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總結>廉政故事
廉政故事
更新時間:2024-04-09 09:42:16
  • 相關推薦
廉政故事大全

  許許多多貪腐案列、廉潔故事,都在警示我們做廉潔文化的倡導者、廉潔制度的遵行者、廉潔從業的踐行者。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于廉政故事,方便大家學習。

  廉政故事 1

  丹心要學月月紅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還流傳著他不少的佳話。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并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家人聽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愿大人?到,勤為百姓除贓官。”家人把詩寫在紙上,叫仆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

  后蘇東坡雖賦閑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廉政故事 2

  我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采石時,采到一塊寶玉,他擔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帶著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為什么要獻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那人以為子罕懷疑這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弊雍闭f“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著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給你,是為了免于禍患!弊雍本妥屇侨藭簳r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這個故事見于《左傳·襄公十五年》。之后,人們就用“不貪為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廉政故事 3

  痛恨貪暴,鋤惡揚善

  封建官場貪污受賄成風,為整飭吏治,李勉嚴刑峻法。他當開封府尉時,上任后立即張貼告示:“凡受賄者,須在3天內自首,過日者舁櫬相見!备媸举N出后,有一個自恃有點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賄后故意放出風來,讓李勉明白。過了期限后,他又滿不在乎,并且還讓人抬著棺材去見李勉。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說:“故意受賄枉法,罪加一等!睂Ψ讲灰詾槿,李勉命令手下“將他裝入棺材!边@時他才如夢方醒,但為時已晚,被扔進河里。此后,那些手腳不干凈的官員心驚肉跳,再也不敢貪贓枉法了。

  廉政故事 4

  為政簡肅,智斗污吏

  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知國子監事,每到國子監視學,隨從數百。前京兆尹黎干傾心候事,動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預備數百人的酒食,魚朝恩還是不甚滿意。李勉到任后,魚朝恩來國子監,府吏請示李勉,李不允許過分招待。他說:“軍容使判國子監事,勉候太學,軍容應具主禮!濒~朝恩碰了個軟釘子,從此再也不到太學騷擾了。

  廉政故事 5

  清除私心,不取私財

  李勉少年貧困,客游外地時,曾與一書生同行,書生生病將死時,取出所帶金銀交給李勉,說:“左右無人知,幸君為我葬,余則君自取!崩蠲銥槭顾残亩,答應了他的'要求。然而安葬時,李勉卻將剩余的金銀放入書生的棺材里。之后,書生的家人拜訪時,李勉和他們一塊打開墳墓,把金銀全部交給了他們。769年,李勉任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觀察史,此時的廣州“地當會要,俗號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湊”。他到任后,對商人更加撫慰,商船入口,不許侵奪,一年后廣州商船如織,經濟很快繁榮起來,許多商人為感激他,送來厚禮,都被他婉言拒絕。

  廉政故事 6

  “三不”海瑞

  海瑞是明朝的清官。在他的一生當中,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個皇帝。他一生敢于直言、堅持正氣,他的節操家喻戶曉。有人說,他是“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的清官。

  嘉靖三十二年,海瑞在福建南平縣當老師時,他教育學生不許給先生送禮,逢年過節,也不得給先生送酒菜,所有俗例一概免除。升任浙江淳安知縣后,他一如既往,穿布袍、吃糙米、食自己種的菜。在為母親做壽時,他只買了兩斤肉,在百姓中傳為佳話。他知道百姓貧窮,去農村巡視時,命部下們挑著菜和米隨行,自己開伙,從不擾民。他一生未置田產,只依靠祖上留下的'十畝地養活一生。

  嘉靖皇帝當政時,不思朝政,奸臣當道,很多官員敢怒不敢言。海瑞寫了一篇《治安疏》,上奏給嘉靖皇帝。他尖刻地指出嘉靖皇帝應當停止玄修、痛改君道、節約用度、端正職守,惹怒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要把他處死。可是當嘉靖皇帝聽說,海瑞素性剛直,居官清廉,并不怕死,自己早已備好棺材時,猶豫了,遂命錦衣衛杖打一百下,將海瑞下獄囚禁起來,直到嘉靖皇帝死后,海瑞才被釋放。

