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哲學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于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系的認識,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功能,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深入分析,“哲學”是個十分深奧的問題,能夠說是眾說紛紜,有多少個哲學家就有多少個說法。下頭試從多個方面來認識“哲學”。
(一)、《辭海》對哲學的解釋。“哲學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二)、“哲學的原意就是愛智慧”。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于希臘文中的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合成,原意是“愛智慧”,愛慕智慧就是哲學。“愛”這個字在希臘文中有三種意思,一是指情愛,代表一種出于本能的感性沖動及浪漫的情懷;二是友愛;三是博愛。在哲學所談論的愛,重點在于友愛。友愛是溫和而理性的,是我們對于智慧比較正確的態度。“智慧”有兩個特點,一是“完整”,所謂完整,代表把生命視為一個整體,生命是完整的,我們在一個地方失敗,正好在這個地方有了反省的機會,借此能夠有所改善;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是一帆風順的,可能反而沒有反省的機會。所以,對任何事情成敗得失的確定,都不能只看某一點,而要思考整體生命。如此一來,才能夠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起來。二是“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小問題,而有些問題則是屬于根本的大問題。生死就是根本的大問題,所以哲學家常會思考死的問題。還有人為什么有不一樣的命運?為什么有些人做壞事沒受報應?為什么有的人生下來就受苦難?這些都屬于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在生活里也都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需要以開放的心胸準備接觸智慧。哲學稱為愛智,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追問,永遠在驚訝。希臘時代
有一句名言“哲學起源于驚訝”。愛智慧開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強的,對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什么都要問,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學性質的。前幾年有一本暢銷書,叫做《蘇菲的世界》(SOPHIESWORLDSOPHIE這個字就是源于希臘文SOPHIA)。這種說法只是一外詞源學的說明。
(三)“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的這必須義,是從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來界定的。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就是說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理論,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所謂世界觀,就是指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或總的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觀,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觀都是哲學。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發構成的世界觀是不系統、不自覺的,它缺乏理論的論證和嚴密的邏輯,因而不能算是哲學。僅有把這種世界觀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使之成為具有必須理論形態的世界觀,才稱得上是哲學。
(四)、“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的概括和總結”。哲學與具體科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世界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具體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過程的特殊規律。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要對具體科學的成果進行哲學概括和總結,由特殊性的認識上升到普遍性的認識。哲學對具體科學有指導作用。
(五)“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任何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那里所說的方法論,就是指導人們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的基本原則,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學作為必須的世界觀,必然貫穿著必須的觀察問題的方法。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中,世界觀具有更為根本的意義。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必然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六)主觀四維唯物主義哲學。
它認為:哲學是研究探索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首先要研究物質世界中的“物質發展變化規律的普遍性”。其次,進行哲學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確的方法論指導。第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第四,堅持正確的認識論。人的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過程是一進取的實踐過程。哲學探索的目的就是發現真理,并把所發現的真理用來指導實踐。
(七)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一般發展規律的科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正確概括和總結,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
