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答案:唐朝。
賀知章(約659年—約744年),字季真,唐代詩人、書法家。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
賀知章出生的朝代叫做唐朝。如果再說的詳細一點,那個時候叫做盛唐。一個朝代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而賀知章很幸運的生活在了那個繁盛的時候,閱盡了人間繁華。
賀知章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很奇特的一個朝代。在那個時候,因為剛剛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亂,所以人們都渴望安定。在國家統一之后,因為暴君當政,所以唐朝的開國皇帝就把暴君給推翻了。因為皇帝的血液里面帶有了一點少數民族的骨血,所以他們是善于打仗的,并且也是對于世俗道德倫理之類的不是異常講究的。
賀知章十分幸運的一點,就是生活在了這個時代。因為從這個時代開始,人們對世家大族不是異常的看重了,所以平民百姓才有可能飛上枝頭。而賀知章,正是飛上枝頭的平民的后代。雖然不是異常高的官職,但從小也是吃喝不愁,受了很多的文化熏陶的。
這個朝代,是允許人們年少成名的。賀知章的才華,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顯露了出來。他被任命稱作“初唐四杰”,其中這個“唐”字,就是指他的朝代——唐朝。僅有這樣的朝代才能孕育出這樣的文人,能夠把自我隨身佩戴價格不菲的金龜解下來,交給店小二讓他去當了換來銀子大家一齊買酒喝。這樣的隨性,這樣的不羈,這樣的狂,這樣的讓人向往,都是賀知章的盛唐才能擁有的。
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開元中,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請知章入書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改授工部侍郎。俄遷秘書監。他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天寶初,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賜鏡湖剡川一曲,御制詩以贈行,皇太子以下咸就執別。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年八十六。肅宗贈禮部尚書。
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又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司馬承禎等稱為“仙宗十友”。其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詠柳》《回鄉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錄其詩19首。
開元十三年,賀知章晉升為禮部侍郎,加封集賢殿學士,又充任皇太子侍讀。這一年,唐玄宗前往東岳泰山封禪,下詔命所有隨從官員都在泰山的谷口停留,僅有皇帝與宰相以及祭壇行事的官員登到山頂上的齋宮。
起初,玄宗認為靈山圣境,是清凈之地,不讓喧嘩雜亂,就召請賀知章宣講禮儀,
賀知章上奏說:“九天上帝居于君位,五方諸帝居于臣位,帝號盡管一樣,可是實際上卻是君臣異位的。陛下在山頂祭奠居于君位的上帝,群臣在山下祭祀居于臣位的五方諸帝,這的確足以給后世留下典范,這是對禮制變通的大事啊。可是祭禮三獻完成后,亞獻與終獻應當合于一處。
玄宗說:“朕正打算如此,所以詢問你呀。
于是玄宗詔令:“祭典三獻在山頂舉行,五方帝和諸神座的祭禮在山下祭壇舉行。
惠文太子去世后,朝廷下詔命令禮部挑選牽引靈柩唱挽歌的少年,賀知章挑選挽郎時有失妥當,按照慣例應當在公卿重六品官員的子弟中選擇,所以有門前的官宦子弟前往賀知章公署去喧嘩申訴。賀知章沒有開門與他們對話,而是爬上梯子,在墻頭露出身子,裁斷此事。
當時的人都譏笑他。所以他改任工部侍郎,兼任秘書監間同正員,依然充任集賢院學士。不久之后又升任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
賀知章性格豪放曠達,擅長談笑,當時賢達之士都很崇拜仰慕他。工部尚書陸象先,是賀知章族姑之子,與賀知章關系十分親密。陸象先經常對人說:“賀兄言論高拔豪邁,真可說是風流之士啊。我與兄弟子女們離別很長時間,都不怎樣想念他們,唯獨一天見不到賀兄,就覺得自我又變得淺薄庸俗不堪了。
賀知章晚年愈加放縱怪誕,行為更加不檢點,自號為“四明狂客”,又自稱“秘書外監”,常常在里巷中游玩飲酒,他醉酒后撰寫文章詩歌,一寫起來就是成卷成軸的,并且文不加點,都十分可觀。