  隆慶三年,海瑞被任命為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府(相當于江蘇、安徽兩省,治所在今南京),應天府素稱魚米之鄉。但由于當時農村土地大量兼并,農民生活困難,民不聊生。海瑞上任后,力主遏制兼并,還土地給農民耕種。他到松江調查,僅一個月內華亭縣就接到上萬份告地主奪田的狀紙。其中大部分是告曾任過宰相的徐階。他的弟弟、兒子也是地方豪強,橫行鄉里。徐階雖已告老還鄉,但仍權勢顯赫,早年還曾對海瑞有過救命之恩。但海瑞卻鐵面無私,斷然處置。命徐階退還侵奪之田,將他弟弟、兒子逮捕問罪。其他豪強地主迫于形勢,只好紛紛退田。接著,海瑞又興修水利,疏浚吳淞江,整治白茅河,減少了農田水旱之災。

  海瑞臨終前三天,兵部派人送來的柴金費多了七錢銀子,他命部下送了回去。海瑞死后,其下屬僉都御史王用汲在料理他的喪事時,看到他全部家當只有十多兩銀子,綾、綢、葛各一匹,所有幃帳十分破舊,清貧得連一介寒士都不如,忍不住哭出聲來。喪船過江,兩岸站滿了送葬的人群,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絕。

  廉政故事 7

  海瑞巧治胡公子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人,回族。明嘉靖舉人,歷任淳安、興國知縣,戶部主事、吏部右侍郎、應天府巡撫、南京右僉都御史等職。

  明朝嘉靖年間,社會風氣。達官貴人經州過縣,除了酒肉招待之外,還要送上厚禮。那禮帖上寫的是“白米多少石”、“黃米多少石”。但其實,這“白米”、“黃米”都是隱語,指的是白銀多少兩、黃金多少兩。這樣的風氣蔓延開來,連一些公子衙內路過,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帶著一隊人馬來到淳安。驛站官員不知道來者是誰,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當場命令家丁,把驛吏五花大綁,吊在樹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縣海瑞聽說后,馬上趕到驛站,見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無法無天之舉,頓時義憤填膺。他大喝一聲:“住手!”立即命令給驛吏松綁。胡公子的'手下見“半路殺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團團圍了起來。胡公子趾高氣揚,揮著馬鞭,說:“你知道大爺是誰嗎?”

  海瑞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指斥道:“不管你是誰,都不準在我管轄的地方胡作非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嚇說:“你瞎了眼!這是胡總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聽,心中早已有譜。他冷冷一笑,說:“哼,以往胡大人來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鋪張。今天看你們如此行裝威盛,如此胡作非為,顯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說時遲那時快,海瑞揮手喝令將胡公子捉下,驅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銀財物統統充公。

  事后,海瑞馬上給胡宗憲修書一封,一本正經地稟告說:“有人自稱胡家公子沿途仗勢欺民。海瑞想胡公必無此子,顯系假冒。為免其敗壞總督清名,我已沒收其金銀,并將之驅逐出境!

  胡宗憲是一代抗倭名將,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這樣,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奪。

  海瑞一生剛正不阿,在老百姓當中流傳著這樣一段稱頌他的歌謠:

  “海剛峰,不怕死,不要錢, 不吐剛茹柔,真是錚錚一漢子!”

  “不吐剛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軟的。它高度評價了海瑞不吃軟怕硬的硬骨頭精神。

  廉政故事 8

  諸葛亮功勞蓋世,權傾天下,然而畢生不受不污,廉潔自律。他的高風亮節,讓人感動至深。

  在《又與李嚴書》中,諸葛亮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也就是講,他家里沒有存款,妻子連件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

  而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諸葛亮寫到:“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边@其實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吧0税僦,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叫陰識,家有四千七百余頃,比諸葛亮多出45倍!白拥芤率常杂杏囵垺,是指諸葛亮的`家人在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

  諸葛亮病危時,立下遺囑:死后葬在漢中定軍山,喪事力求節儉,依山為墳,墓穴只須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時便服。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后要求。

