停了一輛汽車,司機向他們借一把工具用用。來修理一下汽車的發動機。弟兄倆靈機一動,能不能用汽車的發動機來推動飛行。

  從這以后,弟兄倆圍繞發動機動開了腦筋。他們首先測出滑翔機的最大運載潛力是90公斤,于是,他們向工廠訂制一個不超過90公斤的發動機。但當時最輕的發動機是190公斤,工廠無法制出這么輕的發動機。

  之后,一名制造發動機的工程師明白了這件事情,答應幫忙萊特兄弟。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工程師果然造出一部12馬力、重量僅有70公斤的汽油發動機。弟兄倆十分高興,很快便著手研究怎樣利用發動機來推動滑翔機飛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他們最終把發動機安裝在滑翔機上,可是是在滑翔機上安上螺旋槳,由發動機來推動螺旋槳旋轉,帶動滑翔機飛行。

  1903年9月,萊特兄弟帶著他們裝有發動機的飛行再次來到吉蒂霍克海邊試飛。雖然這次試飛失敗了,但他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過后不久,他們又連續試飛多次,不是因為螺旋槳的故障,就是發動機出了毛病,或是駕駛技術的問題。

  萊特兄弟毫不氣餒,仍然堅持試飛。就在這時,一位名叫蘭萊的發明家,受美國政府的委托,制造了一架帶有汽油發動機的飛機,在試飛中墜入大海。

  萊特兄弟得知這個消息,便前去調查,并從蘭萊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獲得了很多經驗,他們對飛機的每一部件作了嚴格的檢查,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規定,于1903年12月14日,又來到吉蒂霍克,進行試飛試驗。

  這天午時,兄弟倆先在地面上安置兩根固定在木頭上的鐵軌,并有必須的斜度,好讓飛機方便地滑行。之后,就把他們制造的飛機,放在鐵軌上頭。

  最終是由誰先飛的問題,兄弟倆爭執不下,只好用拋硬幣的方法,由維爾伯先飛。維爾伯上機后,伏臥在飛機正中,一會兒便發動飛機,發動機傳出轟鳴的聲音,螺旋槳也慢慢地轉了起來。飛機在斜坡上剛滑行3米,就掙脫了結在后面的鐵絲,呼嘯著升到空中。

  “飛起來啦!”奧維爾興奮地叫道。話音未落,飛機突然減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個飛行時間不到4分鐘。奧維爾趕忙跑上前去。威伯爾已從墮落的飛機里跳了出來,兄弟倆趕緊觀察飛機,飛機也未受損。

  “是什么問題呢”兄弟倆左思右想,逐一檢查。發動機沒毛病,螺旋槳轉動很好,技術操作也完全正確。……“哥哥,我明白原因了!”奧維爾滿面笑容地說道:“我們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離僅有3米飛機就起飛了。而這時螺旋槳的轉動還沒有到達高速,所以一會兒就栽了下來。”“對呀!”維爾伯點頭稱是,之后說道:“我們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飛,而要靠螺旋槳的力量飛上去。這樣吧,把鐵軌裝在平整的地方再試驗一下。”

  他們連續工作了三天,把鐵軌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鐘,天空低云密布,寒風刺骨。被兄弟倆邀來觀看飛行的農民凍得直打寒顫,一再催促兄弟倆快點飛行。

  這次由奧維爾試飛,只見他爬上飛機,伏臥在駕駛位上。一會兒,發動機開始轟鳴,螺旋槳也開始轉動。

  突然,飛機滑動起來,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隨即水平地向前飛去。

  “飛起來啦!飛起來啦!”幾個農民高興地呼喚起來,并且隨著維爾伯,在飛機后面追趕著。

  飛機飛行了30米后,穩穩地著陸了。維爾伯沖上前去,激動地撲到剛從飛機里爬出來的弟弟身上,熱淚盈眶地喊道:“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45分鐘后,維爾伯又飛了一次,飛行距離到達52米,又過了一段時間,奧維爾又一次飛行,這次飛行了59秒,距離到達255米。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駛飛機飛行成功,萊特兄弟把這個消息告訴報社,可報社不相信有這種事,拒不發布消息。萊特兄弟并不在乎。繼續改善他們的飛機。不久,兄弟倆又制造出能乘坐兩人的飛機,并且,在空中飛了一個多小時。