他又擅長寫書法,最擅長草書、隸書,好事者供給他燒紙,讓他來寫,每張紙可是寫幾十字,但都被當成寶貝,競相流傳。
當時有吳郡張旭,也與賀知章相互交好。張旭擅長寫草書,并且喜好喝酒,每次醉酒之后就狂奔呼喊,索要筆墨揮灑寫字。他的書法變幻無窮,如神相助,當時的人稱其為“張顛”。
天寶三年,賀知章生病,精神恍惚,于是呈遞奏疏請度為道士,并請求回到故鄉,依舊選擇本鄉舊宅作為道觀。
唐玄宗準許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的兒子原典設郎賀曾為會稽郡司馬,讓他侍奉老父,玄宗親自寫詩為他送行,從皇太子以下,都前去與他握手辭別。他回到鄉里沒多長時間,就辭別人世了,終年八十六歲。
乾元元年,唐肅宗因昔日曾讓賀知章擔任侍讀,所以頒布詔令說:“已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異常有氣度見識,為人恬淡,胸懷平和,精神澄凈,豪氣飄逸,學富五車,才雄百代,之前曾在東宮馳名,在龍樓侍講,經常沉默無語,嫻靜以養閑適之志,又經常說些滑稽幽默的笑話,并蘊含諷諫規勸之意。他以年老請辭官職,再次展現出其忠誠真摯。
他寧愿追隨老子和老萊子這“二老”,確實成為了四明狂客,在四明山中隱居。實現了他的最初志,脫掉朝中官服,如老子一樣騎著青牛,一去不復返了,與那此白衣布衫的百姓聚集一處,永遠不回來了。山水已不是過去的景象,人琴都已經故去,只是感懷故舊之交,于是追悼之情更濃。應對之繁文縟禮,以此來昭示悲傷與榮耀。能夠追贈賀知章為禮部尚書。
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又與李白、孟浩然、王維、司馬承禎等稱為“仙宗十友”。
賀知章的詩文以絕句見長,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詠柳》《回鄉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賀知章的雅號
賀知章是被人稱作“詩狂”的,并且他為人放縱不羈,到了人生的晚年的時候,還特意自我給自我起了一個稱呼叫做“四明狂客”,所以這兩個“雅號”是最為人熟知的。
說起賀知章的雅號“詩狂”的來歷,當然是要從賀知章的為人處世說起。那是一個民風開放的時代,盛唐氣象,也是初唐的時候,大抵所有人文人都受到了這樣的歷史背景的影響。那個時候,無論是草書的豪邁,還是楷體的周正,都是開放的政治影響下的產物。賀知章很幸運的一點,就是誕生在了這個時代——王勃都能夠興致勃勃的看兩只雞打架為它們寫戰書的時代。
作為“初唐四杰”中的一個,數以千計萬計的男人中的佼佼者,賀知章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賀知章的雅號有他自稱的一個“四明狂客”,就說明他性格中必須是有“狂”的成分。那么在他的身上,到底哪里體現了他雅號中的“狂”這個字呢
首先,他是年少成名,所以驕傲的很,這種驕傲注定了他的“狂”。其次,他還有一個“金龜換美酒”的奇聞異事。并且,這件事的可信程度十分的強,證明了賀知章的不為名利不為錢財。除了這些之外,他還以往大力提攜僅有一面之緣可是相談甚歡的李白,直接把李太白推薦給了皇帝,讓李太白從此千古留名。所以,賀知章的雅號被稱作“狂”,也是說對了人了。
賀知章有個金龜換酒的故事十分出名。742年,已經四十多歲的李白被玄宗招進宮中做官。李白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妥當之后匆匆趕奔長安。但玄宗卻把他撂在一邊,沒有立刻接見他。只是把他安頓在客房里。
李白來都城的消息傳進了賀知章耳朵里,他十分興奮,當時八十多歲的賀知章對李白的才華,早就略知一二,才華不凡并且十分有情調,但卻沒有見過本人。第二天賀知章就迫不及待的去一睹李白的風采。當一襲白衣的李白從門外走進來的時候,賀知章不禁脫口而出,好一個詩仙啊。剛一落座,賀知章這個老頭就追問李白是否有新作拿出來觀賞,倒是一點不客氣。李白就抓緊把自我的《蜀道難》呈給賀知章。
過了不久,很多聞名而來的詩人和李白的朋友都趕來了,賀知章主動提出要為李白接風洗塵。這頓飯從大約中午時分,一向到晚上很晚才吃完,期間人們吟詩作對好不歡樂。正當人們酒足飯飽的時候,賀知章摸了摸自我的口袋,尖叫聲“壞了”,他說自我沒帶錢,該怎樣付這頓飯錢呢靈機一動,想起了自我佩戴的小金龜,就告訴眾人:“雖然沒有銀子,但我有金子”隨即取下金龜付了賬。
在那個時代,有錢的男人喜歡把小金龜掛在腰間,賀知章的金龜更不用說有多金貴了,能夠見得賀知章對李白的喜愛。之后兩人成了忘年交。長安城里也有了金龜換酒的典故。
【賀知章是哪個朝代的人】相關文章:
徐霞客是哪個朝代的04-05
楊萬里是哪個朝代的詩人11-02
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忌藍色04-02
錢塘江在哪個省哪個市10-28
gbr是哪個國家的縮寫04-07
鄂是哪個省的簡稱10-28
閩是哪個省的簡稱10-28
學醫哪個大學好04-13
莫代爾和純棉哪個好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