  “內無余帛,外無贏財”,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他清正廉潔的理想,他的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于政事,廉潔自律。例如,名將姜維,住宅十分簡陋,家里也無多余的錢財;而鄧芝不僅生活儉樸,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饑寒”,死時,也是“家無余財”。

  廉政故事 9

  戰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

  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現在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惫珒x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系,愿每位領導干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廉政故事 10

  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

  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后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于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干部汗顏。

  廉政故事 11

  在劉備去世后的幾年里,諸葛亮力挽狂瀾,殫精竭慮。他在《出師表》中寫道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以至到了“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地步。事實上,諸葛亮的勤政是有目共睹的。后主阿斗庸庸碌碌無能之輩,國家一切大事諸葛亮不僅要謀劃操勞,而且還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諸葛亮六出祁山,進駐五丈原,為激怒司馬懿誘其出戰,諸葛亮取巾幗并婦女縞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內,派人送于司馬懿。司馬懿佯裝笑著說:“孔明視我為婦人耶。” 然后問來人:“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來人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司馬懿說:“食少事煩,其能長久?” 一個人廉潔勤政的程度連他的對手都扼腕嘆息,可見諸葛亮為了國家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最后竟累死在任上。由于他的勤敏,終于使蜀國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后人評價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廉政故事 12

  古今中外的廉潔故事很多,中國有很多代表性人物,如周恩來、宋慶齡、包拯、于謙、任長霞等,我選其中一位來說說吧。

  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20月沒下過一場雨,許多群眾不僅缺衣少食,連飲水都十分困難,來自甘肅的宋平同志匯報了定西的災情,周總理在大會上很痛心地說:“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工作是失職的,對不起那里的人民。”會后不久,總理便派工作組到甘肅,帶去糧食、棉衣、棉被等救災物資。多年后,當人們看到定西群眾仍穿著當年總理親自布置發放的`棉軍衣時,無不感慨萬千。

  周總理的廉潔是無比的威嚴,他的影響力是當今無人能比的。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表現。

  周總理一生清貧,他發揚了艱苦樸素的作風:急人民之所急,無半點私心。這樣大公無私的品質,是我們的好榜樣!

  廉政故事 13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边@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不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后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廉政故事 14

  住在尼斯德堡的一位老人曾說過:“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震撼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樣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樣則是我們心靈的準則!

  然而廉潔,是一個怎樣的心靈呢?

  是像陶淵明一樣嗎?滿腹經綸,卻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入山后自耕自食,自得其樂,為后人留下一股清新宜人的田園之風。

  是像于謙一樣嗎?在六十壽宴那年,一一回絕了眾人送來的厚禮,不外乎皇上送來的那只玉貓金座鐘。

  姨父在老家是一高官,掌握著許多事情和一切權利,所以來找他幫忙的人也就絡繹不絕。有的請他吃飯,有的送禮,但是常常,姨夫都不為所動,并且很快地一口回絕了,對方總是十分尷尬。

  記得我年紀還比較小的時候,有一次,我去表哥家玩耍,那天是周末,陽光明媚,碧空如洗,花朵的清香彌漫在微微有些濕潤的空氣里。我和表哥在房間里玩家家酒,正盡興時,突然聽到房門外,有“叮咚叮咚”的'門鈴聲,我好奇地打開房門,從門縫里偷偷看著外面。

  進門的是一位看起來四十多歲的伯伯,不是很高,有些胖,身體看起來像是被充了氣一樣。他面帶微笑地邊向姨夫問好,邊提著大包的東西走進屋里來。

  姨父望了望那伯伯手中大大的袋子,指著它問道:“這是?”那伯伯笑著把那袋子拿起來,“就是那個,小劉啊,你看我們都一起同事這么多年了是吧……”那伯伯的話還沒說完,姨父就猜出他將要說出的下文,眉毛立刻擰成了一塊兒,搖搖頭便一口回絕了他,跟那伯伯說,不管是什么事情,他都希望是清清白白的。

