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
陳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人,20世紀世界級的幾何學家。少年時代即顯露數學才華,在其數學生涯中,幾經抉擇,努力攀登,終成輝煌。他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幾里德、高斯、黎曼、嘉當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創辦了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晚年情系故園,每年回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為實現心中的一個夢想: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數學大國。
陳省身9歲考入秀州中學預科一年級。這時他已能做相當復雜的數學題,并且讀完了《封神榜》、《說岳全傳》等書。1922年秋,父親到天津法院任職,陳省身全家遷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馬路宙緯路。第二年,他進入離家較近的扶輪中學(今天津鐵路一中)。陳省身在班上年紀雖小,卻充分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華。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理科那一年還不滿15歲。他是全校聞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學遇到問題都要向他請教,他也非常樂于幫助別人。一年級時有國文課,老師出題做作文,陳省身寫得非?,一個題目往往能寫出好幾篇內容不同的文章。同學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發作文時他才發現,給別人的那些得的分數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愛運動,喜歡打橋牌,且牌技極佳。圖書館是陳省身最愛去的地方,常常在書庫里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看書的門類非常雜,歷史、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他都一一涉獵,無所不讀。入學時,陳省身和他父親都認為物理比較切實,所以打算到二年級分系時選物理系。但由于陳省身不喜歡做實驗,既不能讀化學系,也不能讀物理系,只有一條路——進數學系。
數學系主任姜立夫,對陳省身的影響非常大。數學系1926級學生只有5名,陳省身和吳大任是全班最優秀的。吳大任是廣東人,畢業于南開中學,被保送到南開大學。他原先進物理系,后來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轉到了數學系,和陳省身非常要好,成為終生知己。姜立夫為擁有兩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興,開了許多門在當時看來是非常高深的課,如線性代數、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等。二年級時,姜立夫讓陳省身給自己當助手,任務是幫老師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級的,后來連二年級的都讓他改,另一位數學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報酬10元。第一次拿到錢時,陳省身不無得意,這是他第一次的勞動報酬啊!
考入南開后,陳省身住進八里臺校舍。每逢星期日,他從學;丶叶家涍^海光寺,那里是日本軍營。看到荷槍實彈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揚威的模樣,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開。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個烏煙瘴氣的地方,令他萬分厭惡。從家返回學校時,又要經過南市、海光寺,直到走進八里臺校園,他才感到松了口氣。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2
中國科學家錢人元的故事
錢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蘇省常熟縣湯家橋。江蘇常熟人。
1931年,在蘇州中學化工科學習。1935年,化工科畢業,進入浙江大學化學系學習。1939年,化學系畢業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40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員。1943年,赴美國留學,在加州理工大學化學系學習。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1947年,到依阿華州立大學化學系學習。1948年,回國,在廈門大學化學系任教授級講席。1949年,到浙江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3年起,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兼高分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等。1977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1981年,任所長。1985年,當選為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高分子部聚合物表征和性能委員會委員。1990年,當選為太平洋高分子協會理事。
錢人元研究領域:
物理化學家、高分子物理學家,開拓了中國的高分子物理與有機固體電導和光導的應用基礎研究,并結合實際在丙綸纖維的開發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錢人元作品:
主要著作有《無規與有序:高分子凝聚態的基本物理問題研究》、《有機晶體中的電子過程》、《高聚物的'分子量測定》等。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3
有的時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覺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高興甚至哭鬧,爸爸只好依他。結果,在竺可楨三、四歲時,就已認識兩千個左右的字。
他的老師章先生很喜歡竺可楨的聰明,但更喜愛他的勤奮好學,對他的要求也格外嚴格。他經常找一些優秀的古代散文、詩詞,講解給竺可楨聽。
竺可楨不僅愛讀書,而且更愛思考。竺可楨讀了《愛蓮說》后,就想:我要愛蓮花,更要愛蓮的.莖和藕。他把自己讀《愛蓮說》后的感想告訴了章先生。章先生很為竺可楨小小年紀就這樣思考問題,而且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感動。他教導竺可楨說,藕雖埋沒于污泥只中,但它將自己的全部營養貢獻出來,使蓮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爛泥污染,這是非?少F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潔白的,你要學習藕這種純潔堅貞的品格。
竺可楨聽了這番話,印象很深。他后來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記取章先生的教誨的意思。
竺可楨愛讀書愛思考習慣的養成,影響了他以后的學習和研究,為他在我國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等學科取得卓越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礎。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4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紹興,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于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6歲便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2年,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錢三強畢業后,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他經過公費留學考試,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以報國之志赴歐洲,進入巴黎大學居里試驗室做研究生,導師是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
1948年夏天,錢三強懷著迎接解放的心境,回到戰亂中的祖國。他回國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興奮中騎著自行車趕到長安街匯入歡慶的人群。隨后,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派人找到他,期望他隨解放區的代表團赴法國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共中央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景下撥出5萬美元,要他幫忙訂購有關原子能方面的儀器和資料。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并于1954年加入了。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后,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并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制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后,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核專家,并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之后不僅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向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僅要服務于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5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創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后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之后辭職回鄉,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后出現了三種關于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這就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吧w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著的盤子!薄皽喬煺f”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改善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說”認為天沒有必須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為“渾天說”比較貼合觀測實際。他還制作了一個能夠精確演示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張衡的另一發明是制作了水運渾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實際上是個天文鐘,經過它的等速旋轉,能夠報告時刻。