  消息傳開后,人們奔走相告,美國政府十分重視,決定讓萊特做一次試飛表演。

  1908年9月10日這天,天氣特別晴朗,飛機飛行的場地上圍滿了觀看的人們。人家興致勃勃,等待著萊特兄弟的飛行。

  10點左右,弟弟奧維爾駕駛著他們的飛機,在一片歡呼聲中,自由自在地飛向天空,兩支長長的機翼從空中劃過,恰似一只展翅飛翔的雄鷹。

  人們再也抑制不住他們的激動情緒,昂首天空,呼喚著萊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夢想最終變為現實。

  飛機在76米的高度飛行了1小時14分,并且運載了一名勇敢的乘客。當它著陸之后,人們從四面八方圍了起來。過后不久,萊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一家飛行公司,同時開辦了飛行學校,從這以后,飛機成了人們又一項先進的運輸工具。

  17、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

  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因為他有電燈、留聲機、電影和蓄電池等一千多種發明成果,所以人們稱他為“發明大王”、“魔術師”。

  愛迪生最大的功績是發明了電燈,然而在他的發明創造中,最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于留聲機了。在1877年秋天,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轟動了整個紐約,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像潮水般地涌來報道這一特大新聞。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前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了個什么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圣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的從機器中重復出來時,人們才相信這東西確實不是虛假的,并且齊聲稱奇,報紙把留聲機稱之為19世紀的奇跡。

  然而,愛迪生這項著名的發明構思,卻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愛迪生一人在靜靜的實驗室里研究改善在紙帶上打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電報機內的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在試圖排除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是紙帶在小軸的壓力下發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借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

  無獨有偶,愛迪生在另一次試驗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筒里的膜板,隨話聲而震動。他找了一根針,豎立在膜板上,用手輕輕按著上端,然后對膜板講話。實驗證明,聲音愈高,顫動愈快;聲音低,顫動就慢。這個發現,更奠定了他發明留聲機的決心。

  幾天后,愛迪生就畫出了草圖,并立即和助手干起來。留聲機的主要部件,是一個金屬圓筒,圓筒邊上刻有螺旋槽紋,把它按在一根長軸上,長軸一頭裝著曲柄,搖動曲柄,圓筒就會相應地轉動。此外,還有兩根金屬小管,管的一頭裝有一塊中心有鈍頭針尖的膜板。經過無數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臺留聲機誕生了。愛迪生回憶說:“我大聲說完一句話,機器就回放我的聲音。我一生從未這樣驚奇過。”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過后,他又從架子上的塵埃中把留聲機取下來,要繼續改善它,他僅在留聲機上的發明專利權就超過了一百項。他是耳聾之人,能發明這樣一個發聲的機器已是令人驚異了。當我們看到這天的留聲機時,不要忘記這上頭滲透著愛迪生無數辛勤勞動的心血。實質上,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留聲機所掀起的禮貌和發明巨浪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電唱機、磁帶錄音機、磁帶錄像機、激光聲像機……相繼問世,追溯其源頭,不都是來自愛迪生的偉大發明嗎?

  18、雷達的發明

  雷達是一種神奇的電學器具,它由電磁波往返時間,測得阻波物的距離。假如你問雷達是誰發明的?在芬克的雷達機械中說,“雷達的發明,不能專歸于某一位科學家,乃是許多無線電學工程師努力研究,加以調準而成。”

  在戰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由五百位科學家和工程師致力于雷達的研究。希奇得很,在自然界中,你找得到神為某種動物所豫備的雷達。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么原因?它怎樣明白前面有無障礙呢?

  關于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二位科學家藉著一種特制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墻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并且每只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墻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19、齊奧爾科夫斯基

  齊奧爾科夫斯基是前蘇聯的科學家,他小時候是善于異想天開的孩子。

  8歲時,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母親送給他一個大氫氣球,氫氣球能在空中自由飄動,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常常聚精會神地仰望天空思索:能否乘坐氣球去航行?

  10歲那時,齊奧爾科夫斯基患了猩紅熱引起并發癥,完全失去了聽覺。但是,齊奧爾科夫斯基沒有失去信心。他白天到圖書館刻苦自學,一到晚上,他就盡情地展開想象的翅膀,設想出種種理想客體,來實現飛行的愿望。

  齊奧爾科夫斯基想:是否能夠制造一個永遠懸在天空中的金屬氣球呢?能否發明一種航行飛行器呢?能否利用地球旋轉的能量呢?