  最后,幾分鐘的沉默,那位伯伯勉強地擠出一點笑容,放下手中的東西準備告辭。姨父叫住他,說把東西拿回去吧,伯伯擺擺手笑著就走出門了。

  當時年幼的我,在房間里看得十分不解,F在,我才真正明白,姨父的清廉,我深深佩服,他在自己的崗位上時刻保持著他的廉潔,平凡的他,卻有不平凡的舉動。

  我們不能讓心靈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請固守你的廉潔!固守你的品格吧!因為它們,是你生命的底線。

  廉政故事 15

  先憂后樂切切情,造福人民留美名――范仲淹故事之(扶弱濟貧,愛惜人才)

  饒州城里有一位窮書生。一天這個窮書生在衙門前等待著求見范大人,不多時便見到了范仲淹。范仲淹從書生的談吐中,發現書生很有采氣,且有報國大志,也得知書生生活極端貧困,連飯都沒有飽食過一餐,家中毫無分文,還想進京趕考。范仲淹很同情他的處境,也很欣賞他的才華與志向,于是便想出一個主意,叫隨從拿出紙墨,令隨從陪同窮書生前往饒州城東薦福寺,拓歐陽詢的碑帖,去京師售買,每本可獲千錢,按當時的規定這個碑刻是不可隨便拓印的,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應了給書生拓印,但因天色已晚,準備第二天再拓印。不料,這一夜雷雨大作,雷雨將石碑擊的粉碎。窮書生傷心地只怨自己命運不佳。典故“時來送去滕王閣,運去雷雨轟薦福存”的后一句指的'就是此事范仲淹也為此而嘆惜,為了使窮書生不失科考的良機,便以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銀兩送給窮書生,窮書生含淚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廉政故事 16

  三國時期,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相諸葛亮嚴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諸葛亮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深為其所動,之后跟劉備征戰南北,奇功屢建。劉備死后,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蜀國國事,事無巨細,每必親躬。他5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與曹魏短兵相接。他嚴格要求侄輩,不以自己位高權重而特殊對待。他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于深山險谷之中。為此,他專門給其兄諸葛謹寫信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但“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宜同榮辱”。馬蟻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責,上疏后劉禪,“請自貶三等”,從此更兢兢業業、勤勉有加。“興夜寐,夙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遍L期的廢寢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年僅54歲便英年早逝。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諾言。

  諸葛亮生前,在給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收入進行了申報:“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傾,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長寸以尺。若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敝T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確如奏章所言,可謂內無余帛,外無贏財。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穿平時便服,不放如何陪葬品。這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風亮節實為可圈可點。

  廉政故事 17

  一個官史能不能勤政清廉,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能不能正確對待家庭,正確教育自己的子女。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歷史教訓是眾多的,也是深刻的。聰明絕頂的'諸葛亮深知其中道理。因而,他非常注意嚴格要求、教育自己的后代。在率軍北伐曹魏時,他忍痛割愛,命自己兒子諸葛喬與諸將子弟同榮辱,使其督五六百兵轉運軍需資于山谷之中。

  諸葛亮為保持終身廉潔,還帶頭反對厚葬。史載劉璋時:“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傾家竭產”。諸葛亮主張“殯儀從簡”,在他彌留之際,“遺葬于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保持了他一生清正廉潔、垂范千古的作風。

  廉政故事 18

  清康熙初年,原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全省唯一“卓異”,升任合州知州。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僅有一只還舍不得吃的咸鴨,乃割下一半作為讓兒子帶回老家的禮品,因此人稱“半鴨知縣”。

  離開羅城時,堂堂一位縣令,竟然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當地百姓聽到于成龍離去的`消息,一片哭號,依依不舍,相送數十里。后來他出任堂堂兩江總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館不住公館。在總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時人稱之“于青菜”。當他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滴醯燮评H為撰寫碑文,稱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廉政故事 19

  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后,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面前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見他極力贊揚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干,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姚崇坦然地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

  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了你對他的教導,我也不能原諒他。看來只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币Τ鐝妥嗟溃骸拔医套硬粐,罪該受罰。如果陛下因此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了我的替罪羊了。”