(八)“哲學即邏輯”。羅素、奎因(1908-2000年,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邏輯實用主義的代表,)、維特根斯坦(1889-1957-1年,出生于奧地利,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主要著作有《邏輯哲學論》)等人的主張,在羅素看來,哲學的本質就是邏輯,而奎因則從邏輯的觀點來看侍和認識問題;維特根斯坦宣稱:“哲學的目的是思想的邏輯澄清”。哲學家要用邏輯技術來分析語言,哲學成了邏輯應用了。“邏輯”一詞起源于希臘文,原意是思考、思維與表達思維。邏輯是一門從事于人的思考研究的學問。從邏輯發展史來看,可分為兩種:一為“形式邏輯”,它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得創立的,主要有主謂詞式的命題作為推理的根基以及三段論證為主的思想方法。二是“符號邏輯”,起源于德國哲學家來布尼茲(1646-1716年),他主張設立一套符號,代替文字的地位,使每一符號表示一個意義,并且以數學方式為推理的方式,以避免意義的混淆。對于符號邏輯貢獻最大的是羅素,他與懷特海合著《數學原理》。傳統邏輯的主要資料有:概念、確定、推理、論證等。
(九)哲學是哲學史。
說哲學是哲學史,并不是說哲學等于哲學史。而是說,經過學習哲學史來學習哲學,研究哲學史來研究哲學。哲學具有人文科學的特點,即它是歷史性學科,所以學哲學必須讀孔子、亞里期多得,一向到最新的哲學大師的著作。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是哲學史。
(十)、“哲學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
德國詩人諾瓦利斯(1772-1801年)認為:“哲學就是懷著一種愁鄉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這把哲學同全部文學藝術創作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科學語言說不清、道不明的廣大朦朧情緒領域統統網羅進了哲學活動的范圍。從哲學角度看,這些情緒可歸結到綿綿不絕的鄉愁和尋找自我的精神家園的沖動。那里所說的家園,并不是指某個具體的家鄉,而是指精神家園,哲學意義上的家園,內心的家園。如白居易詩云:“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詩人的情感,能夠說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學意義。現代人整天侍在鋼筋混泥土制成的“火柴合”里,走在人們比肩接踵的馬路上,呼吸著被污染的混濁空氣,聽到各種雜亂的聲音,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內心深處會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緒,一縷鄉愁猛地襲來,你恨不得立刻一口氣跑到荒效野外僻靜處,呼吸大自然的氣息,投入大自然的懷中,去尋找生命的根,渴望著歸真反璞。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種不安感和無名的煩惱會忽然彌漫在心頭,連自我也說不清的一團茫然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尋找歸宿感在心中蠕動。精神的歸宿是無形的,所以更不易覓得。在尋找歸宿和家園的過程中,人們還常常表現出一種猶豫、恍惚和反復的思緒。這種情緒,在全球生態危機的
今日,顯得尤為迫切。只要我們堅守精神的家園,思想的自由,知識的光華,我們的家園將會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十一)“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
馮友蘭說“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我為對象而思之”。牟宗三則說“什么是哲學?凡是對人性的活動之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
(十二)“哲學就是研究人生中切要問題的學問”。
胡適(1891-1962年,安徽績溪人,1910年赴美師于實用主義大師杜威,他的“大膽的假設,細心的求證”十字真言影響很大。)他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說:“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必須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問題從基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十三)周國平認為,哲學有四種不一樣的存在形式:一是作為形而上學的沉思和偉大思想體系的創造,它屬于哲學史上的天才;二是作為學術,它屬于學者;三是作為思潮或者意識形態,它屬于大眾;四是作為人生思考,它屬于每一個不愿虛度人生的人。前兩種屬于少數人,而后兩種屬于多數人。
(十四)“后現代主義哲學”。
構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一種以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后進入現代主義社會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義文化的理論取向、理論基礎、思維方式為基本特征,以一種新的話語、新的形式為解釋為說明現代社會出現的種種新的社會現象,,提出解決當代社會條件、人類命運問題的一種理論思潮。后現代主義這個詞最初產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學(埃菲爾鐵塔)、詩歌等領域,表示有不一樣于傳統的風格、個性化的格。到了六十年代,表現于一種文學文化現象。60年代后,便被賦予了一種哲學的概念。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總有一種歷史性、時代性、分期性的特點。二是對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社會現象新的解釋。如全球化、人權、文化的認同等問題。
(十五)“中國哲學”
就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并且把這種領悟與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于實際實踐之中所構成的一門學問。(詹石窗《新編中國哲學史》中的觀點)
