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1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此刻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先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當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2
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游玩耍。孟母見此情景,就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于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認為,這正是孟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來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3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齊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貌,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那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明白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當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之后,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當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4
孟軻的母親,人稱孟母。孟軻自幼喪父,跟著母親長大。最初孟母帶著孟軻住在墓地附近,附近常有喪葬之事。孟軻小時候在旁邊,然后就模仿人家出殯、下葬、哭喪之類的事,還學著造墓埋墳。
孟母發現這個情景,自言自語道:“那里不該是我帶著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她將家搬到一處集市旁,可這次孟軻又學起了商人那套叫賣、做生意的本事。孟母又說:“那里也不是我該帶著孩子居住的地方。”
這次,她又將家搬到了一個學宮旁。于是,孟軻平時遇到的都是些有才學的人,所了解的都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學問了。孟母說:“那里才是能夠讓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等到孟軻長大成人,學精六藝,最終成為有名的大儒,被尊稱為孟子。之后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于利用環境感染的方式教化孩子。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教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十分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最終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扮演著重要的主角。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吃飽穿暖之外,還要言傳身教,給孩子供給良好的成長環境,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圍的人的言行影響,孩子在幼兒時期模仿力最強,所以應當給他們良好的環境.古人教導我們要與圣人為伍,遠離瑣碎事和卑鄙小人,才能有所成就,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學成,他的母親功不可抹。
孟子的思想不僅僅是孔子思想的繼承,更是儒家的大力發展,異常是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著名的民主理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還提倡“仁政”,“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讓人民擁有自我的“恒產”,也就是保護私有財產,人民就會安居樂業,不去觸犯刑律。“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有恒產,還要有道德,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美滿,天下太平。能夠說孟子關于民主和仁政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先秦思想的精華所在,放在兩千年后的今日,依然十分了得,放在中國管用,放在外國同樣管用。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5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少年喪父,母親一人將他拉扯大。
在他小時候,他家住在墳墓旁,孟子總是模仿這些前來掃墓的人,孟子的母親覺得住在這里對他的成長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上,住在集市附近,他在這里又學習起商人做買賣,孟子的母親覺得這里也對孟子的成長不好,他們又搬到學校附近,這里的.學生飽讀經書,孟子想他自己也應該這樣做。“功夫不負有心人”,孟子終于成為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讀完《孟母三遷》,我深深感受到——父母是我們的嚴師,他們的嚴管對我們的未來大有好處。我們一定要刻苦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一片苦心。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6
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孟母簡介
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
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于約禮、成金,數十
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后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范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后裔為其樹碑修祠,后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盡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范,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太谷秧歌《孟母三遷》從編劇、作曲、導演、演出由太谷的文藝創作隊伍、劇團擔當,服裝、道具、舞美、燈光由北京和晉中的專業團隊設計制作,將傳統表演與現代舞美完美結合起來,相映成輝,這是對太谷秧歌的`發展和提升,對太谷秧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中文名:孟軻 外文名: Mencius 別名:孟子,子輿,子車,子居,亞圣 民族:華夏族 出生地:鄒(今山東鄒城市) 出生日期:公元前372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89年。
職業:學者,思想家 主要成就: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代表作品:《孟子》 所處時代:戰國。
孟母三遷影響
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于封建社會后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于篇首。
山東監察御使鐘化民《祭孟母文》贊揚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7
天下每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我的媽媽也不例外!
