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學習總結>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簡介
更新時間:2022-01-30 19:44:25
  • 相關推薦
塔爾寺簡介(精選8篇)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凈上津梁”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并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塔爾寺簡介(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塔爾寺簡介 篇1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筑群,占地面積約600余畝,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塔爾寺簡介 篇2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創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凈上津梁”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并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2018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塔爾寺旅游人數到達25820人次。

  塔爾寺簡介 篇3

  塔爾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爾寺。塔爾寺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經堂、彌勒殿、九間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倉、丁科扎倉、曼巴扎倉、大拉浪、大廚房、如意寶塔等9300余間(座),組成一龐大的藏漢結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

  塔爾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經堂、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舍,規模宏大,宮殿、佛堂、習經堂、寢宮、喇嘛居住的扎廈以及庭院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自古以來即為黃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廟的建筑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的風格,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檐歇山式與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墻、中鑲時輪金剛梵文咒和銅鏡、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和諧完美地組成一座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筑群。

  塔爾寺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墻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筑,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于一體的建筑群。

  塔爾寺簡介 篇4

  青海塔爾寺視為了紀念宗喀巴而建的,宗喀巴是黃教的創始人,人們為了紀念他從而為他修建了這寺院,這座文物古跡有著很高的鑒賞價值和歷史意義。

  青海塔爾寺的建成也是歷史上的輝煌,在青海省來說也是十分有名和首屈一指的.,寺院內的文化體系十分完善,有著足夠大的區域面積供游客娛樂欣賞,規模十分宏大。

  青海塔爾寺內高低錯落、形狀各異的大金瓦殿布局嚴謹,風格獨特,讓我們為之贊嘆,堪稱藝術上三絕的:酥油花、壁畫、堆繡等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

  青海塔爾寺每年都會定期舉行佛事活動,熱鬧非凡著實讓人欣羨,這壯觀的景象早已遠近聞名,塔爾寺的寺廟文化源遠流長,氣候夏季的時候也是十分的涼爽,是您休閑避暑的好地方。

  塔爾寺簡介 篇5

  漢譯十萬金身慈氏洲。簡稱塔爾寺,亦作塔兒寺。在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出生地今青海湟中縣魯沙爾鎮。青海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明萬歷六年(1578),由三世興建,后又經多次擴建。占地六百余畝。建筑融會漢藏兩種藝術風格,氣勢雄偉。共有四扎倉:顯宗、密宗、醫學、時輪。另有印經院一所。僧人最盛時有五千余人。寺內保存有很多珍貴文物及其他工藝品。寺僧用酥油塑造的人物、花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每年正月十五,寺內舉行燈節晚會,展出各種酥油花塑,觀眾可達萬人。

  塔爾寺簡介 篇6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塔爾寺占地六百余畝,它的數十座殿塔在幽深的蓮花山坳里依山勢起伏,交相輝映。雄距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金頂輝煌,規模宏偉,富麗堂皇,是塔爾寺的主建筑。它與明柱素潔、氣象壯嚴的大經堂,以及各具特色、錯落排列的彌勒佛殿、金剛殿、釋迦殿、文殊殿、長壽殿,以及四大扎倉等,吸取了青海同仁熱貢木刻藝術的.精華和甘肅河州磚,雕藝術的特點,并采用了青海居民建筑布置的方式,及藏族固有的傳統風格,成為形式獨特、布局嚴謹、漢藏相結合的宏大藝術建筑群。寺內寶塔林立,古樹參天,景色十分壯麗。所在的這個鎮在藏語里稱為“魯沙爾”,漢語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處湟水的中游。藏傳佛教,是發源于古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地區之后形成的一個佛教支派,由于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稱為“喇嘛”,“格魯”是藏語譯音,意思是“善規”。佛教自7世紀傳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傳佛教,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變遷和改革。格魯派是15世紀才出現的藏傳佛教的一支派別,因它的教規對僧人要求十分嚴格,故得名“善規”,又因該派僧人在做法事時戴黃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稱它為黃教。雖然黃教在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但是由于管理最嚴,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規模越來越大,在藏族地區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黃教寺廟更是隨處可見,其中最著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肅的拉卜楞寺以及我們現在參觀的塔爾寺。塔爾寺的著名完全在于它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

  塔爾寺簡介 篇7

  回過頭我們來看一看這滿院的濃陰。這種樹在青海并不常見,它叫旃檀樹,也叫菩提樹,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為給七世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么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松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F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兩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范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里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繡制作比較復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墻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墻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于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范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

  塔爾寺簡介 篇8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到塔爾寺景區來參觀游覽。塔爾寺距西寧27千米,所在的這個鎮在藏語里稱為“魯沙爾”,漢語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處湟水的中游。塔爾寺創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凈上津梁”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并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各世__和班禪都曾先后到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塔爾寺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各位游客朋友,提起塔爾寺的由來,不得不從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說起。相傳宗喀巴于藏歷1357年10月10日誕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故人們尊稱他“宗喀巴”。宗喀巴3歲受戒,7歲學經,16歲赴后藏學法,34歲時對佛教密乘教典、灌頂諸法均有很深的造諧,分別撰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奠定了他創立格魯派的理論思想基礎。據傳,宗喀巴離家赴藏一心學法多年,其母香薩阿切思兒心切,讓人捎去自己的一綹白發,意在告訴他老母已白發蒼蒼,希望他回來一晤。宗喀巴為佛教事業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畫成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寫道:“若能在我出生地點用10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見面一樣。”1379年,其母與眾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炮成一座蓮聚塔,這便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佛殿,稱彌勒殿。由于先有塔,而后才有寺,安多地區的漢族群眾便將二者合稱為塔爾寺。

  各位游客朋友,請看塔爾寺整體布局與建筑風格,真可謂是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布局嚴謹、氣勢壯觀、美不勝收。塔爾寺的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塔爾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經堂、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舍,規模宏大;宮殿、佛堂、習經堂、寢宮、喇嘛居住的扎廈以及庭院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自古以來即為黃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廟的建筑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的風格,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檐歇山式與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墻、中鑲時輪金剛梵文咒和銅鏡、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完美和諧地組成一座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筑群,顯得莊嚴大方,雄偉壯觀。

  各位游客朋友,塔爾寺不僅有典雅莊嚴、神圣神秘的建筑與佛像,還有迷人的“塔爾寺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和堆繡。釀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黃油)跳板各色顏料而制成的油塑藝術品。相傳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與土蕃王松贊干布結親時,曾從長安帶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內,嚴寒的.冬季,無鮮花獻佛,信徒們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1594年,酥油花傳到了塔爾寺,經該寺藝僧苦心鉆研,使其在題材和工藝上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塔爾寺獨有的一種髙超的油塑藝術。

  堆繡是用各色的綢鍛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由于中間凸起,有明顯的立體感。本寺大經堂內懸掛有“十八羅漢”等堆繡藝術品。堆繡包括刺繡和剪堆兩種,其內容題材大多來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該寺獨創的傳統藝術,是僧侶藝術的杰作。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塔爾寺前的廣場,大家請看這八寶如意塔。據說,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始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里面藏有梵文。各位朋友,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景區導游入寺參觀吧!

【塔爾寺簡介】相關文章:

李白簡介01-18

個人簡介(精選80則)02-03

狼王夢簡介12-17

努爾哈赤簡介(精選6篇)04-07

最美護士事跡簡介04-21

簡介崗位職責02-18

新穎的班級簡介(精選19篇)03-01

事跡簡介(范文25篇)03-16

梁衡簡介5篇02-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福利网站 | 中文字幕大看蕉永久网 |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一区二区 | 久热这里只精品国产8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