  唐玄宗聽后十分贊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個性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廉政故事 20

  隋朝時,趙軌曾任齊州(今濟南市)別駕,東面鄰居家有桑樹。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紅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滿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撿起來,送還給鄰居,并告誡兒子說:“我并不是要以此來求取名譽,只是覺得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會不安!壁w軌在齊州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績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獎,被征入朝任職。離開時,父老鄉親們都灑淚送別。一位長者代表百姓捧著一杯清水,顫巍巍地敬奉到趙軌面前,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納物,有如水火不相交。

  如今您要走了,我們不敢以壺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獻上一杯清水為您餞行!壁w軌非常感激,接過杯水,一飲而盡。后來,趙軌任原州(治今寧夏固原)總管司馬,注意嚴格約束部下,對百姓秋毫無犯。有一次,趙軌領人結隊夜行部下不小心,馬踏入田中,踩壞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進。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賠償了損失后才率隊起程。原州的百姓、官聽說此事后,無不感動,并從此以趙軌為榜樣,注意自己的操行。

  廉政故事 21

  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官居蜀國宰相,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事奉節儉,力戒奢侈。他的家業僅存錢800銖、田15頃,作為妻室兒女的生活來源。

  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給,俸資之外,分文不取。更為難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這樣的'遺囑:“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睋妨嫌涊d:“及卒,如其所言!敝T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話已成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廉政故事 22

  朱德同志不僅告誡全黨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而且自己始終如一地保持克勤克儉,清正廉潔。凡是同他有過接觸、了解他的人,沒有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動的。

  廚師鄧林回憶:“一般人認為朱老總是中央領導,吃飯是特灶,標準一定很高?蓪嶋H上,老總、康大姐和我三個人加起來的伙食費平均每月都不過五十元,就是按當時的`標準,也勉強稱得上是中層干部的水平。平時,如果飯菜剩了,朱老總不讓倒掉,下一頓還要接著吃。有時來了客人,就囑咐我添一兩個簡單的菜,從不鋪張。”

  朱老總經常對鄧林說:“我不讓你每天做大魚大肉,不是怕花錢,主要是要養成儉樸的習慣,一切從六億人民出發,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廉政故事 23

  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官至翰林院學士。因為他抨擊朝廷橫征暴斂,結果被貶謫黃州,薪俸也隨之銳減,每月僅有4500個銅錢。蘇東坡樂道安貧,節儉度日。

  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來訪,見客廳的大梁上懸掛著31個竹筒和一個大竹筒,心里十分納悶。這時,蘇東坡囑咐家人備一席酒菜,要與老友痛飲三杯。家人應諾后用叉挑下那個大竹筒,退到內屋去了。這位老友見狀,忍不住向蘇東坡發問:“東坡兄,不知你這屋梁上掛的是啥?”蘇東坡沒有馬上回答,只是起身又叉下一個竹筒,倒出筒中數十枚銅錢置于桌上。這位老友仍是不解。蘇東坡朗聲大笑,說出了竹筒之謎。原來,蘇東坡為了做到計劃開支,量入為出,把每月領到的薪俸分為31份,然后裝入竹筒中掛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木叉挑下一個竹筒,作為當日開支。每日節余部分,集中貯放在大竹筒中,逢年過節或有來客才從大竹筒中取出備辦酒席。這位老友聽了,十分感動,稱贊不已。

  廉政故事 24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皆以清廉著稱于世。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志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在荊州小住幾天后,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么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胡質總算從家里翻出了一匹絹。胡質望著臨行的兒子,深有感觸地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為父給你路上的盤纏吧!笨蓻]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占,不知道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后解釋道:“這是我節余下來的,用來給你作盤纏!焙@才放下心來。

  晉武帝司馬炎聞知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見胡威,對他父子二人的廉潔奉公大為贊賞,并隨口問道:“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晉武帝又問:“為什么?”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愿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廉政故事 25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廉潔”這種精神都是被人們所稱贊的。

