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1.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2.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構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3.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4.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很多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5.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堅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于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鐘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堅持生產力的本事;并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并惡化生態環境。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可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證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構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十分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并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以往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必須的規律性的。
詳細分析
根據物理學原理我們明白,自然界的任何物體都在向外輻射能量,這叫做熱輻射。一般物體的熱輻射的波長有必須的范圍,由該物體的絕對溫度決定。溫度越高,熱輻射的強度越大,短波所占的比重越大;溫度越低,熱輻射的強度越低,長波所占的比例越大。太陽表面溫度約為絕對溫度6000K,熱輻射的最強波段為可見光部分;地球表面的溫度越為288K,地表熱輻射的最強波段位于紅外區。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后,被巖石土壤等吸收,地球表面溫度上升;與此同時,地球表面物質向大氣發射出紅外輻射。大氣層對紅外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這就造成地球表面從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相對多,而散失到大氣層以外的熱量相對少,使得地球表面的溫度得以維持,這就是大氣的溫室效應。最終,地球理解到的太陽輻射的能量和它散失的紅外輻射的能量到達平衡,構成地球表面現有的平均氣溫。
如前所述,地球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其中氮氣和氧氣占了總量的99%,可是起到溫室效應的卻主要是一些微量氣體,這些氣體對太陽輻射的主體部分——短波和可見光——吸收很弱,而對地面發出的長波輻射吸收強烈。所以當它們在大氣中的濃度增加時,大氣的溫室效應就會加劇,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氣層下部的溫度升高。這些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烴、一氧化碳等。近百年來的氣候變暖被認為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大幅度上升的結果。
引起溫室氣體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以二氧化碳為例,在人類社會實現工業化以前的19世紀初,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270ppm,而到了1988年已上升到350ppm。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由于人口的劇增和工業化的發展,人類社會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劇增加,燃燒產生很多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其次,森林毀壞使得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減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同樣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如甲烷、氯氟烴(氟里昂)、氧化氮等也在不一樣程度地增加著。“隨著氣溫的升高,微生物會變得更加活躍,而微生物越是活躍,土壤的呼吸就越發頻繁,這一點和人類相同.地球上儲存的絕大部分碳都存在于土壤之中,隨著氣溫的升高,會有越來越多的碳釋放到空氣中,構成被稱為“正反饋”的惡性循環。“氣候變化的發展速度可能遠比我們以為的要快。”
全球變暖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景繼續下去并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于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構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準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采取防治措施,此刻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當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于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構成以來,它就一向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構成。所以,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經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很多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于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很多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后退,積雪區會縮小。由于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后干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此刻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干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于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很多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所以,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并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異常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于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埃塞俄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饑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于埃塞俄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向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此刻,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比較后,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向沒有什么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后,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干旱持續,并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饑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很多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后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到達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于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后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所以,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饑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景繼續下去并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于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愿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并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禮貌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于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于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并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禮貌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后果很可能數倍于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后果,我們對于正在構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此刻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消退雪線上升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干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恒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景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十分嚴重,可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十分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干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景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構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后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后,科學家們以往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可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干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海平面上升
由于近年來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氣溫上升,導致海水受熱膨脹、高山冰川融化、南極冰蓋解體,使得海平面上升,并且由于人為因素導致的陸地地面沉降,又造成了海平面的相對上升。
盡管不一樣研究人員的結果可能不一樣,近百年來海平面上升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自上世紀末以來,海平面上升約10厘米或稍多。據預測,到下個世紀末,海平面將比此刻上升50厘米甚至更多。海平面上升將給人類帶來驚人的嚴重影響。
4、荒漠化
荒漠化是全球變暖的又一不利影響。研究證明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世界上某些地區的降水將減少,而蒸發將增大,致使徑流減少。地表徑流減少導致一系列的缺水問題。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一些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在此背景下將變得更加困難,荒漠化是必然結果。目前,世界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這對于70%的干旱地區(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威脅,值得引起足夠重視。
5、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將在幾十年里發生,而大多生態系統不可能如此快地響應或遷移,所以自然生態系統將愈來愈不能與變化了的環境相適應。而由于人類社會對土地的占用,生態系統根本無法進行自然的遷移,致使原生態系統內物種的重大損失。
海洋生態系統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海水溫度變化以及某些洋流型的潛在變化,可能引起涌升流發生區和魚類聚集地的變化。某些漁場可能會消失,而另一些漁場則可能擴大。
6、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迫使人們進行作物改造,使之與新的氣候條件相適應,這方面的技術基本上能夠經過基因技術和遺傳控制到達。可利用水量的變化是影響農業的最重要因素。水分供給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轉變成作物種植和糧食生產中的脆弱性,使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生產風險增大。人們需要研究世界農業將如何適應可能發生的極端條件,如長期干旱。
7.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于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于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盧旺達.贊比亞.埃塞俄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杰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藥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于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并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于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并提醒人們應當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后,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于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8.新冰河期,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此刻的物種滅絕率已經“到達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于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很多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并使歐洲構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后,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證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此刻的物種滅絕率已經“到達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到達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可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之后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最終恢復了豐富的種群,可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諺語云:“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于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以往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于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準確預報天氣情景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研究做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于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
【全球變暖的原因】相關文章:
全球變暖英語作文(通用12篇)01-05
讀全球變暖效應有感06-09
天氣變暖的說說06-06
關于天氣變暖的文案03-10
關于天氣變暖的文案4篇03-10
辭職原因11-30
水污染的原因03-31
員工流失的原因及對策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