(十六)“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影響巨大的學術流派,儒家以其獨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關注。“儒”本是一種職業,在早期,所謂“儒”是給富貴人家相禮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論語》中,這是其弟子所記錄的。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仁”《說文解字》謂“仁,從人二”。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是一種內在修養的功夫和境界,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要恭、寬、信、敏、惠五種德行。孔子對禮也十分重視,在《論語》中出現75次,他告誡弟子要“知禮”“立于禮”。在《論語》里,“仁”這個字,有時不是僅指一種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這種情景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條上升的弧線,指向無限而圓滿的境界。他對自我的德性修養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前372-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今山東鄒縣人。(“孟母三遷”就是講他的故事:孟子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把他撫養成人。起初,孟家住在公墓附近,小孩們著玩埋死人的游戲,他母親感到這樣對不孩成長不利,搬到新
的地方,是個靠近集市,小孩學著商人的樣貌做起經營買賣的游戲。孟母感到這樣也不好,再次搬家,搬到學校邊居住,這樣,孟子開始學習詩書禮儀。其母就決定長期居住下來。)在儒家中素有“亞圣”之稱。孟子的學說也是以人為其出發點,由此而建立了一種融會認識論、修養論、天人關系論為一體的生命道德哲學。主要資料有:盡心、養性、事天、立命。他認為人性修養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主張民本思想,認為:“民為貴,稷次之,君為輕”。儒家注重個人修養,主張經世致用,推崇教化。
(十七)道家以自然為本的哲學思想。
一般認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據《史記》稱:“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他出生約公元前570年,比孔子年長20歲。相傳孔子向老子請教過禮。老子的主要思想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道德經》將“自然”與“無為”作為其哲學體系的十分重要的范疇。“大器晚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成語都與老子有關。老子有“三寶”: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質,因為萬物都來自于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說:“慈故能勇”。二是儉,儉就是對侍萬物的一種態度,也代表著節制欲望。三是不為天下先。老子的道的思想,經尹子、列子、莊子等人的弘揚,道家理論有了比較大的發展。
(十八)“墨家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墨家由墨子所創立。墨子(約前468-376年,名翟,戰國初魯國人。他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在經濟、政治、倫理、教育、哲學、邏輯、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有建樹。他的基本原則是“兼相愛,交相利”,他主張:尚賢、非攻、節用。他在哲學上的重要貢獻是他提出了確定言論是非的標準,即“三表”一表為歷史經驗、二表為耳聞目睹,三表為社會功利。貼合這三條,則為是,否則為非。《墨子》一書是他的著作匯編。《墨子公輸》里記載:當時,楚國雇用了一個機械發明家公輸般,發明了一種攻城的武器。楚國將使用這種武器進攻宋國。墨子得知后,前往楚國,勸陰楚王出兵。在楚王面前,公輸般演習他準備用以攻城的新式武器,墨子則表演他準備防御的武器。公輸般采用了九種攻城機械來進攻,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擋住。最終,公輸般的武器用盡,而墨子的防御武器還有。公輸般不肯認輸,說“我明白怎樣擊敗你,但我不說”。墨子說“我明白你想用的那個辦法,但我也不說”。楚王問他們,到底是什么意思?墨子說“公輸般想殺害我。可是,我的弟子已經用我設計的武器武裝起來,在宋國的城墻上等侍楚國的進攻。我能夠被殺害,但楚軍無法殺他們。”楚王聽后說“如此說來,我們就放棄對宋國的進攻。”
(十九)“管仲的哲學思想”。
管仲(前?-前645年,春秋時期潁上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現存《管子》中有“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他認為:水為萬物之源。“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這與古希臘的哲學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之源不謀而合,表現出早期哲學家的共同觀點。他還提出了“陰陽五行理論”:在世界的萬事萬物中,同一類事物之間按五行的內在關系而相互聯系。
(二十)“法家的法治哲學思想”。
“法家”以重視法治而見稱。戰國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李悝,戰國初期魏國人,他著的《法經》是在魏國推行法治的實踐基礎上,總結了春秋以來的法治經驗,具有必須的系統性。商鞅(前390-338年),是秦國變法的主要人物。
(二十一)“兵家的軍事哲學思想”。“軍事哲學”是關于軍事斗爭戰略戰術的智慧,它包括戰爭勝利分析的一般原理,思想認識和戰局發展變化的基本預測分析理論。代表人物有孫武(前535-前480),著有《孫子兵法》,他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基礎上的。他的名言“知自知彼,百戰不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認識方法。是孫臏,孫武的后代,在孫武去世后150年出生。“圍魏救趙”“孫臏賽馬”都是講他的故事。“貴勢”是他的思想特色,他的軍事哲學思想也重視具體陣法的布置與實施中。
(二十二)“《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學”。
“中庸”之說,首見于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中庸》一書,為戰國時子思所作。書中寫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間、中等、兩者之間,它是適宜的、適宜的、恰到好處的意思,既不是“過”,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學上的“度”。“庸”就是實用。《南華經》中說:“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并經過其弟子及一代后儒們發展與充實而構成的一個精密體系,可是,道家、墨家、佛家等眾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靈光片羽,如過猶不及、剛柔相濟、禍兮福之所倚,福之禍之所伏、大智若愚。中庸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十分深遠,今日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體現。