  當時有很多人把他貶為“無用的空想家”和“狂妄的設計師”。但是,這一切都沒有阻擋他探索攀登的步伐。

  有志者,事竟成。1883年,他闡明了宇宙飛船的設計方案。1903年,他發現了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火箭運動公式。他首次提出液體燃料火箭的思想,并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構造示意圖。1929年,他首次提出了多節火箭的設想。他還提出了建立星際太空站的大膽設想。此刻,這些設想都已經成為現實。

  20、鋸的發明

  有一次,魯班奉命建造一座宮殿,工程規模浩大,工期卻要求很短,而且干到中途,木料又用完了。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停下來,趕去采木料。魯班也親自起早貪黑地帶領徒弟們一邊上山砍木頭,一邊加緊施工,生怕耽誤了工期。魯班在用斧子砍樹時,覺得又費力,速度又慢,斧子用不了多久就鈍了,還要去磨,能不能造出一種工具來代替斧子呢?這個想法一向縈繞在魯班的心頭。

  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木料,山路很陡,他用力抓住兩邊的雜草,吃力地向前行進。當他松開手時,一片茅草葉從他的手指間輕輕滑過,帶來一陣劇痛,他仔細一看,手上留下了一條口子,鮮血正從傷口中滲出。

  一片又輕又軟的小草葉,竟能把手指劃破!魯班留意地摘下那片茅草葉,仔細地觀看,發此刻葉子的邊緣有一排又細又尖的細齒。他試著用葉子在斧柄上拉過,葉子軟軟地歪到一邊了,可還是在斧柄上留下了一條印跡,這給了魯班以啟發。他興奮得轉身就向山下跑,也顧不得身邊的雜草,深一腳、淺一腳地趕回了工地。他找來了一把竹片,把它削薄,又在它的邊緣削刮,在上邊刻出一個個的“牙齒”,用這些齒在木料上來回地拉,果然拉出了一條深深的溝。但只用了幾下,竹片上的齒就被磨平了。

  他想,如果用比竹片更堅韌的鐵片來做這些齒,不就能把木頭很輕易地弄斷了嗎!于是魯班拿著這些竹片來找鐵匠,讓鐵匠照著竹片的樣貌打造出幾根帶齒的鐵片來。他又給這些鐵片裝上了木制的柄,于是鋸子就這樣產生了。工匠們用鋸子伐木頭,又快,又省力。魯班和他的徒弟們很快就把木料湊齊,宮殿也如期完工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鋸子在工匠們的手中一代代流傳至今,即使是現代化的電鋸,也沒有脫離開魯班發明的鋸子的基本原理。

  21、布什內爾發明潛水艇

  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最后爆發了。在華盛頓總司令的領導下,美國人民紛紛拿起武器,和英軍展開了殊死的戰斗,將英軍從大陸攆到海上。舉國上下無不歡慶這一決定性的勝利。堂堂大英帝國,豈能容忍別國滅大英之雄風,便組織殘兵敗將,妄圖卷土重來。英國殖民統治者盡管失去了陸上優勢,但海上優勢猶存,他們糾集大批戰艦,輪番轟擊美國海防陸軍,使美國軍傷亡慘重,銳氣大減。英軍見美軍既無招架之勢,更無還手之力,越發猖狂。戰艦在海岸邊橫沖直闖,耀武揚威。時而還向海岸守軍送來幾炮,然后大搖大擺,得意洋洋地退去。應對英軍的挑釁和欺負,美國士兵們氣得直咬牙:“這簡直是騎到人脖子上拉屎!要是能偷偷過去炸沉它幾艘那該多解恨!”