從我記事起,爸爸媽媽對我一直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別的小朋友有的玩具我都有,他們沒有的我也有。慢慢的,只要他們不滿足我的要求,我就會很委屈。總覺得爸爸媽媽欠了我的一樣,甚至還大哭大鬧。時間久了,我有時候都可以聽見媽媽無奈的嘆息聲……
有一天,媽媽帶我去逛書店,看到書架上好多的漫畫書,小人書,我興奮的不行,馬上讓媽媽給我買那些我喜歡的漫畫,媽媽說:“你現在都是小學生了!盡量少看這些,媽媽給你買些國學經典故事的書看吧”!我馬上不高興了!我說:“我現在又看不懂這些,不要”!和她撒嬌也不管用,媽媽匆匆買下了兩本經典故事書拉著我離開了書店。
事后,我不高興了好幾天。過了一段時間,我慢慢忘記了這件事。有一天晚上睡覺前,媽媽看時間還早,就拿出了那本上次買的國學經典故事,走到床邊,撫摸著我的頭,問我想不想聽媽媽給你讀讀這些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啊?我笑著點點頭……故事一個接著一個,有古代學子為了出人頭地在茅草屋里懸梁刺骨的學習、有母親為了讓孩子度過饑荒,能夠活著,把自己的肉偷偷割下來給孩子吃、等等。特別是讀到孟母三遷的故事的時候,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淚就掉了下來。從古到今,每個媽媽為孩子做的事情都是無私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幸福的.生活,長大后可以成為有用的人。她們不辭辛苦,寧愿自己受苦也不讓孩子受苦的偉大的愛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變質,也不因地域的限制而有所不同。我現在的生活這么好,學習環境這么好,可是我卻常常不滿足,我知道是自己沒有受過苦,以至于我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通過媽媽讀的這些國學經典故事,我漸漸明白了,爸爸媽媽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唯有好好學習,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報他們,才不辜負他們的愛。
想到這些,我躺在媽媽的懷里望著她慈祥的臉,甜甜的笑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8
最近,我讀了一個成語故事——《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環境學習,她就搬家連續搬了兩次之后,終于在第三次搬到了學堂附近。后來孟子就在學堂里認真學習。我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之后,我很感動。孟母為了兒子的前途連續搬了三次家,多偉大的母愛啊!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孟母一樣的母親,也有很多像孟子一樣的'孩子。我們的母親為我們費盡苦心,操碎了心。
所以我們要理解媽媽問啊、望子成龍的苦心。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不要讓母親白辛苦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9
在40世紀的一天,孟子和孟母正在家中看電視,這時有一則新聞報導讓他們驚恐不已:在五個月后,將會有一個星球來到太陽系,會讓太陽系中的所有星球位置發生變化,地球會遠離太陽,地球將不適宜我們生活。于是孟母和孟子決定與其他人一起登上飛船,離開地球。
他們離開地球之后,來到了火星,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時間后,發現了一個龐然大物在向他們移動,那不正是月球嗎?物理學家經過計算后得知,月球脫離地心引力,向他們飛來,不到幾周,這里將會蕩然無存,孟母只好帶著孟子離開了火星。
孟母帶著孟子與其他人離開了太陽系,到一個類似地球的`地方定居了一段時間,就發現這里的不足之處:這是一個剛誕生的星球,到處都是巖漿,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巖漿噴發,有時他們的飛船差一點就被巖漿噴到,更糟糕的是,這個星球上總是會有隕石向這里飛來。一次,他們差點就被隕石砸中了,在巖漿和隕石的雙重壓力下,迫使他們再次搬家了。
他們乘著飛船在銀河系里行駛了好久,由于燃料不足,他們只好降落到一個星球之上,但令人驚喜的是,這是一個外星星球,住著許多外星人,且外星人能聽懂他們的語言,外星上環境也不錯,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好地方。
就這樣,孟母和孟子終于在外星球上定居下來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10
孟母搬家到學堂
盡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沒有多大的改善,因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也意識到了這個集市的環境對兒子成長也不好,后來孟母就將家搬到了學堂旁邊。也正因為孟子有著超強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與學堂的學生們一起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深知學習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心里非常的高興,于是孟母就決定再也不搬家了。孟母三遷給我們的啟迪就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一定要為孩子選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孟子被后人稱為亞圣
以上就是歷史上較為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學之后,自己還親自監督孩子學習,有一天十分調皮的孟子逃學回家被正在織布的母親發現了,孟母十分的`生氣,就拿起剪刀將好不容易織好的布給剪了,孟子看到母親的舉止非常的害怕,立刻跪在了地上聞母親為何剪了布,孟母責備道:“你學習就和我織布一樣,學習必須是通過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收獲,而我織布也是一樣的道理,織布必須通過一線一線來織,你如果以后在偷懶,半途而廢的話,就像這被剪了的布一樣,好不價值”,孟子通過母親的敦敦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發憤圖強,專心讀書,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所以我們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不應該半途而廢,貴在堅持。
孟母三遷的故事 篇11
成語名稱:孟母三遷
成語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近代
成語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搬家。
成語來源: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2回:“心承孟母三遷教,腹飽陳平六出奇。”
成語造句:陸文夫《文化滄浪宜人居》:“誰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三遷的成語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孟字開頭的成語
孟母三遷
包含有孟字的成語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的故事】相關文章:
讀《孟母三遷》有感04-03
讀《孟母三遷》有感04-28
《孟母三遷》讀后感12-31
孟母三遷讀后感02-21
《孟母三遷》讀后感15篇02-09
感人的故事01-24
道聽途說的故事03-31
成長的故事06-15
A與B的故事01-10
秋天的故事02-19