世界上第一個能夠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也是這位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張衡還在《靈憲》等天文著作中,闡述了無限宇宙的思想,解釋了月亮反射陽光和月食發生的原因。他對2500顆恒星的觀測記錄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計算結果,和近代天文學十分接近。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6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非常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注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里討論時一個年紀非常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后成為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鐘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鉆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云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并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后的人。這,并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并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加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于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怎么領會數學的精辟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于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于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假設學數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由于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學和為人是他衡量你的標準,他看你的話,你數學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語,什么人他都可以非常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著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
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著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還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著中國數學的進步。他培養了眾多的華人數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后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里都有。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7
愛國華僑陳嘉庚,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貴而歸鄉的陳嘉庚決心在家鄉興辦學校,先后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對于英國人的刁難,他堅定地表示:“企業能夠收盤。學校絕不能停辦!彼冑u家產,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
對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陳嘉庚給予進取支持。他曾籌款20多萬元,幫忙光復福建?谷諔馉幈l后,他又盡可能多地為抗戰供給財力和物力的幫忙。從1937年到1940年,陳先生為抗日募捐的'總數達30億元之巨。
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全部獻給了國家。
幾十年來,陳嘉庚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8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能夠做英雄了!卑职终f:“你也能夠做英雄?墒,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小學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先他折疊的飛鏢有棱有角,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投扔時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僅使同學們,并且使教師也驚嘆不已。
20多年后,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9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傳說,有一年魯班理解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筑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可是工程限期很緊。
魯班的徒弟們每一天都上山砍伐木材,可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僅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并且徒弟們每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里十分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
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么這樣鋒利
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能夠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當能夠鋸斷大樹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忙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能夠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鉆研出智慧。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0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109eV~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能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漢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
與此同時,美國人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并取名為ψ粒子。之后人們就把這種粒子稱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這證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夸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夸克即粲夸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1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在美國呆了近20年的錢學森特別興奮。在新中國誕生的第6天,錢學森夫婦就萌發了一個強烈的念頭:回到可愛的擔國去,為新生的`共和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國道路充滿著的曲折和艱辛,是錢學森始料未及的,這位“無論到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的學者,在已將科學書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筆記裝好箱,交給美國搬運公司啟運回國時,卻遭到美國移民局的刁難。他們對中國的這位愛國學者百般恐嚇,并把他關進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極太限制。
整整5年時間,他幾乎過著被軟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難并沒有泯滅錢學森夫婦回到祖國的堅強意志,他們收拾好箱子,天天準備隨時搭乘飛機回國。1955年,飽受磨難歸心似箭的錢學森向祖國發出了求救的呼聲,中國政府出面經過談判設法營救他回國。最終在這年9月,經過長達5年多斗爭的錢學森夫婦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2
愛國華僑陳嘉庚,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貴而歸鄉的陳嘉庚決心在家鄉興辦學校,先后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對于英國人的.刁難,他堅定地表示:“企業能夠收盤。學校絕不能停辦!彼冑u家產,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
對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陳嘉庚給予進取支持。他曾籌款20多萬元,幫忙光復福建。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又盡可能多地為抗戰供給財力和物力的幫忙。從1937年到1940年,陳先生為抗日募捐的總數達30億元之巨。
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全部獻給了國家。
幾十年來,陳嘉庚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3
1946年,美國某大學以優厚的.條件聘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為終身教授。但他回答說:“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要回國去!”最終帶著妻兒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國后,他不僅僅刻苦致力于理論研究,并且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很多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此外,還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生物學家童第周、核物理學家錢學森,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化學家唐敖慶……他們個個都滿懷愛國之志,為國家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4
早在40年代,華羅庚已是世界數論界的領袖數學家之一。但他不滿足,不停步,寧肯另起爐灶,離開數論,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數與復分析,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尋勇氣!