  士兵中有個叫達韋布什內爾的,他沒有罵罵咧咧,而是憋著一肚子氣,一言不發。他認為光喊頂什么用,就應趕快想出對付敵艦的辦法。布什內爾一向在苦思冥想,怎樣才能一下子跑到敵艦周圍去呢?從空中?不行,易暴露目標;從水下?也不行,誰能憋這么久的氣游過去,再說力氣不夠啊!怎樣辦才好呢?”他急得捶胸頓足。

  一天傍晚,他與幾個士兵下崗后,一起到海邊散步。他們爬到礁石上;一邊聊天,一邊欣賞落日余暉下的海景。看夠了遠景,又觀近景,水很清澈,水生物歷歷在目。他們見一群活潑的小魚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著,象是在覓食,又象是在玩耍。突然,水下有一條大魚悄悄潛游過來,游到小魚的下方后,猛地朝上一躍,咬住了一條小魚,別的小魚嚇得驚魂不定,各奔東西。士兵們見了海底世界的這場“海戰”,覺得十分搞笑。這卻使布什內爾大受啟發:原先笨拙的大魚就是這樣逮住機靈飛快的小魚的。能不能造個像大魚那樣的船,潛在水中神不知鬼不覺地鉆到英國戰艦底下去放水雷,炸它個人飛艦沉呢?若能那樣,該有多痛快呀!他越想越入迷,直到同伴們喊他走,還呆呆地坐著。“喂!你這是怎樣啦,想你那相好的了,嘿嘿!”同伴拍了他一把。

  “我有辦法了,能炸沉它!”布什內爾的話使同伴們聽得莫明其妙。于是他詳細說了自己的想法。同伴們一聽,都認為這個辦法好,突然有人提出疑問:“魚在水中能自由地上浮下沉,可船就不同了,浮在水上好辦,沉人水中能行嗎?”布什內爾被間問緘口無言。是啊,怎樣才能使船既能浮上來又能沉下去呢?魚為什么能這樣呢?他一拍大腿:“有了!魚一會兒浮到水面,一會兒潛到水底,靠的就是它肚里那個鰾’,如果我們也給船仿造一個‘嫖’,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布什內爾帶領同伴們真的制成了一艘可在水下潛行的秘密船。本來是想仿照魚的外形制造,但造成之后卻像烏龜,因此,同伴們就為它取了個代號――海龜。代號“海龜”的秘密船,底部有個類似魚鰾的水艙,水艙內安有兩個水泵,船在水面若要下沉時,就往艙里灌水;船在水下若要下浮時,就把艙里的水排出,把空氣壓進水艙。仿照魚的鰭,“海龜”外部還安裝了兩臺螺旋槳:一臺管進退,一臺管升降。此外,“海龜”尾部還有舵,能夠控制航向。

  一天夜晚,布什內爾帶著幾個士兵,駕著“海龜”悄悄馳近英國戰艦,然后潛入水中,一向潛到英國戰艦底下。他們想用“海龜”頂部的鉆桿鉆穿敵艦,然后放水雷,沒想到英艦底部包了很厚的一層金屬,鉆了一個多小時也鉆不穿。士兵們在下面憋不住了,只好上來換氣。這時夜已深,天黑海黑,水天一色,根本辨不清方向。英軍發現了“海龜”,便開動戰艦追將過來。“海龜”嚇得后退,但速度怎樣也快不起來,眼看就要被敵艦撞得粉身碎骨。在這萬分危機的時刻,布什內爾急中生智,解下備用的水雷,點著引線后,慌忙鉆進“海龜”,“海龜”潛入了水中。英艦正在尋找怪物的去向,突然艦旁一聲巨響,戰艦頓時起火,英軍一邊救火一邊扭轉艦頭逃跑,惟恐怪物再悄悄追來。從此,英艦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在美國沿海耀武揚威了。

  之后,經過人們的繼續改善,制成了新的神秘武器――潛水艇。在海戰中潛水艇大顯神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僅德國的潛水艇就擊沉了英美大西洋艦隊的782艘運輸船,使對方的運輸線遭到巨大的破壞。

  此刻,潛水艇除用于作戰外,主要用于開發海洋資源和科學考察。它的作用也由破壞、搗亂變為造福于人類。

  22、蘋果與萬有引力

  依撒克牛頓(1642-1727)英國科學家。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建立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在光學、熱學、天文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貢獻,在數學方面又是微積分的創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園里觀賞月亮。他仰望那鑲著點點繁星的蒼穹,思索著為什么月亮會繞著地球運轉而不會掉落下來。忽然,有個東西打在了他的頭上,這并不很重的一擊,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他低頭一看,原先,是一只熟透的大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他撿起蘋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為什么蘋果不落向兩旁,不飛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這必須是地球有某種引力,把所有的東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蘋果是這樣,月亮也是如此,月亮必須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運轉。因為有引力,使它不能遠離地球;因為有速度,使它不會像蘋果一樣掉落下來……夜漸漸地深了,青年手中拿著蘋果,開心地笑了。他就是發現萬有引力的英國科學家牛頓。這一年,他才24歲。