(二十三)“董仲舒的崇天哲學”。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河北廣川人。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議,在他的儒術中,神學化的“天”概念占核心地位。他認為天下萬物統一于五行,五行統一于陰陽,陰陽統一于天。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他還將人的形體也看作是“天”的產物,人性也應從天那里找到合理的根據。在人性論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三綱五常”的人倫次序標準。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常:仁、義、禮、智、信。他的崇天神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并且影響于后代。
(二十四)“哲學”在理論上,就是教人學習“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總體學問;在實踐上,就是教人學習“做人”、“處事”的學問總綱。所謂哲學思考,就是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應當如何生活才有意義。(臺灣《哲學概論》)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發展的最初形態。早期自然哲學注重的是世界本原問題的研究,關注的都是具體事物的形態,與社會生活沒有具體聯系。
哲學從天上回到人間本身就具有慰藉人心靈的功能。當心靈陷入痛苦的沼澤,哲學的慰藉是讓它設法從中走出來。有人一聽到哲學這個詞時,就覺得深奧難懂,其實哲學對于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理解,當你把它當做一門入仕的學問時,你永遠被它玩弄在艱澀的文字游戲中,如果你走出來懷著一顆淡然的心去看待哲學,你會發現給你心靈巨大的安慰。哲學使人修生養性。蘇格拉底認為,哲學的作用就是引導人們去過一種道德的生活,從而以此改善人的靈魂。德漠克利特認為,醫學能夠治療身體的疾病,哲學則解除了內心的困擾。
哲學不僅僅改變你的思想,還改變你的人生觀,世界觀。漫長的人生中,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挫折是必然遭遇的,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無需自惱。當你痛苦、絕望的時候,是沉浸在命運的噩耗之中還是走出來,哲學會明智地給你啟發:自我的命運寓于人類的整體之中,自我只是滄海一粟,行為是一位智者,而不是一位受難者。就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誰都會有死的一天,但死的意義不一樣,“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哲學不僅僅改變你的思想,還改變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哲學從來沒有整個地為純科學所同化;它總是堅持一顆良心作為核心,即使這是被壓抑的。……除了觀察,除了邏輯,哲學仍然有一種對人際關系作持久的、歷史上具體的和建設性的分析的社會功能。”哲學減輕外部世界和人類活動對人類自身的壓力。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種價值都是人類活動的對象化,但同時又是人類需要的對象,并且僅有作為這種需要的對象才能得以發展。”
近代哲學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的研究,為具體科學供給方法指導
近代哲學高揚理性的旗幟,注重認識問題的研究,羅素以往說:“近代這段歷史時期,人的思想見解和中古時期的思想見解有許多不一樣。其中有兩點最重要,即教會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學的威信逐步上升。”此時期,理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哲學為科學供給方法上的指導。哲學一向遵循一種刨根問底的追問方式。這種認知方式對人類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
很多科學家正是用這種刨根問底的方式研究出了很多東西。愛迪生發明燈泡,失敗了2000對次,當有人問他對失敗了這么多次有什么想法時,他說過,他一次也沒有失敗。愛因斯坦曾指出:“本世紀初僅有少數幾個科學家具有哲學頭腦。”而他本人是這幾個少數科學家之一,他以哲學的思考方式發現傳統理論的前提是不真實的,愛因斯坦敏銳地在休漠和馬赫哲學思想的啟發下,最終建立了他的相對論理論。他以往高度評價休漠和馬赫哲學思想對他建立相對論所起的重大作用,他指出:“只要時間的絕對性或同時性的決對性這條公理不知不覺地留在潛意識里,那么任何想要令人滿意地澄清這個悖論的嘗試,都是注定要失敗的。清楚地認識這條公理以及它的任意性,就意味著問題的解決。對于發現這個中心點所需要的批判思想,就我的情景來說,異常是由于閱讀了休漠和馬赫的哲學著作而得到決定性的進展。”
可見,科學家的思維不能僅僅停留在經驗或者事實的層次上,而是要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上,構成更普遍的認識,沒有這種更高的層次更普遍的認識,科學的概念和結構就不可能構成。所以,從科學的發展來看,任何時候科學都不可能脫離哲學的方法指導。
哲學對具體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指導作用和啟發作用,體此刻它能夠高屋建筑地幫忙具體科學解決復雜問題,參與它們的預見。黑格爾認為,哲學就是科學,甚至是科學中的科學,哲學本身即是對真理的認識,到達對真理認識的哲學不僅僅是科學,并且高于一般的具體科學,是對具體科學的總結和提高,并且能夠用于指導具體科學的真理體系。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或普遍規律。具體科學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兩者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認識基礎;各門具體科學以哲學為理論指導。“哲學的特點在于,它是世界觀和普遍、通用的方法。哲學理論總是同必須的方法聯系在一齊的,無論是古希臘羅馬的自發辯證法、形而上學的方法、還是古典的辯證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向了實踐,為人類生活和人類實踐指明夢想目標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哲學轉向了實踐,突出了哲學主要的功能在于改造世界。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催毀,以往的哲學都只是解釋世界,但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馬克思在《關于伊壁雞魯哲學的筆記》中指出:“哲學把握了整個世界以后就起來反對現象世界”。那里的反對既不是邏輯的反對也不是道德的反對,而是“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我們明白,意識形態的批判乃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一個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點。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就已經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黑格爾所采取的邏輯批判的姿態,僅僅把問題局限于思辨的范圍之內也不可能發現意識形態本身的“秘密”,所以它不可能擺脫唯心主義的羈絆。費爾巴哈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對外界進行一種道德的批判。由于沒有發現并揭開意識形態的秘密,無論是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還是費爾巴哈的人本哲學,它們本身都沒有能夠擺脫意識形態的蒙蔽。4哲學之根本:錘煉理性思維方式,提高思維本事,培養哲學素養