  在我的心目中,廉潔的典型代表人物就屬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包拯了。他清正廉潔的優秀品質從古到今無不被人們所敬佩。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家人在看《少年包青天》,我看著電視里面那個黑黑的皮膚,額頭上有一個月亮狀印記的那個人,對媽媽說:“媽媽,那個人長的好難看啊!”活生生的就是一個黑炭頭嘛。媽媽笑著揶揄我,并告訴我有關包拯的事例,漸漸的,我開始喜歡上包拯了,更令我欣賞的是他那種清正廉潔的品質,印象最深的,記得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說的是他在審判案件中,有一個皇上的兒子犯了法,皇上很想為他的'兒子求情,卻被包拯的一句話說的心服口服,從此,并對包拯更加欣賞有加。

  在這樣一個小小的事例里,我們可以知道廉潔對于人們來說有多么的重要,一個有廉潔的人,是多么值得被人們尊敬的。從古到今,有多少名人志士因為擁有這種精神而被人們敬仰。古有包青天,今有周恩來總理,中國的一代偉人周總理,他去世之后,人們發現他的存折竟然只有一塊錢,一塊錢,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我們都很清楚。堂堂一個中國的領導人,卻擁有這樣廉潔的品質。他的所作所為不僅讓中國人所贊嘆,更讓外國人所震撼,聯合國更是為了紀念這樣一位廉潔的楷模,做出了從所未有的舉動——為周恩來總理降半旗。這對于周恩來乃至中國來說是一種多嗎大的肯定呀!

  縱觀這兩位廉潔的代表人物,我們可以得出:人并非生而擁有廉潔,但廉潔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讓我們從小培養廉潔的品質,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讓廉潔之花在你我之間盛開。

  廉政故事 26

  “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這是對焦裕祿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詩意表達。焦裕祿的一生,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是清正廉潔的典范。

  焦裕祿在日常生活上自我要求極為嚴格,這表現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他的衣、帽、鞋、襪都拆洗過多次,縫了又縫,補了又補。一床被子他用了幾十年,上面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他下鄉蹲點、調研、勞動時吃百家飯,住農民的.草庵子、牛棚。他的辦公桌、文件柜都是原蘭封縣委初建時購買的,有不少破損的地方。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裝潢一下領導干部的辦公室,焦裕祿同志嚴肅地說,“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蘭考的災區面貌還沒有改變,群眾生活還有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他只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走遍了蘭考大地。

  廉政故事 27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

  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廉政故事 28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于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廉政故事 29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

  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后,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廉政故事 30

  清乾隆進士王杰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杰,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杰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故事 31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

  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廉政故事 32

  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深知他的習慣和家規。因此,結婚前夕,范純仁對婚禮大操大辦自然不敢妄想,他想來想去,最后決定只買兩件稍微好些的.衣服,這樣于父親.妻子兩邊都能說得過去。于是,范純仁將計劃購置的衣服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父親審定。

  誰知范仲淹看過單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說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這與節儉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費呢?”

  父親的一番話說得范純仁滿面羞愧,他鼓足勇氣對父親說:“范家節儉的家風,孩兒自幼熟知,購置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墒侨鐚嵎A報父親大人.新人想以羅綺做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范家家風,故不敢答應,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于他們的情面就沒敢再堅持下去!

  范仲淹聽后勃然大怒:“你知錯認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幾十年來,以節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家風?情面事小,家風事大,你可以告訴,如若堅持以羅綺做幔帳,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燒掉!”

  由于范仲淹的堅持,范純仁的婚禮辦得十分儉樸,既沒有購置貴重奢侈的物品,也沒有舉得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范仲淹的家風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廉政故事 33

  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污,奢侈鋪張。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釘的被子,乘坐著一輛破舊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喜歡吃生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只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筆納!”羊續見焦儉這么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于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后,羊續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不會要。到羊續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便指著那條枯干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里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嘆口氣,帶著活魚走了。

  廉政故事 34

  剛讀完這篇《孔繁森廉政故事》后,我的心情十分的激動,百感交集,一直難以平靜下來。孔繁森,是一位模范干部,擁有愛心,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但是生活拮據的他根本沒有多少錢,于是他到血庫要求獻血。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由于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向孔繁森要錢,但他他東挪西借還是不夠,最后妻子就自己找熟人借了錢。回到濟南后,女兒向媽媽要學錢,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根本不夠,哪里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每次都將自己的工資用來給群眾買藥,最后他因車禍犧牲,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