  牛頓,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國。他爸爸是個自耕農,在他出世前兩個月就死去了。他兩歲起就跟著年邁的祖母過著貧困孤苦的生活。

  牛頓在12歲的時候進入格蘭鎮小學讀書。他從小就十分熱愛科學,經常制造一些靈巧的小機械。他自己制作了一個小巧的水鐘,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用一個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緩緩流出,水面逐漸降低,水面上的浮標就跟著逐漸下降,于是帶動指針轉動,指示時刻。

  放風箏,是孩子們都喜愛的游戲。聰明的小牛頓更玩出了新花樣:一天晚上,他把一只紙燈籠系在了風箏上放到天空。許多看見了空中風箏的人,都叫起來:“彗星!”當人們明白天空中閃亮的是風箏上的燈籠,才恍然大悟了。

  牛頓是個意志堅強的孩子。在學校里,當他受到大同學的侮辱時,他總是拼命反抗。他常說:“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帶領牛頓登上科學群山那一個又一個巔峰。

  牛頓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時,常常會忘記自己和別人的存在,陷入一種“癡迷”的狀態。

  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里做客。當他走出房門去拿酒時,忽然想起關于月球軌道的運算,于是就把請客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自顧自地忙著計算起來。朋友明白牛頓的脾氣,只好自己吃掉了盤子里的雞,把骨頭吐在了桌子上。牛頓最后計算完了,這才想起請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雞只剩下了骨頭,他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還沒有吃飯呢,原先已經吃過了。”

  盡管牛頓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卻仍然十分謙虛。他曾這樣說過:“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爾(法國17世紀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要遠一點兒,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

  在英國烏爾索普牛頓老家的花園里的那棵蘋果樹,一向被精心地保護著。1820年,這棵樹死后,被分成好幾段,分別在英國皇家學會等處保存了起來。這棵與科學結緣的蘋果樹,不僅僅留有牛頓嚴謹學風的印記,更流傳著牛頓謙遜的美德。

  23、張衡發明地動儀

  中國的歷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將相,也有很多的科學家,張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好幾次。發生一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

  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制造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四圍鑄著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里含著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只張著大嘴的蛤蟆。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里,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告訴人們那邊發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但是,那天洛陽一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么發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伙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張衡雖然之后在政治上并不順利,但是,他的這些科學發明和實驗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24、圓珠筆的發明者

  匈牙利記者比羅某次寫稿的時候,一不留意把稿紙劃破了。他想,要是把筆尖換成圓珠就好了。

  于是,比羅去請教化學家奧基。奧基說:"筆尖換成圓珠沒問題,但是圓珠的周圍能漏出墨水才能夠寫字呀!"

  比羅想,如果讓圓珠轉動的時候控制墨水的流量不就行了嗎?他開始反復地試驗。

  1943年,比羅最后發明了依靠圓珠的轉動送出墨水的新筆——圓珠筆。

  圓珠筆用起來十分方便,價格又很便宜,因此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25、世界上第一架實用直升機的發明者:西科斯基

  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斯基,世界著名飛機設計師及航空制造創始人之一,他一生為世界航空作出了相當多的功績,而其中最著名的則是設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四發大型轟炸機和世界上第一架實用直升機。

  西科斯基于生于俄國基輔,1903年—1906年曾就讀于彼德堡海軍學校和基輔工業學院。他從小就沉迷于航空,尤其對達芬奇所畫的直升機原理和從中國傳來的竹蜻蜓個性感興趣,12歲那年,小西科斯基就制作了一架橡筋動力的直升機模型,顯示了富于創造的天賦。

  真正堅定了他投身航空的決定性事件是萊特兄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1908年,威爾伯·萊特駕機來到巴黎做飛機表演,西科斯基有幸目睹到了前輩們的英姿后,便決定要自我動手制造這種“會飛的機器”。1909年,他開始研制直升機,但在當時的發動機和飛行理論水平下,直升機根本不可能成功。經過多次失敗后,西科斯基不得已停下來,轉而研制固定翼飛機,這一放,就是三十年。