以上是根據西方哲學的三次重大轉向來闡述哲學的功能,下頭主要講得是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從誕生到此刻與生俱來的最基本特性――理性思維。哲學能夠錘煉理性思維方式,提高思維本事,培養哲學素養。
馬克思說過,沒有哲學我就寸步難行。科學史也告訴人們,那些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杰出科學家,大多數都有其深邃的哲學背景和高深的哲學素養。也就是說,我們的理性思維(邏輯化思維)本事相對欠缺。這也是造成中國長時間不能步入近代科學行列的原因之一了。中國要追趕現代科技提高的潮流,要在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強化國民哲學素養提高國民理性思維本事無疑是重要的一環。
我們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是科學理論。它討論的中間問題是思維與存在(即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所以,哲學的功能應包括為人類建立和發展科學的活動供給合理的思維原則(即必要的理論―邏輯前提)。它揭示科學思維活動的特點,說明建立與發展科學知識所必須遵循的理論原則或前提,分析某種具體的(包括哲學的、科學的、甚至是處于經驗狀態的、乃至前經驗狀態的)思維模式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努力為人類爭取更大自由的歷史活動供給更合理的、更富于時代精神的“哲學思維模式”,并促進科學理論不斷地完善與更新。
學習哲學(指科學的哲學)能夠培養人們的哲學素養。筆者認為,哲學素養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博大的胸懷:我們乃宇宙的一粒塵埃,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的來和去都改變不了歷史長河的大去向,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改變自我的心態,擁有一顆寬廣的胸襟,能夠心懷天下,不計較太多的得與失,哲學使人胸襟寬廣,氣度恢弘。其次,是廣闊視野:哲學思想是建立在各門具體科學基礎之上,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及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所以學習哲學能使人視野寬廣。所以科學的哲學能使人們在順境中不自滿,在逆境中不氣餒,始終堅定人生信念。就像蘇格拉底,為了社會正義和國家強盛,堅持真理卻仍然被“民主派”判處死刑,為了遵守國家法律他不愿意逃走而甘愿赴死。他以人格和道德力量為后人樹立了榜樣。哲學就其性質而言,是最高的智慧。古希臘人曾把哲學看成是愛智慧的學問。的確,哲學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診釋著紛繁復雜的人類社會現象,以深邃的目光洞悉著風云變幻的歷史現象,以高度的理性方式揭示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學習哲學能使人目光敏銳,洞察秋毫。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一正確的世界觀和唯一科學的方法論。說馬克思主義是唯一正確的世界觀,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哲學世界觀只具有消極的意義,而是應當這樣理解:歷史上有眾多形形色色的世界觀,它們都具有不一樣程度的進取的或消極的功能,但總起來說有兩種基本的世界觀,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而在歷史發展的現階段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適合于現代社會和“自然一人”系統的世界觀。說馬克思主義是唯一科學的方法論,這并不意味著其他方法論絲毫沒有價值,而是應當這樣理解:歷史上有各種方法論,它們都或多或少地發揮過進取的或消極的作用,但總起來說有兩種普遍的方法,即形而上學的方法和辯證的方法,而在社會和科學發展的現階段上,唯物辯證法是最適合于現代理論和實踐活動的一般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關注現實的人的生活存在方式,進取引導人類構建新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的現實基礎是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它代表著人類的最根本的利益,這也是認識真理的現實基礎和力量源泉。
如果說,以往的哲學注重于描述世界,解釋世界,為人類供給了大智大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僅以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說明世界,更立足于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辨證法、真理觀、實踐觀,為人類科學地認識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供給了科學的方法,具有永恒的價值。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揭示的自然與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正確地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辨證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確立的以人類自由和解放為宗旨的這一哲學的最終目的,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類最根本利益和最大的要求,也必然具有最高的價值和最大的社會效用。
【哲學是什么】相關文章:
哲學經典句子06-12
哲學的句子06-01
有哲學的句子02-09
關于哲學的說說12-09
哲學傷感說說04-17
很有哲學的說說06-01
哲學故事38個01-19
人生哲學的經典說說03-03
關于哲學的說說4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