  當讀到孔繁森每次都將自己的工資用來給群眾買藥,最后他因車禍犧牲,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這句話時,我心想:“孔繁森他給困難群眾買藥時都是幾百幾千的買,而對自己卻只有8元6角的費用!想想平時我們見到乞丐連一分都不給,一想到我就十分羞愧,我在心里默默地決定,以后要捐款,我一定要捐得多一點,人他們過得好一點。每當讀到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但是生活拮據的他根本沒有多少錢,于是他到血庫要求獻血。這句話時,我心里覺得十分感動,因為孔繁森連孤兒都收留,換做別人一定不理他們,想一想現在社會上的孤兒院有多少所,如果那些父母還有情親的`話,就不會把孩子放在孤兒院里,就不會使他們(她們)一直得不到平常孩子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收養一個孩子,那世間的孤兒就會少一個。想想孔繁森的生活是都么的拮據,省吃儉用,再想想現在社會上貪官的風流日子,如果每一個官都能像孔繁森那樣清正廉潔一塵不染兩袖清風那該有多好。∥覀冮L大后一定要當孔繁榮一樣清正廉潔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官吧!

  廉政故事 35

  廉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廉潔從政,廉潔施政的意思。這是社會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

  我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則小故事:《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睏钫鹫f:“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我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是 :昌邑縣的王密縣令想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賄賂楊震,但楊震兩袖清風沒有接受賄賂并責備了王密縣令,使王密縣令大感慚愧。我認為作為一個好領導,不僅要廉潔從政,不貪不腐。

  工作還要做得有意義,使自己的這個單位或區域的.人過得更美好,對人民有好處,這才是真正的好領導。

  在這里我祝愿站在領導崗位上的人,不僅會領導,還能領導得令人敬佩。

  廉政故事 36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叫《中國古代廉政故事》的故事書,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晏嬰拒受大邑》這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545年齊國權臣慶封被殺,崔杼當政,崔杼剛上臺很想拉攏一批人,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怎么樣才能穩固自己的地位呢?于是他決定要分一些土地給貴族、官僚們。想要得到大臣們的.擁護,其中就有晏子。晏子分的土地比較大,叫邶殿。可晏子說什么也不肯接受,晏子的舉動引起了崔杼以及貴族、官僚們的驚奇。有一天子尾問晏子說:“每個人都想發財致富,為什么你不接受呢?”晏子微笑地對子尾說:“你知道慶封為什么被人殺害嗎?”子尾說:“不知道!标套訃烂C地說:“那我告訴你吧,慶封被殺的主要是因為他的土地太多了,財欲越來越大,現在我的土地還少,如果我增加了邶殿就多了,我不接受邶殿,只是恐怕連原來的財產一起失掉罷了,財產的多少總得有個限。就是這樣的聰明的人,后來晏子當上了齊國執政大臣,撐重權,但他并不像別人一樣住新房子,而是住像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樣的房子,晏子真是體民意,知民苦啊。

  當代有多少像晏子這樣清廉的好官啊,周總理一生勤儉節約,清政廉潔,受到全國人民的尊重和愛戴……

  晏子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人不能有過分的私欲,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把自己的腰包裝得鼓鼓的,結果一定會有慶封一樣下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也要像晏子一樣,勤儉、清廉,做一個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國家的人。

【廉政故事】相關文章:

廉政小故事15個06-10

廉政報告05-25

廉政談話(精選8篇)01-25

廉政總結(精選13篇)05-25

校長廉政述職報告02-27

廉政建設總結(精選6篇)05-25

廉政心得體會(精選8篇)07-27

廉政談話記錄范例(通用6篇)01-26

廉政承諾書(范文15篇)06-13

廉政文化標語 清廉文化標語12-1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久久 | 亚洲资源在线播放站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第5页 中文字幕无吗热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