華羅庚善于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將深刻的道理說出來。這些語言簡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難忘。早在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華羅庚雖然聰明過人,但從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聰明重要得多的“勤奮”與“積累”作為成功的鑰匙,反復教育年青人,要他們學數學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經常鍛煉自己。50年代中期,針對當時數學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產生自滿情緒,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斷寫論文的傾問,華羅庚及時提出:“要有速度,還要有加速度。”所謂“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謂‘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質量要不斷提高。剛結束的,一些人,特別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某些部門,急于求成,頻繁地要求報成績、評獎金等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做法,導致了學風敗壞。表現在粗制濫造,爭名奪利,任意吹噓。1978年他在中國數學會成都會議上語重心長地提出:“早發表,晚評價!焙髞碛诌M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評價在人。”這實際上提出了科學發展及評價科學工作的客觀規律,即科學工作要經過歷史檢驗才能逐步確定其真實價值,這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華羅庚從不隱諱自己的弱點,只要能求得學問,他寧肯暴露弱點。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國訪問時,他把成語“不要班門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門”來鼓勵自己。實際上,前一句話是要人隱諱缺點,不要暴露。華羅庚每到一個大學,是講別人專長的東西,從而得到幫助呢,還是對別人不專長的,把講學變成形式主義走過場?華羅庚選擇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門”。早在50年代,華羅庚在《數論導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數學比作下棋,號召大家找高手下,即與大數學家較量。中國象棋有個規則,那就是“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礦的'一次演講中,華羅康指出:“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點!币馑际钱斈阋姷絼e人搞的東西有毛病時,一定要說,另一方面,當你發現自己搞的東西有毛病時,一定要修正。這才是“君子”與“丈夫”。針對一些人遇到困難就退縮,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華羅庚在給金壇中學寫的條幅中寫道:“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說到了黃河心更堅!比死狭,精力要衰退,這是自然規律。華羅庚深知年齡是不饒人的。1979年在英國時,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以終!边@也可以說是他以的決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決心書”,以此鞭策他自己。在華羅索第二次心肌梗塞發病的,在醫院中仍堅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學不是生命盡量延長,而是晝多做工作!鄙【驮撀犪t生的話,好好休息。但他這種頑強的精神還是可貴的。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5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于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于制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6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后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7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也許無法想象眼前這位鶴發童顏、樂觀開朗的老先生,然后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數學家:步履矯健,連小伙子有時都趕不上;思維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緒。
2001年2月19日,82歲的吳文俊從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這位平時十分低調的科學家頃刻間成為舉世矚目的新聞人物。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8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也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9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卑职终f:“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小學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來他折疊的飛鏢有棱有角,特別規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煌度訒r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使同學們,而且使老師也驚嘆不已。
20多年后,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20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被后世尊為“藥圣”。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相關文章: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精選25則)06-18
《科學家的故事》讀書筆記07-09
科學家的小故事簡短(通用21個)10-09
科學家的故事讀書筆記10篇09-09
科學家的故事讀書筆記6篇07-22
科學家事跡_科學家精神07-03
科學家的事跡07-25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09-05
假如我是科學家09-29
古代科學家的事跡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