  從1910年到1912年,西科斯基設計并制造了S-1至S-6型飛機,從一開始的僅僅能夠地面滑行,到已經能夠飛到1500英尺高,并且完全可操縱,西科斯基也象當時的大多數飛行家一樣,一邊飛行一邊摸索,在挫折和失敗中增長才干。1913年,他設計成功了S-11,它之后成為一戰中著名的戰斗機。

  當時,由于技術所限,發動機的單臺功率較小,并且過重的單臺發動機也給當時薄弱的結構設計帶來困難,所以當時的飛機也難以做得很大。鑒于此,西科斯基決定研制多發飛機,盡管在此之前一些航空人士以前斷言:多發動機大型飛機在技術上是行不通的。1913年5月26日,西科斯基親自駕駛著名為“俄羅斯勇士”的四發大型飛機飛上藍天,飛行高度122米,時速104公里,這架飛機也是第一架擁有封閉駕駛艙和客艙的飛機。

  在“俄羅斯勇士”的基礎上,1913年底,西科斯基制成了“伊里亞·穆羅梅茨”重型轟炸機,這種飛機能載炸彈400公斤,這在當時是最大的載彈量了。機上還有8挺機槍,機組成員4~8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軍中共有4架這樣的飛機正式投入作戰使用,至1918年共生產了73架。1915年2月15日,一架“伊里亞·穆羅梅茨”飛機首次襲擊了德國本土,投擲了272公斤炸彈。至1917年10月革命,俄國退出大戰為止,使用這種飛機共執行過422次作戰任務投彈2000余枚。

  “伊里亞·穆羅梅茨”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架重型轟炸機。

  1919年,西科爾斯基移居美國,1923年組建了西科斯基航空工程公司,但并不成功,公司很不景氣。1928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并于次年組建了西科斯基飛機公司,開始研制水上飛機,先后交付了S-38,S-40,S-42和S44等型號,其中S-44曾創下了飛越大西洋的最快記錄──14小時17分鐘。

  在積累了無數教訓和經驗,創造了多次輝煌后,西科斯基仍沒有忘記兒時的夢想,又回到了直升機的研制中。不到3年功夫,他解決了直升機最大的難題──直升機在空中打轉兒的毛病。他巧妙地在機尾裝了一副垂直旋轉的抗反作用力的小型旋翼──尾槳,最終使直共機能飛上了天空。

  1939年9月14日,西科爾斯基身穿黑色西服,頭戴鴨舌帽,爬進座艙,簡單地把一架直升機升到空中,高約二三米,平穩地懸停了10秒鐘之久,然后輕巧地降落回地面。這在航空史上是嶄新的一章,他成功地讓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貝升機──VS—300升空了。經反復試飛,VS—300具有良好的操縱性能,具備了現代直升機的基本特點。1940年底,美田陸軍決定超多購買VS—300的改善型VS—316,軍隊編號為R一4。

  R-4為雙座機,主族翼直徑11.58米,最大重量1152公斤,使用一臺185馬力活塞發動機,巡航速度為109公里小時,航程為320公里,升限為1524米。它能垂直起降、懸停、前飛、后飛、側飛以及無動力自轉下降等,完全具備了現代直升機的飛行特點。第一架R—4于1942年5月交付美國陸軍使用,以后,西科爾斯基在R—4的基礎上,又發展了R—5和R—6型直升機,使性能更為完善,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因而賺了大錢。

  1972年10月26日西科斯基在美國康涅狄格州伊頓市逝世,終年84歲,他傳奇般的一生正如他所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征服天空發明飛行器是最令人引為自豪的偉大成就,而這成就起源于人類的一個夢想。這個夢想讓人想象,最終透過人得以實現。”這是一個不一樣凡響的夢想,但伊戈爾·西科斯基最終讓它實現了。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相關文章:

《科學家的故事》讀書筆記03-09

科學家的故事讀書筆記11-07

科學家的故事讀書筆記6篇03-09

科學家的故事讀書筆記10篇12-03

科學家事跡_科學家精神07-03

發明的作文04-04

發明作文03-08

科學家的事跡07-25

我的發明作文02-13

未來發明作文02-20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男同gv片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 先锋每日更新在线资源 | 在线观看片免费观看不卡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